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美援朝暨中国出兵朝鲜60周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48:25
[大博弈:聚焦朝鲜] |[铁与血:壮怀激烈] |[得与失:值与不值] |[英雄谱:缅怀先烈] |[歧路痛:混沌余生] |[影像志:五役全程]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如此评述:“朝鲜战争是一场具有国际背景的内战,是朝鲜人民的悲剧性历史的现代的体现。一方面,它加深了这个国家的分裂,另一方面,它对战后亚洲的国际局势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它可以被视为当代历史中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志愿军援朝作战6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这段共和国壮怀激烈的往事。我们纪念战争,是因为我们珍爱和平。


志愿军血战长津湖最后志愿军精神病人志愿军师长战地日记解放军朝鲜师回朝鲜美国与朝鲜纠葛60年志愿军战俘去台全程寻找“王成”朝战60年:为祖国而战18万抗美援朝烈士寻踪抗美援朝的战略遗产彭德怀指责苏联趁机揩油还原毛岸英朝鲜牺牲过程另一个不一样的邱少云台北专访志愿军老兵战俘归国战俘:伤已不痛心在痛蒋介石三次试图参与朝战援朝老兵:想回去看看朝战美军战俘好生活

志愿军血战长津湖最后志愿军精神病人志愿军师长战地日记解放军朝鲜师回朝鲜美国与朝鲜纠葛60年志愿军战俘去台全程寻找“王成”朝战60年:为祖国而战18万抗美援朝烈士寻踪抗美援朝的战略遗产彭德怀指责苏联趁机揩油还原毛岸英朝鲜牺牲过程另一个不一样的邱少云台北专访志愿军老兵战俘归国战俘:伤已不痛心在痛蒋介石三次试图参与朝战援朝老兵:想回去看看朝战美军战俘好生活

[大博弈]中苏朝美各方聚焦朝鲜战场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投入复杂险恶的朝鲜战场,25日,与美军接触,第一次战役爆发。志愿军的参战,改变了整个朝鲜战争的走势。而在中国出兵背后,笼罩着的大国政治博弈的迷雾,迄今尚未能够完全解密。
[中国]毛泽东个人意志对决策出兵起了最关键作用

毛泽东致电斯大林,表示不同意朝鲜武力统一
毛泽东在去电中说,朝鲜同志想通过武力解决南朝鲜问题,中国领导人曾劝阻他们不要这样做。斯大林回电说,完全同意中国同志的意见,不应在朝鲜开始一场战争,不能用军事手段统一朝鲜。
正因为如此,尽管斯大林已经考虑了要在朝鲜半岛发动战争的问题,但他对正在莫斯科作客的毛泽东却只字未提。…[详细]
毛泽东让朝鲜师回国,但不同意金日成进攻南方
中国军队中的朝鲜士兵回国,不能说明中国领导人当时就参与了战争策划。49年同意朝鲜师回国,是因为毛泽东担心北朝鲜受到南方的攻击,出于国际主义立场对朝鲜革命政权表示同情和支持。 50年批准朝鲜师回国,一是因为朝鲜战士有回国意愿,也是因为中国领导人已在考虑军队复员和减少军费开支。…[详细]
斯大林金日成严锁消息,毛泽东从外媒获知战争爆发
或许是考虑到中国正加紧准备进攻台湾,或许是估计到美国不会干涉,总之,斯大林和金日成对中国封锁了消息。据一位前北朝鲜高级军需官回忆,战前,所有苏援武器都是从海路,而不通过中国铁路运抵朝鲜,目的是不让中国获知朝鲜的准备工作。以至朝战爆发的最初消息,毛泽东竟是从外国报纸上得知的。…[详细]
金日成无奈求援,书记处扩大会议大多数反对出兵
相关档案解密前,人们往往存在误解:认为赴朝作战是毛泽东主动提出,是中国的一厢情愿,金日成并无此意。事实截然相反,金日成在7、8月份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急盼中国出兵参战。
事关重大,毛泽东召开书记处扩大会议,会上,绝大多数认为出兵参战没有道理,没有战胜美军的把握,担心“去了再被打回来,何必!”…[详细]

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出兵决议,讨论经过至今是谜
毛泽东始终有出兵朝鲜的想法,但在当时,他没想到其他领导人居然一致反对……第二天彭德怀在丰泽园见毛泽东。交谈间,毛泽东问:老彭,你说该不该出兵?彭已经思考了一夜,回答:主席,如果苏联完全撒手不管,咱们就不出兵;如果苏联是半撒手,能帮一把,那中苏联合起来跟美国人还有一拼。毛泽东听后一拍桌子,老彭,等的就是你这句话!斯大林已答应出动空军。走,咱们现在到会上说。
10月5日,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出兵朝鲜决议,其前奏来自于毛泽东同彭德怀的这番对话。而在政治局会议上,与会人员到底讨论些什么,至今尚未发现任何记录。…[详细]
毛泽东坚持出兵,不做会议记录
十分遗憾,10月18日的讨论记录至今没有发现。据多人回忆,原因是毛泽东不让做会议记录。从会后拍发的电报内容和当事人的回忆记载,毛泽东在会上坚持出兵意见,即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中国出兵的决定绝不能有丝毫的改变。在毛泽东的坚持下,会议通过了按照原定计划出兵的决定。19日晚7时,志愿军主力部队开始渡江,25日,同美军遭遇,打响了现在第一次战役。…[详细]
[苏联]同意金日成武力统一朝鲜的秘密用心

莫斯科否定金日成的武力统一计划
面对来自南方的威胁,金日成主张变被动为主动,他踌躇满志地认为这是通过军事手段实现朝鲜统一的有利时机。但是,经过慎重的研究和讨论,莫斯科否决了金日成的计划。…[详细]
毛泽东赴苏要求收回旅顺、大连,为新的出海口,斯大林突然同意金日成武力统一
仅仅两个月以后,斯大林便给金日成发放了战争通行证。迫使斯大林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改变对朝鲜问题的看法的,是毛泽东访苏和中苏同盟新条约的签订:中国立即收回大连港,并在2-3年内收回中长铁路和旅顺港。为了苏联在远东的利益,斯大林必须采取补救措施。处于朝鲜半岛中部和南部的元山、仁川、釜山和济州岛的几个港口,是最好的替代。为保证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利益,把整个朝鲜半岛纳入莫斯科的势力范围,也就势在必然。…[详细]
莫斯科施压,逼迫毛泽东推迟解放台湾
5月14日维辛斯基转来斯大林给毛泽东的电报:“在与朝鲜同志的会谈中,菲利波夫同志和他的朋友们提出,鉴于国际形势已经改变,他们同意朝鲜人关于实现统一的建议。同时补充一点,这个问题最终必须由中国和朝鲜同志共同解决,如果中国同志不同意,则应重新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会谈详情可由朝鲜同志向您讲述。”
看似平和的话语,却透着莫斯科的强硬态度。作为东亚地区革命事业的「负责人」,毛泽东自然应支持朝鲜的革命行动。面对斯大林的压力,毛泽东表示同意在解放台湾之前先解决朝鲜的统一问题。…[详细]


苏美双方都不想在朝鲜半岛发生正面冲突
可以肯定地说,苏美双方最初都不想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发生面对面的冲突。有一件事情很可笑。战前,斯大林无偿援助了北朝鲜一批军舰,苏联水兵在将舰只开到朝鲜港口作了交接后,就准备走人。金日成不同意,说你们不能走,你们走了谁开船?于是,他就给斯大林拍了电报,请求把水兵留下。斯大林答复:绝对不行,我们可以训练你的水兵,但我们不能留下一个人。…[详细]
金日成求援,斯大林给毛泽东写信:你们出动的时机成熟了
9月29日,金日成拍发的电报,称人民军已无力抵抗,请求苏联给予直接的军事援助。10月1日,斯大林回电:金日成同志,最近我在南方疗养,对于朝鲜发生的事情不甚了解。看来你们确实遇到了困难。我以前说过,在朝鲜问题上苏联是不能出兵的,我看中国出兵最为合适,此事由我同毛泽东商量,静候消息。同日,斯大林就给毛泽东发了电报,内容基本一致:毛泽东同志,最近我在南方疗养,对于朝鲜发生的事情不甚了解。金日成同志来信说,他们已无力抵抗。你说过,你们已集结了几个军。我认为出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你考虑如何?请见电回复。…[详细]
言而无信,推辞兑现答应给中国的空军支援
周恩来给斯大林写封信。在信中,他讲了以下几点:一是要求以贷款方式解决武器装备问题;第二,在苏联出动空军后,请求苏联方面增派轰炸机,以帮助中国防守边境城市和北京、沈阳、天津、青岛等一些内地大城市。10月14日,当周恩来的信件到了黑海,等待斯大林答复的时候,情况又发生了变化。10月15日,莫洛托夫再次面见周恩来,转告斯大林的意见:同意贷款,战后半价结算。空军肯定出动。但不能越过鸭绿江。斯大林的意见使周恩来深感意外,苏联空军不越过鸭绿江,岂能称为出动。事已至此,周恩来只好拍发电报将这个情况告诉毛泽东,然后乘机回国。毛泽东接到周恩来的电报,也大为吃惊,尽管苏联决定出动空军,但不越过鸭绿江,实质就是中国在孤军奋战。…[详细]

1950年10月美军骑兵第一师攻陷平壤
美军发现苏联空军参战,秘而不宣40余年
中国出兵后,大约在10月28日,斯大林下达苏联空军可以越过鸭绿江实施掩护的命令。但附加了一个特殊要求:参战飞行员必须穿着志愿军制服,战机必须喷涂朝鲜人民军标记,飞行中必须使用中文对讲。但在战斗中,这个秘密很快披露,因为飞行员在紧急战斗的情况下,会不自觉地使用母语。苏联空军参战的消息迅速上报美国国防部,出于防止战争进一步扩大升级的考虑,国防部将此信息予以扣压,竭尽全力确保不对外散布,致使这个秘密一直埋藏了40余年,至今才为世人知晓。…[详细]
[台湾]蒋介石三次试图派兵参与朝鲜战争

“我们的时机可能要来了”
蒋介石面告韩使:“中国”决意派兵赴韩增援,并向李承晚总统和韩国军民表示敬意,誓与大韩民国携手并肩,共同战斗到底。并令叶公超即以“中华民国政府”和他个人名义致电李承晚表达上意,同时将台湾愿派兵3.3万援韩的决定电告麦克阿瑟,请其作出安排。…[详细]
积极筹备派兵作战,却中途夭折
6月29日,在艾奇逊的极力反对下,杜鲁门决定不动用台湾军队援韩,并派西博尔德赴台向蒋介石解释。正准备飞赴韩国的“先遣参谋团”和五十二军先遣队,便取消出发,各回原岗位。蒋介石和麦克阿瑟都甚为愤慨,怒斥艾奇逊“患了恐共症,是自找苦吃。”…[详细]
麦克阿瑟再请台湾派兵赴援受挫
麦克阿瑟于11月28日急电杜鲁门,要求空运台湾的五十二军驰援韩国。但杜鲁门、艾奇逊担忧苏联出兵和中共增加兵力,拒绝了这一建议。麦克阿瑟一气之下,给杜鲁门发去一份措词激烈的电报,申述朝鲜战场局势严重,如不采纳他的建议,后果不堪设想。但是,杜鲁门此时已有撤掉麦克阿瑟之意。…[详细]
[北朝鲜]金日成:斯大林给了我要的一切

在苏联受挫,转而征询毛泽东的意见
金日成不甘心自己的宏伟计划受阻于莫斯科,转过来又试探毛泽东的态度。1949年5 月,金日成派人民军政治部主任金一秘密访问北平,与中共领导人商谈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编成中朝鲜师转属人民军的问题,并表露了准备采取军事行动的意向。…[详细]
大闹酒席埋怨毛泽东不顾南朝鲜水深火热
1950年1月17日,朝鲜驻华大使李某即将赴任,金日成摆酒饯行,同时,邀请了什特科夫等苏联大使馆工作人员。酒过三巡,金日成大醉,在席间又哭又闹。说毛泽东言而无信,他答应帮我统一,现在他美了,我这没人管,南朝鲜几千万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我去解救,我拿什么解救…[详细]
我要的一切,斯大林同志都给我了
毛泽东向金日成解释说,我不是不支持你解放南朝鲜的想法。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咱们走的是一条路。我最初的想法是,待台湾、西藏解放后,再把部队调到北方,施以援助之手。既然你同斯大林同志商量好了,你可以先打。需要什么,你说句话。金日成一拍胸脯,我需要的一切,斯大林同志都给我了,说罢便扬长而去。…[详细]
一溃千里,金日成再求毛泽东出兵相援
人民军在突破三八线,特别是向南追敌,遭到美军空中猛烈轰炸的时候,团长找不着师长,师长找不着军长,指挥系统失灵,全军大乱,迅速溃败了下来。金日成不得不再次寻求毛泽东的支援。…[详细]
[美国]从迅速抽身到深度介入的原因

朝鲜半岛本来处于美国在远东的环形防御线之外,美国军方几次制定的关于朝鲜一旦发生战事的应急方案也是迅速撤离朝鲜半岛,退守日本。就是说,从朝鲜脱身是美国的既定国策。
但在战争爆发后,仅仅五天之内,美国政府在连续做出一系列决策后,就完全改变了它长期精心制定的政策,不顾一切地全面卷入了朝鲜战争。
美国之所以迅速抛弃自己从朝鲜半岛抽身的既定国策,而全面卷入朝鲜战争,有多个方面的原因:
(1)朝战关乎民意。1950年初美国的一次盖洛普民意调查中,75%的人认为苏联人正在谋取“统治全世界的权力”。
(2)杜鲁门主义。杜鲁门后来回忆当时心情:我们必须坚决制止这种武装侵略一个自由国家的行动,这对保持和平十分重要。
(3)“丢失”中国的后遗症。共和党一直在追究民主党“丢失”中国的责任。这给杜鲁门政府带来了莫大压力。…[详细]
[铁与血]志愿军五次战役得失全面分析

回观出兵与否的争议及其最终拍板,即使力挺出兵的彭德怀亦有如此深沉的感叹与重要的评价:“这个决心不容易定下,这不仅要有非凡的胆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对复杂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断力。历史进程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确。”历史无可假设,后世读史者如果失去对历史现场的深度勘探与认知,无法理解当事人决策的曲折与艰难,当然也无法理解一场战争的价值与意义。

“命运之日”:南朝鲜先头部队的覆没
1950年10月25日这一天,被西方国家战史称为朝鲜战争中的“命运之日”。第一枪打响后,118师354团在射出第一阵弹幕后,摧毁了南朝鲜军的汽车,堵住了南朝鲜军撤退的退路。
在这支南朝鲜部队中有一名美军随军记者叫约瑟夫,他对突然爆发的战斗做了如此描述:“在几分钟内,全营就伤亡惨重,750人中有350人被击毙、击伤或俘虏。”
南朝鲜战史在战后声称,志愿军的特点是“战斗中吹喇叭敲锣,采取上个世纪的作战方法”。但就是这些被称为只会“上个世纪作战方法”的志愿军士兵,端起上了刺刀的步枪,开始在北朝鲜的山林、稻田、村庄和公路上追赶溃散的南朝鲜军队。南朝鲜战史由此只能哀叹:“悲痛哉!曾在鸭绿江畔洗刷刀枪的英勇将士们,最终也未能从这狂风恶浪中冲出来。”只一上午时间,南朝鲜6师2团已经没有一个完整的连了。…[详细]

第一次战役:“联合国军”从云山到清川江的败退
麦克阿瑟的情报处长威洛比认为,战场上出现一些中国志愿人员并不奇怪,中国人最多不过5000人,这和中国大规模出兵完全是两个概念。麦克阿瑟和他的司令部由此依旧解读为“那不过是北朝鲜部队中的中国籍朝鲜士兵”。他们更乐于将仓促的败退归结于南朝鲜军队的战斗力上低下,甚至认为,这是由于数百年来一直是中国的附庸国,“韩国对中国人有潜在的恐惧心理”。
战后西方人认为,美国忽略了中国的一系列公开警告,是导致他们幻想战争即将结束并遭遇最初失败的根本原因。正向鸭绿江挺进的美军第8集团军内部当时都认为战争即将结束。10月22日,抗美援朝战争即将爆发的前3天,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甚至建议麦克阿瑟把向朝鲜调运的全部弹药运回日本仓库,因为“弹药已经足够满足此后的作战需要”。美军甚至开始取消未付款的弹药的订货。
就这样,中美军队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次直接交手就在云山展开。从11月1日下午16点40分志愿军发起总攻,到11月2日拂晓,志愿军已经歼灭美军王牌第1骑兵师第8团大部、南朝鲜战斗力最强的第1师12团一部共2046人,其中美军1840人。但由于经验不足未能取得足够的战果。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但却仅仅抓到200多个俘虏。”
第一次战役在7天内迅速结束,美军第8集团军全线急速撤退到清川江一线。…[详细]


第二次战役:美军史上最远的败退
1950年11月25日,志愿军9个军主力同时发动了第二次战役。“联合国军”西线右翼的南朝鲜第7、第8师在志愿军猛烈的攻击下,第一天便崩溃了。插入联军后方的38军113师切断最前线联军后路,“联合国军”整个西线开始了败退。志愿军统帅彭德怀要的不是击溃敌军,而是围歼敌军,志愿军战士于是不顾敌军的攻击,在朝鲜山地上追击着公路上乘坐汽车和坦克逃跑的美韩军队。许多志愿军士兵并没有死于炮弹和凝固汽油弹,而是因为饥饿和极度的劳累,倒在朝鲜的荒野里。
这些年轻的中国军人就这样用磨烂的双脚追赶上了“联合国军”。在三里所、龙源里、松骨峰这些关闭包围圈的“闸门”上,他们来不及喘息,便与企图冲破包围圈的敌军展开激战。美军的火力到底有多猛烈?《38军在朝鲜》中这样记载:由于美军飞机密集轰炸、攻击高度极低(因为志愿军完全无防空能力而导致美军毫无顾忌),地面炮火又过于激烈,甚至出现美军炮弹击落自己飞机的情况。
战斗结束后,38军112师师长杨大易曾带着作家魏巍去看这个堵住了“联合国军”逃难的战场,看到的是数百具和美军尸体抓抱在一起的志愿军战士遗体——坚守在松骨峰的112师335团3连,最终没能让“联合国军”越过自己的身体。在第二次战役中,美军第2师“两个团近乎被全歼”。中国军人们以这次西方人所谓“清长战役”(西方以二次战役的主战场,西线的清川江和东线的长津湖,称之为“清长战役”)的胜利,一举改变了美军在朝鲜战场势不可挡的局势,也让世界改变了中国作为一个孱弱者在西方人眼中的固有形象。…[详细]

第三次战役:李奇微的发现与反攻
1950年12月31日17点,志愿军发动了被美国人称为“除夕攻势”的第三次战役。
1950年朝鲜半岛经历了罕见的寒冬,而志愿军只能徒步越过布满冰块的汉江。很多西方参战人员战后回忆说,中国军人浑身挂满冰凌,还在顽强地冲锋。约翰·托兰在其名著《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中写道,中国军人唯一的防冻措施,不过是“用猪油和牛羊板油把脚糊住以防冻伤”,但他们却展现了人类战争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勇气和意志力。数十万官兵在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下,徒步跋涉雪原冰河,穿越弹幕火海。
在志愿军的攻击下,南朝鲜第1、第2师全线崩溃,美军第1、第9军迅速陷入困境。
几乎所有美军和南朝鲜战史都不厌其烦地描述过志愿军令人难以忘记的冲锋。面对空中投掷的炸弹、凝固汽油弹和火箭弹,面对地面坦克和榴弹炮的火力,面对暴雨一样的自动武器的射击,志愿军战士义无反顾,“在尖利的军号和哨子声中,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攻击”。“联合国军”士兵无法理解,中国军人为什么能够这样镇定从容地踏着前面士兵的尸体,毫无躲闪地迎向死亡冲去。…[详细]


先攻后守的第三、第四次战役
砥平里之战则使李奇微确认,志愿军已经力竭。他决定不让中国军队有任何喘息之机。他在1951年2月20日签署了第8集团军的向北进攻作战命令。1951年寒冬中,极度饥饿疲惫的志愿军战士们且战且退,到3月5日,美军陆战1师发现志愿军从阵地上消失,联合国全部抵达预定的占领线——亚利桑那线。李奇微并没有止步,新的作战计划“撕裂行动”在两天后迅速发起。
这次战役的目标是还在志愿军手里的汉城。面对美军强大的持续进攻能力,毫无喘息时机的志愿军只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困境。深谙作战之道的彭德怀果断决定,在3月10日全线运动防御,有组织地向北撤退,这意味着要主动放弃朝鲜首都汉城。1951年3月14日深夜,一支南朝鲜巡逻部队发现,汉城已经没有了中国军队。
由于彭德怀果断撤退的决定,志愿军避免了此后李奇微的空降包围圈。在阻击部队英勇顽强的抗击下,志愿军主力撤回到了“三八线”以北。双方战线又戏剧性地重回志愿军第三次战役发起之地。…[详细]

第五次战役:钢铁与意志的较量
从前四次战役看,志愿军虽然再次消灭了大量敌军,并从鸭绿江一直抵达到了“三八线”附近,但从未有过彻底全歼美军一个建制团的先例。但第五次战役的这个作战方案还是被毛泽东批准:中国的统帅和将领们希望,在4月22日开始的抗美援朝以来最大规模的第五次战役中,能够一举消灭“联合国军”5个整师,彻底改变被动局面。
4月22日,志愿军发动了抗美援朝战役中规模最大的第五次战役。
5月22日,美军在400公里战线上全线反攻,吸取了志愿军纵深穿插的战法,组织特遣队向因撤退而稍有混乱的志愿军穿插分割。美军强大的机动能力和空中配合,让撤退中的志愿军很难兼顾防御和撤退。志愿军多个兵团付出了极大的伤亡才突出重围。第五次战役是志愿军消灭敌军最多的一次战役,同时也成为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志愿军的阻击部队在接到彭德怀“死守铁原15至20天”的命令后,以血肉之躯,最终阻止了美军钢铁洪流向北的冲击。6月10日,“联合国军”在志愿军阻击部队的死战下,终于停止了进攻。朝鲜战场又回到了朝鲜战争爆发前的大致战线。…[详细]
麦克阿瑟对中国出兵的误判

麦克阿瑟从出兵时机上判断的基础是,朝鲜战争是苏联、中国和北朝鲜的合谋,他认为,如果中国真要帮助北朝鲜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应该在战争爆发时,尤其是在仁川登陆前加入到最关键的“釜山战役”中。换言之,中国人如果真要出兵,朝鲜战争肯定在8月就已经结束了。
然而战后苏联公布的朝鲜战争档案已经证实,金日成在战争爆发前从没有要求中国军队参与。事实上,直到战争准备完毕,他才通知了对此几乎一无所知,也并不想让朝鲜在那时爆发战争的毛泽东。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其实在战前早已经提醒过美国人,毛泽东这位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绝不会做苏联的附庸,可惜他因为被认为亲共而无人在意。…[详细]
五次战役后:从运动战向消耗战转变

毛泽东总结了第五次战役的经验教训后,在给彭德怀的信中表示,以后“每次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土军一个整营,至多两个整营,也就够了”。这次规模庞大的战争让中国领导人开始冷静地巩固自己的阵地,把缺乏大炮和坦克的防线转入地下。
在“三八线”两边,“联合国军”和志愿军分别开始建筑庞大的地下工事。对于缺乏制空权和重火力的志愿军,坚固的地下工事成为弥补火力最理想的作战方式。
在经历了上甘岭战役等惨烈的阵地攻防战斗后,美国人终于发现,如果继续向这些纵横交错、如地下长城一样的工事进攻,无疑是得不偿失的。被美国媒体诟病的“范弗里特的弹药量”和不断运回美国的裹尸袋,究竟让美国得到了什么呢?“只不过是为战线填了一个小小的缺口罢了。”美国历史学者在战后如此评价。…[详细]
抗美援朝战争大事记
·1945年8月10日 “三八线”划定
在得知日本决定投降、苏联准备对日宣战后,美国国务院、海军部和海军协调委员会仓促间在五角大楼商谈与苏联联合在朝鲜受降问题。马歇尔将军仓促间让手下上校参谋腊克斯和另一位上校博尼斯在休息室内拿出一个方案,二人临时提出以穿过朝鲜半岛的北纬38度线为美苏控制分界线,这个方案马上被采纳,形成了朝鲜半岛南北分隔的开始。
·1948年8月 大韩民国成立
美国人最终选中李承晚,在1948年8月15日成立大韩民国,李承晚成为大韩民国第一任总统。1949年6月26日,被称为“朝鲜国父”的金九被支持李承晚的极右主义者、陆军少尉安斗熙暗杀。
·1949年9月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
·1950年6月25日 朝鲜战争爆发
南北朝鲜建国后便军事冲突不断,南北双方都没有放弃用武力统一的想法,最终导致在6月25日爆发全面内战。
·1950年6月26日 美国空军介入朝鲜内战
当天,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美国远东空军出动协助韩国军队作战。
·1950年6月27日 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联合国通过干涉朝鲜议案
杜鲁门命令在菲律宾的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的基隆和高雄港,以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当天下午,联合国安理会举行会议,在苏联拒绝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以联合国名义向朝鲜半岛出兵的提案。
·1950年7月1日 美军地面部队进入朝鲜
当天凌晨,被称为史密斯中队的第一批440名美军从日本出发,于当天下午降落在南朝鲜。同一天,美军第24步兵师开始大规模进入朝鲜半岛。
·1950年7月7日 中国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
根据毛泽东指示,周恩来总理在两次召开的“保卫国防会议”上决定组成“东北边防军”(野战军级),其任务是保卫东北边防,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之所以称“边防军”而不叫“志愿军”,是为隐蔽中国未来可能的战略意图。会议决定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委,李聚奎为后勤司令员。后来毛泽东又派陈毅向粟裕传达,明确要粟裕担负抗美援朝作战任务。
·1950年8月31日 釜山战役开始
战争爆发后,北朝鲜人民军将南朝鲜国防军和美军击退,并压缩在釜山沿海的一个环形地带,经过数次战役的压缩,在当日发动最后一次战役即釜山战役,意图将美韩部队赶下大海。但由于此时美韩军力已经在人数和兵器上双双超越北朝鲜部队,进攻最后失利。
·1950年9月15日 美军在仁川登陆
麦克阿瑟指挥“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切断了朝鲜人民军退路,瞬间改变了整个朝鲜战场的战局。北朝鲜人民军损失了绝大多数人员和装备,残余部队退回“三八线”以北。
·1950年9月16日 金日成首次请求中国出兵
金日成派遣北朝鲜次帅朴一禹到中国,转达金日成请求中国出兵的请求。战争爆发两个多月后,这是北朝鲜第一次正式提出这个请求。
·1950年9月29日 “联合国军”抵达“三八线”
“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后攻克汉城,兵力迅速抵达“三八线”。
·1950年10月1日 北朝鲜人民军拒绝投降
这一天是中国国庆节。麦克阿瑟在东京通过广播电台向北朝鲜军队总指挥官金日成发出要求北朝鲜人民军投降的敦促书。自然,毫无回音。
·1950年10月3日 北朝鲜再次请求中国出兵
北朝鲜次帅朴一禹带着金日成请求毛泽东出兵的信再次来到北京。
·1950年10月4日 韩美军队开始越过“三八线”
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向北朝鲜进攻。10月9日,美国第1军在开城地区也越过“三八线”,向鸭绿江进军。
·1950年10月5日 中国决定出兵朝鲜
由于美军越过“三八线”触动了中国的底线,中共中央当天在中南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由彭德怀率部队出兵朝鲜。
· 1950年10月8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成立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0年10月19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出兵抗美援朝
19日当天,美军占领平壤。同一天,志愿军部队从鸭绿江7个渡口和桥梁开始隐蔽渡江,陆续进入北朝鲜,做第一阶段的作战准备。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随第一批先头部队跨过鸭绿江。在彭德怀的主持下,志愿军决定将4个军的主力部队全部渡江到鸭绿江南岸,以避免此后美军空中打击造成阻隔,同时能够秘密集中优势兵力进行突然性大规模运动作战。这被认为是朝鲜战争第一、二次战役成功的关键布局之一。
·1950年10月25日 志愿军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战,第一次战役开始
当天“联合国军”在平壤举行阅兵式。但在接近鸭绿江的温井—古场一带,志愿军第40军118师354团和南朝鲜第6师2团发生了遭遇战。同一天,东线志愿军42军和南朝鲜首都师在长津湖、黄草岭一带也发生了首次激战。这一天被中国政府定为“抗美援朝战争纪念日”。…[更多]
[得与失]为祖国而战,为和平而战

为什么必须出兵之一:共和国的战争与和平
这年底,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在与斯大林首次见面时,毛泽东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保障和平的问题。中国需要三至五年的和平时间,以便把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和稳定国内局势。中国这些重要问题能否解决,取决于是否有和平的前途。因此,中共中央委托我向您了解,如何和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保障国际和平?”
而战争改变了这一切。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详细]
为什么必须出兵之二:共和国的独立与富强
周恩来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上分析:“朝鲜如果被美帝国主义压倒,我们东北就无法安定。我国的重工业半数在东北,东北的工业半数在南部,都在敌人轰炸威胁的范围之内。如果美帝打到鸭绿江,我们怎么能安定生产?鸭绿江1000多里的防线,需要多少部队!而且年复一年,不知它哪一天打进来。这样下去怎么能安心生产建设?”战争按此形势演变,彭德怀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在此推演下,就有了彭德怀极著名的一句判断:“出兵朝鲜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
即使朝鲜战争打到极端,周恩来的论述既悲壮,也有一代革命家极其令人景仰的担当,他说:“我们这一代如果遇着第三次世界大战,为了我们的子孙,只好承担下来,让子孙永享和平。不过我们绝不挑起世界大战。我们应力争前一种前途,力争和平。但也准备应付后一种可能,应付世界大战。”…[详细]

出兵得到了什么:富强中国的条件与路径
核心的问题在于,五年计划里的那些启动并完成中国工业化的内容,由何而来?
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签订的苏联向中国贷款协定规定:苏方向中方提供3亿美元贷款,在5年内分期交付,用来偿付苏联交付给中国的机器设备。贷款年利率很低,定为1%。中国政府用这笔贷款从苏联引进大型项目50个。这是新中国尝试利用国际资源工业化的开始。那么,五年计划,重点在那里?周恩来在《三年来中国国内主要情况的报告》里提出:“五年建设的中心环节是重工业,特别是钢铁、煤、电力、石油、机器制造、飞机、坦克、拖拉机、船舶、车辆制造、军事工业、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工业。”
显然是深远影响后来,直至现在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初始方向选择。重工业的方向既定,没有苏联的支持,完成它,甚至仅仅是完成计划编制都没有可能。朝鲜战争,中国出兵作为决定性因素,解决了中苏双方的信任问题,并促使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直接支持。1953年5月15日,李富春和米高扬分别代表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根据协定,1953至1959年,苏联将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工业项目,加上1950年签约的50个项目,共141个项目。中国的工业化,富强国家,由此发端。…[详细]
尊严有代价之一:志愿军伤亡失踪36万余人

人民网:志愿军伤亡、失踪36万余人,消耗各种作战物资560余万吨,用于战争的经费为62亿元人民币。…[详细]
尊严有代价之二:苏联援助有玄机

军贷占95% 经济援助还不如印度
苏联给中国的贷款总额为数应不算少,约占给社会主义国家贷款总额的2/5,但这主要是因为战争的原故,作为经济援助的项目,苏联给中国的贷款数额却少得可怜,即不足给印度贷款的1/10。…[详细]
附加条款极苛刻 大量索要稀缺战略物质
作为贷款的附加条件,苏联要求“将中国不再使用的全部剩余的钨、锑、铅、锡提供给苏联政府”,期限为14年,前4年以易货方式提供,从1955年开始作为偿还贷款的供货。…[详细]
以减少汽车供给威胁中国为其种植橡胶
斯大林在会谈中说:“我们想从你方每年得到1.5万-2万吨橡胶。你们说有困难,好像不同意。问题是我们需要橡胶,因为制造汽车和卡车需要大量橡胶,而这些车都是供给你们的。”…[详细]
彭德怀:苏联趁机在我们身上揩油
彭德怀:这个种下了无数中国人头的战场给我们留下的,是一屁股的债。苏联人给了我们一些武器,大都是他们第二次世界战争用过的、剩下的,可是算的价钱并不低,乘机捞了我们一把,在我们这个立足未稳的兄弟身上揩油。…[详细]
[英雄谱]不朽的血肉长城

“王成”原型蒋庆泉:回国挨批斗
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著名的英雄形象---王成,他的原型之一还活着。
1953年4月,陆军23军67师201团步行机员蒋庆泉及战友,在朝鲜石岘洞北山遭到强敌围攻。绝境中,他向步话机高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
虽然后来一直没有发现蒋庆泉的遗体,但是他呼叫炮火与敌同归于尽的事迹却在步行机员中广为传播。洪炉根据对陆洪坤和另一位步行机员谷德泰的采访,写出了《顽强的声音---记步行机员蒋庆泉》,政工机关也准备为他报功,并向军内外宣传他的英雄壮举。
然而,就在5月,政治部传来消息:在联合国军交换的战俘人员名单中,有蒋庆泉的名字。
蒋庆泉:运动的时候要斗争我,说我是叛徒。公社屋里都是我的大字报,墙上也是,绳子上挂着也是。结果没几天林彪就摔死了,没斗争起来。我算是躲过一劫。我们这一片儿有两个被俘回来的,一个在山海关车站那边,被关起来了;还有一个,大粪都归他挑。…[详细]
还原特级英雄黄继光牺牲经过
很多人了解上甘岭是因为这部电影,它确实是一部令人难忘的经典,但也带来了一些误会,“比如电影中表现的坑道战,让人以为上甘岭就是打坑道战,其实坑道战只是整个战役中的一小部分。以前说,上甘岭是攻不破的,而事实是第5天我们就失守了,而开战当天也有好几个山头被攻破。并非电影中描写的那样一直在死守,后来我们又夺了回来,反反复复,拉锯战。”

上甘岭是一场苦战,打到什么程度呢?张嵩山形容说:“山上的土全被打松了,一脚踩下去,就到膝盖,机枪都架不起来。网上甚至有人说,是女护士上山把黄继光遗体背了下来,这可能吗?”另外,电影中,杨德才手拿爆破筒去炸碉堡,这一银幕形象被称为是黄继光的原型。据张嵩山考证,这个镜头的原型应该是龙世昌,黄继光用身体堵的是0号阵地的机枪眼,龙世昌要炸的是电影中主阵地的碉堡。…[详细]
美军又开始向小高岭倾泻炮弹,发起了第9次攻击。在敌军蜂拥而上,爬近山顶的危急关头,杨根思毅然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冲向密集的敌群。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他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杨根思用生命保住了阵地,阻挡住了敌人又一次进攻,保住了阵地,完成了切断敌军退路的阻击任务。
杨根思与40余美军同归于尽
1952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称号,他生前所在连被命名为“杨根思连”。英雄的家乡修建了“杨根思烈士事迹陈列馆”,纪念碑上刻着陈毅元帅的题词:“杨根思烈士碑”。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朝鲜政府还在长津湖畔修建了一座杨根思英雄纪念碑。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详细]


从“淹亡”到牺牲:罗盛教成为英雄的曲折经过
广州军区原副司令员叶建民的之女叶爱湘讲述:父亲让参谋下车打听一下事情的原委。原来,师侦察连战士罗盛教,为救一个名叫崔莹的朝鲜少年牺牲了;今天这些朝鲜老百姓自发地相约来到部队,请求用朝鲜的习俗来安葬这位舍己救人的战士。
……这些朝鲜老百姓一致要求为罗盛教请功。其中有一位55岁的名叫元善女的大婶,主动献出了自己的墓地;还有一位胡须花白的朝鲜老大爷流着泪对部队的同志说:“罗同志是为救我们的孩子牺牲的,请志愿军把他的遗体交给我们,我们要按照朝鲜人民最隆重的葬礼安葬他!”
听到这些情况,父亲立即让人找来师宣传科长和直工科长。问道:“你们是否已经了解清楚罗盛教究竟是怎样牺牲的?”…[详细]

老战友讲述不一样的邱少云
在所有关于英雄邱少云的文章中,都没有提到担任邱少云所在的3班副班长、所在的1排排长的曾纪有,而他恰是与邱少云最“亲密”的人。
初春时节,在南宁市长堽路的烈士陵园,担任该园顾问已离休多年的曾纪有接受了记者采访,谈起了那段与邱少云共同战斗的岁月。作为邱少云的排长,他的回忆与公开报刊媒体所说的邱少云却有些不同。
“有些文章上说邱少云身边有一条水沟,他若滚进沟里就能活命。是这样吗?”
曾纪有:“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在半山腰,哪来水沟,有水沟,在那寒冬也没有水。”…[详细]
第一狙击手张桃芳
上甘岭战役是中美交战最激烈的战役之一,这场空前惨烈的战役整整持续了43个昼夜。联合国军官兵们甚至将志愿军活动的阵地称为“狙击兵岭”。张桃芳所在连队据守的阵地,就是上甘岭战役中英雄黄继光牺牲的597.9高地。
1月29日,这是张桃芳到达上甘岭战场的第18天,他第一次上狙击台,满腔的仇恨和冲动在他年轻的心里翻涌。所以刚一开火就把一梭子子弹打空了,结果却根本没打到敌人。这次的不顺利使他看到了自己水平的不足。于是,他训练更加刻苦,射击本领提高很快,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不久就被获准加入了狙击组。
……几乎与此同时,他的对手也发现了张桃芳,立即转动枪口扣动了扳机。真正的高手的较量,胜负只在瞬间。就是这零点几秒,决定了胜负结局。当张桃芳的子弹穿过对手的头颅时,对手点射的子弹却贴着张桃芳的头皮飞了过去,就这样,中美两名顶尖狙击高手在刹那间完成了交锋。张桃芳的机智勇敢和精湛的技术,让敌军刮目相看。…[详细]


毛岸英在朝鲜是怎么牺牲的
“关于毛岸英牺牲,这几年各种道听途说,甚至捕风捉影的传闻一直不绝于耳,我觉得我们这些经历过朝鲜战争的人,有责任把了解到的真相公布出来,这也是对历史负责。”参加朝鲜战争那年,王天成只有17岁;现在王天成是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员,当年是原志愿军总部敌情研究参谋,主管美军情况。…[详细]
[歧路痛]壮怀激烈流失,多少创痕犹在

混沌余生:最后的志愿军精神病人
无论多少拨款支持,或是领导多关爱,都改变不了老兵们的结局,他们终将在混沌中,带着寂寥和孤独,长眠于3公里外碧浪湖畔的湖州烈士陵园。
60年后,让我们重访他们的故事,追忆他们永不再回的青春。

副班长马玉堂:因恐战而成了精神病人
1951年,刚从第20军后勤部抽调到一线战斗部队,马玉堂就流露出了强烈的恐战情绪。某次高地阻击战时,敌军炮火猛烈倾泻,身为副班长的马玉堂竟躲到了防空洞里,直到被副排长强行拖出。
从那以后,马玉堂一直情绪低落。“我身体不行了,但现在还没有复员条件。”他时常和战友念叨。部队也注意到他回国训练时,“工作不起劲,拒绝参加政治学习”,进而拒绝进食、声称“班长要拿冲锋枪打死他”、“班长说我是特务”。
当人们开始觉得马玉堂“似有神经错乱”时,他已经在反复念叨“要死,自杀”之类的字眼。几天后,马玉堂支开看护他的两名战友,以“身体直立、两脚平行”的古怪姿势从楼上跳下。
送医院救治时,马玉堂咬紧牙关,显得很痛苦。但军医检查后认为并无大碍。因此,组织鉴定结果认为,马玉堂并非真的想死,而是“想通过自伤的方式尽快脱离现役”。…[详细]

蒋振娟:记忆永留在十九岁
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走上朝鲜战场时,16岁的蒋振娟可能没有想到,仅仅1年半后,自己就成了精神病人:胡言乱语,乱解小便,反复把棉被掀起一个角又放下折平。继而连续数日不眠不休,并且拒绝与任何人交谈。
3年后,她因精神分裂症久治不愈,转入浙江第五康复医院、也就是如今的湖州第三人民医院。
年仅19岁的蒋振娟,就此开始她漫长而混沌的余生。
2010年2月下旬,湖州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病区里,满头白发的蒋振娟坐在床边的的靠背椅上,低头摆弄衣角,一丝口水从歪斜的嘴角慢慢滑下。间或抬起头来,眼神空洞发直,没有聚焦点,没有一丝情感波动。…[详细]

归俘洪朝林:在战场上激发出精神分裂
志愿军第40军119师355团二营机炮连弹药手洪朝林,就是在战场上激发出的精神分裂。
……在战俘营里,洪朝林先是被拉去“听讲耶稣”,而后又有美军心理战部队、台湾国民党军政人员联合志愿军叛徒,在战俘营里成立了准武装性质的“战俘警备队”,在志愿军战俘的胸口和双臂等处强行刺上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党徽,或是“反共抗俄”等政治宣传口号,洪朝林也未曾幸免。
1953年8月,作为6000多名被遗返战俘之一洪朝林带着手臂上洗不掉的“反共抗俄”刺青,回到了国内,安顿在辽宁省第十康复医院里。在这里,洪朝林开始整天“乱跑乱闹”,在理发馆理了发不给钱,嫌弃鞋小穿不进去乱发脾气,还在牛奶碗里小便。…[详细]

学生兵吴曾规:“胆小怯生”的孩子
在姐姐吴玉华眼里,吴曾规是一个“胆小怯生”的孩子,竟然主动报名参军去朝鲜战场,这让全家人都感到意外。吴玉华认为,弟弟是受了“当时全国上下热火朝天的报名参军潮”鼓舞。
吴玉华也谈到,当时母亲很担心,觉得吴曾规完全不适合上战场。但“看看到处都在宣传参军报名”,又想想儿子也是“为国效力,参军也是好事”,就同意了。
直到战争结束,吴家仍然没有吴曾规的音讯。
多方打听后才得知,吴曾规可能在浙江省第五康复医院里。于是,吴玉华在1956年去信查询。院方回复“请来院当面确认”……“他恍恍惚惚抬起头,迟疑了片刻,叫了声姐姐”。吴玉华悲喜交加,欣慰弟弟总算还认得“一直和他感情最深的姐姐”。…[详细]

14000名志愿军战俘去台湾真相
1954年1月20日,早晨9点,前志愿军67军200师600团战俘冉宏图,混杂在14220名挥舞着青天白日旗、高喊“回台湾”的战俘中,离开了朝鲜板门店附近的联合国军战俘营。
扛着孙中山、蒋介石巨幅照片的台湾代表团迎上来,向战俘们表示热烈欢迎。有资料说,战俘们纷纷向孙和蒋的照片致敬。
细心的人们留意到,领着欢迎人群站在岸边的蒋经国,正在擦拭眼中的泪水。作为国民党事实上的军情系统主管,他完成了一项影响台湾命运的任务。…[详细]

台北专访志愿军老兵战俘
1954年1月,近万名志愿军战俘被胁迫遣送到台湾。台湾当局对外宣称,朝鲜战场有一万四千余名中国战俘,拒绝重返大陆,选择前往台湾,投奔蒋介石阵营,并为这群赴台战俘起了一个名字:”一万四千个反共义士”。
近期,作者在台北专访志愿军老兵战俘赵英魁,透过赵老现身说法,回溯这段令人刻骨难忘的战俘故事。
赵英魁:我们的手臂上,胸膛和背部,都已刺满反共标语。某日,一位干部跳上讲台,手上拿着一本杂志,猫哭耗子假慈悲地宣布:“各位,这里有一份香港出版的《新闻天地》,刊登了一篇报道,我念出来给你们听听……”他煞有其事地声称,凡是身上刺了字的战俘,回到大陆以后,就会遭到公审批斗,战俘会被罚站在台上,被迫用刀子把刺了字的肉,鲜血淋淋地挖掉。念完杂志的报道,这个干部问我们:“你们回去就会被批斗,会被当众强迫把刺青的肉挖掉,你们还敢回去吗?”…[详细]

归国战俘:伤口已不痛心在痛
十几年后,1979年底,我在北京某机关上访接待室里,又见到了他们。他们十几个人,穿着一色的蓝衣服,操着四川、山西。辽宁……等各地口音,在和接待人员争论着什么。
说着,说着,他们有的脱了上衣,有的挽起袖子,我看见在他们的背上、胳膊上都留着一块块伤疤。我不禁走过去,摸着其中一个人胳膊上的一块巴掌大小的伤疤——它已经结成死痴,可以看出当时伤口愈合得很不好,一棱一校的肉条向外翻着。我怯生生地问:“还痛吗?”
“不……现在是这儿痛。”他指指自己的心口。…[详细]
[图像志]志愿军援朝五次战役全程回顾
',1)">

志愿军战俘去台湾全过程

“杜德事件”后巨济岛战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