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的赞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5:56:44

  如今的中华大地,西风渐劲,耳闻目睹皆是成功人士的赞歌,各类明星的光彩。在这强劲的奋斗进行曲中,一个“淡”字显得格格不入,渐渐地似乎要被国人遗弃于历史的瓦砾中。今天,要唱一支“淡”的颂歌。

喜爱淡而简的画。如徐悲鸿的马,寥寥数笔,黑白二色,却个性淋漓尽致,活生生欲扑而出;国画中的江南水乡和山寨陲城,大都是淡淡的,一条小河,上面慢悠著一只小船,远处几缕轻轻的炊烟,如此的悠然,又寓意无数。

对于中国民间众多的大红大绿及塞满整幅的年画,实在对不起,不敢恭维。西方油画里动辄涂上寸厚色料的传统,总是无法欣赏。

爱读黑纸白字的书刊。二十多年前《读者文摘》,可说是每刊必读,从中感受到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领悟到许多人生的哲理。

一本好的书刊,就象是一杯淡怡的茶,虽只是粗瓷杯盛着,喝罢却使人心旷神怡,消虑释欲,让我们感激生活的馈赠,向往又一个灿烂的明天。

反观街摊上五花八门的杂志,用的是好纸,个个色彩缤纷,永恒的美女封面……翻一下,不是昨天这个戏子傍了哪个财子,就是今天这个财子包了哪个戏子,再就是某个歌星又公开了一个私生子……这哪里是茶,纯粹是兴奋剂。吃罢热血沸腾,焦躁不安:“她能傍我为何不能?”,“他能包我为何不能?”……天呐!

喜欢淡而自然的景色。没去过内蒙古,自小憧憬呼伦贝尔大草原。想象中,应该是淡蓝的天,白白的云,放眼无际的淡黄色的牧草在微风中轻抚,远处依稀可见无数的牛羊蠕动,一幅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自然风境。

还有那赤壁,不知今何在,但苏轼眼中的,一定是毫无人工雕塑的豪迈的自然景致――大江滚滚,虽磅礴却是单调雨色的;岩壁峭立,虽豪壮却是普通褐色的。没有大红大紫,更不见精雕细刻,尽现的却是那“千古风流人物”的英雄的本色。相比之下,对于一些大都市,火柴盒子似的高楼,五光十色的广告牌,如蚁流般的人群,实在抱歉,已经没有自然了。

喜欢淡而素的女孩。少年时光,文革未了,女孩没有任何的化妆品,更不要说隆鼻割眼的手术美容;总忘不了她们的自然和清纯。

欣赏淡而心静的女人。这样的女人不会与时光争斗,因为她知道青春和美貌恰如一艘渡船,她已经称心地乘过了一次,现在该轮到还没坐过的人了。而已经过河的她,远离彼岸的喧哗,静静地品味着这边独特的风景。携着自尊和坦然,她经过璀璨的仲夏,淡静的初秋,枫红的晚秋,然后安然地走向那金色的黄昏。

偶看众争艳的花丛中,总见一些过景女星,精致的化妆,华丽的晚服,可却难饰岁月的痕迹和那背后无言的苦涩及万般的无奈。世人当同情她们的处境,可也不禁要问:何必呢?

尊敬淡泊的男人。这样的男人深知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人当是何等的渺小。世间的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禄又都是如此的短暂,微不足道。并非消极懒惰,也非看破红尘,甘于沉沦。正相反,真正淡泊的男人,早已将虚妄之事置于脑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抢风头,以坚实的步履一步一步地走着他的人生之路,同时也享受着生活馈赠的那份欢乐。

浓烈进取的人生观自是可嘉。可君不见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每每浪潮过后,沙砾里遗下的尽是那些曾经浪尖上风光一时的政治投机者和“弄潮儿”?除了一时的喧嚣及炫耀,这些“弄潮儿”们又能带给人类什么?

敬重寂寞的艺术家。真正的文化人大多是沉寂的,决不会是媒体上抛头露面的“明星”。他们静心于书斋或工作室,耐得住寂寞,养深积厚,潜心钻研;虽默默无闻,却为人类的文化和艺术做着贡献。

吟一首《赤壁怀古》,听一曲《命运交响乐》,阅一卷《战争与和平》,不禁感到心灵的震撼:这些旷世名篇的创作者,当时是如何忍受着孤独的痛楚和世俗的偏见,给后人留下无价的瑰宝。如今,远离这一片“追星族”的疯狂,远离这彩灯高照的“星”光大道,一定有今天的苏轼,贝多芬,托尔斯泰在那儿寂静地工作着。

淡是美丽的。而面对浮躁,诱惑,虚荣,及无限的物质的欲望,真正能做到淡,何尝不是一种境界?何尝不是一种智慧?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何尝不是一种勇气?

这样的淡,难道不值得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