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一条通往亲密的道路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11:22
 生活在表象亲密、内再孤独的年代,

    你我更需要解构亲密、学习独处。

    毕竟,唯有懂得孤独,才能够开展内心的游历,

    通过一趟深刻的心灵之旅找到自己,

    同时找到一份与人、与环境、与宇宙万物共存共荣的亲密关系

    没有比这个时代更不孤独的时代。无所不在的传媒,日新月异的通讯,把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能够接听来自各地的电话,透过视讯与远方会议,弹指间发出上百封信函。我们随时随地被找到,人人拥有两个以上电子邮箱,三组以上电话号码。

    也没有比这个时代更孤独的时代。霓虹璀璨的夜市流荡着多少寂寞芳心,人们下班后宁愿对着虚拟世界说话。八点档肥皂剧长期罢占精华的休闲时光,宠物店、水族馆三步一店、五步一家。假期里,“背包族”远赴异域寻找心灵故乡,“月光族”泡在商场疯狂刷卡。

    这是个表象亲密、内在孤独的年代。

    心理学家分析:“童年时期被迫独处的无助感受,是孤独感的起源。”而精神医学也强调,亲密的人际关系才是精神与人格健全最重要的标志,是人生幸福唯一的源泉,并将孤独视之为病态;于是,孤独挟带沉重的负面印象,迫使人们相信:“孤独是可耻的。”因此无不藉由攀缘外力,强烈抗拒着孤独。有人投身繁忙工作,有人组织温暖社群,也有人热心公益,只要有所依恃,就能化解教人尴尬的孤独状态。

    然而,孤独果真如此面目狰狞吗?历史上,多少天赋异禀伟人,在孤独中创造经典,完成自我。如哲学家康德、维根斯坦,如科学家牛顿、音乐家贝多芬,如释迦牟尼佛……。他们没有建立家庭,但其身世阅历、性情气质中所蕴含的人格风韵,都将孤独的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

    也许创造性的活动,必须触及心灵深处的思想情感,需要时间来积淀,需要在孤独状态下进行内在的整合,然而,又有谁不需要通过孤独,感受自我意识的觉醒,捍卫独立思考的空间,流放内在精神的自由,让无尽的想象翩飞,教稍纵即逝的智慧沉潜……。孤独的人,可以更清醒地自省,更好地自知,在精神上获得成长。

    作为医生的安东尼?斯托尔在写下《孤独》这本书时,一方面肯定人际关系的价值,同时也倡议了孤独的正面作用,为孤独“正名”。他分析,每个人心中都存在两种驱力:一种力量促使我们希望向友谊、爱情等亲密关系靠近,另一种力量又促使我们独立自主、远离人群。其所呈现出来的,是两种可并行不悖的生活方式──交往与独处。

    于是我们发现,一个善于孤独的人,才是真正从容的人。因为他们可以把人际交往的需求和独处的需求,很好地平衡,从不失控。无须繁忙代替空虚,也不让无谓交际侵占宝贵的独处时光。对他们来说,孤独就像大智若愚的道,大勇若痴的意境,是洗涤心灵的清凉剂,也是沧海逍遥、笑傲江的英雄本色。

    要生活在表象亲密、内在孤独的年代,你我更需要解构亲密、学习独处。毕竟,唯有懂得孤独,才能够开展内心的游历,通过一趟深刻的心灵之旅找到自己,同时找到一份与人、与环境、与宇宙万物共存共荣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