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佳节话茱萸-中医田栓磊-关注健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58:57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不由得想起诗人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著名诗句。在重阳节这一天,按照我国民间风俗,人们除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有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的习惯。

有关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见于《续齐楷记》中的一则故事:,汉代汝南有一个叫做桓景的人,跟随费长房学道术。一日,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中会有灾难,你快点回去,叫家人缝制布囊,装入茱萸,系在臂上,然后登山饮菊花酒,这样就可以消灾避祸了。”

桓景一家人按照费长房的话去做,九月九日那天登山避祸,傍晚回来后果然看见家中饲养的狗、羊、牛等牲畜都死了,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从此,茱萸“辟邪”之说便流传下来。据说后来人们重九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就是由此而来。

传说当然不尽可信,但是九月九日采菊花、佩茱萸的习惯大约始于汉代则基本属实。南朝吴均《西京杂记》中就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的记载;周处《风土记》中也提到:“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成熟,气烈色赤,争折其房以插头,云辟(避)除恶气,而御(御)初寒。”可见古人重阳节佩戴茱萸是为了消灾驱邪,象征平安吉利。

茱萸有两种,一种叫“山茱萸”,一种叫“吴茱萸”,两种都是常用的中药。这两种“茱萸”名相同,仅一“姓”之异,但功效作用却相去甚远。重阳节佩戴的茱萸是吴茱萸,它是芸香科植物。也叫越椒或艾子,宋人称之为“辟邪翁”。《中国药学大辞典》解释,本品南北皆可,入药以“吴地”为佳,所以又称吴茱萸。所谓的“吴地”,即历史上的吴国。这茱萸的名字也是来自于一个传说。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吴国每年都得按时向强邻楚国进贡。有一年,吴国的使者将本国的特产“吴萸”药材献给楚王。贪婪无知的楚王爱的是珍珠玛瑙金银财宝,根本看不起这土生土长的中药材,反认为是吴国在戏弄他,于是大发雷霆,不容吴国使者有半句解释,就令人将其赶出宫去。楚王身边有位姓朱的大夫,与吴国使者交往甚密,忙将其接回家中,加以劝慰。吴国使者说,吴萸乃我国上等药材,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泻不止等症,因素闻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献之,想不到楚王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听罢,朱大夫派人送吴国使者回国,并将他带来的吴萸精心保管起来。

次年,楚王受寒旧病复发,腹痛如刀绞,群医束手无策。朱大夫见时机已到,急忙将吴萸煎熬,献给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赏朱大夫,并询问这是什么药?朱大夫便将去年吴国使者献药之事叙述。楚王听后,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携带礼品向吴王道歉,一面命人广植吴萸。几年后,楚国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吴萸挽救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楚国百姓为感谢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吴萸的前面加上一个“朱”字,改称吴茱萸。后世的医学家又在朱字上加个草字头,正式取名为吴茱萸,并一直沿用至今。

中医学认为,吴茱萸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可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五更泄泻等疾病。吴茱萸生姜粥对于寒性胃痛患者有很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附:吴茱萸生姜粥

原料:吴茱萸10克,糯米100克,生姜3片。
制法:将吴茱萸用纱布袋装好先下,糯米、生姜共煮稀粥,粥成后拣去吴茱萸、生姜即成。
效用:温中止痛。适宜于寒性胃痛患者的辅助食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