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期待美好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44:20

舟曲,期待美好未来

  • 发布日期: 2010-10-21 00:00
  • 作者:

甘肃舟曲灾区的大部分商铺已经恢复营业

  重建期间,舟曲县城随处可见交警、电力、防疫等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

截至18日,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区帐篷集中安置群众已全部进城,搬入了能够确保温暖过冬的临时固定住所。

舟曲县民政局局长杨恩茂介绍,截至18日,在舟曲县城外的沙川坝安置点帐篷中居住的129户受灾群众已全部进城,其中88户安置在了县城租借的廉租房,12户安置在了城关二小的教室,29户安置在了舟曲一中的学生宿舍。

为了保证进城的受灾群众正常生活,在搬家之前,当地政府组织人力接通了临时固定住所的水、电等基本保障设施,并发放了毛毯、被子等生活用品。

突如其来的灾难,摧毁了人们固有的生活,留在他们心底的,不仅仅是伤痛,还有爱和感激。面对必须面对的生活,用爱浇灌的坚强,让前行的脚步变得不再沉重……

“我们不能一辈子靠下去”

何艳丽对着镜子将眉梢稍微往上提了一下,以便让自己看起来精神一些,她正准备出帐篷,听到两岁半的儿子用含混不清的声音叫“爸爸”,转身去看,孩子却仍在酣睡之中。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硬生生地撕扯了一把,何艳丽轻轻吻了吻儿子的面颊,快步走出帐篷。“妈,我去上班了,你过去看着宝宝。”她在隔壁的帐篷门前停下,大声叮嘱母亲,听到母亲的回应后,快步向电信局设立在沙川新区安置点的临时工作点走去。

深秋的早晨寒意浓重,四周的山顶上笼罩着一层薄雾,白龙江在安置点的正前方喧嚣奔腾。这一天是10月11日,距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64天。64天前,刚满25岁的何艳丽过着另外一种生活:婆婆慈爱,丈夫呵护,儿子聪明伶俐,在舟曲县城关镇北门村,他们有一幢二层的小洋楼,何艳丽和丈夫带着儿子住在二楼,婆婆因不想爬楼梯,和两个在城里读书租了她家房子的学生住一楼。

“那天晚上,我们二楼也进水了,但房子只是倾斜,没有塌,我们跑出来了,他冲进一楼去救婆婆和那两个学生。”何艳丽轻轻地仰起头,但泪水还是顺着眼角不断地流出来。她的丈夫冲进去后,再也没有出来。“日子总得继续过下去,总要往前走。这么多的受灾群众,全都在靠国家养活,但我们不能一辈子靠下去。”何艳丽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试图稳定一下情绪。她现在在电信局设立在沙川新区安置点的临时工作点上班。

太阳漫过整个安置点的时候,月圆村村民刘玉福抱着被子走出了帐篷,挂在她帐篷门口的一串红辣椒,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惹眼。“晒一下被子,说是下午要搬家呢。”刘玉福走到旁边的帐篷门口,发现儿子还没有起床,又沉默着回到自己的帐篷里。

16年前,刘玉福的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了6岁的女儿和4岁的儿子,她含辛茹苦地拉扯着一双儿女。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刘玉福把孩子托付给婆婆,自己在郑州南郊包了一块菜地,没日没夜地劳作。64天前,当她听到灾难后双腿发软,匆忙赶回家里时,除了20岁的儿子,一家三代8口人全部遇难。“政府给我们安置了城里的房子,让我们到城里过冬,今天下午帮我们搬家的车就来了,有些东西要提前收拾一下。”刘玉福动作缓慢地整理着堆放在床上的物品。除了潸然溢出的眼泪还在宣泄着这个50岁的女人内心的伤痛外,她已经没有其它激烈的情绪了。

在刘玉福的心里,悲伤虽然还未止步,但关于明天的事情,是她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死里逃生的经历,让她对“活着真好”有了更多的感悟,虽然有很多“记忆”的牵扯和羁绊,但面对明天,她还是迈开了自己的脚步。

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安尚福和哥哥的铺面清理出来了,从水里捞出来的衣服又挂到了墙上,从泥里挖出来的鞋子、箱包,又摆到了用木板、条凳搭建的货架上。

“60万元的货全被淹了,好多都冲走了,烂了,剩下这些能卖几个钱算几个钱,一步一步来,生意还得做下去。”安尚福说。

来自甘肃秦安县的安尚福和哥哥在舟曲县城做服装、鞋帽、箱包买卖多年,好不容易积攒了一点积蓄,不想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山洪泥石流将白龙江水阻截抬升,淹没了他们的门店和两个库房。

8月8日凌晨泥石流发生的那一刻,安尚福永远都难以忘却。“那天晚上,我就睡在店里,跑出店时,江水已到门口,我穿着裤衩和背心就跑出来了。”安尚福说。

如今,随着淤泥被清理,小城的生产生活秩序又开始逐渐恢复。和安尚福的店铺一样,虽然简陋,大部分商店又都陆续开张,市场重新兴起,因灾害停建的工程又开始施工,沿江的大道也已贯通,小城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景象。

在沙川坝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帐篷社区,人们也开始逐渐适应帐篷里的生活,看看电视,打扫帐篷内外卫生,到县城买点日用品或打打零工。

“从锅碗瓢盆到吃喝住穿,政府样样都发放,基本生活有保障,就等着重建。”住在帐篷社区的月圆村村民薛虎林说。

悲伤的眼泪流干了,生活还得继续。“等一切安顿好了,我就出去打工。”薛虎林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对记者说,旁边的电磁炉上煮的是土豆和排骨,香味四散开来。

串串笑声从帐篷周围响起

前来舟曲进行心理疏导的刘飞老师很有感触:如何尽快帮灾区的人们走出灾难的阴影,似乎比什么都重要。

“刘老师,你在忙吗?我们找你商量个事情。”刘飞闻声抬起头,有2名村民钻进了中科院心理所舟曲工作站的帐篷。

“怎么了?你们说。”刘飞拨拉开堆放在床上的物品让座。

“我们就是想,现在天黑得早,咱们晚上练太极的时间能不能提前一点?”其中一名村民开门见山地问。

“当然可以,只要你们大家的时间方便,我没有问题。”

“那我们就去通知其他人,大家统一一下时间。”刘飞的话音刚落,两名村民急匆匆走出了帐篷。

刘飞笑着摇摇头,这位在9月17日进入舟曲的邯郸志愿者,显然已成为沙川安置点上的“太极宗师”。

以心理疏导志愿者身份来舟曲的刘飞,是武式太极的第七代传人。起初他只是单纯地保持自己的生活习惯,每天早晚各练半个小时,有一天他忽然发现自己每次练太极的时候有两位阿姨会站在旁边看。

“阿姨,你们喜欢太极吗?”刘飞试探着问,对他来说,任何搭讪的机会都有可能成为心理辅导的突破口,而得到的答案也正如他希望的那样,两位阿姨对太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却又担心自己学不会。刘飞毫不犹豫地收下了这两名“学生”,每天早晚的7:30到8:00,是他们固定的练太极时间,而他极其耐心地教授,吸引了安置点越来越多的村民。

“现在跟我练习的固定学生有30多人,还有很多人因为时间不固定,比较随意,不过我这里可以随到随学。在练习太极的时候我会教他们静心呼吸,排除杂念,这其实就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放松疗法。一方面可以让大家强身健体,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有益于心理康复。”刘飞对他的“太极疗法”充满信心。

事实上,像刘飞这样在中科院心理所舟曲工作站服务的志愿者一共有11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都是具备国家资质的注册心理咨询师,有自己的工作室。在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他们在第一时间暂停了工作室的全部业务,从全国各地赶赴舟曲,协助政府开展心理救援工作。在这顶被命名为“聆音阁”的帐篷里,服务时间最长的志愿者已经在这里坚守了整整两个月。

国庆节期间,由于安置点上的拂晓幼儿园放假,几乎每天都会有孩子来到工作站周围和志愿者一起玩。在和家长们经过进一步沟通后,志愿者们将安置点上的孩子全部聚在工作站帐篷前的空地上一起做游戏,一串串笑声不时从帐篷周围响起,将所有志愿者深情的歌传到安置点的每一个角落:“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别让阳光背后只剩下黑白。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期待,爱放在手心,跟我来。这是最好的未来,我们用爱,筑造完美现在……”

重建正在一步步展开

三眼峪、罗家峪两条被夷为平地的沟道,是“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留下的两道深深的伤痕。

如今,多数危房已被拆除,两条沟内的泥石流堆得到平整,中间分别被挖出一条简易的排洪渠道,清澈的泉水沿着沟道潺潺地流。沿着溪流,汽车可一直开到山脚下。在泥石流堆上,一丛丛不知名的小草又从地底下冒出来,有的已开出小花。

国庆前夕,三眼峪、罗家峪沟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已开工建设,沿沟插满了旗帜,“重建家园”的标语被竖起来,到处机器轰鸣。国庆期间,工人们也不休息,加班加点施工,只为在最短的时间修复两条沟的防洪设施。

“这两条沟道设计的防洪标准均为10年一遇洪水,渠道用浆砌石衬砌,沟道两边修建3米宽的巡渠道路,上面还要架设钢筋混泥土的桥梁,供沟两边的行人通行。”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总监理工程师李孔安说,“如果进展顺利,预计这两条沟的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将在今年12月底完成。”不仅三眼峪、罗家峪沟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开工,整个县城的供水工程也在抓紧施工。

全面重建启动前的准备工作也在紧张进行。近日,舟曲灾区已接到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工信委制定的《舟曲灾后重建价格监管工作方案》,这一方案明确了灾区价格监管职责分工和灾区重建建材、运输价格水平,以规范舟曲灾后重建价格秩序,保障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泥石流可以阻挡江水,可以摧毁房屋、田地,但摧毁不了生生不息的生活,阻挡不了人们重建家园的决心和步伐。舟曲灾区的群众们相信,未来的家园将更加美好,因为祖国在一天天富强。

救援之恩永难忘怀

咆哮的泥石流可以抚平,漫滩的白龙江水已归槽,救援之恩也已深刻于舟曲受灾群众内心,永难忘怀。

“走得太突然,什么都来不及准备,我只好将一箱救灾机构发的饮料硬塞给他们。”回忆起救援官兵撤离舟曲的那一天,白玉兰念叨着,“要是提前知道他们走,我就准备点核桃什么的,多少送些土产货,也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50岁的白玉兰和丈夫桑彩鲜用辛辛苦苦积攒几十年的积蓄买了一套新房,不想在这次泥石流灾害中,被堰塞湖水淹了,一家人在黑夜中逃出,连一套换洗的衣服都没来得及拿。如今水虽然退了,但仍无法入住,他们不得不继续住在帐篷社区。

“这么大的灾情我们能够很快住进帐篷,发放的生活用品这么齐全,就和家里一样,说心里话要感谢国家,感谢子弟兵。”桑彩鲜说,“如果不是国家富强了,我们哪能得到这么好的救济?”

桑彩鲜住进帐篷社区不久,就在自家的帐篷上插了一杆红旗。他说:“插红旗没别的意思,就是发自内心地觉得国家好,政策好。”记者在桑彩鲜的帐篷里看到,政府为他们提供了各种生活必需品,从灶具到电视,从米面油到簸箕扫帚,从换洗的衣服到挡蚊虫的门帘,一应俱全。

感恩的不仅仅是帐篷社区的居民。国庆节的前一天,舟曲县第三初级中学的学生们用一场文艺演出庆祝国庆节,孩子们用声情并茂的配乐诗朗诵,回忆了此次抗洪救灾中的一个个感人瞬间,用稚嫩的演出和清亮的嗓音表达着内心的感激之情。

41岁的郭锋芒在第三初级中学教政治、历史,他说:“从汶川、玉树到舟曲,在这些大灾难中,从军队救援、物资支援到医疗救助,都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如今国家确实强大了。”

一个富强的国家,是灾区最大的依靠。也正因为如此,当国旗在帐篷社区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再一次坚定了人们对新生活的信心。(据《兰州晨报》、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