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融合的感召力是和平崛起的能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41:04
大融合的感召力是和平崛起的能源———探究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之四中华民族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显示了民族融合的魅力,据史载,人文始祖黄帝施行以德治国、振兴武备的“修德振兵”战略,当时的“万国”首领皆为之感动,共尊黄帝为“天子”。以道德教化为主动脉,黄帝族与炎帝族融合为华夏……历经沧海桑田,在中华大家庭中,互帮互助,不论是国内同胞还是海外侨胞,都魂牵梦绕着神州故土。“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亘古不易的大融合化为感召力的代名词。
  道德其实是人性最基本的心灵关怀和安全底线。真情和包容是爱人、暖人、利人的特点,感召力是她所产生的磁引效应;道德是融合的精神基石,融合是道德的价值实现。道德融合如心灵“通行证”,润物无声地释人情、解人忧、得人心,从而使包容的量达到极致,展容人之肚量,示化人之功力,发挥和衷共济、和平共处的融合力。就连恶人也希望与善人相处,渴望获得善报与善终。所以,道德之善是人性有别于动物性的文明开化独特的魅力。当德化放大为共同的价值观时,便产生了异常强大的感召力,实施德化者自身道德品质越高,他的感召力就越大。
  老子说:“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意思说:由道德所产生的融合,如天与地的交合,亲密无间,如雨露滋润禾苗般的默契。管理者如能善用这种融合,由此所激发的感召力量远远超越政令和法令的作用,民众无需指令都能感恩与合作,社会自然和谐均富。在历史上,华夏民族的融合力举世罕见,历朝历代要么“修德”使四方来朝,要么“振兵”使边境安宁,要么“修德振兵”、恩咸兼施;即使在兵威不振、国土沦丧的情况下,也能散发出以先进的道德文化感召、融合的魅力,使与之相邻者、合作者在快乐中形成血乳交融的整体。例如,从夏朝开始到清朝,经过四次民族大融合,华夏族陆续与周围的民族融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即便是对来自亚洲大陆以外的民族也不例外,如由印度大陆上迁徙世界各地的吉普赛人,强烈地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征,但是于十世纪进入中国的吉普赛人一支,很快就与汉民族融合为一。同样,笃信本族信仰的犹太人一支流亡到我国开封,宋代帝王友善地对犹太人说:“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开封)。”大受感动的犹太人欣然加入中华民族行列,在大家庭的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温暖、自然相融,这在世界史和以色列史上都是个奇迹!
  道德融合的魅力是灵与肉的洗礼,是真情的感化。正如老子所说:“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意思说:用道德感染、教化去融合他人,就产生和合他们思想的光芒,包容他们心身的尘垢,消磨他们个性的棱角,从而势如破竹地解决各种矛盾与纷扰,这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境界。华夏民族之所以具备绝无仅有的融合力,解码其奥秘,关键在于德的力量。道德关怀越多越广,则社会矛盾越小,和谐的成分就越多。由于道德融合、真情感召的功能与人类的基本诉求吻合,使得她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凝聚力,使“合则两利”的和合,成为不分肤色、不分信仰、不分语言的人们心底的共同向心力。这也是华夏民族祖先们心胸与智慧的魅力验证。
  唐太宗以德待邻,采取了茶马互市、联姻和亲、结盟纳降、因俗而治等一系列措施,不修长城而胜修长城,实现空前的民族大融合,自唐以后,或整合、或部分融入与汉民族相处的民族就有十多个,每一次融合的结果都是化冲突为和谐,同时也不断给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注入新的活力。可见,“修德”为主、“振兵”为辅的文化合作之道,是中华民族不管前方多艰险坎坷,仍能屹立世界之林的独家之宝。
  巴尔干地区历来有“欧洲火药桶”之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民族关系不是“德合”,而是粗暴简单的凑和、掺和所造成的;中东的长期冲突,也是一部民族关系无法融合的长篇悲剧。在“地球村”里,至今还有2000多个民族,强弱大小有别,但是都应当得到尊重和理解。有美国学者研究认为:二十一世纪有八种文明能够生存下来,但是能够成为主要文明的只有三种;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当前,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民族冲突难以调和,唯有以道德融合为理念的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中和、调和优势,可以肩负起调解民族矛盾与和谐世界的使命,带动其他文明走向共生共荣。
  中华道德融合的大智慧,顺应自然法规、顺乎万物生机,她是中华民族勃发兴旺的根,并在当代和谐社会建设中正继续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我国实施开发长三角、珠三角、大西北等发展战略,就是致力于创造经济上协作开发、区域上均衡发展的新的大融合格局,并在这个融合中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高效。由于道德融合所具有的普世价值,可以预见:她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大潮流中和平崛起的坚实阶梯,也将是全人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