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社会主义’一词应有的含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11:42
今天‘社会主义’一词应有的含义
作者:李靖炎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0-10-25
本站发布时间:2010-10-25 21:11:13
阅读量:57次

摘要: 1,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以为资本主义社会很快就会灭亡,共产主义社会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到来的错误。列宁知道在欠发达的沙俄的基础上要建立共产主义的初始阶段是很难的,但是却认为在当时的德国,条件却已经完全具备。这种想法跟认为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垂死没落阶段,是一脉相承的。列宁把社会主义社会界定为已经不存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初始阶段,也同样出自这种错误 ,完全脱离当时的世界的实际。
2,列宁想通过十月革命建立共产主义初始阶段的企图,是违背马克思的两个 ‘ 决不 ’ 的历史唯物主义论断的。在列宁生活的年代,世界上还根本不存在为资本主义社会所容纳不了,却应该作为新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新的强大生产力。因此把社会主义社会界定为已经不存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共产主义初始阶段,是脱离现实的。
3,列宁通过十月革命后的艰难实践,重新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并根据俄国的实际提出了 ‘ 新经济政策 ’ 。这是列宁思想发展上的一个飞跃,是朝着正确的新方向所迈出的第一大步。可惜由于列宁的早逝,苏联未能朝新的方向继续走下去。这个新的方向其实已经否定了列宁原先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界定,但是却被斯大林所坚持。
4,斯大林抛弃了 ‘ 新经济政策 ’ ,坚持了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界定。斯大林主义的优点在于把整个国家高度地组织起来,弊端则在于严重地抑制了劳动者个人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二十世纪掌握了政权的各国共产党人,通过实践觉察到了这种弊端,一而再地试图加以纠正,但是由于问题涉及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而理论却因为教条主义而不能与时俱进,不能给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改革的努力一再遭到失败。中国改革开放的长期而较为全面的成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抛弃了为斯大林所坚持下来的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界定。
5,科技革命以后世界上已经出现了以 ‘ 无人工厂 ’ 为代表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先进生产力。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容纳不了的 ,因为不能产生剩余交换价值 。但是目前大量的‘ 有人工厂 ’还没有被它们所淘汰,它们的拥有者却可以通过市场而掠夺有人工厂所产生的剩余交换价值,从而得到超额利润。在有人工厂被全部淘汰以前,这种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先进生产力,暂时还能被资本主义社会所容纳并迅速发展。一旦有人工厂完全被淘汰,共产主义社会也就必然地到来了。
6,共产主义社会是实行基本生活资料的全民全面按需提供的社会(其萌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到处可见)。在全民高级知识分子化的社会里,免除了谋生压力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去做自己原意做的工作。科研、艺术、教育、医疗、体育等等第三产业将得到空前的发展。
7,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但是它本身并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始阶段,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后、最高的发展阶段。在整个这一阶段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始终起着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作用。因此决不可人为地加以消灭,即使故意加以刁难也是错误的。代表全民的利益的国家,只应该为了全民的长远利益而适当地进行调控。
———————————————————————————————————————————————
“社会主义”一词有两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含义,一种是指作为政治主张的社会主义,另一种是作为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作为政治主张的 ‘社会主义’,一般泛指各种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修正、限制、改良、调控,以至消灭的的政治主张。世界上除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还有各种乌托邦社会主义、俄国民粹派的农业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拉萨尔的社会主义等等。孙中山先生的主张“节制资本”的三民主义也是一种社会主义主张。二十世纪除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而外,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社会主义主张就有许多种,如北欧的民主社会主义、苏联的斯大林主义、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等等。列宁、布哈林的‘新经济政策’理论也是重要的一种。我国过去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其实也是一种社会主义学说。
本文主要分析作为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它的界定的正确与否,涉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实践,后果是非常重大的。
一,‘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指的是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时,指的就是共产主义学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所指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革命就是共产主义革命。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也并未用‘社会主义’一词来代表共产主义社会的初始阶段。列宁左1914年所撰写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及其学说的的长文《卡尔 . 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的“社会主义”一节中(《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99-601页),跟马、恩一样没有区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没有把社会主义当作共产主义的初始阶段来使用。列宁在1916年初写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一文的第一节中(同上书,第716 - 717页)开始把‘社会主义’作为不完全的共产主义来对待。列宁把社会主义当作已经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了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初始阶段来使用,是从1917年开始。他在《国家与革命》中写道:“. . . . 这样的社会制度(通常叫做社会主义,而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 . . . ”(《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0页)。
把‘社会主义’一词与‘共产主义’一词加以区分本来应该是一种进步,但是这种后来被斯大林所坚持下来的用‘社会主义’特指共产主义社会的初始阶段的作法,不止跟一般对于作为政治主张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调控)脱节,而且是根本错误的。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界定的错误
抽象地说,列宁或其他任何人,都有权利把‘社会主义’社会界定为共产主义的初始阶段。但是联系起今天,特别是联系到二十世纪初期世界当年的实际,就会发觉列宁的这种界定实际上是完全脱离世界的现实的。从九十年后的今天来看,列宁其实应该作出另外一种界定。在二十世纪之初,列宁等一大批左翼马克思主义者教条主义式地继承了马、恩青年时代的信念,误以为共产主义社会很快就会到来。列宁把社会主义界定为共产主义的初始阶段,也同样属于这种错误的继承。
在列宁的长文《卡尔 . 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中,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引证了马克思的被誉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长段话,却偏偏只字不提其中的名言:"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83页)。这显然是因为这段话跟列宁的十月革命思想正相冲突。无奈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实践证明,正确的毕竟是马克思,而不是列宁。
按照马克思所表述的这两个‘决不’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论断,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初始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在科技革命以前,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当时并不存在任何为资本主义社会所容纳不了的,作为新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新的强大生产力(现在以‘无人工厂’为代表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强大新型生产力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开始萌生,但是离发展到为资本主义社会所容纳不了,还有很大的距离,见本文第五节)。二十世纪所有的斯大林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了个别的例外(东德和捷克)全都是在不够发达,甚或极不发达的落后国度(如蒙古),用革命的强力勉强地建立起来的,因此都带有一些乌托邦的性质。它们全都没有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它们并不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如今来看,它们也不是未来资本主义后的新社会(现今科技革命时代所能预见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雏形。
在列宁晚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论粮食税》中,列宁明确地认为,若是德国革命成功,建立起无产阶级的国家, “那你们就会得到实现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全部条件”(《列宁选集》第四卷,第50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阪)。列宁在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指的是消灭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初始阶段。这种话在今天听来很是奇怪。难道在二十世纪之初德国就已经具备了什么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容纳不了的先进生产力吗?当然不是。即使在九十年以后的今天,德国也没有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所必需的先进生产力。以‘无人工厂’为代表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先进生产力虽然已经出现,并且在迅速发展着,但是距离为资本主义经济所容纳不了,却还有很远的距离。
这只是说明,列宁始终不承认马克思的‘两个决不’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论断而已。列宁把当时的西欧估计得太过于先进了。这跟他把当时的世界资本主义想象成为已经发展到了垂死没落阶段,是一脉相承的。
如果不是把‘社会主义’社会界定为已经不存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共产主义的初始阶段,而是界定为像‘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苏联那样,由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但是仍然有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工人阶级国家强力调控的‘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争取,不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也同样可以争取。这种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性,已经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成功、我国新民主主义的成功、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越南改革的成功,以及北欧民主社会主义的成就,所证明了的。由此也可见,不能把社会主义社会视为共产主义的初始阶段,而只应该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最后、最高阶段。
问题的关键在于列宁等跟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一样,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严重地估计不足。他们没有料到后来资本主义国家中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竟然会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得到飞跃式地迅猛发展,在此基础上整个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其中最重要的是,当年被他们视为革命的主要力量的产业工人阶层竟然走向萎缩,而曾被他们视为异己的工人阶级的科技知识份子阶层却有了非常巨大的发展,日益成为工人阶级的主导力量。
三,错误的界定和对世界时代形势的错误判断所造成的恶果
无论不愿意承认事实的人们怎样辩解,二十世纪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愿望毕竟完全落空了。虽然全世界的共产党人曾经领导劳动人民为此做出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为了保卫世界上的第一个苏维埃国家,人们先后做出了无数的牺牲。二战后苏联成年人的男女比例竟然降到了一与七之比!虽然苏联妇女在战争中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许多人也同样牺牲在前线。然而,苏联最终还是被自己的人民所抛弃。这就是历史的无情。
跟列宁等的预期相反,二十世纪始终没有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起来进行共产主义性质的‘社会主义革命’(东德是苏联红军打出来的)。共产党人倒是在落后的不发达国家有巨大的影响。但是他们一旦掌握了政权,不是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行动准则行事,不是努力建设国家,首先让国家发达起来,而是妄想一步登天,搞共产主义性质的‘社会主义革命’,希图建立初始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他们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却是灾难!
不发达国家的许多没有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热情的革命家,总以为只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人为地消灭了资本主义,就可以建立起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初始阶段的社会主义。但是这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民粹派的农业乌托邦社会主义,客观上只会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否则又怎样解释过去大陆上曾经暗地流行过的民谣‘东德不如西德,北朝鲜不如南朝鲜,(改革开放前的)大陆不如台湾’呢?
马克思曾经一再强调,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在于解放生产力。但是二十世纪所搞的斯大林主义的消灭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革命’,无论在哪个国家,也没有长期起到解放生产力的作用,从长期来看,却阻碍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四,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进行改革的努力
十月革命以后的艰难实践,很快就使列宁认识到十月之初的想法实在过于简单和脱离实际。列宁在1921年春,根据俄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勇敢地提出了 ‘ 新经济政策 ’ ,让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有所恢复。到1923年就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原先受到战时共产主义的余粮征集制破坏的农业已经得到恢复。诚如杨玲玲在 “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很快被中止?”(《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第11期)相当全面的短文中所指出的,列宁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大不同于十月之初的设想的新的道路。虽然要使这条新的思路完善化、系统化,在理论上得到充分的论证和发展,尚需假以时日,但是最重要的是,向新的正确方向走出了的意义重大的第一步。新的方向实际上研究否定了原先对于社会主义的界定。如果能坚持走下去,二十世纪的世界历史必将大大改写,路会走得顺利得多,进步的力量也会强大得多。
可惜由于列宁的过早去世,在1928年斯大林彻底抛弃了 ‘ 新经济政策 ’ ,搞起了斯大林主义,恢复了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界定,强行进行了集体农庄化,造成了饿死上百万人的大饥荒,在全苏联建立起一套完整严密的官僚专制体系,实行计划经济,把苏联建设成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组织严密、极度集中统一的整体。其优越性在进行大规模建设和在战争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僵死的体制是阻碍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的。有些后果极其严重,例如苏联的农业就始终没有恢复到沙皇俄国的水平。虽然由于按劳分配原则的贯彻保证了工人有一定的积极性,但是劳动者个人(包括管理干部)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却大受抑制。结果使得苏联等国在科技革命时代,在经济文化的创新和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远远地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后,最后终于被自己的人民所抛弃。这跟人为地勉强地禁绝资本主义经济,往往有直接的关系。
二十世纪掌握了政权的各国共产党人通过实践早就发现了斯大林主义体制的弊端,不断试图加以纠正,但是却屡屡因为涉及到恢复资本主义经济这个最大‘禁忌 ’ 而归于失败。教条主义传统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使改革得不到理论上的有力支持而归于失败。我国的新民主主义之所以在建国后很快就被抛弃,重要的原因之一即在于此。南斯拉夫共产党人在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也不得不承受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沉重压力。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改革派领导了 ‘ 布拉格之春 ’ 政治改革运动,其中也提出了经济改革的诉求。运动虽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却因为苏联军队的入侵而彻底失败。苏共内部也一再有赫鲁晓夫等人进行改革的努力,但是全都失败。在这方面真正得到了成功的,中国还是第一个,但是也不得不一而再地忍受 ‘ 姓社姓资 ’的骚扰 (真正的问题其实是 ‘ 姓 ’ 斯大林主义,还是 ‘ 姓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先后所有这些努力,问题都集中在如何充分发挥劳动者个人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问题上。而这个问题在现在的历史阶段,核心却在于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经济。大家通过各自具体的实践,全都程度不同地意识到了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界定是不对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必须有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资本主义企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家。若非改革开放,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根本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在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目前阶段,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的生产主动性和创新性,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允许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
五,未来资本主义后的新社会——科技革命时代所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初发表《共产党宣言》时,共产主义社会事实上只能是一种信念。在160年以后的今天,虽然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还没有实现,但是在如今的发达国家,我们已经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了它的曙光。它的到来已经不再只是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的主观诉求,而是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上来看,是迟早必然要到来的社会发展阶段。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学说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在还没有发挥出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换言之,一旦出现了为它所容纳不了的生产力时,它的灭亡也就是不可避免的。当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力发展到不再是仅仅能勉强维持人的生存和繁衍,而是大有剩余时,它就必然为奴隶制社会所取代。而当生产力发展到容许农民能够单家独户地进行生产时,以奴隶制庄园的集体生产为基础的奴隶制社会,也就必然要为封建社会所取代。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强大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容纳不了的呢?这样的生产力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和列宁生活的年代其实根本都不存在,虽然他们都以为已经存在。
这就是科技革命以后方才出现的以‘无人工厂’为代表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生产力。如今‘无人工厂’正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中。由于它们的‘无人’,它们实际上不能产生剩余的交换价值,但是‘无人工厂’的拥有者却可以通过市场而掠夺‘有人工厂’所产生的剩余价值,从而得到超额利润。这种工厂必然会持续地发展起来,直到把同行业的‘有人工厂’全部淘汰光,再也没有剩余价值可以夺取为止。到那时,这种工厂就只好交给全社会的代表按计划进行非盈利性的生产。一个又一个的行业都将逐步实现无人化,这是逻辑的必然。
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的生产力当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容纳不了的。这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其他任何强大的生产力只要能产生剩余交换价值,全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能容纳的。这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社会阶段,人们必须容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人为地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根本错误的,必然会阻碍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今天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许多‘按需分配’的社会福利措施,诸如全民的公费医疗、全民的十二年义务教育(甚至高等教育)、学生上学的免费公车接送、学生的免费午餐、残废人的各种福利待遇等等。所有这些其实都是违背资产阶级的阶级意愿的,违背他们的经济学要求的。但是大势所趋,为了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他们也只好忍受了。这固然是因为工人阶级实力的强大,但是更重要的是由于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强大。即使是工人阶级的实力并不强大的石油输出国,往往也能做到。随着科技革命的持续发展,‘无人工厂’占据越来越多的行业,基本生活资料的全民按需提供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即使资产阶级中的反动部分妄图阻挠,随着科技革命而日益强大起来的以科技知识份子阶层为主导的工人阶级,也决不会容忍他们。一个反面的实例是,在毛泽东时代贫困的大陆,劳动人民的社会福利实际上远远地赶不上资本主义的香港和台湾。这是无可讳言的事实。虽然当时不自量力的‘援外’政策也起了坏作用,但是根本上毕竟是因为 “非不为也,势不能也”,实在没有那个力量。
人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因人而异,因此无论生产力如何发达,‘基本生活资料’的范围如何不断地扩大,也永远不可能对所有的人的一切需要全都能按需提供。因此能提供非按需提供的物品的市场也就会继续存在,货币也就会继续存在。生产奢侈品、艺术品和特殊物品的个体生产者、小集体企业都会继续存在。甚至小型的资本主义企业也会临时存在(一旦销量较大,社会自然就会设置‘无人工厂’进行生产,并按需提供)。
基本生活资料的全民全面按需提供,使得任何人都免于谋生的压力。在全民高级知识份子化了的社会里,每一个成年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从事自己愿意做的工作。第三产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是现在的人所难以想象的。人们不再是为了工资而工作,而完全是为了兴趣,为了服务社会的意愿。在现今发达的国家,有大量的退休人员从事无报酬的志愿性劳动。这就是未来的共产主义劳动的萌芽。
在基本生活资料全面按需提供的社会里,人们对于财富、金钱的观念将会发生彻底的改变。除了神经病患者,不会再有任何人会为了占有财富而斗争。人们争取的将只是自我的实现和社会的承认。
六,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性质与资本主义企业在此阶段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但决不是共产主义的初始阶段,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最后、最高阶段。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还是作为旧社会的残余而存在。可以预期,在基本实现工农业生产的全面无人工厂化以前,基本生活资料的全民全面按需提供是难以完全实现的。但是这显然是一种逐步转化的质变过程。一切都要靠社会主义阶段中的长期积累,例如全民的高级知识份子化就只能逐渐做到。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公有制企业、工人股份制企业其实都跟资本主义企业一样,是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的,都产生剩余交换价值。资本主义企业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在它们还没有被‘无人工厂’所淘汰以前,始终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向前发展的阶级力量。为了充分地发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即使是对资本主义企业,也只应该为全社会的利益而进行合理的调控,而不应故意人为地加以抑制。那也同样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反动的民粹主义倾向。国家应该据此制定适宜的方针、政策。北欧各国就曾因过左的税收等政策,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归根到底会损害国家和劳动人民的长远利益,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历史唯物主义准则。
小结
社会主义阶段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中间过渡时期,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始终在其中起着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作用,因此并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始阶段,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最后、最高的发展阶段。在此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只应该根据社会整体的利益,即劳动人民的长远利益,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适宜的调控,而不应人为地加以抑制,以至阻碍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列宁错误地把社会主义社会界定为已经不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初始阶段,以致于革命者们在取得政权以后,拼命人为地去消灭资本主义经济,以致事与愿违,事实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只有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容纳不了的生产力,方才是资本主义后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真正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容纳不了的先进生产力,是随着科技革命而出现的以 ‘ 无人工厂 ’ 为代表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生产力。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判断,它在本质上是不会产生剩余交换价值 的 。它们如今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是因为它能够使 ‘ 无人工厂 ’ 的拥有者通过市场而掠夺 ‘ 有人工厂 ’所产生的剩余交换价值。这种强大的生产力方才是实行基本生活资料的按需提供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