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墙之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19:29
许少民
【我要评论】【该文章阅读量:61】【字号:大中小】
习惯了一览无遗,自然也忍受不了那一堆堆的围墙。然而,在大学城、广州市区乃至全中国,围墙似乎成为了一个惯例,一个骨子里显露出中国文化的特殊建筑。这让人不得不想起遍布中国神州大地的"贞洁坊",它们的存在不纯粹是一个建筑而已,而是一种历史乃至文化的见证。同样,今天无处不在的围墙则也证明了中国政府官员头脑深处的思维逻辑,或者说,体现了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之古国的某些文化特色。

钱钟书曾经写过一本享誉中外的著作--《围城》,在我看来,这部著作的核心在于这一句话--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正是在一进一出之间,生命如此跌宕起伏。然而,一个问题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为什么会有这座围城?我们如何让这座围城消失,如果他的存在被证明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恶的话。这个问题的背后则透视了一个深刻的文化问题,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有如黑格尔之"存在是合理的"解释。当我们发现围城的存在是一种必要的无奈时,我们开始习惯,开始寻求在围城内外进行生活的技巧。同样,当时间证明我们无法踏平无处不在的围墙时,我们也开始习惯了它的存在,于是,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生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围墙,只要其存在的地方被证明是有损于市容或者国家形象的话,这就是中国国情!

的确,纵观神州大地众多的围墙,有一个共通之处,只要是围墙存在的地方,则肯定是那个地方影响了形象。几个月之前广州举行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轰轰烈烈的整顿行动随即在大学城展开,一座座的围墙也拔地而起,甚是壮观。同样,为了创卫,广州各地大街小巷都出现了某些色彩斑斓的围墙与广告牌;再者,根据报道,奥运会举办前夕,北京市也开展了各项整治活动,古老的房屋之外表都粉刷一新(当然内部没有翻新),目的很简单,也是为了向世人展示中国的好形象。这种对于外部形象的极端关注来源我们骨子里的"面子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子文化源远流长,尽管经受风云变换的洗礼,其并没有在历史的潮流中蜕化,相反,我怀疑它已经渗透进我们的血液中,无法剔除。面子文化的内涵在于"攻心",用一种类似于广告宣称的方式给旁观者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特别是当双方只进行一次博弈时更是如此。然而,熟悉面子文化的人也深知,在多次的连续博弈中,面子文化的弊端也逐渐显示,毕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经受不了时间的考验。用这种思维稍微思考就明白,广州大学城的围墙不是为了向学生隐藏其中的某些秘密,因为我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什么秘密对于我们而言都不是秘密,围墙的存在目的是为了应付难得进入大学城的外宾或者媒体记者的感观要求;同样,你可以想象,广州市区的围墙也是为了一次性的审查而存在,当相应的审查者离开城市之后,大家也可以想象会有什么动作;自然,你也可以明白,北京翻新的围墙不是为老百姓造福,做实事,而是为了应付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宾和记者朋友们对中国的形象要求。围墙之存在是为了面子,更是为了一次性博弈的面子需要,我们总是冀望自己能够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特别是"败絮其中"时更是如此。

我不反对在适当的时候宣传我们的形象,也不反对在必要的时候建构某些面子工程,其实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盼望自己能给别人留有一个好印象,这无可厚非。然而,当我们将这个工程做大做烂进而内化成为一种文化之后,其弊端也显露无疑,它过多的注重了事物的外在美而忽视了事物的内在美,犹如"洋葱头",一层层华丽的外表,却寻找不到它真正的内心。这其实是当前中国国情的一个特殊写照,不断兴起的围墙凸现了追求外在形象的心理,但奇怪的是,我们却难以共同构建我们的内心,我们不断的遗忘历史,我们也不断的斩断我们的集体记忆,强大的外表背后是我泱泱大国内心的脆弱。而在面子文化依旧盛行的今天,我们本着省力的原则,不断粉饰我们的形象,却让我们内心的绿洲不断变成沙漠。

实际上,以围墙为依托的面子文化并不让我过多的痛心,而让我忧虑的是,一旦我们"围墙"--不管是虚拟的还是实际存在的--的存在功能由"面子需求"嬗变成为"区隔效应"时,那将是致命的灾难。柏林墙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宣传共产主义的形象,而是为了区隔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它硬生生的将原本属于一个民族的德国残忍的切割成两半,实属违背人性之举动。而柏林墙的倒塌,更多的代表一个民族的团结,代表双方区隔的历史不复存在。柏林墙的倒塌是德国的幸运,因为今天的世界上,依旧存在着类似的围墙,不管它是实在的或者虚拟的,无论是在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还是在韩国与朝鲜之间抑或是在土耳其、俄罗斯与欧盟之间都如此。同样,当邱吉尔宣称苏联已经在斯坦迪纳维亚落下了一层铁幕时,尽管它是虚拟的,但它同样无情的将欧洲世界划分为两种相互对抗的意识形态,直到苏联解体。今天,当我们观察到台湾的政治与社会发展时,一个让我痛心的感受是,原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如今却在某些别有用心者的操作与蛊惑下私自将自己的社会划分为"统独"或"族群"之类别。每次选举,台湾社会都被分裂为"台湾人"与"中国人"或者"台湾人"与"外省人"两个各自相互冲突对立的群体,每个群体都通过某些特殊的方式粉饰自己的形象,每个群体都在无形之中诋毁另外一个群体的形象,每个群体都在不断的构建他们之间的"围墙"。在这样的环境里,围墙不仅仅是形象需要,或者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演变为了群体之间的分界线,在心灵或者情感上将大陆与台湾隔离,将台湾本省人与外省人阻隔,而这样的围墙,无论是用多少军事力量也是无法摧毁的,尽管我们可以用一百个甚至一千个理由来证明这个虚拟围墙存在之"无理性与无逻辑性"。让我们困惑的是,一旦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长久的浸淫,我们思维中的统一梦估计也会随着一江春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
中国似乎是一个对"墙"颇有造诣的国家,让世界游客叹为观止的长城与故宫就是明证。当初这些建筑的存在,更多的不是为了面子或者形象,而是为了营造一种"区隔效应",这种区隔效应在那个年代本身就是"等级秩序"的象征。巍峨缠绵的长城,更多的是将汉人与北方的蛮夷区隔,好让我泱泱大国长治久安。而宏伟壮观的故宫,其实更多的是将贵族与平民进行区隔,好让贵族王朝享受常人所不能拥有的特权与权力。在内外的区隔之间,历史也总是跌宕起伏,长城在漫长的岁月里也成为了摆设,蜕变为形象工程;而旧时王谢堂前燕,也飞进了寻常百姓家,王朝兴衰更替,也让今天的故宫演变成了一个彻底的形象工程。或许在这个嬗变之中,我们发现了进步,然而,让我们忧虑的是,如果某天两者关系倒转,围墙的存在不是因为形象而是因为区隔,那么我们的社会未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呢?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08-1-31   本站发布时间:200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