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知识无用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44:17
资料图:2007年6月24日中午,在昆明金碧广场,20多岁的昆明大学应届毕生杨冬钱全身裹着白布,
双手持矛盾找工作引来众人围观。杨冬钱称自己找工作屡屡受挫,希望引起社会关注。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让世人咋舌称奇。
与此相对应,并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三十年来,中国的教育却一直表现欠佳,饱受国人垢病。
三十年前,中国好不容易才恢复了被“四人帮”中断长达十年的高考,三十年后,“知识无用论”却又重新开始抬头。
也许有人认为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但我认为,“知识无用论”的抬头是个不祥的预兆,如果任其发展,恐怕将会关系到中国未来的价值取向,关系到中国未来的道路选择,关系到中国未来的人心向背和国家祸福,我们必须对此加以高度警惕!
为什么今天“知识无用论”又开始抬头了呢?这与中国社会的传统和现实恐怕都脱不了干系。
两百年前,培根指出:“知识就是力量”,两三百年间,科学与民主的知识也确实改变了整个西方社会。
但是“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在“中国特色”的影响下,却好象有些“水土不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民族心理来看,恐怕在于中国社会里“关系”的盛行;从社会制度而言,恐怕在于现行制度的种种弊端。
“讲关系”是中国人的一大特点,而人情是关系的纽带。
人情本是人之常情,偏偏我们的人情却太过于浓厚,它可以打败规章制度,可以超越法律。
“知识就是力量”在被培根提出后,在被多数中国人接受的同时,我们也大都从心底里为之感到可笑。
知识到底是不是力量?在现行制度和社会传统之下,我们每个人常常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知识时常显得苍白无力。
领导们一句话,一张条,足以胜过你埋头苦读十几年。官员们大笔一挥,大手一拍,足以让你满篇的论证化为废纸。
回顾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我们可以看到,“知识无用论”在中国确实是有传统的。
如老子著名的《道德经》里就有这样一些的句子:“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愚民之道,自古相传,至今有人身体力行,深信不疑。
源自中国的禅宗历史上也曾经盛行过“知识无用论”。
据禅宗经典《坛经》记载,六祖慧能大字不识,不会读写,却做了祖师。
一天,五祖弘忍让众弟子作偈语,说谁做得好,悟得透,就把衣钵传给谁。
可是才识俱佳的神秀写的偈语没有被看上,大字不识的慧能伙夫口占的偈语却受到激赏,结果,慧能得到了衣钵。
也许在禅宗五祖弘忍看来,参禅之时,文字知识不仅是多余的,而且还可能是直见本性、成佛悟道的障碍吧。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也大多坚定地奉行“知识无用论”。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让人警醒的现象:每当天下大乱,改朝换代之时,“知识无用论”就会盛行。
我们看到自古打天下的皇帝,几乎没有中过进士的,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半文盲,即使一些有点知识的雄主,肚里墨水也不多。
毛主席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才;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罕,只识弯弓射大雕”。
他老人家说的都是大实话啊。
秦始皇讨厌知识,特别是书本知识,所以“焚书”,讨厌知识分子,特别是儒生,所以“坑儒”。
刘邦没有秦始皇那么极端,他只是打心眼里瞧不起读书人,看见戴儒生帽子的就心烦。
有些儒生求见他,他摘下来客的儒冠,往里面撒尿。
他从小游手好闲,不种地,也不读书。
他蔑视读书人,觉得读书于打天下毫无无用处,也觉得践踏那些他以前要仰视的人,给自己带来了报复的强烈快感。
但是只有到了公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知识无用论”才终于进入了全盛时期。
公元一九五八年,全国五十五万头戴“右派”帽子的人,学历大多在大学本科以上。
而在“文革大革命”那十年里,“四人帮”更是把中国的“知识无用论”发展到了颠峰状态。
在那几年里,全国的大、中、小学校全面停课,学生无所事事,就只有狂打老师,打死了也没有法律责任。
凡是初中以上的毕业生都要到农村“广阔天地”去“炼红心”,唯一的老师是“贫下中农”。
除了毛主席语录之类,装订成册的东西统统都要销毁。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当中但凡有点知识的,都进了“五七干校”蹲牛棚。
那个时代最流行的用语是“臭老九”,“读书无用”,“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知识越多越反动”等等。
三十年前的拨乱反正,中国好不容易才恢复了被“四人帮”中断长达十年的高考。
三十年来,“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曾经激励了多少人奋发读书,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啊。
可悲的是,今天“知识无用论”又开始重新抬头了。
这是为什么呢?在一定程度上,恐怕与当今中国教育的失败息息相关吧。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无路可归的事情屡屡传出,二零零七年底,某国家机构统计出上年有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刚毕业就失业,很多人觉得震惊,但也有人认为应该是五分之四大学生刚毕业就失业才对。
总之,“毕业就等于失业”之说在大学校园里日见风靡,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甚至有人因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巨大压力而走向自杀的极端。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在社会就业竞争中的地位日趋卑微,尤其是贫困大学生,为改变命运他们负债累累,把赌注压在了三年或四年的大学生涯,然而毕业后,却总有人面临着“足球”的尴尬,在用人单位的球门前被踢来踢去,找不到自己的落脚点。报国无门尚且不说,就连养家糊口,还清自己求学的欠债都如蜀道之难。
往日媒体上一篇有关青海省高校毕业生处境凄惨的报道,看了让人心寒。
在毕业招聘会上居然触目皆见永乐馄炖店,天然居菜馆,豪门足浴,贾三包子馆,美容美发店,极速网吧之类的用人单位,而所供也多有导购员,沙锅师,传菜工之类仅有三四百元薪水的岗位。
这样的岗位技校毕业的学生甚至文盲就足以胜任,何必非得要求大学毕业生呢?
大学毕业生只有空叹一声“知识无用”,更有甚者寻死觅活。
这则报道中说,供大学四年需要透支当地一个有强劳力的家庭三十五年的收入,中国的大学估计是世界上收费最贵的,有关资料说中东某些国家大学每学期只收一百多卢布的学费,相当于二十块左右的人民币,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公立学校尚且不说,就是最好的私立学校,收费按占公民平均收入的比率而言,也远低于中国。
而付出如此代价的我国大学毕业生,却面临如此惨淡的窘况。
于是久而久之,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知识无用论”慢慢点点滴滴地深入到了农民和市民的心里。
在改革开放已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今天,社会上“知识无用论”却开始重新抬头,科学与民主化在一些地方仍然面临着巨大阻力。
这意味着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我想,在今天,科学与民主的知识虽然不是通天的阶梯,但起码对于八亿受教育水平还很低的中国农民来说,依然是他们过上更美好生活的希望之一吧。
对更多人而言,科学与民主的知识也还是改变他们命运的重要途径。
相信我们很多人在上大学之前,都是满怀对知识的渴望的,当我们拿到大学通知书的那一刻,也是我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之一。
我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农村孩子尝到这种幸福,并能够享受到这种幸福。
同样的道理,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尽快摆脱封建的桎梏和愚昧的束缚,让全社会迈向科学与民主化的轨道,恐怕也才是唯一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