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阶级斗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7:41:19


 

马克思用他独创的剩余价值理论,推导出资产阶级的财富是来自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由此得出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无产阶级可以夺取资产阶级手中的财富。这直言不讳的观点,颠覆了人类社会关于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观。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不可能放弃既得利益,会不惜用暴力维护自己的财产,因此,无产阶级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夺取资产阶级的财富,这就是阶级斗争。这种斗争是不可调和的,你死我活的,只有当无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彻底地消灭资产阶级,人类才能真正从中解脱出来。中国文革时的一句著名口号“阶级斗争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一直讲到共产主义实现为止”就是对这一观点的最准确的诠释。这观念也颠覆了人类社会传统文化中充满人性的价值观,如基督教文化的爱,佛教文化的行善,中国儒道文化的仁与善。传统文化都是致力于用尊重、关爱、同情、理解等这些美好的价值观,来消除人类因利益冲突形成的仇恨与杀戮关系。阶级斗争理论则将这种仇恨与杀戮关系合理化、科学化,对这种仇恨与杀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身为劳动者,所受教育又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正统教育,过去为生活奔忙,从未怀疑过马克思这一观点的神圣。现无业在家有闲暇想事时,才注意到马克思这一观点的不妥。

 

马克思将商品利润称为剩余价值,并按制造商品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间,推导出是由劳动者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这种出自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地占有,并累计构成了资本家的财富。这种理论,对不熟悉商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外行而言,可能是会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内行而言,这种观点太书卷气、太片面,很外行、很经不起推敲。对内行而言,商品剩余价值是个极简单的问题,用不着高深的学术功力,就可做出准确的解释。

 

我一生从事商品制造工作,对商品的剩余价值何来,过去除了知道马克思的解释外,还真不知道其他解释。但凭我多年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商品的剩余价值是由投资人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取得的。工人只是按投资人的意图生产出商品本身,并未创造出商品的价值。通过以下分析可以证明。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就是商品利润,用一个简化了的财务公式就可表述:商品利润 = 产品售价 产品的原料成本及人工费用。商品利润累计形成了投资人的财富。商品利润出自那个环节,由谁创造,根据公式可用以下实例说明:

 

如果市场上的杯子卖价为10元一个,生产杯子的工具及原料为5元,生产时间为一天,人工费为2元(一天的生活费);某个想当老板的人刚好有7元钱,因为有3元的利润空间,于是他投资生产这个杯子。

 

当杯子是他本人生产时,卖出后可以得到这3元的利润。当他请1个工人帮忙时,他得再付出工资2元(否则没人会帮他),他因此只能获得利润1元。当生产到7个杯子时,老板的财富就增了一倍变为14元。到此为止,你可能会认为杯子是工人生产的,利润当然是工人创造的。但这仅是一种不确定的预期,不是实际结果。

 

在现实中,杯子的市场需求,杯子的市场售价、原料价格、人工工资是变动的,完全受制于市场,是任何一个老板都无法左右的。当杯子的售价跌1元、或原料价涨1元时,老板刚好保本;当杯子的售价跌2元、或原料价格涨2元时,老板反而亏1元,资本缩水为6元;当杯子没有需求时,老板更是血本无归,还负债2元。当产品无利、亏本,甚至没有人买时,所谓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何在?

 

上述例子不难看出:劳动者制造出商品本身,市场决定着商品价值。商品有需求才有价值,也才有剩余价值。商品无需求,只是一堆废物。商品无需求,老板给付的工资再低,仍然嗅不到剩余价值的味道,甚至会让老板破产跳楼。

 

因此,商品的价值完全取决投资人对商品市场需求的洞察力。判断准确,商品就有价值,才有投资人财富的增值;判断失误,商品毫无价值,只会给投资人带来财富的损失,甚至让投资人血本无归,沦落为连无产阶级都不如的负债阶级——负产阶级。如比尔·盖茨的巨额财富不正是由于他准确地洞察到电脑巨大的市场需求,而电脑又离不开操作软件,而率先开发出覆盖全球的Windows获得的。而因判断失误,从资产阶级论落为无产阶级甚至负产阶级的人更是不胜枚举。在市场经济的搏弈中,成功者必竟少数。

 

既然老板们的财富并非来自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那么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可以暴力夺取资产阶级财富的观点是没道理的。一种观点,不是鼓励人们积极创业参与竞争,发挥才智创造财富,而是诱使一部分人去夺取另一部人的财富。这是不正常的,违背常理的。因此,阶级斗争理论带给人类的是无尽的仇恨,而不是社会的和谐。如苏联发生的大清洗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前那些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不知多少社会精英成了阶级斗争理论的祭品。

 

当然,马克思是个令人尊敬的学者,他弄出这样一个理论,不是他的出发点有问题,是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他本人的经历有关。老板与劳动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是不言而喻的,这情况在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又表现得非常激烈。但这种冲突通过人类特有的文化道德以及法制的力量可以得到缓解;资本主义没有消亡而是发展正是走的这条道。而马克思是个纯粹的学者,对商品的生产经营之道是个外行,看问题显然片面,从而设计出这种过激的解决之道,幸好只是部分国家的选择,并且在付出代价之后又选择了放弃;我相信不是这些国家没能力使用这种理论,而是这种理论本身就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