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中博弈规则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0:13:43

拆迁中博弈规则的思考

风之末端 发表于: 2010-10-19 11:47 X度:0  回复数:6  浏览数:299  [收藏]   引用 删除 修改  跳到回复 我要回复

拆迁中博弈规则的思考

    毫无疑问,拆迁是当今中国第一热门话题。之所以热门,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走到今天,面临着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困境。
    客观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的居住环境在飞跃,从“筒子楼”到洋房别墅,一大批过去包括三十年间匆匆建成的建筑,无论是功能、外观、建筑寿命都已经落后于现代人的需求。同时,人口的流动,给中国每一个城市都带来空前的压力,城区在不断扩大,需要更多的土地以满足这些要求。
    主观上,由于社会医疗、教育、养老等福利制度的欠缺,老百姓不敢消费,“拉动内需”成为各级政府第一要务,如何拉动?就如同今天中国每个城市车满为患,但谁也不愿去限制汽车消费,汽车卖不出去,汽车及相关产业链税收财政将失去一大块。比起汽车对当地财政收入影响更大的,自然是房地产。所以无论土地、房屋开发,都是一个城市GDP的大头,谁也不愿放弃。
    董桂英曾作过一组报道,昆明9月份有26宗、84万多平方米的地块完成了招拍挂,其中16宗属于住宅用地,在这些地块中14宗地、35万平方米来自于城中村改造。还记得在年初,昆明市曾经公布过2009年昆明地方财政收入首超200亿,比4年前翻一番。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数字里,有关于出让土地的收入占多大比例。
    通俗地说,如果这个比例过大,就是我们常说的“土地财政”,这是一**买卖,短时间内不可再生。从董桂英的客观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得出这种忧虑。
    其实我还有更多的忧虑,不错,在近年来全国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步伐中,纵观西南三省,昆明已经落后成都、贵阳数年,改造必须进行。但是,就在这数年时间,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进一步觉醒,拆迁中的矛盾在各处越演越烈。成为新闻报道的“敏感点”,昆明也不例外。作为云南电视台《都市条形码》的民星记者候选人,如何有度地把握住报道有关拆迁的新闻,董桂英体现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良心和大智慧。
    还得先从我的另一个观点说起,近年来,因为各地的一些拆迁过程中,拆迁方无所不用其极的下三滥手段,对拆迁户的权益造成了空前的损害,以至于拆迁这个词被染上了一片黑色。在我看来,这种现象的出现,其根子是在于政府。
    尽管转变观念的口号讲了很多年,但我们的政府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职能,必须从统治、管理走向服务,这才符合现代化社会。而在拆迁问题上,政府与公民之间,是一种博弈的关系,双方都在这场博弈中漫天要价或就地还钱,最后达成一致。
    遗憾的是,我们的政府还没有学会博弈,处处体现出权利的傲慢。这就导致了在现在的社会观念里一个普遍现象,人们同情“钉子户”,认为他们是弱者,是公权的受害者。然而,这种简单的黑白思维后面,却不符合社会多元化的实际,“弱者”、“钉子户”是否就天然正义?他们是否也有博弈的意识?这些问题,不是一味的同情就能打破僵局。何况,在这种僵局后面,其他人又会付出什么代价?
    董桂英对昆明菱角塘拆迁地的一系列报道,向我们展现出另一个角度,一个大家很少想过的角度。
    菱角塘1400多拆迁户中,有9户人家没有搬迁,成为“钉子户”住在危楼之中。“钉子户”向董桂英诉说了自己没有搬迁的种种原因,其中包括拆迁方没有改造前,没有征求、或者入户调查、听取大家的意见的不规范做法。
    然而,已搬走的1429户人家,大部分在外租房。在董桂英对他们走访中,他们诉说了因为房租上涨等原因,亟盼回迁的心情。董桂英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同为住户,钉子户的合法权益需要保障,那更多的搬迁户的合法权益也应该得到维护。
    这组客观报道所揭示的现实让人进退两难,菱角塘小区建设较早,很多居民们也认为需要改变居住环境。昆明市曾经出台过拆迁改造需小区90%以上住户同意,菱角塘小区的1429:9的比例已经超过。“钉子户”的存在,影响着回迁户。
    如果加大对“钉子户”的补偿,那对于“非钉子户”无疑是不公平的行为。同时,在目前相关法律政策中,对这些少数不愿搬走的“钉子户”该怎么办?并没有任何可操作的规定细则,大家还只有等着。
    董桂英没有忘记自己新闻工作者的客观立场,更没有作非黑即白的决论:当“钉子户”的合法权益,在菱角塘拆迁改造中,与绝大多数拆迁户的合法权益相冲突,这个两难的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
    其实,我个人认为,这就是我们的政府在这个博弈过程中粗心大意的结果,这些问题,还只有把工作做细,完善法规,积极想办法才能达到和谐一致。这正是董桂英所做这组报道的价值所在,让更多的老百姓、官员看到拆迁中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认真思考,博弈的规则才能制定完善出来,才能达到社会和谐。
    于是,董桂英即将对昆明拆迁改造的一个成功例子——张官营回迁工程。进行了采访。从她的报道中,我们看到张官营拆迁工程之所以能够被大多数居民满意,是因为其走了先安置——再建设——最后回迁的一条新路。昆明市正准备推广这种模式。
    不过,我更希望在董桂英继续的采访中,解答出我对张官营模式的一些疑问。比如说,这种模式,取决于房地产公司的实力,前期的资金流量,以及政府所给予开发商政策、资金的优惠支持,它是否可以复制?这需要昆明市委市政府的制度创新,甚至带来昆明房地产制度的一轮改革,为博弈定出规则。
    从董桂英的新闻报道中,我看到了一个“民星记者”对老百姓、对社会的时代责任感,董桂英在用她清晰的思路和智慧,勤劳而忠实地向观众传达着我们这个城市里发生的故事,让人思考,而且是不断的思考。

系统分类:品茶·杂谈
标签:品茶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