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79 问 2-乙肝不可怕-搜狐博客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9:00:15

一、肝脏的结构及位置

肝脏主要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大部分肝被肋弓所覆盖,仅在腹上区、右肋弓间露出并直接接触腹前壁,肝上界则与膈及腹前壁相接。从体表投影看,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5肋骨,右腋中线平第6肋骨处;肝下界与肝前缘一致,起自肋弓最低点,沿右肋弓下缘左上行,至第8、9肋软骨结合处离开肋弓,斜向左上方,至前正中线,到左侧至肋弓与第7、8软骨之结合处。一般认为,成人肝上界位置正常的情况下,如在肋弓下触及肝脏,则多为病理性肝肿大。幼儿的肝下界位置较低,露出到右肋下一般均属正常情况。

肝的位置常随呼吸改变,通常平静呼吸时升降可达2cm-3cm,站立及吸气时稍下降,仰卧和吸气时则稍升,医生在给患者肝脏触诊检查时,常要患者作呼吸配合就是这个道理。正常肝呈红褐色,质地柔软。成人的肝重量相当于体重的2%。据统计,我国成人肝的重量,男性为 1157g -1447g,女性为1029g -1379g,最重可达2000g左右,肝的长、宽、厚分别约为25.8cm、15.2cm、5.8cm。

肝右叶上方与右胸膜和右肺底相邻;肝左叶上方与心脏相连,小部分与腹前壁相邻;肝右叶前面部与结肠相邻,后叶与右肾上腺和右肾相邻;肝左叶下方与胃相邻。

(脾、胃处于左腹,胆囊与肝脏处于平行位置,即常说的肝胆相照。在患者提出肝区疼痛时应加以鉴别。)

二、肝脏的功能

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化工厂,进行生物化学反应达500种以上。主要的生理功能有代谢、分泌胆汁及解毒功能。其中肝脏的代谢功能主要有:

1、糖代谢:肝脏可将糖类转化为葡萄糖,溶解在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供人体的需要;如肝脏受到损害后肝糖原的合成、分解功能受损,则血糖正常浓度难以维持,这也是慢性肝炎容易合并糖尿病的一个原因。

2、脂肪代谢:食物中的脂肪经过消化,在小肠吸收后,主要通过肝脏的氧化分解,产生热量以供身体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利用糖和蛋白合成脂肪。肝脏的脂肪积储过多,会引起肝脏负担加重,也会引起肝细胞的受损,而出现肝脂肪。所以这也是我们在解答注意事项过程中少食油腻食品的原因。

3、蛋白质代谢:肝脏除了合成本身所需要的蛋白质外,还合成白蛋白、部

分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等。当肝脏受到严重损害时,主要在肝脏合成的白蛋白就会明显降低,而球蛋白可增加,出现白/球比值倒置,当100ml血液中白蛋白含量低于2.5g时往往会发生水肿或腹水。那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适当补充蛋白,也就是我们应提倡肝病患者饮食方面多补充高蛋白食品,如鸡蛋、牛奶、豆制品等。

4、维生素代谢:肝脏能合成贮存各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B、C、D、K的

合成贮存与肝脏密切相关。肝脏明显受损时,会导致维生素的代谢失常。

5、激素代谢:肝脏对许多激素的作用时间和强度起调节控制作用,是激素

灭活的主要场所。胰岛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主要在肝内被分解转化。当肝脏受到损害时,对性激素的灭活能力下降,而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往往有性欲减退,腋毛、阴毛稀少、脱落,女性月经不调,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等。同时也会因此而导致局部小动脉扩张,而出现肝掌和蜘蛛痣。

6、肝脏的解毒功能也就是生物转化功能,即人体的新陈代谢,由外界进入

人体的各种物质等均在肝细胞内代谢转化,有毒物质在肝脏内被解毒。当肝脏受到损害时,解毒功能下降,患者就会出现中毒症状,此时安眠药、镇静药等由肝脏解毒的药物以及各种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应该谨慎使用,以免进一步损害肝脏。

7、分泌胆汁:肝脏每天合成约300ml-700ml胆汁。胆汁可以促进脂肪在小肠内的吸收,同时也可将进入人体内的药物、毒物等随胆汁排泄入肠道,即胆汁既是一种消化液,又是一种排泄液。但如果胆道阻塞,胆汁不能排入肠道而蓄积在体内,就会出现黄疸,同时血液中的胆红素、胆固醇、碱性磷酸酶就会增高。

三、肝脏与其它脏器的关系

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互相关联,任何一个脏器的病变均会影响到其它脏器,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肝脏与脾脏、肾脏关系最为密切,与心脏、肺脏亦有整体联系。肝与脾:从临床上来讲,凡属肝病,势必乘脾。若肝郁不舒,在出现吞酸、肋痛的同时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若脾失健运,可引起腹胀、肋痛、黄疸等。肝脏与肾脏,主要是相互滋养的关系。临床上,在慢性肝炎中出现的腰膝酸软、关节疼痛、两目干涩、阳痿遗精、月经不调、头晕、头痛、耳鸣等病症都与肝肾亏损有关。实际上,肝病日久,必然损及肾脏,而肾脏受损,反过来会加重肝脏的损害。肝与心主要是血量调节与血液循环的关系。肝血不足可以影响心的功能,而出现心悸、怔忡等;若心血不足,可以影响肝的调节功能,而出现失眠多梦、眩晕等。

四、肝病的类型

肝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

肝炎又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化学毒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其中病毒性肝炎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型,主要区别是由于其病毒类型不同,如乙肝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甲肝是由于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

五、病毒性肝炎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病毒性肝炎是由于不同类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常见的病毒性肝炎目前主要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五种病毒引起。近年又发现有已型肝炎和庚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以乙肝最为常见,并且危害最大。常见的一般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其主要区别在于各种症状的程度和发病持续的时间不同。首先,肝炎的许多症状如乏力、畏食、恶心、腹胀等,在急性病人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而慢性病人的反应就不那么明显,有些病人甚至完全没有症状。

慢性肝炎包括普通慢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简称慢迁肝)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慢迁肝和慢活肝两者就其病情来说属慢性一类,但就肝脏病变程度来说,则不一样。慢迁肝其病程迁延,也就是急性肝炎的病程已经超过半年以上,急性期出现的许多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肝区痛等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而慢活肝是慢迁肝病情进一步严重的结果,大部分慢活肝病人的健康情况都明显下降,肝功能持续异常,各种临床症状及体症反复出现,如:长期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便秘,腹泻,精神抑郁、急燥易怒,失眠多梦,颈、面部及上肢开始出现蜘蛛痣,手心有肝掌,肝区痛,有些患者出现性欲减退甚至消失,月经失调等现象。病程虽较长,但肝功能正常,无症状、乙肝三系显示为大三阳或小三阳的称为普通慢肝;另外,健康的病毒携带者严格意义上来讲为肝功正常的HBsAg(+)或HBsAg(+)、抗-HBs(+)者。

六、乙肝病毒的特点

1、生命力极强:1)在100度高温下仍能存活7-8分钟左右;

2)不惧怕紫外线;

3)在人体以外适合其生存的环境中,乙肝病毒可以生存72小时。

2、复制能力强。

3、广泛的传播途径:1)医源性传播;

2)母婴垂直传播;

3)性传播;

4)密切接触性传播。

七、乙型肝炎的发展情况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为10%,感染率为60%,每年我国有120万人,急性发病现有1200万例慢性肝炎患者,因肝病死亡每年约30万人。

八、乙肝的常见临床症状

1、饮食方面:厌油腻,恶心,呕吐

2、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差,进食后腹胀

3、体力精神方面:感觉身体乏力,易疲倦,精神萎靡不振

4、其他: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色),皮肤巩膜黄染

九、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特征及传播途径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是我国当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乙肝病毒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传播:

1、血液传播:如输入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通过血源性注射传播;

2、胎源性传播(母婴传播):如孕妇带病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妊娠晚期发生肝炎的孕妇对胎儿感染等;

3、医源性传播:如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用一个注射器对几个人预防注射时亦是医源性传播的途径之一;血液透析患者是乙型肝炎传播的对象;

4、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的性传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

亦可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

5、昆虫叮咬传播:在热带、亚热带的蚊虫以及吸血虫也会对乙肝传播起一定作用;

6、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与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汗液及乳汁等均可污染器具、物品,以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播乙肝。

十、乙肝三系(两对半)中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1、HBsAg大量存在于肝细胞浆、血液中,少量存在于人体各种排泄物和分泌物中,绝大多数呈游离状态,仅小部分组成Dane颗粒(完整的HBV颗粒)。

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往往有完整的Dane颗粒的存在,所以。临床上常把HBsAg阳性作为HBV的感染指标之一。如果在“两对半”的检查中,只是长期的单项HBsAg(+),而不出现其它四项指标的阳性,特别是病期已久,可能是HBV-DNA的部分或全部整合到肝细胞DNA中去,随肝细胞的繁殖而复制。整合后的HBsAg可能永久性存在,但无传染性。

2、抗-HBs(HBsAb)是由表面抗原刺激机体而产生的相应抗体,是一种特异性的保护性抗体。它的出现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自愈后产生;二是曾经接种过乙肝疫苗产生的效果。

3、HBeAg在HBV的核心内,由于不能与核酸结合而被分离到肝细胞外。HBeAg(+)表明病毒正在复制,如果同时抗-HBcIgM(+)说明这样的病人有极大的传染性(80%-100%)。

4、抗-HBe(HBeAb)是HBeAg刺激机体而产生的相应抗体,无保护作用。抗-HBe呈现阳性表示传染性低,病毒复制弱。

5、HBcAg为HBV的核心部分,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血液中几乎无游离的HBcAg存在;另外HBcAg从完整HBV颗粒中脱出时,在体内易转化为HBeAg。临床上用普通的检测方法还不能从血清中检出。

6、抗-HBc(HBcAb)是人体内对HBcAg产生的抗体,不属于保护性抗体。抗-HBc包括抗-HBcIgM和抗-HBcIgG。抗-HBcIgM阳性是急性(或近期)HBV感染的、重染的重要指标。抗-HBcIgG阳性表示体内有病毒复制,曾有过HBV的感染;如两者均显阳性说明是慢性感染的急性发作(排除化验的错误)。

十一、“两对半”常见的检测结果的综合分析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出现率%
 临   床  意  义
 
+
 -
 +
 -
 +
 30~40%
 俗称“大三阳”,表示急慢性肝炎;HBV复制活跃
 
+
 -
 -
 -
 +
 10~15%
 急性HBV感染;慢性HbsAg携带;传染性弱
 
+
 -
 -
 +
 +
 5~10%
 俗称“小三阳”表示感染趋于恢复;传染性弱;长期持续易癌变。
 
-
 -
 -
 -
 -
 1~30%
 过去和现在均未感染过乙肝
 
-
 +
 -
 -
 +
 5~15%
 既往感染,仍有免疫力;非典型恢复型急性HBV感染;
 
-
 -
 -
 +
 +
 2~10%
 既往感染过HBV;急性HBV感染恢复期;
 
-
 -
 -
 -
 +
 5~10%
 既往感染过HBV;急性HBV感染窗口期;
 
-
 +
 -
 -
 -
 1~6%
 被动或主动免疫后;
 
-
 +
 -
 +
 +
 0.5~5%
 急性HBV感染后康复;既往感染过HBV;
 

 

十二 、“两对半”检测中比较少见到的结果分析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临   床   意   义
 
+
 -
 -
 -
 -
 急性HBV感染早期;传染性弱
 
+
 -
 -
 +
 -
 急性HBV感染;慢性HBsAg携带;传染性弱
 
+
 -
 +
 -
 -
 早期HBV感染或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
 
+
 +
 -
 -
 -
 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不同亚型HBV两次感染
 
+
 +
 -
 -
 +
 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不同亚型HBV两次感染
 
+
 +
 -
 +
 -
 亚临床或非典型感染
 
+
 +
 -
 +
 +
 亚临床或非典型感染
 
+
 +
 +
 -
 +
 亚临床或非典型感染早期
 
-
 -
 +
 -
 -
 非典型性急性感染;提示非甲非乙型肝炎
 
-
 -
 +
 -
 +
 非典型急性感染
 
-
 -
 +
 +
 +
 急性HBV感染中期
 
-
 +
 -
 +
 -
 HBV感染后已康复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
 -
 -
 +
 -
 急慢性HBV感染趋向恢复
 
上述检查结果在日常工作中接触较少,但应有一定的了解。

十三、什么是乙肝病毒HBV-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检测

HBV就是乙肝病毒的英文缩写:Hepatitis B Virus.Hepatitis即肝炎,Virus即病毒.DNA即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的复制是靠DNA的复制来完成的,DNA浓度越高表明病毒复制越活跃。

    HBV-DNA即是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性强和灵敏性高的指标,HBV-DNA阳性,提示HBV复制和有传染性。HBV-DNA数值越高表示病毒复制越厉害,传染性强。

    HBV-DNA检测是一项复杂技术,只有发达国家或国内大型医院才可以规范的做。由于国内缺乏规范管理,亦无统一标准,很多小医院和私人医院做的HBV-DNA检测很随意,甚至有的根本就造假。

    做这项检测,建议到三甲医院,一般价格是150元左右,可以与检测两对半或肝功能时一起抽血,出报告的时间没那么快,一般两个工作日。通常低于10的3次方,结论为阴性,检测报告上写阴性,或“<10的3次方”。HBV-DNA检测非常灵敏,在同一数量级变化通常不能说明病毒变化,例如2×10的5次方和5×10的5次方很可能就是没有变化,但2×10的5次方和2×10的4次方,就有变化了。

十四、检测HBV-DNA有何临床意义

检测HBV-DNA含量愈高,可以说明:

1、患者血液中乙肝病毒数量愈多;

2、患者肝细胞内CCCDNA(乙肝病毒复制模板)复制乙肝病毒能力愈强;

3、患者血液、唾液、汗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尿液等体液中传染性愈大。

总之,HBV-DNA检测的意义是:了解乙肝病毒在体内存在的数量;是否有病毒复制;是否具有传染性及传染性的强弱;是否有用药治疗的必要;肝功能异常改变是不是病毒引起的;判定药物的疗效;为医生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十五、肝功能检查的内容及目的

肝功能的种类很多,反映肝功能的试验已达700余种,新的检测项目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建立,主要包括四大类。

1、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检测:包括血清酶类及血清铁等,以血清酶检测常用,如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C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等。临床表明,各种酶试验中,以ALT、AST能敏感地提示肝细胞损伤及其损伤程度,反应急性肝细胞损伤以ALT最敏感,反映其损伤程度则AST较敏感。在急性肝炎恢复期,虽然ALT正常而γ-GT 持续升高,提示肝炎慢性化。慢性肝炎γ~GT持续不降常提示病变活动。  

2、反映肝脏排泄功能的检测:检测肝脏对某些内源性(胆红素、胆汁酸等)或外源性(染料、药物等)高摄取物排泄清除能力,临床的检测胆红素定量的常用,总胆红素大于17.1μmol/ L为黄疸病例,如果胆红素进行性上升并伴ALT下降,叫做酶胆分离,提示病情加重,有转为重症肝炎的可能。   

3、反映肝脏贮备功能的检测:血浆的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时间(PT)是通过检测肝脏合成功能以反映其贮备能力的常规试验。ALB下降提示蛋白合成能力减弱,PT延长提示各种凝血因子的合成能力降低。

4、反映肝脏间质变化的检测:血清蛋白电泳已基本取代了絮浊反应,γ-球蛋白增高的程度可评价慢性肝病的演变和预后,提示枯否氏细胞功能减退,不能清除血循环中内源性或肠源性抗原物质。此外,透明质酸、板层素、III型前胶原肽和IV型胶原的血清含量,可反映肝脏内皮细胞、贮脂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变化,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密切相关。

十六、为什么要空腹抽血检查肝功能

空腹血是指清晨未进餐前所抽取的静脉血,各种生化成分比较稳定。测得的各种数值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机体的生化变化。如果在进食后采血,血液中的生化成分会出现暂时性的变化,测得的各项结果不能反映机体的真实情况,无法与空腹血所测得的正常值进行比较,因而也就不能做出准确的临床判断。

一般来说,需要空腹抽血的化验,大部分是做生化检验的项目。生化检验的各项正常值,均是以正常人的空腹血所测得的数值经统计学处理后获得的,因而每项检验结果都有一项正常范围。

但是,如果进行病毒学方面的检测,则不需要空腹血。

十七、常用肝功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1、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又称谷丙转氨酶(ALT或GPT)

正常值:赖氏(Reitman)法<40单位/升(u/l)

             金氏(King)法<120单位(u)

             国际法<30国际单位/亳升(IU/ml)

临床意义:ALT升高最常见于各种病因引起的肝炎;其它如胆道疾病、其他类型的肝炎如脂肪肝、感冒、糖尿病、劳累等均会使其升高。(因此,我们在回答患者提出的ALT升高时,不一定是由于药物引起的,必须结合自身症状及体征、并发症、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综合判断,并在排除其它疾病的情况下,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2、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又称谷草转氨酶(AST或GOT)

正常值:国际法<35国际单位/亳升(IU/ml)  

赖氏法<40单位/升(U/L)

临床意义:同ALT,但AST明显升高也见于心肌炎、各种肌炎、急性胰腺炎等。

3、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

正常值:0-6个单位(u)

临床意义:急慢性肝炎均可增高,但慢性肝炎持续升高时间较长。血脂高时,此值也会升高。此指标升高程度与肝细胞的损害程度大致平行。

4、γ-谷氨酰转移酶(γ-GT)

正常值:3-50国际单位/升(IU/L)

临床意义:各型肝炎的急性期和活动期均可升高。肝癌、淤胆型肝炎高度增高,慢性活动性肝炎、进行性肝硬化中度增高,普通型肝炎、脂肪肝轻度增高。

5、血清乳酸脱氢酶(LDH)

正常值:0.8-1.5国际单位/升(IU/L)

临床意义:升降可反映肝损害的程度和恢复情况

6、血清总胆红素(TbIL)

正常值:1.7-20.5微摩尔/升(μmol/ L)

临床意义:升高可以反映出现黄疸及黄疸的程度和演变过程,还可以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

7、直接胆红素又称1分钟胆红素(DBIL)

正常值:0-8.6微摩尔/升(μmol/ L)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鉴别黄疸

8、黄疸指数

正常值:0-11单位/升(U/L)

临床意义:用于鉴别黄疸

9、总蛋白(TP)正常值:60-80克/升(g/L)

白蛋白(A)正常值: 40-50克/升(g/L)

球蛋白(G)正常值: 20-30克/升(g/L)

A/G正常值:1.5-2.5∶1

临床意义:肝病患者,肝细胞受损,可使白蛋白含量减少,而球蛋白除肝细胞外,其它一些组织也可以合成,故白蛋白减少而球蛋白增加出现A/G比值倒置现象,此时多属于肝功能失代偿期肝硬化。但是和其它肝功能试验一样,A/G比值没有特异性,需和其它肝硬化指标结合诊断。

10、甲胎蛋白(AFP)

正常值:<20微克/毫升(μg/ml)

临床意义:对原发性肝癌有特异诊断价值,急、慢性肝炎、肝硬化也可升高。

11、碱性磷酸酶(ALP或AKP)

正常值:20-110国际单位/升(IU/L)

临床意义:肝内外胆汁淤积、肝癌、药物性肝损害和肝炎均可增高。

十八、常见的超声波(B超)检查结果

由于B超受个体差异及检查仪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测定的正常值不同单位有所差别,以下正常值可作参考

1、肝脏:锁骨中线肝右叶最大厚度为11cm-13cm;肝右叶,长6cm-8cm;肝左叶顶部厚度3cm-5cm;剑突下0cm-3cm。

2、门静脉内径:门静脉主干内径为1.0cm-1.3cm

3、正常肝脏B超图像:正常肝脏切面轮廓光滑整齐,肝实质回声光点呈淡而微细,分布均匀,无局限性中断及粗大不规则光点,肝实质内可见血管及胆管的管状结构,走行清晰。肝静脉及门静脉明显可见,肝内胆管及肝动脉较难辨认。

  4、病毒性肝炎:急性期:肝内呈弥漫不均匀的密集强回声光点。慢性期:除弥漫不均匀的点状回声外,肝被膜增厚,回声增强,血管走行不清,尤以肝内小血管变细,分布减少。病毒性肝炎B超图像呈弥漫性病变。

5、脂肪肝:肝脏呈弥漫性增大;肝实质内呈细点状中等强回声;后方及深部组织回声衰减;肝内血管走向紊乱,小血管分布减少。

6、肝硬化:肝脏早期增大,晚期则缩小;外形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轮廓不整齐;肝被膜增厚;肝实质回声不均,有粗糙点、斑、团块样回声并呈不同程度的衰减;脾脏不同程度增大;门静脉及脾静脉扩张;脐静脉开放;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水。

十九、乙肝为什么易反复发作

基本原因是体内病毒持续存在及急剧增加,清除病毒及抑制其复制主要依靠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与体液免疫反应,尤其是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慢性乙肝患者通常都存在免疫调控系统失常,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无法实现病毒转阴或抑制其复制,当病毒增加至一定程度,即会激起体内强烈免疫反应,破坏被感染的肝细胞,出现了临床症状,如ALT升高、黄疸复发等表现,也有些患者存在着的免疫反应,破坏自己的肝细胞,也是复发的原因。常见的导致免疫调控系统失常的原因有劳累、手术创伤、精神刺激及药物中毒等。

二十、什么是慢性活动性肝炎

患者有多长时间的肝炎病史,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胀和神经系统症状如乏力、精神不好、头晕、肝痛等慢迁肝症状明显,多数乙肝患者一般健康水平下降,而且症状反复发作,患者面色灰暗,颈、胸、面、手背处皮肤可出现蜘蛛痣,并有肝掌,毛细血管扩张,肝脾肿大,肝功明显不正常,除ALT升高外,还有胆红素值升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滴度持续升高等改变,这类患者易致肝硬化,因此,除要好好休息,更要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