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27:23
0528凤鸣三山 发表于 2008-1-10 21:40:00

【学习目标】
1.记忆目标(重点记忆)
历史事件:1929年10月下旬,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引发了空前规模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33年初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并推行新政;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国会纵火案”;1934年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1936年日本一批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二二六”兵变;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
历史人物:胡佛;罗斯福;兴登堡;希特勒;广田弘毅。
历史现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美国危机发生后,银行工商企业倒闭,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1929年危机来势特别猛烈,范围特别大,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资本主义各国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各国政坛丑闻层出不穷,政府信誉扫地,
法西斯分子兴风作浪,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美国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赢得了广泛支持;德国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经济萧条,社会动荡,魏玛政府显得软弱无能;希特勒上台后积极扩军备战;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推行思想文化专制,迫害犹太人;日本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十分严重;在经济危机打击下,法西斯势力趁机发展;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特点是以军部为核心。
2.理解目标(重点理解)
历史概念: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国会纵火案”;“二二六兵变”;法西斯组织。
历史结论: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各国的社会状况和世界局势产生了巨大影响;罗斯福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但是它在很多方面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实施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德国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尤其严重,希特勒上台后,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广田弘毅上台后加紧扩军备战,制定对外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基础知识精讲】
一、教材全解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危机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私人占有性的矛盾的恶性发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就要求各个生产部门必须密切协作、步调一致,进而形成社会化大生产。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少数垄断资本家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他们为了无限制地追求利润,尤其是在经济繁荣时期,不断地扩大再生产。这就势必打破平衡,引发恶性竞争,激化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新的经济危机爆发。
②直接原因:
根据上面的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我们已经明确了,但是这里有个问题: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感受不到的,普通人能够分析出的问题是什么呢?或者说,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是市场供需出现矛盾。人们所能认识到的只是它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之间的矛盾。表面上来看,生产出的产品太多,市场需求有限,产品过剩,出现滞销。但产品是真的过剩吗?当然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使供需矛盾逐步激化了呢?
以经济大危机的首发地美国为例,首先,美国20年代的繁荣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上,少数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一方面,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20年代,国民收入的1/3为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所占有;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1929年,约60%的美国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活,他们的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尚不足24%。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第二,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来刺激消费,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是一种提前消费的形式,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消费的疲软。而资本家为眼前利润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第三,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当时美国的股票投机活动非常猖獗,不但职业投机者,一些普通的美国人也参与股票的投机,把它作为致富的捷径。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结果造成这一时期股票价格被大幅度哄抬,发展到令人难以相信的极端,股票以其帐面价值的3倍到20倍的价格卖出,这就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埋下了隐患。1929年10月,以纽约股市的崩溃为开端,引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可见,股市投机活动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本已尖锐的矛盾,使矛盾激化,直接引发经济危机。
2.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这次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是1929年10月下旬,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但事实上,1929年美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严重困难。由于传统工业部门在20年代一直发展迟缓,开工严重不足,并制约了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进而使整个经济形势开始出现大衰退的迹象。但纽约股市却不断哄抬,在1929年上半年股价一直上扬。这个美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已经无法正确反映美国经济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支撑股市的是投资者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希望。但这种信心和希望在1929年10月下旬,由于经济持续低迷而彻底破灭。广大投资者开始疯狂抛售股票,股价下跌之快,连自动报价机都来不及报价。股市崩溃了。股市崩溃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广大投资者的财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迫于生计和信心动摇,人们纷纷赶往银行挤兑存款,这又直接导致银行相继倒闭。银行倒闭后,大量工商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失去了资金支持也相继宣告破产。工人因此而大量失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更无力去市场购买商品。美国的经济由此开始进入了恶性循环。
3.经济大危机的特征
如果和以前学过的历次经济危机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这次经济危机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征:第一,范围特别广。由于美国是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又是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经济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市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危机,又使危机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所涉及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另外从经济范围看,危机期间信贷货币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迸发、相互交织。第二,持续时间特别长。从1929~1933年,持续四年之久。第三,破坏性特别大。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2/3,失业人数更是高达3000万以上。甚至在危机过后也不见经济的复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此一蹶不振。
4.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是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危机。大危机自然产生了大影响。从局部看,经济危机必然激化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国政坛丑闻迭出,政府信誉扫地;而广大人民由于失业和生活水平的下降,对本国政府强烈不满,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法西斯分子也乘机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从整体看,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一方面设置关税壁垒以限制进口,而另一方面又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国际关系日趋紧张,世界局势危机四伏。
(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的前景
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美国遭受的打击最为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胡佛政府一筹莫展,只是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等待经济形势的好转,致使危机更加严重。到1933年初,美国已有半数银行倒闭,13万家以上企业破产,完全失业人数达到一千三百万。人民的不满情绪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力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在这种形势下,罗斯福以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赢得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击败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罗斯福身残志坚,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上台伊始,就全面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大刀阔斧地对各个生产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历史上称之为“罗斯福新政”。新政首先从整顿金融业开始。因为这次经济危机最初是由金融危机引发的,追根溯源,罗斯福首先整顿财政金融体系。他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经营状况不佳的勒令清盘。通过成立联邦储蓄保障公司,保证存款人的存款,以恢复银行信用。到4月,存回银行的通货已达10亿美元。银行信誉的恢复,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它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同时,禁止黄金出口,并宣布美元贬值40.9%,以刺激生产和对外贸易。第二,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要求各行业拟定公平竞争法规,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依靠国家和垄断组织的联合力量,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控制的轨道上。第三,调整农业政策。奖励农民压缩产量,目的是限制农业生产,克服生产过剩,以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第四,积极推行“以工代赈”。面对庞大的失业队伍,罗斯福政府实行了紧急救济。但单纯的救济只是治标不治本,国家财力也无法长期负担。因此,大力推行“以工代赈”,通过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大量就业机会,进而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这些措施使美国经济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3.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及评价
罗斯福在美国现代历史上处于最危难的关头实行“新政”,顺应了美国历史发展的潮流,挽救了美国的民主制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第二,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经济危机期间活跃起来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第三,深远影响: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特别是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罗斯福新政是否能够彻底根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呢?当然不能,这是因为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所引起的,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就不可能消除这一基本矛盾。而罗斯福新政实施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和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它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
问题解析: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
与传统资本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新的理论和政策。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都是从19世纪延续下来的放任自由的传统经济政策。它倡导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国家不干预经济事务,主要依靠市场进行调节。但在各国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生产部门必须密切协同配合。自由主义只能导致无序的、盲目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凯恩斯是英国经济学家,他倡导政府要干预经济事务,把经济发展纳入到有序的轨道中,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罗斯福新政就是对凯恩斯主义进行的大规模实践。第二,新的特点。即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第三,新的起点。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具体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三)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原因
(1)历史原因:历史原因又可分为两方面。第一,缺乏民主传统。从历史上来看,德国长期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1871年,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开始走上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容克贵族地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第二,德国战败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制裁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凡尔赛和约》的主要目的就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因此,其领土被大大缩小,海外殖民地被全部瓜分,军事力量受到严格限制,还要支付大量赔款。这些过于苛刻的条款只能在德国人民心中种下复仇的种子。就连当时协约国军队统帅、法国元帅福煦也对此评论道:“这根本不是什么和平,这不过是一次20年的休战而已。”此话不幸而言中,而且精确之至。
(2)现实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德国在一战中战败,经济几乎完全崩溃。依靠美英对它的贷款和援助,才使经济在20年代得到逐步的恢复和发展。正因为接受了美国的大量贷款,从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几乎立刻就波及到了德国。我们可以先来看一组数字:危机期间,德国工业生产下降了40.6%,下降幅度仅次于美国。1932年,全国有2/3的工人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农业生产下降了30%,大批小农破产。1931年,国家黄金储备由23.9亿马克骤减至13.68亿马克,而当时德国到期必须偿还的贷款却高达64亿马克,整个信贷体系濒临崩溃的边缘。进出口贸易一落千丈,1929~1935年,进出口总额分别降低了70.8%和69.1%。从这些数字中,同学们可以看出,危机对德国的打击也非常沉重。社会矛盾激化,工农运动此起彼伏,仅1930年就发生了366次罢工斗争,参加罢工人数达24.49万人。德国共产党的影响大增;垄断资产阶级感到利用旧的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已经无力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逐渐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这就为纳粹党人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
(3)直接原因:纳粹党蛊惑人心的宣传。
2.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及内外政策
在1932年夏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获得了国会全部608个席位中的230个议席,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同年11月,以大军火商克虏伯为首的20名金融家、工业家和容克贵族联名上书兴登堡总统,要求任命希特勒为总理。1933年1月,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从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到1934年8月,是纳粹党通过一系列暴力和行政措施,巩固、扩大德国法西斯专政,确立法西斯制度的时期。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以此为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①在政治上,建立纳粹党一党独裁统治。
希特勒上台后,把共产党看成是最主要最可怕的对手。于1933年2月27日策划了“国会纵火案”,立即嫁祸于德国共产党。随后大肆逮捕德国共产党,并以此为借口,宣布共产党非法,并把81名共产党议员清除出国会,德共被迫转入地下。尔后,纳粹党先取消议会制,进而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1934年,兴登堡总统去世,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德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②在经济上,希特勒政府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采取一系列措施,组织武器弹药和军用品的生产,大量削减民用工业部门的生产,从而使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迅速增长起来。到1939年,德国的军火生产量已为美英两国总和的两倍多,为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③在军事上,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充军备。重建了德国空军,扩充了海军。并公布了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的法令,把德国陆军迅速扩充到100万人。④在对外关系上,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英法对此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希特勒的军事冒险行动步步得逞,更助长了其嚣张气焰。⑤在文化教育领域,希特勒政府疯狂地摧残进步文化,迫害知识分子,焚毁进步书刊,实行法西斯教育,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同时,希特勒政府竟然把残酷地迫害犹太人定为第三帝国的“国策”。他们胡说犹太人要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遭受的困难“负有很大的责任”,在全国掀起了屠杀犹太人的狂潮。在希特勒专政时期,约有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德国历史出现了最黑暗的一页。
(四)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
(1)历史原因:
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历史原因。日本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在近代历史上曾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威胁。没有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洗礼。后来,通过倒幕运动、明治维新,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进而摆脱民族危机。但这次资产阶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武士道精神和军国主义势力相结合,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近代天皇制建立起来。根据日本1889年宪法,天皇的权力至高无上,带有神权色彩。内阁不是对议会负责,而是对天皇负责。日本的政体实际上是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天皇仍然掌握实权。
(2)直接原因:
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是直接原因。像德国的纳粹党、意大利的法西斯一样,在日本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过程中,也有一股核心力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股势力就是军部。日本军部是指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包括政府中的陆军省、海军省、陆军最高指挥部参谋本部、海军最高指挥部军令部等部门。按照惯例,一个国家的军事部门应该由政府领导,可日本的军部却独立于政府、议会之外。按照日本宪法,日本天皇才是国家军队的最高统帅,一切军事机构都要直接对天皇负责,政府、议会根本无权过问。军部有什么重要决定,特别是对外侵略的方针,可以直接面奏天皇,这叫“帷幄上奏权”,而政府被排除在外。法西斯分子要求在天皇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侵略扩张。1931年,在日本军部策划下,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并进一步霸占了中国东北。日本一步步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日本法西斯分子公开反共,并在“防止赤化”的口号下,摧残一切进步力量;他们制造了一连串暗杀事件,杀死与他们意见不一致的统治集团中的个别首脑。1936年,一批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了“二二六”兵变,企图建立以他们为首的军部法西斯政权。这次兵变虽然由于军阀集团的内讧而未能得逞,但军部却借此进一步加强了左右政局的能力。
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936年“二二六”兵变之后,在军部法西斯的支持之下,老牌法西斯分子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广田上台后,首先规定内阁中陆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中将级以上的军人担任,这就为军部控制政权提供了合法手段。在此情况下,政府如果通过了不利于军部的决定,陆海军大臣就会辞职,军部还会拒绝派出新的陆海军大臣,这样政府就无法组成,只有下台。因此,政府只好听命于军部。大政方针要取决于军部,政府的人事安排也要由军部决定。军部拥有巨大权力,可以不受干扰地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这样,以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为标志,以天皇和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专政在日本建立起来了。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3.日本法西斯政权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的反动政策
在政治上:广田弘毅内阁以镇压判乱、稳定时局为名,对内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新闻和出版自由。加紧了对舆论及宣传机关的控制和收集情报的活动。在军事上:加紧扩军备战。陆军提出了6年内增建41个师团、142个航空中队的六年扩军计划。海军也提出了5年内增建各种军舰66艘、共27万吨的五年扩军计划,其中包括当时世界最大的战舰“大和”“武藏”号的建造计划。在外交上: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它规定:必须使“外交与国防相互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之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以便确保帝国在名义上、实质上都成为东亚安定势力之地位”。日本帝国主义在这里毫不掩饰地表明,不仅要继续扩大侵华战争,而且企图对亚洲、太平洋地区其他国家进行侵略扩张。不久相继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就是贯彻实施这项侵略方案的必然结果。
二、课堂小结
【学习方法指导】
1.理解方法
比较理解法
就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概念)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达到理解该问题的方法。
例如,同样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德、日却选择了不同的摆脱危机的道路。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解决。对于造成这三个国家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既有当时的社会状况的原因,也有各自的历史原因。当时的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承受经济危机打击的能力自然最强;而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任人宰割的地位刚刚摆脱,经济脆弱,承受危机的能力远没有美国强;日本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市场狭小,一战后危机不断。因此,这两个国家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十分严重。至于历史原因,可从它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上去分析它们各自国家民主传统的强弱。美国建国后经历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既健全又完善。而德、日却都是具有长期君主专制传统的国家,民主的传统非常薄弱。日本是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而德国则是通过王朝统一战争而逐渐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封建残余亦很浓厚。魏玛共和国也只是德国战败后成立的一个民主制不健全的共和国,基础薄弱。战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制裁性的凡尔赛和约,又激发了德国的民族情绪。凡此种种原因,决定了美国与德、日走上了截然相反的发展道路。
德、日两国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法西斯势力乘机上台,建立起了法西斯专政,最终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知识拓展】
1.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大危机完全是件坏事,表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深化和资本主义末日的加速来临。
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危机不完全是件坏事。它在迫使政府进行调整内部机制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循环,逐步由坏事变为好事,成为一种难得的机遇,是一种推动变革的紧迫信号。
【同步达纲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种矛盾直接引发了1929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A.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B.大生产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C.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D.大资本家与小投资者之间的矛盾
2.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是
A.纽约股价狂跌,股市崩溃,银行倒闭
B.大量工人失业,破坏了消费能力
C.工商企业大量破产,生产锐减
D.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破产
3.罗斯福属于
A.自由党人                             B.保守党人
C.民主党人                             D.共和党人
4.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是
A.抑制通货膨胀,实行财政改革
B.缓和社会和阶级矛盾,实行社会福利措施
C.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D.采取报复措施大幅度提高关税
5.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A.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B.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C.为美国夺取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
D.缓和阶级矛盾,改善人民生活状况
6.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而产生的。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个三段式的推理属于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7.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调整农业政策
D.“以工代赈”
二、非选择题
8.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苏联和美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说明其原因。并就美国经济政策对二战后西方世界经济政策的影响,谈谈你的认识;就苏联经济政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影响以及我国后来经济政策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解析:注意题干中“直接引发”,也就是直接原因。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生产相对过剩,据此,就可判断C项是正确选项。
答案:C
2.解析:结合前面的教材分析即可确定。
答案:A
3.解析:(略)
答案:C
4.解析:“特点”就是与过去的政策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答案:C
5.解析:任何统治者采取一项措施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身统治。
答案:B
6.解析:该题是一道文史综合题。题目将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历史知识组建成一个演绎推理的三段论。我们根据前面所述联想记忆法和比较理解法将四个选项进行筛选,可以看出题干中的“结论”是错误的,而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B、C两项。B项不但确定了结论是错误的,把大前提和小前提也确定为错误,故B项不正确。
答案:C
7.解析:根据前面的联想记忆法,我们就可以确定出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
答案:B
8.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问答题,又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题目第一问其实就是比较,没有比较怎么会看出变化。根据联想记忆法,我们向前联想,就能概括出其变化的原因;我们向后联想就能概括出其政策变化产生的影响。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故其政策的变化对西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故其政策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国家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影响很大。题目以谈“认识”的方式放开,又以二者的“影响”将题目收起。体现了题目考查比较、联想、概括结论等功能。
参考答案:苏联1921年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1927年后苏联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实行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是由于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需要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资本主义成分存在,恢复国民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恢复取得显著成绩的情况下,为了消灭资本主义成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1927年后,苏联改变了政策。美国政府为了渡过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实行新政。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缓解危机,发展经济的措施,为战后西方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起了积极的作用。被固定下来的苏联经济政策在一段时期里和相当程度上被我国所仿效,其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中国的国情,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记忆口诀-爱学啦 第二章第三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本轮经济危机和货币战争的世界大背景 凯恩斯主义:曾是经济危机的“良药” 凯恩斯主义:曾是经济危机的“良药” 传统的农本主义 世界历史上的六次经济危机 世界历史上的六次经济危机 世界历史上的六次经济危机 货币战争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二)——本轮经济危机和货币战争的世界大背景 - 占豪的... 货币战争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二)——本轮经济危机和货币战争的世界大背景(转) 占豪:货币战争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二)----本轮经济危机和货币战争的世界大背景 货币战争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二)——本轮经济危机和货币战争的世界大背景-黄金游戏-... 货币战争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二)——本轮经济危机和货币战争的世界大背景 货币战争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二)——本轮经济危机和货币战争的世界大背景-黄金游戏-... 货币战争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二)——本轮经济危机和货币战争的世界大背景-黄金游戏-... 货币战争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二)——本轮经济危机和货币战争的世界大背景--黄金游戏... 货币战争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二)——本轮经济危机和货币战争的世界大背景- 货币战争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二)——本轮经济危机和货币战争的世界大背景-黄金游戏-... 姿本主义 姿本主义 一本书主义 “三本书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