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聪明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02:50
中国人聪明。这似乎是大家都认可并引以为傲且不失时机就想表现一下的。比如,在互联网已经成为很多人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方式的当下,你只要上网进入各类论坛,就随处可见有“聪明人”骂别人白痴、弱智和SB……并能感觉到骂人者陶醉一种“不弱智”的优越感之中,虽然他(她)可能刚刚被别人同样地羞辱过,其恼火还没完全平息。

    至于,排队加塞儿、十字路口闯红灯、做买卖用大小秤这类小聪明早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对于这些,我们也早就麻木得像身上长了一个芝麻粒大小的疙瘩一样无所谓了,恐怕连去抓一下都懒得了。随着对外交流越来越多,中国人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越来越多的展示给世界,也为我们赢得了许多优待——据说现在很多外国旅游景点就有专门为中国游客服务的中文标识“请排队”之类的。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中国人的聪明劲可算是名扬四海了。只是不知道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还是那汤原本就腐臭了。这类小聪明看似无关大局,实际破坏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平秩序。

    说了这么多,却不是今天主要想谈的。今天,我要说的是另一些“聪明人”。我在网上写博文,算来也有两年了,在与网友互动和交流中,自然也包括对其他帖子里网友发言的观察,发现有一些“聪明人”常常能说出一些深刻的见解。然而,仔细分析这类言论,却令人感到有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意味。

    比如,当有人对某个贪腐事件和贪官做评论时,“聪明人”常常会说,根子在制度。有时候,他们还会嘲笑批评者是只骂贪官不骂皇帝,或者贬低批评者肤浅,甚至指责批评者是为政府开脱,云云。然而,当批评都指向“聪明人”所说的“根本”时,贪腐事件和贪官的罪行就没人去关注了,反过来,对那个“根本”的批评就是空洞的了。其实,这些“聪明人”的观点其本质上是为贪官脱罪,因为,对任何腐败事件和贪官的批评,都不能脱离事件和责任人本身,否则,只会助长贪腐行为,并使得所谓“根本”之恶更恶。在这些“聪明人”眼里,只看到二郎神的强大及战胜二郎神的意义。却不懂,打掉哮天犬就是在削弱二郎神的力量。哮天犬越多,越强悍,二郎神就越难战胜。

    “聪明人”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他们会把自己的意识加在别人的头上。他们常说一句“现在社会就这样,换了你我一样贪”话来代表别人为贪官张目,并掩盖其骨子里想成为贪官的理想。如此看来,这类“聪明人”不过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做奴才不得”的人。

    再比如,有一些“聪明人”常常引用布什总统说过的一句话说,要把权力关进笼子。果然是见多识广,令人佩服。只不过,当有人呼吁政府要保障民生让人民免于匮乏的时候。他们反讥说这是想搞福利国家,是搞平均主义,是对资产的二次分配,是民粹主义,是搞社会主义那一套,是“通往奴役之路”,甚至骂人家是“毛左”。

    仔细观察,在这类“聪明人”眼里,弱肉强食才是天经地义的。他们懂得宣示自己的权利,却常常斥责弱势群体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而且也忘了,免于匮乏是联合国要求每一个会员国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并将它写入《世界人权宣言》的序言之中的。这可以说是套在政府脖子上的枷锁,也可以理解为囚禁权力笼子上的一根铁栏杆。然而这些“聪明人”却不惜引经据典、长篇大论的论述进行抨击,并用“通往奴役之路”“重返文革”之类的进行威吓。

    我想,只有一种可能解释他们的逻辑,那就是:他们的人权高于那些匮乏的底层人民的人权。而这只不过是一种“主子心态”,我在《奴性,及骂不醒的愚氓》一文中已经说过,这归根到底不过是“奴才心态”。

    又比如,还有一些“聪明人”,有过人的预见性,他们总能找到某种必然性,并嘲笑别人的肤浅。他们极尽对美轮美奂的高楼大厦的颂扬,却无视一砖一瓦的意义。他们尽情的讴歌熊熊烈火的壮丽,却讥讽星星之火的弱小,甚至唾之以口水——那不过是一个“秀”。他们不知道“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才能成就星火的燎原之势。在星火终于熄灭后,“聪明人”又得意于自己的洞见说:那燎原之火呢?

    当“秀”都不再有的时候,他们倒也消停得很,毕竟是一个声音听惯了,自是容不得“杂音”的,或者以为只有他们说出来的才不是“秀”——这又与统治者何异?悲哉!

    “聪明人”之聪明还在于,在对政府之恶、权力之恶的空洞批评中,赢得了意见人士的美誉。而实际上却起到了“小骂大帮忙”的作用。唉……不说也罢!

    苏子云:我被聪明误一生。我认为:我们民族被“聪明人”误了两千多年。

    嗟夫!“聪明人”!



2010年10月20日


    P.S.本文所述,有虚有实。总的来讲,是我对我看到的事物的观察总结和感触,不是论文,所以不标注什么出处之类的。为什么要提这个话呢?因为,曾经有网友在我《奴性,及骂不醒的愚氓》的帖子的跟帖中,要求我提供论据和出处。我对他说,这只不过是我个人的看法,并拉鲁迅这面大旗来挡驾,说:比如鲁迅把中国分成“坐稳了奴才”和“做奴才不得”的两个时代,也不用提供证据和出处。

    其实,这些都完全是一种感觉,完全是个人的。读者感觉到了,说明作者说对了。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