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泉:网校何去何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44:21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危机重重

 

    自1996年我国第一所中小学网校成立至今,国内陆陆续续出现了近300余所中小学网校,但经过八年的大浪淘沙,大部分华彩尽失,余下的偏安一隅,又面临重重危机。

 

     危机一 2001年6月,国家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并正式启动了新课程改革。经过三年的推广,大中城市基本普及新课程,新课程对于网校来说,无异于一场生死攸关的革命。因为新课改改变了课程的管理方式,从一纲一本到课程的三级管理,从全国一本教材到几套国家通行的教材、几十家省级教材、几千几万的校本课程。教材的市场多样化,对以内容服务为主的教育厂商进行了重新洗牌,一下子把网校的潜在市场压缩了三分之二以上。

 

    更重要的,新课程提出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强调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单一的、枯燥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能够体验学习过程的探究式的教学和学习,强调学习要进行大量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课外资料、收集数据主动思考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仅仅是听老师讲、做作业和练习。目前,网校的学习方式本质上是对传统接受学习方式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强化,是新课改所革命的对象。

 

     危机二 网校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给学校提供优于纸质教材的优质教学资源,但随着多媒体应用技术门槛的进一步降低,目前各种版本的教材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出版纸质的教科书,也开始配套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名师教学录像、课程资源等系列数字化内容,各大出版社逐步实施立体化出版策略,他们有着巨大的市场影响力和成熟的市场渠道,这必然进一步压缩网校的生存空间。

 

     危机三 2004年,国家针对网络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扫黄打非的网络净化运动,报纸、杂志、电视等各种大众媒体对网络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报道,铺天盖地,这对那些不是很清楚网络技术的家长产生决定性影响,影响他们选择网校作为孩子教辅的意愿。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网校走到了一个变革求存的十字路口。出现上述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网校所提供的服务只是将传统的学校教育的资源搬上了网络。学生在授课中的被动接受地位丝毫没有改变,不能充分发挥网络所具有的协作性、交互性、探索性等优良特色。

 

    转型谋发展

 

     业务转型 网校要想保持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其业务核心必须转型,要从以辅助知识传递和灌输为主的资料服务转型为在丰富的资源基础上,提供探究指导服务,不要与传统学校教育强项竞争,要和传统教育形成互补,要提供传统教育所不能提供或者难于提供的服务,这才是网校发展的方向。其实网校可以响应新课程以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号召,配合新课程改革综合实践必修课程的开设,多开展些类似课外活动的网络探究与协作研究的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应的知识、掌握研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协作能力。

 

     服务理念转型 不要强化知识的传递,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强调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备终身学习、与人协作的能力,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使人才更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全新的人才观。

 

     服务形式转型 一种是原有教学资源服务的延伸与升华:为课堂教学提供资源,提供交互平台,力图服务于教学中的某一个环节,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这样才能得到学校主流的认同。另一种是基于网络交互运营服务:联合一些教育机构(如中学、大学或研究机构)设立一些适合由特定的学生对象来解决的问题,通过Internet向学生发布,要求学生解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阅。另外,聘请专家负责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这种服务模式有四个基本要素,即问题、资料、提示和反馈,将这四个要素组织和衔接好,便能在简单的技术背景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服务内容转型 在丰富的,经过良好教学设计的多媒体内容的基础上,既要着眼于服务于课堂教学,也要服务于课外学习。

 

    当前世界范围的教育大趋势是:从单纯的校园教育转向以校园为核心、打破传统校园界限的开放式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从应付考试为目标的应试性教育转向以提高学习者自身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以探索、发现、协作解决问题等为主的创新教学模式。网络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大趋势,才能让自己为社会提供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服务,才能在教育的大市场上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来 源: 中国电脑教育报 

 

 

 

 

专家

顾问    

俞晓鸿 黄容怀 祝智庭 黎加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