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罹劫150周年:文物回归之路仍困难重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3:07:27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时间: 2010-10-18  责任编辑: 玛莉

游客与雨果雕像合影。本报记者 王海欣 摄
倏忽间已是一个半世纪。150年前那场“三昼夜不熄”的大火,损毁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宫殿式御园。
如今,圆明园保护已成共识,但争论依旧不息。既定的《规划》,落地亦艰难;流散的文物,难谈归期。大家的圆明园,该怎样?会怎样?能怎样?梳理关于圆明园的脉络,是为纪念,更为新生。
今天,我们以三个版的文字祭圆明园罹劫150年。
1开始建设
1707年
(康熙四十六年)
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雍正帝)一座花园园地,当年大体建成。
2改扩建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至1859年(咸丰九年)
形成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规模,兴建、改扩建很多建筑,皇家经常到此处理政务、休养。
3火劫
1860年
(咸丰十年) 10月6日,英法联军进犯圆明园。10月18日、19日,英法侵略军在圆明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
4首次重修
1873年 (同治十二年)
9月28日,同治令局部择要重修圆明园;绮春园改称万春园;正大光明殿、安佑宫等处开工动土。
5木劫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残存及后期修复的建筑等被毁。趁火打劫的人进园砍了大量古树,烧成炭到清河售卖。
6石劫
1911年之后
圆明园无人管理,遗物被军阀、政客、官僚等盗走。王怀庆拆掉舍卫城、安佑宫及西洋楼的石料修建达园;张作霖运走汉白玉石料修建陵墓;因燕京大学、北平图书馆、中山公园等修建工程,搬走圆明园大量石制部件,包括石狮、华表。
7土劫
1918年之后
福海两岸开始迁入住户,圆明三园遗址内居民日益增多,挖山填湖,生产生活,对圆明三园的山形水系造成破坏。
8总理关注
1951年
1950年,101中学选址在绮春园遗址内。次年,周恩来总理叮嘱首都规划部门:圆明园要保留,地不要拨了,以后有条件还可以恢复。
9设管理处
1976年11月17日
海淀区成立圆明园管理处。
10文物回归
1977年10月
圆明园管理处发掘整理了西洋楼大水法基址,将散失于北大朗润园的五块巨型石屏等调运回原址归位。
11千人倡议
1980年8月13日至19日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学术委员会发起成立中国圆明园学会,并倡议保护利用圆明园遗址签名活动。次年,正式刊发由宋庆龄、沈雁冰等知名人士及建筑、园林、文物等各界人士1583人联名发出的《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
12整修启动
1983年《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获批,明确要把圆明园建成遗址公园。同年,“北京市圆明园遗址公园筹建委员会”成立。1984年福海景区整修工程启动,次年竣工。1986年绮春园整修工程完工。1988年国务院公布圆明园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规划获批
2000年
《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先后获得北京市政府和国家文物局批复。
到当年年底,圆明园三园内所有住户全部外迁完毕。次年,确定遗址内14个市区属驻园单位,除101中学暂缓搬迁外,其余均要在年内全部迁出。
14防渗风波
2005年
出于恢复圆明园山形水系、维持其自身生态系统、保证防火用水、节约水费等考虑,圆明园开始了防渗工程。随后,这一工程引发强烈质疑,认为其有可能引发生态灾难。最终,防渗工程被叫停。
15复建风波
2006年
浙江横店宣布将复建圆明园,引发强烈争议。最终,工程下马。
16复建工程
2009年至今
2009年,圆明园二宫门复建完成,并在当年十一向游客开放;
2010年,圆明园正觉寺复建主体完成,预计明年向游客开放。
按照2000年《规划》,圆明园遗址公园可复建不超过10%的古建,但因为存在争议,可复建古建名录尚未确定。
今天是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纪念日,圆明园将举办多项文化活动。今天下午,圆明园将邀请《1860:圆明园大劫难》的作者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和《追寻失落的圆明园》的作者台湾历史学家汪荣祖做访谈。据了解,伯纳·布立赛对圆明园原始资料有详细记录,有望为圆明园的海外寻宝提供线索。
■纪念活动
大水法遗址将办主题晚会
整个圆明园罹劫的纪念活动包括多项文化交流。今晚,圆明园将在大水法遗址前举办大型主题晚会,用三个篇章来表现圆明园300年的沧桑巨变。届时,韩庚和谭晶将演唱主题曲《不能忘却的纪念》。
今天下午,将邀请《1860:圆明园大劫难》的作者和《追寻失落的圆明园》的作者做访谈。
出土文物修复后露“真容”
从9月27日开始,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纪念活动即已开始,分为学术会议、系列展览、中外文化交流、主题晚会四大板块,15个具体项目,将延续到10月31日。圆明园已展出了历时半年修复的150件出土文物,部分文物还拟定于明年在全国巡展。
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介绍,这150件文物是历年清理圆明园遗址及考古发掘采集和出土的文物,很多都从未对外展出过,且大都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的珍品文物,其中包括瓷器、玉器、佛像、法器、石刻、琉璃等,如青玉老人山子、“花甲联芳”玉扳指。
此外,圆明园300年历史文化展、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展、圆明园盛时全景巨幅绘画展等活动,将向参观者全面再现圆明园辉煌盛景和300年的历史文化精粹。
雨果半身雕像进驻圆明园
为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维克多·雨果半身青铜雕像前天下午在圆明园揭幕。雕像位于大水法遗址东侧,在底座上用中法文字镌刻了雨果强烈谴责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暴行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雕像由法中友协联合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法国东方华人协会共同捐赠,由法国雕塑家娜什拉-凯努女士制作。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在圆明园被毁后一年,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在给他的朋友、参加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联军的巴特勒上尉寄了一封信,信中严厉谴责了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犯下的罪行,表达了这位文坛巨匠令人尊敬的正义感和坦荡襟怀。
信中说:“在地球上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叫做夏宫……这个神奇的世界现在已经不见了。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我相信,总有这样的一天——这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释疑
五兽首仍下落不明
昨天,对于公众关于“圆明园兽首到底找到几个”的疑问,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称,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还有五个下落不明。
去年,国外拍卖圆明园兽首事件引起海内外华人广泛关注。很多人都很关心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的下落,希望它们能重回圆明园。昨天,陈名杰介绍,兽首现在回归的已经有五个,在去年拍卖会上知道下落的还有两个,另外五个确实不知道下落。也有一些消息,但没有被证实。
■对话·圆明园管理处主任 陈名杰
圆明园将恢复部分土木建筑
记者:圆明园管理处成立以来,为遗址保护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陈名杰:圆明园管理处在1976年成立,它的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6年至2000年,主要工作是“迁出来、围起来、管起来”。20世纪初,不断有居民进驻圆明园遗址。最多的时候,有20个自然村、2000多居民。市区政府下了很大力气,将他们迁出遗址公园。圆明园遗址围墙得到修复,开始朝着遗址公园的方向发展。其间,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一是1983年,中央批准北京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位;二是2000年,《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获批。
记者:第二个阶段就是2000年以后,主要做什么?
陈名杰:21世纪的头十年,主要是为落实《规划》而努力,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第一个,研究。加大了研究力度,加强对圆明园基础文献的搜集、文物信息的整理。目前,圆明园管理处正在筹建圆明园研究院,推进圆明园学的成立,就圆明园研究与国内外机构广泛开展合作。第二个,山形水系。按照《规划》,要恢复历史上圆明园的山形水系。2008年,九州景区40万平方米已经整理并开放,这是圆明园山形水系的典型代表,也是圆明园核心区300年来首次开放。第三个,文化交流,文化活动。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依托圆明园文化和生态格局,开展了很多活动。
记者:圆明园遗址中“四十景”初步整治了多少?余下的进度怎样安排?
陈名杰:四十景已经有18处完成了垃圾清理、考古勘探,基本把遗址的地形整理出来。其中,有些地形保存比较完整,如“坦坦荡荡”景区,但遗址的保护和展示是个难题,展示的方式和方法不够丰富,希望专家、市民多提意见。剩下的22处正在列入计划,将做考古勘探,把景区遗址的轮廓勾勒出来。
记者:按照《规划》,圆明园可以复建不超过10%的古建,除了已经复建的二宫门和正觉寺,还有其他确定要复建的吗?
陈名杰:首先要说明一点,正觉寺是圆明园中历经4次劫难而唯一保存完整的建筑,对它进行的是抢险修缮,而不是复建,二宫门是复建。关于圆明园的古建是否复建,“废墟派”和“重建派”之间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其实仔细研究会发现,双方有时讨论的重点并不一致,如果能理性地互相沟通,求同存异,相信会在一些方面达成共识。目前来看,可以有选择地恢复一部分内容,比如土木建筑之类,让人有强烈的对比,更能激起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但西洋楼、大水法肯定不能重建。针对这个问题,一定要理性看待。
记者:在流散文物信息搜集和促成流散文物回归方面,将来还有哪些计划?
陈名杰:根据估算,圆明园流散的文物在150万件左右。寻访流散文物信息是基础性的工作,也是长期的工作,我们会不懈努力。
记者:按照《规划》,圆明园遗址公园外还有100多公顷土地属于公园规划用地,目前这些土地均有单位或社区占据,收回是否有具体安排?
陈名杰:这是历史问题。我们会积极努力,按照《规划》要求,做好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记者: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在做《规划》的实施方案,是否是前期工作的一部分?
陈名杰:这是学界在做。
记者:未来,管理处的工作重点有哪些?
陈名杰:按照《规划》的要求,继续加强研究,努力恢复山形水系,加强文化交流。

2006年回归的石鱼正在圆明园展出。本报记者王海欣摄
圆明园流散的文物数以百万计,如何让文物回归是一项庞大工程,就难度而言,让流散在本市的文物回归圆明园无疑是最容易的。2006年,“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圆明园遗址的征集工作”获准开展。当年,10件珍贵石刻文物集体回归,创造了一次巅峰。此后,这一工作趋向低调。
57类、85件,这是目前本市回归圆明园的石刻文物总数,但这只是流散文物的沧海一粟。属于圆明园的文物,现在的拥有者不愿归还;另有大量流散文物去向不明。这让圆明园文物回归之路,或在低调中走向失望。
“巅峰”回归
10月16日下午4点,圆明园遗址公园内游人如织。
在绮春园南门内,首届圆明园回归文物展览前却“门庭冷落”。一个小男孩想摸摸围栏内的石鱼,妈妈阻止了他。她指着背对他们的保安说:“看,叔叔会批评你的。”
这里,摆放着57类、85件北京地区回归圆明园的石刻文物。与预计有差距,来此的游人并不多。下午4点到5点的一个小时内,只有5个人。除了这对母子,另外3人都是在跟石鱼合影后匆匆离去。
这对编号为“013”、“014”的石鱼俨然是这里的“明星”。
中国圆明园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经常去看它们。它们的回归,源于他的“惊鸿一瞥”。
2003年春,刘阳来到西城区大秤钩胡同,胡同里有不少大院,多是各部委的单位宿舍,极具老北京特色。
走到胡同中段11号院的门前,大红门开了一半,刘阳向院子里瞥了几眼,发现院子当中的树下有一对硕大的石鱼。“鱼是平躺的,嘴是圆的,非常大,脑袋也非常大,有些像胖头鱼。”刘阳很少见到这种造型的石鱼,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3年后,为撰写一本圆明园的书,刘阳查阅圆明园老照片。当翻看到法国著名传教士亚乐园1930年拍摄的两张照片时,他眼前一亮。照片拍摄的是圆明园大水法,上面的硕大石鱼似曾相识,与大秤钩胡同里的石鱼非常相似。有没有可能那对石鱼就是圆明园的呢?
刘阳再次来到大秤钩胡同,考察对比后确定这对石鱼就是亚乐园照片中的石鱼。这让他很兴奋,此前,有关圆明园流散文物的记载中,并没有这对石鱼。
刘阳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圆明园文物管理处。管理处会同专家对石鱼进行了鉴定,专家认定,这对石鱼就是出自圆明园。
大院居民赵玉兰记得,家里老人闲话时曾说起,这物件儿是从圆明园拉来的,来这儿已经几十年了。
大秤钩胡同11号院(西单横二条34号院)是中组部的职工宿舍,居民们一致同意让石鱼回到圆明园。
2006年11月,这对每只身长125厘米、高58厘米、重达一吨的石鱼终于回到约16公里外的故地。
当年7月,地安门西大街153号的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原北京电教馆)主动捐献了8件石刻文物:6件西洋楼景区汉白玉石雕建筑构件和两件中式建筑构件。这些每个重达千斤的石构件在“文革”期间被拉到电教馆,一直堆在一个小院里。
这10件文物是圆明园管理处1976年成立至今回归文物的一个巅峰。
民间捐赠潮
2007年,在圆明园建园300周年之际,圆明园搞了一个“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活动首归仪式”,在大水法遗址前展示这10件回归的文物。同时,启动“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文物保护工程”。
盛大的活动和前期宣传吸引了民间的注意。从当年开始,民间捐赠圆明园文物起步。
同年1月,海淀区展览路居民于国勋捐赠云凤纹柱头一件;5月,海淀区水磨新区二排居民陈达顺捐赠龙头石构件一件。两年后,海淀区骚子营市民孟祥瑞捐赠柱础石19块、城砖11块;海淀区前八家西区居民靳风捐赠须弥座两件、栏板一件。对于这些文物的流转、发现过程,这些捐赠者均不愿意再提及。
圆明园管理处文物科科长秦静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及“文革”期间,圆明园遗址公园没有人管理,附近的一亩园、骚子营、八家地区等地很多人家建房,都从圆明园拉石料。因此,很多地方都有圆明园石刻文物。
尽管如此,因为缺少流转记录,这些石刻文物的回归,多半只能寄望于持有人主动送还。
刘阳说,与这些流落民间的、不太知名的圆明园文物相比,更多下落清楚的、著名的文物无法回归;与少数民间人士主动归还相比,很多有圆明园文物的知名单位不愿意归还。
低调《倡议》
对于收集流散文物,圆明园管理处有“尚方宝剑”:2006年3月23日和4月14日,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先后正式批复,同意管理处开展“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圆明园遗址的征集工作”。
然而,来自国家文物局的批复,不但强调征集范围应以国内为主,征集方式应以捐赠为主,不应采取购买方式,还特别强调在宣传上要把握分寸,少说多做,尽量不要采用“大型文物保护工程”之类的措辞,避免给征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
授、圆明园学会理事王道成说,这个批复非常谨慎,生怕触动一些单位的利益。
批复下发不久,王道成和22名著名专家学者,联合签署《圆明园散落文物回归圆明园遗址倡议书》,措辞也相当谨慎,对于征集重点讲得很清楚:“不构成存放地现有建筑物构件的”、“不影响现存放地整体景观风貌的”、“在现存在地随意弃置散落的”。
这样异常“低调”,让文物回归工作进展缓慢。
西交民巷87号院是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厂创办人郝升堂的住宅。1913年,郝升堂从圆明园拉走许多太湖石、汉白玉石雕栏板、石笋、石刻匾额、石雕花盆等,建成仿苏州式花园宅院。1961年该宅院由化工部使用,现由石化机关服务中心作为居民住宅管理使用。后来,院子里很多来自圆明园的文物要么被风化侵蚀得厉害,要么被随意放置一边。
西交民巷87号院和北新华街112号共有圆明园流散文物20件。两三年前,圆明园管理处就和二者的产权单位——石化机关服务中心协商,希望将文物捐赠给圆明园。
经多次协商,首批9件文物于2008年捐赠给圆明园。今年1月,另11件文物回归圆明园。
从2006年开始接触到2010年最后回归,历时4年。圆明园管理处工作人员不愿再谈协商的过程。毕竟,它们回来了。
另组家庭难归家
圆明园管理处文物科科长秦静说,本市有圆明园文物的单位,管理处基本都接触过。目前,还没有更多单位愿意将文物捐赠给圆明园。除有些单位本身就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有些觉得圆明园现在条件不太好。
圆明园文物何在?王道成列举了一下:北京大学办公楼前的华表两根,汉白玉石麒麟一对,未名湖畔的翻尾石鱼;颐和园东宫门外的云龙陛石;国家图书馆文津街分馆院内的华表一对,石碑两块,昆仑石一块;中山公园的兰亭八柱等。
从历史的角度,这些文物都属于圆明园;从道义的角度,文物当年被拿走也并不都正常,但时日已久,要回文物,已并不现实。王道成说,这些单位拥有的圆明园文物,年限最短的都超过了60年。
中山公园中的兰亭八柱及兰亭碑,很多游客视其为公园一景;北大未名湖西侧的翻尾石鱼和湖畔的安佑宫华表,很多人都知道它们的存在。如果这些文物突然离开,也会让很多人不理解。
还有些文物已无法归还,如张作霖的陵墓,很多材料是从圆明园拉去的,如果将文物抽调回圆明园,就将会破坏陵墓;北京的达园,其景观也是利用圆明园文物修建的,将圆明园文物抽调走,达园就会被严重破坏。这样的情况,专家曾探讨过,但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
颠沛流离踪难觅
圆明园流散的文物有多少?圆明园管理处也不能给出一个具体的答复。王道成认为,圆明园文物国内流散情况的摸底工作根本就没开展起来。
与此同时,流散文物的流转仍在进行中。刘阳这些年一直在收集圆明园流散文物的资料,一个途径就是购买拍卖行的拍卖画录册。
在购买的一本北京翰海拍卖公司2009年秋拍会“清朝宫廷宝贝拍卖”的画册,里面有两方来自圆明园的嘉庆宝玺,翡翠质地,印文为阳文篆书,分别为“凤麟洲”和“水净沙明”。
根据《嘉庆宝薮》所载,这组存放在绮春园凤麟洲景区内的宝玺共三方,印文琢刻于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年,印文经嘉庆帝钦定,分别为“凤麟洲”、“水净沙明”和“麟游凤舞”。“水净沙明”所指正是凤麟洲的自然环境,“麟游凤舞”则是嘉庆帝治国理想的完美体现。遗憾的是,“麟游凤舞”玺和紫檀木匣佚失,不知所踪。
就是这样两方确定无疑的圆明园流失宝贝,既在工艺上精美绝伦又在意义上无比深刻,在国内的拍卖公司悄无声息地拍卖出去了。
经过百转千回的流转之后,那些当年的圆明园文物,该怎样鉴别?该怎样回家?

在圆明园“大宫门”旧址南侧的“西苑早市”已经成为有规模的批发市场。本报记者王海欣摄
万园之园、一片废墟、国耻之地、遗址公园……圆明园身份多重,广引关注之外,亦带来沉重和羁绊。让圆明园成为什么?学界争论不休。
直到2000年,《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出炉,确定圆明园将建成遗址公园,遗址及遗址范围外规划绿地内所有居民点、单位应迁出,山形水系、植物配置、不超过10%的古建要恢复。
十年已过,多个单位依然占据遗址规划用地,复建哪些古建尚未明了。《规划》落地艰难。原因何在?圆明园前景何在?
西苑早市拆迁传闻
“听说早市要拆了,是不是得早点儿把摊位转让出去?”商贩徐丽清(化名)跟邻近摊位的人商议。
对方很不屑地说,“年年说要拆,年年也没动静啊。这回说拆,也没动真格啊。墙上画圈了(指画出“拆”)再说吧”。
“等到那时候,还有哪个傻子愿意接手?你转给谁?”徐丽清反问对方。
10月8日下午,西苑早市的客人少了,卖杂粮的徐丽清本想跟人讨个主意,却遇到“不着调儿的”。
这个占地万余平方米的市场坐落在圆明园西南角,正对着原圆明园大宫门和正大光明殿。因为占地属于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用地,腾退拆迁绝非空穴来风。
市场管理处负责人邢玉来承认这里是圆明园规划用地,但“究竟什么时候用,还不清楚呢!”言语间,颇有给徐丽清等商户打气的意思。
事实上,在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用地上的何止西苑早市?
101中学、达园宾馆、西静园公墓、民政局园艺场、厢白旗社区、水墨社区等等,都在规划用地上。信心坚定的商户认为,这些都没动,难道就要动西苑早市?
规划十年进展缓慢
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用地的明确源自十年前的一个规划。
世纪之交,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成一座完整的圆明园遗址公园。为此,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方案》(草案)。2000年8月,市政府办公会议通过了这个规划,国家文物局也回函“原则同意”。
《规划》坚持“整体保护、科学整修、合理利用”的方针,决定恢复全园的山形水系及植物配置,保持大部分遗址被毁面貌,必要的建筑物恢复限定在1/10以内。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用地面积458.98公顷,三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占352.13公顷,其余为三园外规划绿地。
《规划》特别强调,为保持圆明园遗址范围的完整性,必须将园内住户、14个驻园单位尽快搬迁。
《规划》出台后不久,北京市政府3.3亿文物抢险修缮工作将圆明园遗址保护列为重点项目,先后投入2000万元对圆明园大宫门以及九州清晏等40处景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到2003年,圆明园遗址未修缮的围墙全部修完,使圆明园围墙基本围合。圆明园40景,初步整修18景。去年,圆明园二宫门复建完成。
然而,还有紫碧山房、三潭印月、同乐园等多处遗址未得到初步整修。十年已过,遗址的规划用地仍然被很多单位占着。
西苑早市正是处在遗址公园规划绿地的西南部。《规划》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复建圆明园大宫门。
因为地处大宫门原址正前方,要复建大宫门,必须打通西苑早市。
熟悉《规划》的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规划所规划师刘巍认为,因为复建大宫门的需要,改造西苑早市是当前矛盾的突破口。
现实羁绊搬迁很难
去年5月,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命,制定“圆明园周边环境整治实施方案”。这是对2000年《规划》在操作层面的细化。
“方案”提出,近期要实施的首要项目就是西苑早市改造。
刘巍说,西苑早市在上世纪80年代形成,当时只是卖卖菜。如今,这里有800多摊位,是海淀区最大的早市之一。
刘巍介绍西苑早市改造的内容为:拆除地面违章建筑,在地下建商场超市,保证零售功能。改造后,对大宫门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准备复建。由此,可有两条道路经大宫门进入圆明园遗址公园内。
“方案”列出的近期实施任务还有:华都集团及职工宿舍搬迁、厢白旗社区回迁安置、水磨社区回迁安置等。基于现实情况考虑,保留101中学、达园宾馆、西静园公墓、民政局园艺场。
刘巍坦言,实施很难。
西苑早市管理处负责人邢玉来对于在地下建超市商场的建议,觉得不靠谱,他认为这跟现在的业态差别太大,没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西苑早市属西苑村村办企业。全村300多人,有百余人在此工作,其余很多人的收入也跟市场息息相关。
拆迁就牵扯到资金,不然怎么安置?邢玉来因此认为,拆迁不会很快到来。
继而,他又哀叹,必拆无疑,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刘巍说,建议近期以西苑早市改造为突破口,因为不涉及人口拆迁,难度要小一些。但因为涉及诸多村民的利益、商户的利益,也难轻易成功。2000年《规划》就明确了这些地方要搬迁,之所以落实不了,也是因为这些现实原因的阻碍。
此外,方案建议华都集团搬迁,“这需要跟企业协商”;建议对水磨社区回迁改造,但“拆迁改造用地和费用没法儿落实”。
修不修学界存争论
另一个让《规划》难以落实的原因是,学界对圆明园遗址要成为什么样仍存有争议。
1980年10月18日,以宋庆龄为首的1583人联名发出《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反对声随即响起,当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刊发读者来信《研究探讨无妨,整修大可不必》。圆明园复建争辩就此拉开帷幕。
最初,反对派的理由是国力尚不雄厚,修复圆明园耗资过大。此后,反对派再从文化、美学的角度指出,圆明园最可贵的就是它的一片废墟。著名西方文学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叶廷芳教授在多个场合指出——废墟也是一种美。“废墟派”由此得名。
与之对应,由清史专家和圆明园专业研究者组成的“整修派”认为,部分地重现这座万园之园的胜景,比断壁残垣的遗址更能体现圆明园的价值。他们一致的观点是,应该复原园内的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
两派论战20年,直到2000年《规划》出台,确定修复圆明园的山形水系、植物配置和不超过10%的古建为“近期实施方案”。
但在《规划》出台后,环保主义者异军突起,提出要保护圆明园业已形成的生态,并希望改变《规划》的内容。
他们的意见很快传到国家文物局。2003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一次会议上反思说——原来认为的恢复园内山形水系,到底是对遗址的摧残还是保护?
2005年,圆明园发生“防渗膜风波”。此后,圆明园整修工程同时需要注意生态保护的观点,取得压倒性优势。
圆明园学会理事王道成说,“防渗膜风波”对贯彻《规划》影响很大,意味着恢复山形水系更难进行。风波过后,圆明园内所有工程全部停工,复建大宫门更少有提及,腾退占地单位也仅停留于传闻了。
实施方案等待批复
对于让圆明园遗址规划用地回归圆明园,圆明园管理处是乐见其成的。但这个归属海淀区政府管理的单位,显然无力协调诸多单位。
王道成认为,《规划》既已做出,就应该落实,落实的关键是加强领导。建议由中央领导牵头,统一协调圆明园遗址公园保护、建设事宜。
刘巍说,“方案”已到市规委报审,市规委将组织文物、园林等部门会审,还要邀请专家论证。目前,论证还没开始,能否获批尚需等待。
圆明园的正宫门称为大宫门。当年清帝从御园往返宫内,或去西陵、南苑时,主要由大宫门出入。皇帝处理政务的前朝区就设在大宫门内,所以大宫门是各座园门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如西苑早市改造完成、大宫门复建开放,游客将更便利地进入九州景区。
刘巍说,圆明园是古典精华所在,恢复大宫门值得一做。但要社会各界认可,很难排个时间表,“也许30年后,还无法实施”。
网络支持京华网新浪网A04-A06版采写本报记者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