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火上浇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5:45:46
物价涨,民怨生,于是有“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出来安民了。这本来可以成为一次罕见的感人场面。面对媒体的提问,“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不是硬着头皮说“形势一片大好”,或“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之类,而是坦承“保持市场价格稳定的难度很大”,试图把真相告诉民众。
但是,接下来在说了一大通“稳定价格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后,“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终于图穷匕现了,表示“要鼓励企业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消化价格上升的影响;同时,鼓励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节约消费”——原来,之所以把困难告诉民众,是为了要大家做好勒紧裤带的准备。
本来,这也没什么不对。富日子有富过法,穷日子有穷过法,困难时期节衣省食很正常。但问题在于,政府仅仅要求“企业”和“消费者”勒紧裤带,怎么独独没有对自己也有所要求呢?要知道,就算是在古代社会,碰到这种情况,皇上还得“减膳”呢。毛主席他老人家,也曾因此而“不吃肉”。怎么到了今天,公仆们都理直气壮地只要求主人及生产财富的企业节省,而他们自己却照样可以夜夜笙歌、餐餐鲍翅?
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增加,物价上涨是必然的。人们之所以觉得难以忍受,关键在于一直以来的分配不公,社会成员未能“共享改革成果”。分配的巨大悬殊和由此而内含的巨大矛盾,平常时候还能掩盖一二,一到积压的通货膨胀释放出来后,真相就掩盖不住了:高速增长持续了30年,怎么老百姓连这点通胀都扛不住呢?——原因很简单,经济增长的果实,落入了少数人腰包,其他人只是看客。这其中,最令中国人感到不公平的,一是权力腐败,二是官商勾结,三是行政浪费。前两项没有数据可查,仅就后一项而言,有资料显示:1986年到2005年,全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由20.5元增长到498元,增长23倍;同期人均GDP增长14.6倍,人均财政收入增长12.3倍,可见行政费用的增长远快于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这几年更加变本加厉,据熟知官方底细的学者吴敬琏透露,政府每年公费吃喝、用车、出国各支出几千亿元,几项相加,职务性消费已达上万亿元,几近当年(2006年)财政收入的30%,这还不包括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及其他支出。
官员自称是“人民公仆”,政府的一切收入都取之于民。但是,就在政府要求民间“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消化价格上升的影响”、“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节约消费”的同时,政府本身的节制却不闻声息。去年提了提“制订职务性消费的标准”,很快渺无音讯;一部《财产收入申报法》,从1988年开始折腾,,包括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在内的各方人士多次建议、呼吁,至今不能“进入立法程序”,连草案都拿不出来——最近又有退休干部在鼓噪,估计也不可能引起在职官员的兴趣。
当然,政府也不是全无作为。中央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党员干部艰苦朴素、以身作则的文件、通知,还是发过几个的。可惜言者似谆谆,听者实藐藐。这种严重损害官员既得利益的决定,明显不是发几个文件就能搞掂的。《财产保护法》、《劳动合同法》都这么快就出来了,为什么一触及到自我利益,要出来个硬东西就这么难呢?
此轮通货膨胀,虽然“原因复杂”。既有国际因素,又有国内原因;既有经济发展积累的成本上升,又有具体产品的结构性原因,但还有一个政府官员和体制内学者都不能宣之于口的重要原因,那就是政府使然。由2005年开始执行的不完全冲销政策,伴随着外汇占款,积累的货币增量越来越大,2006年第一季度对外汇占款的冲销比例仅为36%。这种操作,虽有抵挡汇率涨势的考虑,但就分配而言,实质上是国家将老百姓手上的财富切去了一块。有人说土地收费是政府的“第二财政”,那么这种以货币发行方式进行的财富转移就堪称“第三财政”。政府收入最后体现为高达1.5万亿的外汇储备,并且生下一个叫做“主权基金”的金蛋,到海外四处寻找“投资”机会,今天亏几十个亿,明天亏几百个亿,还是美元。
这种种情形,由不得民众不生怨气。这种由比较及不公正感所滋生的怨气,不是一点副食品补贴就可消除的。对于一个以政府绩效作为主要合法性论证手段的政权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长期性隐患。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政府会如此紧张;为什么它公布的数据,总是与民众的切身感受相去甚远。政府口头上将CPI控制在5%以下,不仅是为了减轻民众的通胀预期,避免恐慌和抢购,还有着更加深层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