元旦改称春节而移植洋历宣告中国文化之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06:06

元旦改称春节而移植洋历宣告中国文化之死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提出恢复正月初一原有名称“元旦”,而“春节”归位给“立春”,格里历1月1日不能称作“元旦”,改成“洋旦”。不久前,我反思“洋旦”一词不妥,推敲再三,改称为洋历(或阳历)新年。

事实上,“西方”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意味着不死、真理、正义,譬如佛教有“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中国神话有西王母、不死药、月神等。因此,用“西方”一词描述当前的欧美国家,也不妥当,宜采用古代术语“西洋”或直接以“欧美”来称呼之。也因此不宜将格里历称作“西历”,而应称作“洋历”或“阳历”。

源自欧洲的充满基督教气息的格里历存在许多缺陷,譬如岁首(西历1月1日,即新年)没有天文学意义,仍然在冬天,并非真正的新年;平均历月长度参差不齐(从28日到31日),完全是由于帝王私欲造成的;平均历月的设置完全忽视了月球运动,其日期与月相无对应关系。此外,还有人认为,格里历四季长度不等(为90~92日),各个月份的日期与星期几没有固定关系。格里历迟早要被废除,我们何必将它奉若神明视为正统呢?全世界许多历法研究者都在做历法改革的研究工作,制定科学的新历法取代格里历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当前每一个民族争夺文化话语权的紧迫问题。谁落后,谁就失去话语权,谁就会被宰制。

实际上,中国文化中的“春节”是指“立春”。“立春”这一天,是一年二十四节气的首节。“十年难逢初一春”,岁首(正月初一)与立春重合的十分少见,两节或前或后相差几天。但在当今社会,随着中国文化的式微,西洋文化鸠占鹊巢,“立春”的习俗已经没落,其节令意义与文化价值被人遗忘,基本上没人过这个真正的“春节”。

正月初一称作“元旦”一事,阐释其岁时意义与文化价值,事关中国文化之合法性问题,岂可小视?“元旦”与中国纪年属同一问题,系公羊春秋学的“三正说”,事关“大一统”之大义。就岁时而言,中国文化是否“合法”,在于确定元年、元月、元旦等。《春秋经》之“大一统”,其事关一切秩序之合法性之形而上问题,也事关一切秩序之合法性在历史中表现之问题,继而须落实形而下之一切制度之创设、维新,即所谓“经世致用”。公羊学家认为,“大一统”涵盖“以元统天”、“以元正始”两义。万事万物皆根源于“天元”。《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所谓“以元统天”,即“元气”乃人类历史、政治秩序及人之价值之根源。所谓“以元正始”,即人类历史、政治秩序及人之价值有一个纯正的开始。一切有一个正义、合法的开始,才是合理的。因此,以“正义”之原则匡正“开始”是否符合“正义”,设教创制,意义非常重大。故而,“元旦”作为一年之始,在使用此历法的地域内,对于一切而言,其意义十分重大,事关该地域内的文化之合法性问题。在古代,不规定元年、元月、元旦,意味着不正统。在当今,将格里历1月1日确定为“元旦”,意味着中国文化不合法,欧洲文化才是合法的。

时间(岁时)与地理是中国文化的大舞台。可以说,夏历决定了中国文化的走向与性质。司马迁说:“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废弃夏历,而全世界华人便会失去文化认同感,那么中华族群就无法凝聚在一起,最终只会被其他民族异化,因而中华文化也随之死亡。

如果传统节令的岁时意义与文化价值无法开显与澄明,华人无法追溯中国文化之本根,无法体认设立节令的意义与价值,势必活水源头枯竭,长此以往,华人对传统节日失去信心,甚至于厌倦,那么节令民俗文化便会自动消逝,譬如当今已没落的有立春、立夏、立冬等,从而中国文化也会逐步走向死亡。这些年每年都有新闻报道与评论说“年味”淡了,也有这个原因。

因此,我认为,在目前的处境下,应该尽快重新诠释中国文化,建构中国文化话语,走中国人自己的道路。首先是在历法上在解决这个问题,废除“公元”与“公历”,以传统夏历为主,将正月初一恢复为原来的名称“元旦”,考虑目前的国际环境而兼用格里历,改格里历1月1日为格里历历(洋历、阳历)新年。其次,重光节令意义与文化价值,复兴失落的节令民俗文化。中国文化要绵延下去,要在将来复兴重光,必须走这一条道路。

 

 

 

黄守愚于阙一庐

己丑十二月廿六日

耶纪2010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