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当看重名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12:39:47


为人当看重名声
    [阅读: 14767]

  闲读(《资治通鉴》•<晋纪十五>),被东晋刺史陶侃精勤吏职、看重声誉的高尚境界所感动。

  陶侃时任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兼荆州刺史。虽然权重位高,但他却十分谨慎,生怕做事有所疏漏,终日敛膝危坐,惜时如金;时常三省吾身,检点自律。下人送他礼品,他“切厉呵辱,还其所馈”。下属有赌酒废事者,他施以鞭打,勉其惜时,还叫人把酒皿赌具扔入江中。

  有人问他:“你大权在手,为何如此惜时忘我,谨慎履职?”陶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过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意思是:“大禹圣人都要惜寸阴,我们常人更应爱惜每寸光阴,怎能安逸游乐,沉湎于酒?活着时对当时没有贡献,死了以后也没有好的声誉留给后世,这就是自己糟蹋自己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如此洁身检点,看重声誉,的确难能可贵,令世人敬仰。

  终身之名节,于人重要,于为官之人更为重要。陶侃的故事给人的启示是为人要看重名声,珍重声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不患年不长也”。说的是:有操行的人只怕自己没有一个为人称道的好名声,而不怕自己活得不长久。名声比生命更重要。好的名声是社会对一个人人生价值的赞许和肯定,也是一个人生命的意义所在。人活着,若无好名声,骂名滚滚,活着等于死去;人死了,若有益于世,美名流芳,死了却仍活着。

  一切追求崇高人生境界的人都十分珍重声誉。于谦留得“两袖清风朝天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共产党人为了保持光荣称号不被玷污,“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宁愿舍掉生命也要保持名节,这是一些有志有识之人维护尊严“守身如玉”的做人美德。

  再则为官要有好的名声政声。好的名声政声来自于一个人对尊严的护守,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贡献。陶侃之所以为世人所敬仰,原因在于他做到了有益于世、贡献于民,做到了自觉约束自己,不干那些有损于声誉的坏事丑事。和陶侃相比,今天的名声,其内容和标准都有了质的进步,共产党人的名声不仅仅是个人名声,它还与党员的先进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党的形象紧密相联,它代表着党的声望、形象,体现着为官者的政声、民声。

  “担当生前事,应计后人评”。人在官位,其所作所为都要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和评论,同时也在政声、民声的反馈中认识自己的价值。政声、民声是衡量领导者在位业绩的标尺,也是人民群众对为官者德与才的公允评价。官员的优劣和是非功过,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因此,为官之人要赢得好的名声政声,首先必须要多听民声,这样才能知己之优劣,知名之好坏,才能使自己多一份清醒,少一份糊涂,多一份守土之责,少一份逸游荒醉,多一点自尊自律,少一点私心杂念。多听民声,才能真正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才能做一个心系于民,取信于民,在位时人民拥戴,退职后人民怀念的好官。

  “名声若日月,功绩如天地”。声名之积,来自为人清白。芸芸众生中,为何有的人能让人永世铭记?就是因为他们用自己心血、清白书写了人生的答案,留下了功垂后世的业绩。只有做一个不为名利所累,对社会有所贡献,有益于人民的人,才是从容的人生;只有做一个万事民为先,不想为个人发财、为亲朋谋利的官,才能真正在官场上潇洒走一回。把人字两划写的伸展些,大大方方,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把官的去留摆端正些,清清白白,上不愧于党,下不愧于民。诚于斯,做人做官将相伴而行,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