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健康》——做个健康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5:06:35

 

                                                                           感悟健康

  健康是一个人人都关心的问题,但是大多数人对健康的真正含义还是比较模糊的。在生活中,有的人身体稍有不适就赶紧往医院跑,不检查出点毛病不算完,就好像和自己过不去似的,这种人应该是“健康的病人”;还有一种人,虽然肌体上得了病,但看上去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娱乐什么都不耽误,治疗疾病对他而言只不过是一件平常事,这样的人我们姑且称之为“带病的健康人”。“健康的病人”可能在郁郁寡欢中真得了病,而那个“带病的健康人”则可能在快乐中变成一个真正的健康人。

  洪昭光:我相信,人人都很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从调查来看,过去人们所关注的热点、焦点是收入、住房等,而现在,健康已成为新的热点和焦点。人们常常说,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如果说20世纪的医学以病为本,以医疗为中心,那么在21世纪,医学就应该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也就是说,“健康”这个概念的着眼点要提前。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健康是最大的节约。到底什么是健康?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可细琢磨好像又挺复杂,因为每个人理解的角度不一样。那到底怎样才能科学地理解“健康”的定义呢?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如果我去医院检查后没有发现问题,那我就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人,其实不然。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刚刚成立的时候,全世界的顶尖专家经过集体研究,对于“健康”的概念取得一个共识,那就是——从躯体、心理及社会人际适应能力这三个方面来看,都具备非常完美的状态,三者缺一不可。到了20世纪90年代时期,专家们又给“健康”这个概念增加了一条标准,叫做“精神道德健康”。我认为这个概念提得非常好,使“健康”的含义更加完整了。一个人如果患有高血压、心肌梗死或者糖尿病,他当然不算一个健康的人。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的人并没有任何生理上的疾病,但是他的脾气、性格很坏;有的人则心态不好,人际关系糟糕,社会适应能力很差;更有些人道德低下,违法乱纪。从精神道德的层面上分析,这些人都不是真正健康的人。

  因此,健康与否最核心的关键是适应能力是否良好。一个人在生理方面适应不良,那他的躯体就会得病;如果对社会适应不良,那么他在工作、家庭、社会交往等方面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表现为精神不振。生物学上的适应不良和社会学上的适应不良都可以造成真正的疾病。健康的本质绝不仅仅只表现在生理状态上,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健康并不容易。

  苏叔阳:刚才洪教授说,20世纪的医学以病为本,以医疗为中心;21世纪则是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我以为这是一个很科学又“与时俱进”的观念。的确,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健康”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人是社会性的个体,所以关于健康的观念必然会注入更多的社会因素。有报道说,目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占到总人口的70%,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现代都市人节奏快、压力大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工作、生活,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也许不少人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身体某个部位感觉不舒服,可去医院检查并没有发现异常。其实,不舒服的感觉很有可能是由于工作上的事情影响了情绪,或者是由进食不当引起的,并不一定就是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因此,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很大。记得洪教授曾做过“健康快车报告”,其宗旨其实也是在提倡人们通过调整自身来解决健康问题。刚才听了洪教授的观点,我也深有同感。一个人如果想拥有真正的健康,一定要靠自身良好的适应能力,不仅要适应生物学,更要适应社会学。当然了,即便适应得非常好,也会有一个自然的过程,就像花开花谢一样。

  洪昭光:对,健康往往取决于人们的观念正确与否,健康就在人们心中。与此同时,也千万不能忽略了行动。比方说,很多人明明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可还是照抽不误;知道酗酒不好,可还是放纵狂饮;知道生活应该有规律,饮食应该平衡,可还是做不到。如果我们光是心里想着健康,没有实际行动,那也是空谈。所以,我们不仅要对健康有正确的认识,更应该付诸行动。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是健康的四大基石。如果人们能做到这四点,应该不容易有什么疾病了。不过任何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说好多人感觉压力大,想去放松一下,可是却误解了放松的意思,把“放松”理解成了“放纵”,叫上三五好友出去撮一顿,在酒桌上暴饮暴食,喝得酩酊大醉,最后还要搓一宿麻将。这样的“放松”方式当然会适得其反。我就看到媒体报道过一个人连续搓三天麻将、结果暴毙的例子。

  (图一放松不是放纵)

  所以说,一个人要保持健康,绝不能靠上医院、吃药。大自然赋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顺应生物钟。因为大自然就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女,做儿女的当然应该顺从母亲。试想,如果儿女天天和父母对着干,能有好结果吗?绝没有好结果。千万不要说什么去征服自然的话,我们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和谐适度。中医重视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更看重人的心理状态,实际上就是在顺应自然。

  苏叔阳:我想起两个具体的事例。我上高中的时候是在50年代,那个年代最严重的病还不是癌症,而是心血管病。我的一个同学平时爱好运动,篮球打得很棒。后来在一次学校体检中查出他有肺结核,他整个人一下子就蔫了,从此再没碰过篮球,甚至连饭都吃不下去,考大学都耽误了。后来他去一个大医院做治疗,才发现是误诊,他立刻就恢复了精神,第二年就考上大学了。

  另一个例子更有趣。过去我们一个单位的同事,头两天还嘻嘻哈哈、谈笑风生的,忽然间就像变了个人似的,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他怀疑身体出了问题,可怎么查也查不出有什么病。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慢慢好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他说出了其中的原因。当时单位要选先进工作者,他便特意探了探同事的口风,一开始听说大家都倾向于他,所以他心情特别愉快,觉得没白干。可后来又听说只有两个名额,并且很有可能由上级指定,他就觉得自己和上级的关系不太好,被评上先进的希望很渺茫,所以人立即就蔫了。这些想法总在困扰着他,又不好对别人说出来,所以就憋出病来了。后来单位年底进行总结,表扬名单里有他的名字,他自己也就慢慢调整过来了。

  我说的这两个例子很明显是心理因素对机体产生了影响。我觉得在现代社会里,类似这种由精神因素引发疾病的案例很多。我们最近成立了一个推理侦探文艺协会,大部分协会成员写过侦探小说。我在翻阅这些小说的时候发现,其中很多犯罪的案例都是由于罪犯精神方面的缺陷造成的,相当一部分人因为精神上的不健康而造成性格扭曲或者引起生理上的反应。当然了,并非所有罪犯都因为这个因素而去干违法的事情,但是我认为,重视精神因素始终非常重要。

  洪昭光:我们应该顺应我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正常的生活秩序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做,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睡觉的时候就睡觉,精神状态不好的时候就休息。精神不好,生理机体调整不好,各种各样的毛病就都来了。人的生物钟有年的规律,春夏秋冬不同;有星期的规律,周末与工作日不同;有每天的规律各时辰不同,比如以血压为例,每天早上约6~11时,也就是太阳升起的时刻,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体温升高,激素分泌增多,机体耗氧增多,使心血管负担加重,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增多,造成了所谓“魔鬼时间”。

  苏叔阳:洪教授提到的人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其实也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讲到的天人合一、天人交相胜、天人互补的道理。老子说,天就是“道”,这个“道”就是自然。有一种冥冥之中的规律,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规律的存在。人一定要去适应这个“道”,而不是强扭它。我们过去经常讲“人定胜天”。事实上,人定胜天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大自然逐步被毁坏,反而给人类带来很多灾难。现在我们人类的很多种疾病,都是由于大自然逐渐被污染造成的,比如说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等。

  在历史上,人类也曾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庄子的很多哲学论文里都描述过如下画面——人与各种禽兽在大自然中和谐嬉戏,人与植物和谐相处,三月不动斤斧而让草木生长,河中鱼虾未长大时不下网……整个自然界和人类一片和谐安宁景象。庄子认为,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它们都与人类拥有同样的生存权利。我不知道该怎样命名他的“主义”。他的思想当然不能和今天的“环境保护主义”等量齐观,但是他对天人之间关系的看法确实是睿智、深刻的。

  而如今,人类偏偏想成为自然之主,把大自然给破坏了。中医里讲到人体的小循环与大自然关系的观点就很独到。中医理论认为,如果人与大自然之间产生了不平衡就会生病,人体里阴阳不平衡就会生病,所以要想办法去达到平衡。调理和施药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新的平衡。而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斗争是绝对的,平衡只是相对的。

  中医里提到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相生相克,还有阴阳之说。有人认为这是迷信。其实,如果你只把它当做一种哲学符号来看待的话,它就不是迷信、落后的了。我觉得中医有中医的好处,它讲究自然界里木、火、土、金、水这五大因素的相生相克,讲究天人之间的关系,讲究人自身和环境的整体关系,讲究人与外部的融洽程度,甚至联系到东西南北中,晨昏旦午晚,喜怒哀乐恐,及至角徵宫商羽。中医会把这些因素全都联系起来综合看待一个人的健康或病症,甚至包括施药、服药的环境与时间。

  所以我觉得,把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精髓和传统医学当中的优点结合起来,再采取科学的手段,这样对于医学的发展肯定会大有裨益的。21世纪的医学,重点不在于治疗,而是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主。不要被动地去治病,而是要提前感悟健康,想尽办法去发挥整体和社会的积极性,让人们达到健康。

  洪昭光:我觉得说来说去,健康的本质是和谐,也就是中医讲的平衡。现在很多人认为西医的医疗设施与医疗水平很先进,可这是从治疗的角度而言。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的健康是什么?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几句话的核心意思其实就是和谐,就是一个适度的“适”字。老子曾说“适者有寿”,这四个字里的核心还是“适”。

  “适”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个是适应。人是自然的儿女,所以一定要适应阴阳平衡,春夏秋冬,还有就是要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个世界天天都在变,疾病的形式、类型每天也在变,因此人也要很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如果适应不好就会得病,要不就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适应好了,就会自然而生,自然而走,生如夏花绚烂,走如秋叶静美。

  第二个是适度。我觉得中医理论非常好,非常奇妙。中医治病的本质是和谐,它不讲究杀菌杀病毒,而是给你调理阴阳平衡,虚实平衡,气虚补气,血亏补血,有毒素就清热解毒,最终目的就是和谐适度。

  比如,现在很多人每天吃一大堆维生素片,说这个好,一小片可以补充那么多营养。其实未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可以不用吃饭,只吃维生素药片就行了。我说和谐第一,任何东西少了不行,可并不是说多了就好。比如维生素C,成人每天的需要量是100毫克,如果你摄取了200毫克,多余的就会从尿液中排出,不会有什么其他问题。可如果你摄取维生素A、维生素D或者维生素B12超过了日常需要,它会通过肝脏先储存起来,然后再一点点释放,如果你摄取的量过多,肝脏储存过多,就会导致中毒症状,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至肝细胞坏死。这就像一个汽车制造厂,每辆汽车需要4个轮胎即可,生产1万辆汽车即需要4万个轮胎,如果你做了40万个轮胎,当然会把整个车间都给占满,反而无法生产出汽车了。所以任何东西如果违背了适度均衡和谐的原则,好东西都会变成坏东西。当然,对有适应证的人适当,间断补充一些复合维生素、矿物素还是对健康有益的。

  适度包括营养的适度、运动的适度、心理的适度。心理的适度也就是心态平衡。有人说,心理平衡哪里能做得到?有时候碰到那个事情我就会特别着急,平衡不了。我说你理解错了,我们讲心理平衡,不是讲心如止水、心如枯井,更不是说麻木不仁。心理平衡的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这太正常了,但不要过度。

  比如说今天你评上先进了,请朋友吃饭,本来挺高兴的一件事,可你大喜过望、酗酒过度,没准回家就脑溢血了,变成乐极生悲。再比如说你不小心丢了钱包,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吸取教训就得了,可要是你为此而捶胸顿足,寝食不安,就会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最后变成抑郁症。所以我的意思是,我们遇事尽量不要大喜大悲,大惊大恐。过度的情绪会伤害内脏,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等许多病,要尽可能保持理性、适度的情绪。

  其实,凡事要做到适度与和谐还需要我们的智慧。如今,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人们工作、生活也越来越匆忙,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压力,生活得很不容易。我们必须首先从生物学上去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渴了就喝,天冷了添衣服,不要对抗自然。然后我们要适应社会,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友好,和宽容胸怀宽广一些,度量大一些,有爱心、善心。我们还要善待大自然。开个玩笑,过去我们说对牛弹琴是讽刺牛不懂得琴音,其实不然,现在就有研究证明,如果我们对牛弹琴,牛是很高兴的,甚至能提高产奶量。印度有一个舞蹈家,每天定时对着花丛跳舞,这片花丛开得又多又鲜艳。所以说,我们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大自然里的植物动物是能感受得到的。人和大自然是一体的,你对自然环境和善,它也会同样和善对你,相反,如果你要征服它,甚至把人家的地盘都占了,它能不反抗吗?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提到,人类每一次征服自然的时候,先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必然会遭到自然界加倍的惩罚。这样的教训太多了。所以,人类要想得到健康,就一定要顺应自然,顺应生命的规律。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我们理当敬畏自然,亲近自然,遵守自然规律,也理当遵守健康的规律。实际上,当人类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时,人类才是真正的伟大了。

  小贴士

  心脏负责整个人体的血液循环供给,但它的重量只有约300克,不到人体重量的0.5%。心脏每一跳要搏出约70毫升血液,每天搏出约700万毫升,即7吨,相当于心脏自身重量的2万余倍!心脏之所以能这样超负荷地工作,是因为它非常注意劳逸结合。正常人的心率为66~70次/分,即每一次心跳为0.9秒,其中收缩期(工作)为0.3秒,舒张期(休息)为0.6秒,跟我们的8小时工作制十分接近。夜间入睡后,心跳变慢为50次/分,此时心跳为1.2秒,其中收缩期还保持0.3秒,舒张期变为0.9秒,相当于6小时工作制了。人们应该向心脏学习,会休息才能更高效地工作,千万不能打疲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