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易筋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8:57:58
(说明:文后附录《易筋经.总论.膜论.内壮论.糅法.采精华法》)
第一式  韦驮捧杵
   身体直立如柱,两眼平视半垂帘,头悬如顶天,足立如入地三尺,两手劳宫相对,徐徐升起与肩平,两手劳宫慢慢相合曲肘,双手心相合,置于气会檀中穴处,两足与肩同宽.

   这一式子的作用,就是激发劳宫和檀中,这是练气的根本 ,加强劳宫天部之气,必定增加对心包经从手心到檀中的气血回流,使得心包经的墓穴汇集更多更强的心包气血。 关键是心静,通过这里可以调节人的气血,用气的手段调节血,从而保健内脏,理论上就是理气养血.

第二式  横担降龙 
    双手两侧分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掌心向下升降沉浮三运气,引气下丹田,然后地气上升,如青龙丝丝向上。

    这一式基本可以说和上一式作用比较接近,只是加入了气以及引入了外气,区别在于疏通两肋,两肋这个胆经络的大门就是手臂,手臂上发疹一般就是肝胆有血热,这一式借手臂的大幅度运动,疏通气机 ,随之就任脉打开 ,形成聚气丹田的效果.
    关键在这里---然后地气上升,如青龙丝丝上.原理在是这样的,任脉开其实是手足三阴开,手三阴开---气从胸通畅达到手指, 清阴开了,浊阴自然下降 ,足三阴直降足内侧 ,太阴脾经络到达足大趾 太阴脾经属土 ,通地气.这样才算得任脉开了。
    里实质上隐藏了一个原理,一些练习静功和意念功的人就在这里进入了,因为可以在这里用意识有限调用外气了。如果激发了一些重要穴位 ,比如天目 ,是可以体验一些情景事物的 ,以前有人说过:千古哑谜,隐白要穴.说的就是太阴气的交流。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是一个秘密 ,但是一般人视而不见 ---经络气在人是平衡的,是一个系统 ,打破一个平衡就要建立另一种平衡。既然上肢已经混合内外气, 那么下肢也要和外气交流 因此人体场就是自己的经络气场 。
    这两个开任脉后的原理应用。前一个可以说是修心证心的开始 ,以前不是有人练习与物同性通气而通灵的练习方法吗?是借地阴之气行神气 具体练习方法简直太多。
    后一个是《黄帝内经》"上古有真人,提携天地,把握阴阳....与天同气"的养生实践 ,充分说明经络是和环境交流的重要通道。12经络和带脉通气后, 中脉开, 颐养神气, 可见五脏精神凝聚的所谓真身,真身与身体合一可实可虚 。虚则唯心而飘渺,惟有宁静可养;实则自然而然,安详恬淡 。总结起来, 所有这些, 都只说明开任脉的原理以及一般作用 。当然 ,也不仅仅是说这一种方法。为了达到这目的,方法有多样,但原理如此。

第三式 掌托天门
    双手由肩向上运动,手心向上托天,双手中指对应百会,臂肘挺直,全身伸展,扣齿,双足跟提起,并外展,眼反观内视,反观百会,内视丹田,起呼落吸,垫脚托天3---5次。
    然后双手从两侧分开,下降与肩平,手指先从小指收起,然后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依次收,握拳,边收手指边吸气。再分半阴半阳掌,手指按拇指到小指的顺序展开。边展开边呼气,身型微微下降。

    动作重点要求在腰腿上。内视丹田的时候必须深入,相对的腰阳关,这样全身中脉开了,不是一根而是介于身体中的一个层面. 
    易筋经的练气是宏大的, 一到俱到 ,前面说太阴降于地, 与外气合 ,因上肢清阳之气已经到达丹田, 下肢肝肾之气也到达命门, 内视丹田---不过深入体验到丹田中---神光内收, 恬淡若陶醉。
    当丹田和腰阳关相应的时候 ,马上全身发热, 督阳打开 。   此时双手由肩向上运动,手心向上托天,双手中指对应百会,臂肘挺直,全身伸展。 完成这个动作呼吸的时候 ,中脉打开。
    要领是内体验不要中断, 不要受外人打扰 ,手中指和脚上地三根指头要对应 ,然后双手中指对应百会, 这几个部位对应好之后臂肘挺直,全身伸展,重心在腰腿上 。这样中脉轻易就开了 。
    有人可能会问, 脚下和中脉是如何联系的呢? 脚第三指头与脚踵和足掌联系之处, 与会阴深处 ,命门和丹田感应之处, 然后一直上行到百会。 在上下挺举的时候 ,配合呼吸。 中脉开后, 全身疏松, 心肾交通,人思睡 ,两掌欲合 ,自然想盘坐, 渐渐进入胎吸之中 。
   神光内收,久而可见身体光色与中脉光色出现 ,人恬淡微醉一般, 如无人提示 ,可以忘时、忘身,称为定. 轻则几个时辰 重则数日。 当然遇到这样的机会应该多坐。 但是中脉熟练后, 常常可行功。
   下面说说手上在中脉之后的反应, 无名指和拇指的坐标交接处, 檀中深空与手上中脉反应点一致, 加上足上刚提起的地方 ,和百会 ,就是人形中脉反应点。 留意这五点而动作。 中脉内清气流畅。
   如果不能静心神,最好微微张开口 ,不然百会 会发胀,这是五脏不调的表现。 能领会这一点,已经不欲言 。可以在太极拳和附注的动作中随意飘舞了, 时时两肋内和腹中如流水样的呼呼声, 属于气调理内脏的反应 。如此也无什么神秘之处 。继续深化练习,渐渐只觉得脊柱之骨,此气化于骨的表现。 往往只是静坐了, 达到"欲说已忘言"的境界。

第四式 摘星换斗
    右手上起至头顶,手掌心向前内侧,左手向后置于命门,目视劳宫,意守命门,转体三次。再换势左上右下。深调息,吸气在命门呼气在劳宫,呼吸三次达到掌心发热发麻的感觉。这样封左阴、开右阳,封右阴开左阳,作用在阴跷阳维脉。
    开三门:期门、章门、京门,上升吸下降呼,两手运转如拉橡皮筋,互相带动。足前虚后实,重心前三后七。左右动作各两次。口呼吸。


    这一式最关键的是两手必须成龙爪,否则不能聚气于劳宫.因为龙为肝木之像 ,肝主筋,所以这个龙爪就是直接练习肝胆之气.
    高举手臂开腋升清降浊 ,再借助呼吸结合体的侧转,“开三门:期门、章门、京门" ,可以说是比较完美的结合。
    两手运转如拉橡皮筋,互相带动----这个动作暗含的是两手之气的吸引 ,通过胆肋透出 ,巧妙的结合。
    由于常人日常活动并不会涉及两肋之气,除非大力运动 ,于是要求口呼吸 ,主要是防止横逆的肝气。
    当两肋肝脾调节和顺,自然气聚丹田 ,适宜缓缓灌注 ,体验体内气行,可以长期练习这个动作。

   
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
 
这个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 可以说是易筋中最有代表意义
这一式的动作呼吸要求是:右腿上前半步,双手如鹰爪拽牛尾,前腿弓后腿蹬,起呼落吸,吸在前呼在后,手起落三次。前手鹰爪置于前胸肋下,后手鹰爪置于后腿股外侧,起落时膝腿动,身体不动。转身换足,反观内视,前蹬后拔,各做二次,转体时双手相合再分开。
首先是右腿上前半步, 这样气机打开 力量充满全身
前腿弓后腿蹬 架势要求如此
双手如鹰爪拽牛尾---这个动作 可以体验
完全是在两肋,而透肝肾 起呼落吸,吸在前呼在后---技巧就在这里
能否入门也就在这里
双手如鹰爪拽牛尾---这个动作在两肋两肩两腿完成呼吸 
可以体验
只是想象理解这个动作掌握不了
在前半身吸气用意抓拖的时候
气贯注右侧
呼气的时候
身体微微左侧
左手由手心向后变为手心向前
这样就完成了身体气向右侧搬运的效果
这就是易
所以说这是易筋经中最经典的动作呼吸了
如果从拳术角度说就比较奇妙
搬运劲力
当然,因为身体必须保持平衡
又必须搬运回来
否则心慌气血浮动
那么,现在可以反向搬运
从左到右
这样在运动中旺盛气血
适应一般人气血不足的实际情况,集中气血开通一侧
也是中医针灸原理
正气至而邪气退
但是我建议单独练习一个或几个式的人
开始和结束的时候
都要在檀中穴外面合掌
可以调补精神
有镇惊养心的作用
也有让余气溶入血的益处 。

第六式 出爪亮翅

    身如泰山,双手向前推,推出时呼气,手指并拢如推窗望月。推手如望月芽,收手如望满月。双手后收至胸肋,四指分开如海水还朝。吸气,肌肉震震起起伏伏,两足与肩同宽。动柔中有刚,静绵里藏针,做七次。

为什么重视月呢?
在《易筋经.总论》里这样阐述:
                                         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咽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第七式  九鬼拔刀

   原来说过,是通督脉的好方法。随着练习深入,也可以把掌反贴在命门或者两肩胛骨之间,起到补虚通气作用。
   用劳宫合通督脉呼吸,是本式的要点, 但不要心急, 因为常人阳督多虚风, 就这个九鬼拔刀 ,你只要尝试做了就可以体验到背督瘙痒 ,那就是虚风所在 .

 

 第八式  三盘落地
    身体微微下蹲,上下一体。直臂,双掌身体两侧下按、上托。上托齐额、下按齐丹田。气感沉浮,身躯如罗汉。
    身体下蹲如坐椅,双手阳掌直臂托下平到膝,上吸气,下呼气,升降三次接天地,强腰固肾有力气。

 
    身体微微下蹲,上下一体。直臂,双掌身体两侧下按、上托。上托齐额、下按齐丹田。气感沉浮,身躯如罗汉。
    这个是一般的呼吸动作 ,可以理三焦而强化丹田气 ,主要是下面一个动作含有玄机.
    身体下蹲如坐椅,双手阳掌直臂托下平到膝,上吸气,下呼气,升降三次接天地,强腰固肾有力气。
    这个动作比较怪异, 身体下蹲如坐椅就是马步啦, 双手阳掌(掌心朝上)直臂托下平到膝, 接天气下任脉, 入丹田, 进命门.
    这个动作是要随托和降身体起伏, 非常巧妙地开任脉的动作呼吸 .

第九至十二式在《易筋经一至十二式体验解说》里已经很详尽了,不在累赘重复。

 

结论:
  
易筋经行动要领(口述者原话) 意守丹田,松劲入功,精神内守, 刚柔互复,呼吸导引,循行周天 栓意马,锁心猿 吞津咽玉 舌架鹊桥
顶齿交 提肛会阴按长强 自连小周天 功到大周天自然成 天有日月星 人有精气神 天地人合一 得气自然成
把这个易筋总结起来
前六式属于小周天练习,自己体内的经络气
后六式属于内外合气练习
属于大周天
就这样简单
只是再次证明了----动作导引可以通大小周天
应该是所有周天修为中最唯物最直观的一种
动作周天  做动作通周天
仍然和真阳之火一样 建立在肾上
这个功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疏通肝脾,畅通胆肋.

总  论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八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①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勇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②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③,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君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④,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虞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⑤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膜  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⑥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挨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弛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手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文,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揉 法

   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一日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裸体,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右,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 

三日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入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痪虏;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

  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咽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注:①寿,《易筋经》作"圣"。

   ②二竖,指病魔。

   ③之,《易筋经》"之"后有"为寒为暑者易之"七字。

④节侯岁月,《易筋经》作 "火候岁月"。

   ⑤跻(ji基),登。

⑥筋,《易筋经》作"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