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曾是经济危机的“良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2:16:36

凯恩斯曾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凯恩斯主义、自由市场一个都不能少
随着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波及的层面越来越广,许多人开始寻找“治疗”经济危机的“药方”,在宏观政策上人们找到了一剂“良药”——“罗斯福新政”,而在经济理论界则诞生了“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不仅被一些学者称为解决经济危机的一针“强心剂”,还带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大变革。
上世纪30年代中旬,经济危机不断深化,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时代的来临,以及后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上世纪30年代有一股投机的风潮存在于生产和投资领域——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支付能力。对“需求不足”的重视和他提出的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赢得当时众多经济学家的赞同,被当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所接纳。
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以这本书的思想为基础的经济理论称为“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提出:需求才是重要的,现实中,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他主张用扩大总需求的方法来扩大就业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
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
凯恩斯创立的这一整套崭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给传统经济学理论画上一道休止符。与传统理论相反,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另外一个与传统理论截然不同的是,他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对需求进行有效管理。当时的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却反对这些,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标;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为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影响了几代人,在目前的经济政策制定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继续影响未来若干年的经济思想。
也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反对他的理论,认为导致萧条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对商业的信心,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削减政府开支,从而恢复对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名词解释:
“凯恩斯革命”
19世纪30年代,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历的经济大萧条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性。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一整套崭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给传统经济学理论画上一道休止符。
凯恩斯提出:需求才是重要的,现实中,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同时他主张政府应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直接干预国家经济,被当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所接纳。这种与以往经济学家们完全不同的观点和主张被称为是一场革命,史称“凯恩斯革命”。他的经济理论影响了几代人,在目前的经济政策制定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凯恩斯其人
伟大的经济学家 可爱的“小气鬼”
在伦敦的一个早晨,一个男子已经醒了,但他仍躺在床上、衣衫不整。他在和他的经纪人通话,为他自己、一所大学、一个辛迪加的巨大投机业务作决定。
这人就是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他不仅是经济学理论上的天才,而且还是位大胆的实践者。除了开辟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阵地,他还担任过大学司库和剑桥大学学监、政府官员以及顾问,此外他还是一个大胆而富有的投资者。虽然说来容易做来难,但他仍然不顾风险,亏了再赚。在撰书的同时,凯恩斯也从事货币买卖。根据他在财政部工作得到的经验和对战后德国的考察,他开始看好美元,看跌欧洲货币,并按10%的保证金进行交易,建立了一系列货币仓位。不久他赚了大笔利润,并就此认为自己能比普通人更好地看清市场的走势。
给钱少遭人扔石头
像许多伟大的金融家一样,凯恩斯在大事上十分大胆,敢于冒险使用大量资金以支持一个论点。但小事上,他非常保守。
一次,凯恩斯和一个朋友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度假,他们让一群当地小孩为他们擦皮鞋。凯恩斯付的钱太少,气得小孩们向他们扔石头。他的朋友建议他多给点钱了事,而凯恩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回答道:“我不会贬抑货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