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红楼(更新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7:08:00
作者:统统脱掉掉 提交日期:2008-2-8 15:18:00
[一] 引言
一部《红楼梦》,一把辛酸泪。作为一部旷世名著,令无数人尽折腰。如今,《红学》研究方兴未艾,百家讲坛热闹非凡,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曹雪芹真是几百年来罕见的文坛巨匠,一部“半拉子”工程,令多少中华文化爱好者如痴如醉。
记得刚上初中,第一次领略了《红楼梦》。她的繁、广、细、韵、杂,让我觉得既通俗又深奥。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累,慢慢的,我这个《红楼梦》“野路子”爱好者也从另外的角度,审视着《红楼梦》。正如当初父亲和我讲的,研究《红楼梦》,佛与道是把关键的钥匙,只有当你大彻大悟的时候,《红楼梦》的原貌你也许就看清楚七八分了。
如今,我已是受过佛教“在家菩萨大戒”的一名居士,虔诚之余,总是忘不了老爸的点拨,虽还未大彻大悟,但也对《红楼梦》有些心得,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愿意和鹰友们共同探讨。
既然是禅说《红楼梦》,那我就从《红楼梦》开篇的一僧一道说开.......
[二]一僧一道妙笔红楼
一僧一道是《红楼梦》开场的两个人物,或者说是“符号”可能更准确些。
经他们劝说,还是要去那温柔乡走一回的,那女娲补天时多余的唯一一块石头,经历了一回“美中不足、好事多魔”(本人依周汝昌大师的校对版本为准)的人间旅程。于是乎又过了几世几劫,在青埂峰下的这块石头上,刻了其人间经历,并附上偈子“无材可与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又云云石头记。
偈子是中华佛教(汉传佛教)参禅悟道经常表现的方式,往往能从一位佛教徒的偈子中,看出其修行的功力。《大藏经》中,更是有太多的偈子出自释迦牟尼之口,有些更是佛教的“证悟心印”,如《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流传非常广。像六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更是中华佛教文化中的绝句。
《红楼梦》开场就出现偈子,禅味就已慢慢飘香。她体现了曹雪芹的思想精华,是他悟透人生的真谛之言。一僧一道,就如此开场,偈子中打下了全书深深的伏笔,如此作为引子展开了这部不朽名著。
当年父亲对我说,《红楼梦》第一章最最关键,而不是以后的八十几回,那时的我就一直打着问号。到如今,我才理解了老爸的意思。《红楼梦》的第一章是通局的一个大大的禅机,许许多多的人一眼扫过,一些关键字眼,或许都未注意。
就拿“无材可与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句偈子说吧,禅机初露。
这明明是曹雪芹在为自己一生命运的凄凉悲嚎,真是一把辛酸泪,一纸荒唐言啊。
不要说封建社会,就拿如今的社会,又有多少的可补苍天之材,而枉入红尘,却终身不得志呢?
于是乎,曹雪芹就此展开了《石头记》。于是乎,一开头甄士隐的朦胧之梦,又遇见一僧一道,逐铺开全书中我认为最为关键的一系列禅机、隐语。曹兄把他一生的感悟、人世洞察,浓缩在第一个章节。和以后的章节一一印证,直入人心,禅味十足。我想,如无此大彻大悟的恬淡心红尘情,是无法写出《红楼梦》一书,更无法让如此多的后生不停地体会“其中味”。
一僧一道在甄士隐梦中,大说一通,云将“蠢物”夹带于未投入人世之家,风流公案,乃神瑛侍者,又云其与绛珠仙草如何如何......。
一僧一道一说一大段,看似是交代主人公的前世姻缘,却在此姻缘中暗露禅机。又引出甄士隐的开悟之语。
【三】懂佛懂禅,再看红楼
先打住一下,既然用禅说的角度看红楼,去得探究曹雪芹的佛学造诣是如何的了得。《红楼梦》中的禅味是如何的直指人心深处的。
这就得先交待一下“佛”以及佛教“禅”的思维方式。由于每个人对佛教的认识角度不同、深度也不一样,我也不想拿现成的,教科书式的佛教理论和大家介绍,想了一个晚上,我就把我所理解的佛与禅和大家先简单的介绍一下。也为接下来禅说红楼作一下铺垫。
想了半天,对于佛教,我想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生死事大”。这是佛教一切根本思想的源头之一。对于中国人来说,既然是必定要死的,就不用再去花费精神去思考,把活着的事情搞搞好就可以了,于是乎中国社会的伦理、社会等级非常发达,而中国人却非常容易接受佛教,我想“生死事大”是一个大原因。
因为佛教从“生死事大”而展开的一系列“因果、慈悲、姻缘、般若”等思想的加入,将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中儒家的忠孝伦理、道教的恬淡自然一起,融合成完整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髓,深深的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中,也决定了中国人不同于西方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
而《红楼梦》恰恰是集中华文化大成之作,从全书的通盘内容又可看出,曹雪芹偏爱佛道,而批判最多的却是“儒教”中被歪曲的思想。这是曹雪芹最最了不起的地方。
【四】恬淡心红尘情,挥洒红楼
我对曹雪芹通过佛道所升华的精神境界用六个字评价,就是“恬淡心,红尘情”。这六个字是我用佛学的眼光审视红楼所得出的一点结论。虽未能深入研习过《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但我也知道道家与佛教小乘有些许相似,就是自己修炼,自己觉悟即可。道法自然、恬静淡薄是道家思想的精髓。所以,我想就一脉用佛教的思想,特别是大乘佛教的思想为主来说红楼,看看曹雪芹挥洒红楼的背后,又是讲的是什么,挺有意思的,我愿与大家分享。或许一些论点和说法不够地道,甚至是胡说八道,但也请读者见谅,因为我也是人,是个普普通通的人。
恬淡心,是出自道家的词语,但由于受到后来佛教的影响,恬淡两字也常常是入门或初学佛教时,大师傅极力提倡的,参禅礼佛以及处世做人的心态之一。恬淡两字,说得容易却做起来太难了。因为我们人从娘胎里还带来了另一颗心,那就是“攀缘心”。人世浮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有多少是出自“攀缘心”呢?佛教正宗是要止住这攀缘心的,但却被人批判成不努力不上进的代名词,我要说佛教是要你止住“痴心妄想”,正常的拼搏、努力、超过别人的心以及正确的人生理想,是佛教所提倡的。
恬淡心,就是不去做那些“痴心妄想”的事,也不去想这些“痴心妄想”的事。从平淡中体会真正的快乐,那一定是精神上的。两百多年前,曹雪芹从贵族少爷跌落到八旗贫民,人生的巨大落差,精神上的自由挣脱并保持者一颗恬淡之心,或许是其甘愿花费大量心血造就《红楼梦》的唯一动力吧。
而我们在阅读红楼的时候,又始终看见一个“情”字,说来说去的,我觉得就是曹雪芹那令人神迷的红尘情。佛教里我们讲的最多的是“菩萨”,如用梵文翻译,是觉有情的意思,也是成就菩萨的标准结果,所以佛教是也讲“情”的。而佛或佛陀,又叫“无上正等正觉”,却只突出一个觉字。所以,情与觉是互动的关系,是人生彻底觉悟的核心所在。我总结曹雪芹的是“红尘情”,是以他“觉”,觉察、自觉的基础上的情,是彻悟的心,是真正的心。
。。。。。。。(待续)
#日志日期:2008-2-8 星期五(Friday) 晴复制连接举报

新人注册>>
登录名:  口令:
输入您的评论:(不支持HTML标签)
验证码:     段首缩进两个汉字:
本文所属博客:一切有为事,如梦幻泡影
引用地址:
©天涯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