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快乐学习法:分项学习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58:45
语文的快乐学习法八:分项学习法
文章来源:      录入:时间:2008-11-30 10:24:26
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既包括文字书写认读能力,也包括阅读分析能力,还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文学习最终目的,就是要在这几个方面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能熟练地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来接收和传播信息,获取知识和交流思想。
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真正做到:
(一)突破阅读理解关
学习语文,主要就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去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如何进行阅读呢?主要应完成以下任务:
1.读懂
文章是传达知识和思想的。只有明确了文字符号的含义,才能进行深入一步的学习。这里的“读懂”有两层含义:一是字词的音要读准,不仅课文下标注的字音要记住,而且文中特殊的、生僻的字音也要记住,尤其是那些多音字,还要确定出它在特殊语境中的特有读音,如《我的老师》一文,“憎恶”一词,“憎”易与“赠”混而读成“zèng”,而实为“zēng”,“恶”为多音字,在此则为动词,读“恶(wù)”。除了字音外,第二是要弄懂词义,这里不仅要清楚它在词典中的含义,更要注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如上文有一句“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这里的“狡猾”一词,绝非词典中“不实在耍花招”的意思,而是“机智、顽皮”的意思;再如《榆钱饭》中,讲我在别人举行婚礼要提“吃榆钱饭”会“大煞风景”,也绝非词典中的“破坏环境的优美”意,而是“冲淡了喜庆的气氛”意。
2.会写
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条任务是积累词汇。所以对那些已学过的生字、生词,不仅会读,更应会写。如学完《背影》,就要会写“簌簌、颓唐、琐屑”等词,学了《同志的信任》,就要会写“陌生、辗转、着落”等词。这里有一点还要注意,就是在写生字时,要注意随时将形近的字放在一起比较,这对于准确掌握字形是很有好处的,比如在学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讲到“髓”,我们便可以将与之形近的字,如“椭、隋、随”等,通过比较,便可知道哪个字中带“工”,哪个不带。
3.解题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目,往往承载着许多丰富的内容,所以必须充分吃透它的含义。一般来讲,分析文章标题,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从语言材料的构成去分析。文章的标题,通常是由词、短语、句子充当的。分析它,往往有助于理解标题和帮助了解文章内容。如《松鼠》,是一个单一的名词,表示的是一种动物,可见文章是一篇以写动物为对象的说明文,而《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则是动宾短语构成的文题,中心是“保持作风”什么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可见,这是交代作者的主张的议论文。
从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来分析。大凡富有经验的作者都是在文题锤炼上下过苦功的。
其中往往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鲁迅的名篇《药》,就运用了比喻、双关等手法。首先药是指救国救民的方法,这是比喻。文题表面上是指治“哮喘”病的“药”(人血馒头),而实际上指的是“救国救民的方法”,这又是双关。又如《这不是一颗流星》,用的是一种反喻(从反面设喻),别人也许以为小孩的“心”像流星一样会稍纵即逝,变幻无常。可作者却不这么认为,这表现出对孩子纯真心灵的高度赞美。
联系课文内容揣摩标题含义。标题往往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所以,只有联系课文内容,才能真正吃透文题含义。如《同志的信任》,从语言结构分析,只能知道,这是由一个偏正短语构成的文题,中心词是“信任”,是谁的信任呢?“同志”,而信任的“对象”是谁呢?文题并未点出,只有读完文章,才能知道,可见这是一个带有悬念性质的文题。读完文章之后,我们才能知道,“同志”是指“中国共产党人”,是那些“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了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的人,而“信任”的对象正是“鲁迅”,这样我们便会明白,文题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一方面,共产党人十分信任鲁迅,坚信他是可以以生命相托的朋友和战士,另一方面,鲁迅也十分珍视这种坦诚的信任,终于费尽周折,完成了“同志”的重托。
4.辨体
阅读一篇文章,必须能确定出它的体裁和表达方法。在辨别体裁时,不仅要能确定出它的大的文体,如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而且还应确定出它小的类别。比如同是记叙文。同是以事物名称为题,《羚羊木雕》重在写事,属记事文,而《一件珍贵的衬衫》重在写人,写周总理平易近人的宽阔胸怀,是写人文。同是说明文,有写动物的,如《松鼠》,系动植物类说明文,而《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则为建筑类说明文。
不同文章,虽然体式有异,但都要有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如下面一段文字: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上面这段文字分为两层。前边用的叙述,后面用的议论(兼抒情)的表达方法。再比如说明文,阅读时,就要分辨出各处都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是举例说明,还是分类说明。
5.分层
人的思维是有层次和节奏的,表现在文章上,就是层次。层次在一篇文章上分两种含义;一是从全文角度看,全文分几个层次(也叫部分或段落)。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29自然段,却只有两层(两个部分),前10段为第一部分,写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后19段为一层,写在“三味书屋”的单调乏味的日子。二是指在一段(一个自然段)中的层次,比如下面是初中语文教材《治学的秘诀》中的一段:
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只有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在这个粗心与细心之间,差距天上地下。德国化学家维勒研究一种铝矿石,漫不经心,失掉了发现“钒”的机会;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钒”。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粗心大意,浅到707位;可是后人发现,他算到528位就算错了,以后接着计算的20年完全是白费工夫。真是一时疏忽,后功尽毁。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技术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要有条理。”这句话当成为科技人员的座右铭。
这段文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共分三层,第一层,提出中心句,提出本段论述中心;第二层,承接举例证明(以正反两方面对应举例,贴切巧妙);第三层,引钱学森话,既是“引证”,又是结论。可谓一石双鸟,妙论。
在学习语文、阅读文章时,常常要涉及给文章划分层次的问题,如何划分呢?通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往往有一个阶段性,而这个阶段性往往就是分段的依据。如在小学语文(-r人代表》中,就先交待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写资本家同意与工人谈判;再写出三胡子到“工人俱乐部”请工人代表;又写少奇同志与戒严司令谈判,最后,少奇同志又回到“俱乐部”,明显地依事情发展分为四部分。
又如,初中语文《我的叔叔于勒》,也依“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分成三个部分。
在依事情发展分层时,要注意结合中心事件和时间词来进行。
(2)依地点的变化来分段。事情的发生、人物的活动总离不开一定的地点,所以,地点的变化也常常成为分段的依据。例如小学语文课文《参观人民大会堂》,文章就是依地点变化来写的,按“登上台阶”、“进了大门就是中央大厅”、“穿过大厅,走进大礼堂”等地点变化相应分为六小节。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按地点变化来分段的。
(3)按事情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段。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把一个中心对象说清楚,往往把它按性质、类别的不同分成几个方面来写作,这几个方面,往往并列平行地表达一个中心。如小学语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了塑造鲁迅先生形象,作者选了三件事来写,教“我”读书;幽默地对话;救护车夫。又如初中语文《理想的阶梯》一文,在指出中心论点“奋斗是理想的阶梯”后,即顺序地从三个平行的方面进行论述:
奋斗(a)刻苦勤奋(b)珍惜时间(c)迎难而上是理想的阶梯使文章的论述显得具体而条理清晰。
6.明旨
读完一篇文章,不仅要求能划分层次,还要求能根据段落划分的情况,概括出文章中心思想(主题)来。如何给文章概括中心呢?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1)捕捉重点,抓中心句。作家写文章,总要表达一定的中心或主题,这些,往往会在文章中表现出来,仔细阅读,是不难找出的。如小学语文中《温暖》,写日理万机的总理,清晨起来问候一位清洁工人,结尾一句“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但周总理却给人们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就是全文点睛之笔,抓住它,便不难概括出中心来。
再比如《谈骨气》一文,开头一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全文中心。
(2)综合段意法。文章是一段段写的,一段有一个意思,如果能把每个段落的意思合并起来,便不难概括出中心。如小学语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分别写了“敌人暗堡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董存瑞要求炸碉堡获批准,董存瑞在战友掩护下冲到碉堡下,董存瑞炸了敌堡,战友们踏着烈士打开的道路,解放隆化缄”五段内容,归纳后,便可以得到中心: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当敌人暗堡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