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筛选与概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47:52

【考点阐释】

信息的筛选与概括是近年来集开放性、个性化、探究性于一体的新题型。其方式主要有:用提炼主要信息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处理,通过写一句话新闻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新闻事件的概括能力,探究问题类等几种。具体如下:能从相关材料中筛选、整合主要信息;能理解概括材料内容;并能运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述;探究阅读材料所蕴涵的道理。

考试题型:信息筛选题    概写信息题    材料探究题

【经典题例】

(一)信息筛选题

示例1:阅读以下文字,给“知识经济”下个定义。

以前的经济,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而知识经济则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是一种新型的经济。

答案: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经济。

答案解析:该段属于说明性文体,信息的筛选与概括的方法有别于记叙性文体,方法如下:

什么东西     是  (具有的特点)     东西

东西:“知识经济”——“经济”  特点:(1)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2)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 (3)可持续发展  (4)新型

(二)概写信息题

1.了解新闻知识,筛选新闻信息

新闻一般包含这样几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有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写作时可省去某些要素,但“何时”“何人(何单位)”和“何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筛选新闻信息也可主要抓住这些信息,另外新闻还要求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所以要拟写一句话新闻,了解这些新闻常识,学会筛选新闻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示例2:阅读以下短新闻,完成练习。

陈一峰任教于广东惠州大学艺术系,为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他曾历时两年游历祖国大江南北,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寨,画下几千幅速写。他的作品渗透着强烈的乡土情怀。1998年10月20日至25日,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惠州大学主办的陈一峰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的50幅作品,大部分是他近年来的新作,这些作品造型敦实扑拙,用笔沉郁、厚重,其中的两幅巨作——《战争》和《和平》,画面宏大,用笔豪放,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1)这则新闻的标题是                                 

(2)将上述文字概括为“一句话新闻”:                                  

答案解析:这则新闻第(1)小题拟写新闻的标题并不很难,只要抓住“陈一峰”“画展”“北京”等关键信息就能概括出标题:“陈一峰画展在北京举行”。而第(2)小题拟写一句话新闻,实则是提炼导语,而导语是新闻的眼睛,拟写时一般要简明扼要地交代报道消息中的中心或结果,让人一下子了解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应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根据这些,我们可提炼出这样的一句新闻:“中国美术馆于10月下旬在京举行陈一峰画展”。

2.把握材料中心,概括新闻信息

新闻材料有的提供了导语和主体。导语部分中已讲了主要的新闻事实。这种题,导语就可当作一句话新闻,只不过受字数的限制以及语言简洁等需要,我们答题时要对其概括加工,对这种类型的新闻材料,我们重点要阅读其导语部分,在写作时千万不要受原材料中背景及主体部分中次要信息的影响。

示例3:读下面一则新闻,用简洁的语言拟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购买力平价最新公布的计算结果,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2.6%,排在美国和欧盟之后。美国和欧盟分别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2%和19.9%。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在世界排名第三,但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因为中国的人口占世界

人口的20%,高于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例,而美国和法国的人口分别仅占世界人口的5%和1%,大大低于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例。

答案解析:这则新闻没有导语,导语揭示的主要新闻事实不明显,我们就需要在读通新闻的基础上,把据我国经济总量排名情况和我国的国情等中心内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一句新闻“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但我国仍属发展中国家”。

3.领会新闻内涵,注意概括分寸

把数百字的新闻改为一句话新闻,当然需要概括,但不是说越概括越好,字数越少越好。在概括时要尽量标出新闻要素,尽量用足字数,体现具体性以及用事实说话的特点,这正是一句话新闻与概括一般段意的主要区别。示例3中如拟成“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不写出“但我国仍属发展中国家”,在考试中就会被扣分,所以概括事实不能过于笼统,要领会新闻的真正内涵,注意概括分寸。

4.拓宽知识领域,捕捉时代信息

拟好一句话新闻还要求有广博的知识,我们除了学好语文外,还要学好其他学科,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读懂供给的材料,准确把握表达的信息。

示例4:《北京晨报》记者报道: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顺利返回地面后接受了媒体的采访,有记者好奇地问:“你在太空上看到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你对杨利伟的回答有什么看法?他的话有伤民族感情吗?

                                                                             

答案解析:本题重在考察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语言的概括综合能力。这个题目既要求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生活,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和语言概括能力。答题时,我们可引导学生从杨利伟的精神境界深入,推究出“杨利伟尊重的是科学,坚持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因而他的回答无伤民族感情”的答案。

(三)材料探究题

1.多则材料——材料关系探究

    这类试题一般呈现几则材料,请学生写出探究结果。学生在对材料的认知、理解、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归纳,最后概括出结论。

    对几则材料的理解,前提是探究材料之间的关系。几则材料之间一般有共性、并列、因果、对比等关系,下面分别就这几种关系的试题呈现方式进行研究。

(1)共性关系探究

    这类题提供的几则材料之间在逻辑上具有共性关系,学生必须在探究过程中提取几则材料的“公因式”,归纳出共性,得出结论。

【示例】2008年重庆市中考语文作文题之一

23.(2)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不脱离材料内容,任选一个角度立意,自拟标题,联系生活,写一篇文章。

①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宗璞《紫藤萝瀑布》)

②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冰心《谈生命》)

③生命中不光有风和日丽,也有苦雨凄风。面对风雨,我们要坚信:黑暗过后是黎明,寒冬过后是阳春。用你的激情点燃生命的火把,去迎接生命的挑战。(高建群《感谢创伤》)

这虽然是一个材料作文题,却考查了学生的共性探究能力。只有探究出几则材料之间的共性关系,才能准确立意。很多考生只从表面提取了“生命”这个“共性”而导致偏题。我们深入探究,几则材料的侧重点分别是“不幸”“苦痛”“苦雨凄风”“创伤”,提取这一共性,正确的立意是“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感谢创伤”等,切合2008年的热点问题——汶川大地震。

【示例】2005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

7.综合下面几则材料,联系社会实际,你一定能生发出一些感想,请将你的结论简要表述出来。(3分)

   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

   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答:                                             

 仔细探究该题中的三则材料,其共性为“四海一家”、“讲信修睦”、“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契合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答案不言而明:和谐社会需要人们来共同创造;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共创和谐社会;伸出友爱之手,共创美好明天等。

【示例】仔细阅读下面几段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⑴1944年,美国一家演艺公司的主管告诉一个前来试镜、梦想成为演员的女孩:“你绝对不是当演员的料,你最好去找一个秘书的工作,或者当公司雇员,再不然干脆早点嫁人算了。”这个女孩就是后来名扬四海的好莱坞明星玛丽莲·梦露。

⑵1954年,盖“乡村大剧院”旗下一名歌手首次演出后就被开除了,老板毫不客气地对那名歌手说:“小子,就你那破嗓子还想唱歌,还是回家开卡车去吧。”这名歌手叫艾尔维斯·普雷斯利,后来大放异彩,红遍全球,绰号“猫王”。

⑶1984年,河南省郑州市乒乓球队教练对一个身高只有1.55米的女孩说:“你个子太矮了,腿短胳膊短,怎么练也打不出来。”毫不通融地将她拒之门外,连试试的机会都不给。后来,这个女孩却凭着不服输的顽强精神和高超球艺,成为世界上拿冠军最多的乒乓球女选手,她的名字叫邓亚萍。

我探究的结果:⑴                                               

这三则材料之间的共性比较明显,但必须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探究。从反向人物角度可得出“人不可冒相,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看待人”的探究结果;从正向人物角度可得出“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的探究结果。

(2)并列关系探究

几则材料之间相互无联系,处于并列平行状态。只须对几则材料进行分别探究,各自得出与材料吻合的结论即可。

【示例】2008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

7.(3)下面三则材料的标题各有特点,请参照示例,对(二)(三)则材料进行探究,说说你从中获得了拟标题的哪些方法。(4分)

     (一)奶奶你在哪?

“你们是从北川过来的么?”“你们认识王庆芳吗?”这天上午,在重庆医科大学读书的吴花芳在西南医院急切地向灾区伤员打听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是她北川高中同学邓军的奶奶,震后邓军即与奶奶失去了联系。“听说北川过来的这批伤员分布在全市9个医院,最远的在涪陵。无论如何,我都要找到奶奶,然后去照顾她。”吴花芳眼睛湿湿地说。

(二)“妈,别哭,你还有我”

七岁女孩王雨看见不时流泪的妈妈,小小年纪的她掩饰着脸上的伤悲,依偎在妈妈怀里:“妈,别哭,你还有我呢。”其实,小王雨内心的伤痛不亚于任何人,她的孪生妹妹因地震而离去,她偷偷哭过好多次,但在父母面前,她明白,必须坚强,她是父母唯一的支柱。

(三)特殊的“请战书”

重庆大坪医院抗灾指挥部收到了几封特殊的“请战书”。交“请战书”的正是在大坪医院接受治疗的病人,他们申请出院,就是想为灾区的伤员让出床位,而他们中有的刚进行手术不久……他们的行动让全体医务人员十分感动。

 示例:从材料(一)中我懂得了可用疑问句的形式来拟标题。

答:                                                                   

                                                                           

 该题中的三则材料之间无任何联系,处于并列平行状态,从对材料(二)和(三)分析探究中,可分别得出不同的结论:材料(二)引用人物的典型语言作为标题,材料(三)运用修辞手法,抓住关键信息来拟题。

(3)因果关系探究

    几则材料之间是因果关系,或者隐含着因果关系,需要深入探究,从原因探知结果。【示例】综合下面有关资料,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表达。

①1949年,我国人口为5.4亿,到2000年则增长为12.95亿。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0%。

    ②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左右,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③人在一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源、能源等。人们为了获取这些资源,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④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如今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山秃林。

该题中的四则材料虽然是并列关系,但从不同角度表明了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平衡的原因,是隐含的因果关系,所以该题的参考答案是人口增长过快和过度开发造成资源危机,生态平衡失调,环境质量下降;因此要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平衡。

【示例】阅读下列材料,作一些思考。

材料一: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量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材料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2分)

该题出示的两段材料,是明显的因果关系,材料一中列举的现象是材料二中心理学专家研究结果的形成原因,即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读图成为重要的阅读形式,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对文字阅读失去兴趣,思维产生惰性,导致阅读障碍及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

(4)对比关系探究

几则材料之间是相对或相反关系,对比之下,是非曲直善恶美丑得以彰显,结论不言而喻。

【示例】从下面两则材料中,你探究出什么结论?

材料(一)时下,经典作品销路不佳,有些书店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放在打最低折扣的专卖区。同时,肆意改编经典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西游记》被“大话”,《三国演义》被“水煮”。这样的改编实际上是把内涵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速食快餐”,往往使经典不再“经典”。不少青少年阅读改编名著成了一种时尚,他们说:“那种很正经的文学名著,书太厚,文字太多,我们没时间也没兴趣读。而这种书有图画,又搞笑,要有意思得多。”(摘自《新京报》)

材料(二)中文经历了几千年的成长,仍然有着青春的活力,是活的语言。我们不妨回头看看那些文学作品,比如六百年前的《三国演义》《西游记》之类的,我想一个中学生大概不需要字典,就可以看懂。从古到今,很多经典之作都是今日一般读书人可以享受欣赏的,并终身受用的。(摘自余光中在母校南京大学的演讲)

你的结论:                                                                   

这两则材料分别表现出对经典名著的不同态度:快餐式阅读对当代人文化修养的戕害,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明确命题者的情感趋向,表明对待经典名著的正确态度。

【示例】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联系现实,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  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吃。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材料三  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该题中前两则材料是正面例子,材料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反面例子,正反两相对照,可探究得出结论:“残忍”的爱也许比溺爱更有价值,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2.单一材料的探究

   这类题只出示单一材料,或生活现象、或寓言、或科学实验、或图表,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认知、理解、分析,由形象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探究出结论。

(1)结论探究

【示例】读下面文字,给它加上一个含有哲理意味的结尾。

漫步在乡下原野,看见一束热烈奔放的野花,叫不出名字,更谈不上名贵,但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带回家,插在花瓶中,每望一眼,胸中便多一份朝气,一种精神勃发的快感。但不多日,花朵便凋枯了,勃勃生机变成了无望的回忆,爱它却造成了它的悲哀。

于是我明白______                                              

该题出示了一则生活现象,叙述了“我”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考查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人生哲理的能力。它不仅仅要求学生能理解文字含义,还要进一步分析探究现象背后隐含的人生道理。学生联系人生,联系生活,进行类似联想,抽象出“爱它不要就伤害它,爱也要讲究科学与艺术”的人生道理。

【示例】美丽的背后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它的花期很段,仅仅两天的工夫,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陨。然而谁能想象,依米花为了这两天的短暂开放,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

    在戈壁摊上,根系庞大的植物才能生长,而依米花的跟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第深处,通常它要花费 5年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天,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这朵仅仅开放两天的四色鲜花,依米花母株为此付出了它6年的光阴。

    你通过对上述材料的探究,得出一个怎么样的结论?                          

    该题题目为“美丽的背后”,其中“背后”二字透露出对现象背后本质内涵的探究,“依米花仅仅开放两天的四色鲜花,依米花母株为此付出了它6年的光阴”,这是自然界的生物现象,但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道理,从情感上给人以震撼:原来瞬间的美丽、短暂的成功,原来需要漫长的积淀和一生的努力啊!

【示例】《伊索寓言》中有一则故事:“一头狮子遇到一只正在熟睡的兔子,刚要去捉它,一头美丽且美味的小公鹿跑了过来,狮子就丢掉兔子去追小公鹿。兔子被喧闹声惊醒,立刻逃走。狮子追了许久没捉到小公鹿,回转身来要吃兔子,却发现兔子也跑掉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该题出示了一则寓言材料,从狮子的行为中不难探究出“不要因贪图更好的东西而忽略身边易得的平常的事物;不要好高骛远;目标要专一,一心一意才更容易成功……”等结论。

【示例】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美国生物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初生的婴儿分成四组,一组听不到任何声音;二组播放录制的催眠曲;三组用节拍器仿声;四组播放母亲心跳的声音。结果表明,第四组仅用了其他三组时间的一半,婴儿就安安稳稳的睡着了,而第一组的婴儿在长达60%的时间内都在啼哭、骚动。

探究的结果:                                                                    

该题是科学实验材料,要求学生从实验表述中探究出“婴儿同母亲的心跳有天生的亲和关系”这一结论。

(2)言外之意探究

    言外之意指语言材料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又叫做“味外之旨”“弦外之音”。这类题考查学生深入分析探究材料的隐含义。据说,清朝有个秀才写了篇蹩脚的文章,那去向纪晓岚请教,纪晓岚看后写了两句评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秀才听得一头雾水,不知其意。原来纪晓岚是含蓄讽刺了秀才的文章一言“不知所云,不知所往”。

【示例】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争取和平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最后一段:“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    

这一段话表明了阿拉法特对今后巴以关系的鲜明态度,每以句话都意味深长。从这句话中,你听出了哪三种信息?

答:                                                              

该题中的材料,学生要把握“橄榄枝”“枪”的喻义,把握阿拉法特的情感倾向“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由此,可探究得出:希望和平;必要时我们会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而战;表达再次呼吁和平的心声。

【示例】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2005年哈尔滨市中考题)

著名电影演员李雪健因扮演焦裕禄而荣获“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在颁奖仪式上,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所有的苦和累都让焦裕禄受了,所有的荣誉都让—个傻小子得了。”

李雪健这句话的意思是:                                              

这则材料中的“焦裕禄”与“傻小子”相对,“苦和累”与“荣誉”相对,探究其言外之意,即焦裕禄的事迹太感人,我获奖只是沾了扮演角色的光。       

【方法指津】

1.信息筛选与概写题

概写题型是近两年频繁出现的测试学生概括能力的一种新题型。这类题型失分率高,在答题中,阅读水平直接影响答题质量,如果对文段理解不透彻,就会在“写”上面发生偏差;如果读懂了文段,写不好,同样也得不到高分。因此,要想答好此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通读感知,把握主旨

(2)把握关键词语

在原材料中,关键句子的主干和某些枝叶往往负载着重要信息。概述信息时要找准关键
词,并尽可能地运用原文中那些负载重要信息的原词。

(3)分析结构,理清关系

题目所给原材料往往是一个语段。筛选信息时,要结合文体要素的确定分析其层次内容,找出句子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准确地抓住主要内容。(特别是新闻体裁)

(4)反复品读,组合信息

答案要反复品读,在语言表达上淘汰次要部分,突出要点,准确反映原文的主要内容。

(5)注意题干中的附加条件(限定字数等)

2.探究发现题

(1)审清题目,读懂材料。首先要抓住要点,审清题意。

(2)找出材料的个性。考生要认真阅读材料,从语言、结构、修辞、表达方式等分析、解剖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及中心思想,从而揭示其个性特征。

(3)提炼材料的共性。在分析四个材料个性的基础上,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把相同的点加以 合并以把不同点加以保留,进而提炼出共性。

(4)第四步,写出探究结果。提炼材料的共性之后,运用自己的语文素养概括归纳,出探究结果,语言要凝练简洁明了。

【训练反馈】 

1.  阅读下面的材料,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材料的中心内容。

过去,处理化工塑料垃圾的方法主要是丢弃和焚烧,这种处理方法弊端很多。不久前,匈牙利的一个研究小组历经十年努力,终于研究出一种化工塑料垃圾再利用的新技术。这项技术能将化工塑料垃圾加工成一种新型合成材料,广泛应用于公路建设、房屋建筑等领域。

答:                                                                      

                                                                                  

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边新闻的主要内容。

央行的统计数据表明,到2月份我国粮食价格已连续4个月小幅回升。分析师估计,今年国内主要粮食的价格水平可能会持续走高。据国内媒体对全国832个县7万多农户3月初种植意向的调查,今年全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等谷物品种播种面积继续减少,只有豆类品种播种面积增加,这将对今年的粮价水平有一定影响。

答:                                                                       

3.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要点。

   在滇西北,怒江、金沙江、澜沧江蜿蜒而去,形成雄伟壮丽的三江并流的世界奇观。三江上游梅里雪山一带,覆盖着大片的原始森林。层层叠叠、密不透风的植被,是调节长江水量、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保障。

答:                                                                      

4.综合下面有关资料,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表达。

    ①1949年,我国人口为5.4亿,到2000年则增长为12.95亿。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0%。

    ②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左右,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③人在一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源、能源等。人们为了获取这些资源,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④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如今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山秃林。

答:                                                                       

                                                                                  

5.阅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中你发现了什么道理?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一之狼吃饱了,安逸地躺在草地上睡觉另一只狼气喘气吁吁地从它身边跑过,这使它十分惊奇,它问:“你在追赶羚羊吗”

  “没有!”“有人在追赶你吗”“没有!”“哪你为什么每命地奔跑呢?”那只狼说:“听说狮子要来了。”

   听了这话,它放下心来:“狮子使我们的朋友,有什么可怕的呢?你去跑你的吧,我要睡觉了。”

   后来,狮子真的来了。由于它的到来,整个草原上的羚羊的本报速度变得极快,这只狼不再那么容易得到食物了不久便饿死了。临死前它不住地怨恨,认为使狮子破坏了自己宁静的生活。

答:                                                                      

                                                                                   

6.阅读下面的几段文字,概括出你所得到的主要信息。(3分)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2)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郭沫若《静夜》)

(3)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张晓风《行道树》)

(4)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鲁迅《风筝》)

答:                                                                                     

                                                                               

 

参考答案

 1.匈牙利研究成功化工塑料垃圾再利用的新技术。5、防非典爱心捐款均免收邮费。

2.国内粮价可能持续走高(上涨)。

3.梅里雪山一带的植被是调节长江水量、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保障。

4.人口增长过快和过度开发造成资源危机,生态平衡失调,环境质量下降;因此要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平衡。

5.示例:①生活过于安乐,就不可能发现生活中潜在的挑战,必然危机死伏。② 居安思危,永不懈怠,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③ 生活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适应人们,人们必须适应生活

6.示例:故乡情怀是人(或物)魂牵梦绕的情愫;故乡是人(或物)心灵的“零公里处”。

【考点阐释】

信息的筛选与概括是近年来集开放性、个性化、探究性于一体的新题型。其方式主要有:用提炼主要信息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处理,通过写一句话新闻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新闻事件的概括能力,探究问题类等几种。具体如下:能从相关材料中筛选、整合主要信息;能理解概括材料内容;并能运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述;探究阅读材料所蕴涵的道理。

考试题型:信息筛选题    概写信息题    材料探究题

【经典题例】

(一)信息筛选题

示例1:阅读以下文字,给“知识经济”下个定义。

以前的经济,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而知识经济则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是一种新型的经济。

答案: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经济。

答案解析:该段属于说明性文体,信息的筛选与概括的方法有别于记叙性文体,方法如下:

什么东西     是  (具有的特点)     东西

东西:“知识经济”——“经济”  特点:(1)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2)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 (3)可持续发展  (4)新型

(二)概写信息题

1.了解新闻知识,筛选新闻信息

新闻一般包含这样几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有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写作时可省去某些要素,但“何时”“何人(何单位)”和“何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筛选新闻信息也可主要抓住这些信息,另外新闻还要求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所以要拟写一句话新闻,了解这些新闻常识,学会筛选新闻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示例2:阅读以下短新闻,完成练习。

陈一峰任教于广东惠州大学艺术系,为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他曾历时两年游历祖国大江南北,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寨,画下几千幅速写。他的作品渗透着强烈的乡土情怀。1998年10月20日至25日,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惠州大学主办的陈一峰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的50幅作品,大部分是他近年来的新作,这些作品造型敦实扑拙,用笔沉郁、厚重,其中的两幅巨作——《战争》和《和平》,画面宏大,用笔豪放,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1)这则新闻的标题是                                 

(2)将上述文字概括为“一句话新闻”:                                  

答案解析:这则新闻第(1)小题拟写新闻的标题并不很难,只要抓住“陈一峰”“画展”“北京”等关键信息就能概括出标题:“陈一峰画展在北京举行”。而第(2)小题拟写一句话新闻,实则是提炼导语,而导语是新闻的眼睛,拟写时一般要简明扼要地交代报道消息中的中心或结果,让人一下子了解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应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根据这些,我们可提炼出这样的一句新闻:“中国美术馆于10月下旬在京举行陈一峰画展”。

2.把握材料中心,概括新闻信息

新闻材料有的提供了导语和主体。导语部分中已讲了主要的新闻事实。这种题,导语就可当作一句话新闻,只不过受字数的限制以及语言简洁等需要,我们答题时要对其概括加工,对这种类型的新闻材料,我们重点要阅读其导语部分,在写作时千万不要受原材料中背景及主体部分中次要信息的影响。

示例3:读下面一则新闻,用简洁的语言拟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购买力平价最新公布的计算结果,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2.6%,排在美国和欧盟之后。美国和欧盟分别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2%和19.9%。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在世界排名第三,但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因为中国的人口占世界

人口的20%,高于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例,而美国和法国的人口分别仅占世界人口的5%和1%,大大低于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例。

答案解析:这则新闻没有导语,导语揭示的主要新闻事实不明显,我们就需要在读通新闻的基础上,把据我国经济总量排名情况和我国的国情等中心内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一句新闻“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但我国仍属发展中国家”。

3.领会新闻内涵,注意概括分寸

把数百字的新闻改为一句话新闻,当然需要概括,但不是说越概括越好,字数越少越好。在概括时要尽量标出新闻要素,尽量用足字数,体现具体性以及用事实说话的特点,这正是一句话新闻与概括一般段意的主要区别。示例3中如拟成“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不写出“但我国仍属发展中国家”,在考试中就会被扣分,所以概括事实不能过于笼统,要领会新闻的真正内涵,注意概括分寸。

4.拓宽知识领域,捕捉时代信息

拟好一句话新闻还要求有广博的知识,我们除了学好语文外,还要学好其他学科,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读懂供给的材料,准确把握表达的信息。

示例4:《北京晨报》记者报道: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顺利返回地面后接受了媒体的采访,有记者好奇地问:“你在太空上看到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你对杨利伟的回答有什么看法?他的话有伤民族感情吗?

                                                                             

答案解析:本题重在考察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语言的概括综合能力。这个题目既要求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生活,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和语言概括能力。答题时,我们可引导学生从杨利伟的精神境界深入,推究出“杨利伟尊重的是科学,坚持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因而他的回答无伤民族感情”的答案。

(三)材料探究题

1.多则材料——材料关系探究

    这类试题一般呈现几则材料,请学生写出探究结果。学生在对材料的认知、理解、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归纳,最后概括出结论。

    对几则材料的理解,前提是探究材料之间的关系。几则材料之间一般有共性、并列、因果、对比等关系,下面分别就这几种关系的试题呈现方式进行研究。

(1)共性关系探究

    这类题提供的几则材料之间在逻辑上具有共性关系,学生必须在探究过程中提取几则材料的“公因式”,归纳出共性,得出结论。

【示例】2008年重庆市中考语文作文题之一

23.(2)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不脱离材料内容,任选一个角度立意,自拟标题,联系生活,写一篇文章。

①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宗璞《紫藤萝瀑布》)

②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冰心《谈生命》)

③生命中不光有风和日丽,也有苦雨凄风。面对风雨,我们要坚信:黑暗过后是黎明,寒冬过后是阳春。用你的激情点燃生命的火把,去迎接生命的挑战。(高建群《感谢创伤》)

这虽然是一个材料作文题,却考查了学生的共性探究能力。只有探究出几则材料之间的共性关系,才能准确立意。很多考生只从表面提取了“生命”这个“共性”而导致偏题。我们深入探究,几则材料的侧重点分别是“不幸”“苦痛”“苦雨凄风”“创伤”,提取这一共性,正确的立意是“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感谢创伤”等,切合2008年的热点问题——汶川大地震。

【示例】2005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

7.综合下面几则材料,联系社会实际,你一定能生发出一些感想,请将你的结论简要表述出来。(3分)

   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

   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答:                                             

 仔细探究该题中的三则材料,其共性为“四海一家”、“讲信修睦”、“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契合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答案不言而明:和谐社会需要人们来共同创造;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共创和谐社会;伸出友爱之手,共创美好明天等。

【示例】仔细阅读下面几段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⑴1944年,美国一家演艺公司的主管告诉一个前来试镜、梦想成为演员的女孩:“你绝对不是当演员的料,你最好去找一个秘书的工作,或者当公司雇员,再不然干脆早点嫁人算了。”这个女孩就是后来名扬四海的好莱坞明星玛丽莲·梦露。

⑵1954年,盖“乡村大剧院”旗下一名歌手首次演出后就被开除了,老板毫不客气地对那名歌手说:“小子,就你那破嗓子还想唱歌,还是回家开卡车去吧。”这名歌手叫艾尔维斯·普雷斯利,后来大放异彩,红遍全球,绰号“猫王”。

⑶1984年,河南省郑州市乒乓球队教练对一个身高只有1.55米的女孩说:“你个子太矮了,腿短胳膊短,怎么练也打不出来。”毫不通融地将她拒之门外,连试试的机会都不给。后来,这个女孩却凭着不服输的顽强精神和高超球艺,成为世界上拿冠军最多的乒乓球女选手,她的名字叫邓亚萍。

我探究的结果:⑴                                               

这三则材料之间的共性比较明显,但必须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探究。从反向人物角度可得出“人不可冒相,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看待人”的探究结果;从正向人物角度可得出“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的探究结果。

(2)并列关系探究

几则材料之间相互无联系,处于并列平行状态。只须对几则材料进行分别探究,各自得出与材料吻合的结论即可。

【示例】2008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

7.(3)下面三则材料的标题各有特点,请参照示例,对(二)(三)则材料进行探究,说说你从中获得了拟标题的哪些方法。(4分)

     (一)奶奶你在哪?

“你们是从北川过来的么?”“你们认识王庆芳吗?”这天上午,在重庆医科大学读书的吴花芳在西南医院急切地向灾区伤员打听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是她北川高中同学邓军的奶奶,震后邓军即与奶奶失去了联系。“听说北川过来的这批伤员分布在全市9个医院,最远的在涪陵。无论如何,我都要找到奶奶,然后去照顾她。”吴花芳眼睛湿湿地说。

(二)“妈,别哭,你还有我”

七岁女孩王雨看见不时流泪的妈妈,小小年纪的她掩饰着脸上的伤悲,依偎在妈妈怀里:“妈,别哭,你还有我呢。”其实,小王雨内心的伤痛不亚于任何人,她的孪生妹妹因地震而离去,她偷偷哭过好多次,但在父母面前,她明白,必须坚强,她是父母唯一的支柱。

(三)特殊的“请战书”

重庆大坪医院抗灾指挥部收到了几封特殊的“请战书”。交“请战书”的正是在大坪医院接受治疗的病人,他们申请出院,就是想为灾区的伤员让出床位,而他们中有的刚进行手术不久……他们的行动让全体医务人员十分感动。

 示例:从材料(一)中我懂得了可用疑问句的形式来拟标题。

答:                                                                   

                                                                           

 该题中的三则材料之间无任何联系,处于并列平行状态,从对材料(二)和(三)分析探究中,可分别得出不同的结论:材料(二)引用人物的典型语言作为标题,材料(三)运用修辞手法,抓住关键信息来拟题。

(3)因果关系探究

    几则材料之间是因果关系,或者隐含着因果关系,需要深入探究,从原因探知结果。【示例】综合下面有关资料,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表达。

①1949年,我国人口为5.4亿,到2000年则增长为12.95亿。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0%。

    ②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左右,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③人在一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源、能源等。人们为了获取这些资源,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④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如今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山秃林。

该题中的四则材料虽然是并列关系,但从不同角度表明了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平衡的原因,是隐含的因果关系,所以该题的参考答案是人口增长过快和过度开发造成资源危机,生态平衡失调,环境质量下降;因此要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平衡。

【示例】阅读下列材料,作一些思考。

材料一: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量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材料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2分)

该题出示的两段材料,是明显的因果关系,材料一中列举的现象是材料二中心理学专家研究结果的形成原因,即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读图成为重要的阅读形式,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对文字阅读失去兴趣,思维产生惰性,导致阅读障碍及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

(4)对比关系探究

几则材料之间是相对或相反关系,对比之下,是非曲直善恶美丑得以彰显,结论不言而喻。

【示例】从下面两则材料中,你探究出什么结论?

材料(一)时下,经典作品销路不佳,有些书店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放在打最低折扣的专卖区。同时,肆意改编经典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西游记》被“大话”,《三国演义》被“水煮”。这样的改编实际上是把内涵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速食快餐”,往往使经典不再“经典”。不少青少年阅读改编名著成了一种时尚,他们说:“那种很正经的文学名著,书太厚,文字太多,我们没时间也没兴趣读。而这种书有图画,又搞笑,要有意思得多。”(摘自《新京报》)

材料(二)中文经历了几千年的成长,仍然有着青春的活力,是活的语言。我们不妨回头看看那些文学作品,比如六百年前的《三国演义》《西游记》之类的,我想一个中学生大概不需要字典,就可以看懂。从古到今,很多经典之作都是今日一般读书人可以享受欣赏的,并终身受用的。(摘自余光中在母校南京大学的演讲)

你的结论:                                                                   

这两则材料分别表现出对经典名著的不同态度:快餐式阅读对当代人文化修养的戕害,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明确命题者的情感趋向,表明对待经典名著的正确态度。

【示例】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联系现实,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  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吃。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材料三  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该题中前两则材料是正面例子,材料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反面例子,正反两相对照,可探究得出结论:“残忍”的爱也许比溺爱更有价值,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2.单一材料的探究

   这类题只出示单一材料,或生活现象、或寓言、或科学实验、或图表,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认知、理解、分析,由形象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探究出结论。

(1)结论探究

【示例】读下面文字,给它加上一个含有哲理意味的结尾。

漫步在乡下原野,看见一束热烈奔放的野花,叫不出名字,更谈不上名贵,但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带回家,插在花瓶中,每望一眼,胸中便多一份朝气,一种精神勃发的快感。但不多日,花朵便凋枯了,勃勃生机变成了无望的回忆,爱它却造成了它的悲哀。

于是我明白______                                              

该题出示了一则生活现象,叙述了“我”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考查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人生哲理的能力。它不仅仅要求学生能理解文字含义,还要进一步分析探究现象背后隐含的人生道理。学生联系人生,联系生活,进行类似联想,抽象出“爱它不要就伤害它,爱也要讲究科学与艺术”的人生道理。

【示例】美丽的背后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它的花期很段,仅仅两天的工夫,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陨。然而谁能想象,依米花为了这两天的短暂开放,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

    在戈壁摊上,根系庞大的植物才能生长,而依米花的跟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第深处,通常它要花费 5年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天,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这朵仅仅开放两天的四色鲜花,依米花母株为此付出了它6年的光阴。

    你通过对上述材料的探究,得出一个怎么样的结论?                          

    该题题目为“美丽的背后”,其中“背后”二字透露出对现象背后本质内涵的探究,“依米花仅仅开放两天的四色鲜花,依米花母株为此付出了它6年的光阴”,这是自然界的生物现象,但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道理,从情感上给人以震撼:原来瞬间的美丽、短暂的成功,原来需要漫长的积淀和一生的努力啊!

【示例】《伊索寓言》中有一则故事:“一头狮子遇到一只正在熟睡的兔子,刚要去捉它,一头美丽且美味的小公鹿跑了过来,狮子就丢掉兔子去追小公鹿。兔子被喧闹声惊醒,立刻逃走。狮子追了许久没捉到小公鹿,回转身来要吃兔子,却发现兔子也跑掉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该题出示了一则寓言材料,从狮子的行为中不难探究出“不要因贪图更好的东西而忽略身边易得的平常的事物;不要好高骛远;目标要专一,一心一意才更容易成功……”等结论。

【示例】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美国生物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初生的婴儿分成四组,一组听不到任何声音;二组播放录制的催眠曲;三组用节拍器仿声;四组播放母亲心跳的声音。结果表明,第四组仅用了其他三组时间的一半,婴儿就安安稳稳的睡着了,而第一组的婴儿在长达60%的时间内都在啼哭、骚动。

探究的结果:                                                                    

该题是科学实验材料,要求学生从实验表述中探究出“婴儿同母亲的心跳有天生的亲和关系”这一结论。

(2)言外之意探究

    言外之意指语言材料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又叫做“味外之旨”“弦外之音”。这类题考查学生深入分析探究材料的隐含义。据说,清朝有个秀才写了篇蹩脚的文章,那去向纪晓岚请教,纪晓岚看后写了两句评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秀才听得一头雾水,不知其意。原来纪晓岚是含蓄讽刺了秀才的文章一言“不知所云,不知所往”。

【示例】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争取和平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最后一段:“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    

这一段话表明了阿拉法特对今后巴以关系的鲜明态度,每以句话都意味深长。从这句话中,你听出了哪三种信息?

答:                                                              

该题中的材料,学生要把握“橄榄枝”“枪”的喻义,把握阿拉法特的情感倾向“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由此,可探究得出:希望和平;必要时我们会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而战;表达再次呼吁和平的心声。

【示例】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2005年哈尔滨市中考题)

著名电影演员李雪健因扮演焦裕禄而荣获“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在颁奖仪式上,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所有的苦和累都让焦裕禄受了,所有的荣誉都让—个傻小子得了。”

李雪健这句话的意思是:                                              

这则材料中的“焦裕禄”与“傻小子”相对,“苦和累”与“荣誉”相对,探究其言外之意,即焦裕禄的事迹太感人,我获奖只是沾了扮演角色的光。       

【方法指津】

1.信息筛选与概写题

概写题型是近两年频繁出现的测试学生概括能力的一种新题型。这类题型失分率高,在答题中,阅读水平直接影响答题质量,如果对文段理解不透彻,就会在“写”上面发生偏差;如果读懂了文段,写不好,同样也得不到高分。因此,要想答好此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通读感知,把握主旨

(2)把握关键词语

在原材料中,关键句子的主干和某些枝叶往往负载着重要信息。概述信息时要找准关键
词,并尽可能地运用原文中那些负载重要信息的原词。

(3)分析结构,理清关系

题目所给原材料往往是一个语段。筛选信息时,要结合文体要素的确定分析其层次内容,找出句子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准确地抓住主要内容。(特别是新闻体裁)

(4)反复品读,组合信息

答案要反复品读,在语言表达上淘汰次要部分,突出要点,准确反映原文的主要内容。

(5)注意题干中的附加条件(限定字数等)

2.探究发现题

(1)审清题目,读懂材料。首先要抓住要点,审清题意。

(2)找出材料的个性。考生要认真阅读材料,从语言、结构、修辞、表达方式等分析、解剖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及中心思想,从而揭示其个性特征。

(3)提炼材料的共性。在分析四个材料个性的基础上,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把相同的点加以 合并以把不同点加以保留,进而提炼出共性。

(4)第四步,写出探究结果。提炼材料的共性之后,运用自己的语文素养概括归纳,出探究结果,语言要凝练简洁明了。

【训练反馈】 

1.  阅读下面的材料,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材料的中心内容。

过去,处理化工塑料垃圾的方法主要是丢弃和焚烧,这种处理方法弊端很多。不久前,匈牙利的一个研究小组历经十年努力,终于研究出一种化工塑料垃圾再利用的新技术。这项技术能将化工塑料垃圾加工成一种新型合成材料,广泛应用于公路建设、房屋建筑等领域。

答:                                                                      

                                                                                  

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边新闻的主要内容。

央行的统计数据表明,到2月份我国粮食价格已连续4个月小幅回升。分析师估计,今年国内主要粮食的价格水平可能会持续走高。据国内媒体对全国832个县7万多农户3月初种植意向的调查,今年全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等谷物品种播种面积继续减少,只有豆类品种播种面积增加,这将对今年的粮价水平有一定影响。

答:                                                                       

3.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要点。

   在滇西北,怒江、金沙江、澜沧江蜿蜒而去,形成雄伟壮丽的三江并流的世界奇观。三江上游梅里雪山一带,覆盖着大片的原始森林。层层叠叠、密不透风的植被,是调节长江水量、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保障。

答:                                                                      

4.综合下面有关资料,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表达。

    ①1949年,我国人口为5.4亿,到2000年则增长为12.95亿。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0%。

    ②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左右,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③人在一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源、能源等。人们为了获取这些资源,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④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如今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山秃林。

答:                                                                       

                                                                                  

5.阅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中你发现了什么道理?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一之狼吃饱了,安逸地躺在草地上睡觉另一只狼气喘气吁吁地从它身边跑过,这使它十分惊奇,它问:“你在追赶羚羊吗”

  “没有!”“有人在追赶你吗”“没有!”“哪你为什么每命地奔跑呢?”那只狼说:“听说狮子要来了。”

   听了这话,它放下心来:“狮子使我们的朋友,有什么可怕的呢?你去跑你的吧,我要睡觉了。”

   后来,狮子真的来了。由于它的到来,整个草原上的羚羊的本报速度变得极快,这只狼不再那么容易得到食物了不久便饿死了。临死前它不住地怨恨,认为使狮子破坏了自己宁静的生活。

答:                                                                      

                                                                                   

6.阅读下面的几段文字,概括出你所得到的主要信息。(3分)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2)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郭沫若《静夜》)

(3)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张晓风《行道树》)

(4)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鲁迅《风筝》)

答:                                                                                     

                                                                               

 

参考答案

 1.匈牙利研究成功化工塑料垃圾再利用的新技术。5、防非典爱心捐款均免收邮费。

2.国内粮价可能持续走高(上涨)。

3.梅里雪山一带的植被是调节长江水量、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保障。

4.人口增长过快和过度开发造成资源危机,生态平衡失调,环境质量下降;因此要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平衡。

5.示例:①生活过于安乐,就不可能发现生活中潜在的挑战,必然危机死伏。② 居安思危,永不懈怠,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③ 生活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适应人们,人们必须适应生活

6.示例:故乡情怀是人(或物)魂牵梦绕的情愫;故乡是人(或物)心灵的“零公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