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尝试性提高出口品价格 - 博客 - zhou168 - 同乐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26:29

中国可尝试性提高出口品价格

15:28 阅读 35

苏培科 /文
如果你在持续观察中国贸易数据,你可能会觉得这些数据似乎越来越“漂亮”,人民币不升值似乎没有理由。但如果你要仔细观察中国的贸易结构和贸易行为,则会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贸易数据“虚胖”正在困扰中国,“世界工厂”正在给中国带来越来越多的麻烦。

如果仅看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近几个月确实在连创历史性新高,已经超过了金融危机前夕的水平,再在媒体的大肆渲染下,大家误以为中国的贸易状况出现了大反弹,似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就此作结,其实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海关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148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9%。其中出口11346.4亿美元,增长34%;进口10140.4亿美元,增长42.4%;贸易顺差为1206亿美元,减少10.5%。从这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进口增速远远大于出口增速,中国最近几个月单月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的主要贡献是由进口的快速、大幅增加导致,而非出口大反弹;同时贸易顺差的减少也并非由贸易状况恶化而导致,是中国通过增加进口的方式主动“去顺差”的结果。
对于中国从今年3月份起实施的“去顺差”战略,笔者曾在当时警告过:“中国不宜简单地、慌手慌脚地去顺差,我们盲目地增加进口,别人未必领情,也不能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不能缓解贸易保护主义,而且大肆的政府采购未必是最佳选择和最佳时机。”果不其然,中国从3月份以来加大了进口的力度,但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盛行。显然,目前中国不能再简单地“去顺差”,不能再被动地应付外在压力,而应该谋划主动型的贸易战略。

中国进出口总值增加除了“去顺差”因素之外,出口量确实也在反弹,加工贸易项下的顺差1-9月份达2256.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4.%,增长总额幅度是去年的1.9倍,显然在大幅增加。这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因为在金融危机后大家普遍以为“出口导向型”的中国经济将受灭顶之灾,但谁也没预期到中国贸易数据出现了如此快速的反弹。

在笔者看来,加工贸易项下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于在金融危机后全世界都在寻求转型和再平衡,很多国家把一些低附加值产品放在中国加工,由于中国有大量廉价、低工资的劳动力;同时中国出口的产品大都是低端的日常生活用品,金融危机只是抑制了部分人的奢侈品消费和超前消费行为,而对基础生活用品的需求是相对刚性的,除非一些国家搞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否则对于中国产品的需求不会因金融危机而大幅压缩。因此,在金融危机后中国产品的出口份额并未减少,中国所担心的出口产品市场占有率也并未减少,反而金融危机帮助中国将一些小国家的出口品挤出了市场。

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为中国的出口欣喜若狂,但实际上加工贸易的不断扩大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得中国的出口企业极为难过,很多加工类的出口企业利润已经被压缩到了极限,大多出口企业都是用微利或出口补贴来勉强维持着市场份额。
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商会曾公布的人民币压力测试结果显示,人民币若在短期内升值3%,家电、汽车、手机等生产企业利润将下降30%至50%,占据中国出口60%以上份额的机电行业将受到重创,许多议价能力低的中小企业将面临全面亏损;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测算,在其他生产要素成本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1个百分点,企业利润将减少1%,而整个纺织行业的利润率也就3%左右,如果汇率升值3%整个纺织行业将面临亏损。显然,人民币没有大幅升值的条件,一旦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倒闭,将会让很多人失去工作,会让大量的农民工返乡,会让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动荡。
再从我国进出口商品的构成特征来看,中国是初级产品的净进口国,是工业制品的净出口国。初级产品大量进口,而又缺乏定价话语权,中国的购买行为经常会抬高进口品价格,结果中国是在用高价进口初级产品,而却在用廉价、低价大量出口加工制造品。随着加工微利的消失,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给外人的印象是消耗了全世界大部分能源和基础原材料,制造了大量的污染,结果自己仅获取了一点可怜巴巴的“外汇”,这些用血汗换回来的“外汇储备”又在不经意间被购买了低息的美国债权,最后只能被动地忍受缩水和被人算计。

显然,目前的这种发展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迫在眉睫。但是中国经济到底该怎么升级?朝高端升级把所有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消灭掉吗?不可能!如果把劳动密集型全部消灭的话,中国的问题就更大,如果让很多人没有饭吃,没有工作,即使你的高端技术发展的跟美国一样,这个社会的稳定性问题会更大,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可能从中国这个领土上消失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未来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就是我们的产业要进行区域性转移,劳动密集型行业肯定会朝中西部转移;第二就是要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和创造中国的自主品牌,强化产品定价话语权。

既然中国的产品在金融危机后出口市场份额没有下降,既然作为“世界工厂”,也不妨进行尝试性提价,以化解目前微利、全行业亏损的尴尬局面。当然这个提价幅度最好不要太大,可采取尝试性的策略,让终端消费者不要感觉太明显,然后再以产品质量和品牌来战胜竞争对手,告别微利时代,以争取贸易主动性。 
(苏培科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CCTV证券资讯频道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