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竞争态势与江苏的应对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2:17:40
长三角区域竞争态势与江苏的应对策略
长三角区域竞争态势与江苏的应对策略  

  自2003年年初以来,上海、浙江都调整了发展思路,推出了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总体看来,一是发展重心以制造业为主,二是空间布局北移,三是发展手段以招商引资为主。

  一、上海:战略调整,重振制造业

  1.发展六大产业,建设四大基地,构筑新型产业体系

  去年年初,上海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了上海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一个跨越、三个转变”:即尽快实现人均GDP从5000美元到7500美元的跨越。发展的重心,从上世纪90年代以基础性建设为主转向以功能性开发为主;发展的体制基础,从上世纪90年代的双轨制转向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空间,从上海的市域范围拓展到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流域,并在更大范围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目标也由原来的“三个中心”(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改为“四大中心”,即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上海未来发展新思路的核心是战略调整,重新确立了以发展制造业带动经济增长的策略。并明确了建设四大产业基地,发展六大支柱产业,构筑新型产业体系的目标。六大支柱产业是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四大产业基地一是浦东张江的微电子产业基地;二是以金山石化和在建的上海化工区为主的石化工业基地;三是以上海大众为主的嘉定综合性汽车产业基地;四是以宝钢为主的精品钢铁产业基地;

  去年年初,上海有关部门还制定了一个“个、十、百、千、万计划”:在未来3年内,上海将重点扶持1至2个集团进入世界500强;形成10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100家左右二级公司将进行实体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1000家企业将实行经营者或经营者群体持股改革;1万家三级及三级以下小企业要放开搞活。另外,未来5至10年,上海将吸引跨国制造集团总部和地区总部1000家,吸引国内外各类大企业、著名高校的研发机构1000家,吸引国内外工业展览每年在200个以上。

  2.推出“173计划”,降低商务成本,大力招商引资

  为了更多吸引外资,2003年4月23日上海市政府正式出台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若干意见》,决定在嘉定、青浦、松江设立降低商务成本试点区,因三区试点区域总面积为173平方公里(嘉定57平方公里、青浦56.2平方公里、松江59.89平方公里),故称“173计划”。

  去年7月,嘉、青、松三区先后制定了3年行动纲要,计划用三年时间使各区GDP总量在2002年基础上翻一番,分别达到或接近400亿元。“173计划”是上海继浦东之后全力运作的新的“经济特区”,旨在大幅提升上海的竞争力。尽管“173计划”推出时间不长,但已初见成效。去年1—10月,上海新批外资项目3700个,吸收合同外资97.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4%。去年前9个月,松江新批准的外资项目总投资25.65亿美元,合同外资23.9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9.4%和72.8%;新增内资项目上千个,总投资50.16亿元,注册资本26.8亿元,同比均增长1.6倍。1—10月,青浦区新批外资项目172个,吸收合同外资22.5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8.9%和1.7倍,创历史之最。

  3.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抢占制高点,强化综合优势

  为增强上海的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强化综合优势,上海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加快“三港、两网、一江”等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三港”一是由上海和浙江联建的洋山深水港工程,是十大基础设施工程的重中之重,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二是浦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确立亚太地区国际航空枢纽港地位;三是建设浦东铁路和上海铁路南站,形成重要的陆上交通枢纽。“两网”,一是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基本网络,二是市域高速公路网络,建成以“三环十射”为骨架的中心城快速道路系统。“一江”是黄浦江两岸综合整治开发。

  二、浙江:战略转移,开发杭州湾

  1、目标:打造世界级的先进制造基地

  去年年初,浙江省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了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大转移的机遇,打造世界级的先进制造基地的发展目标。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形成国内领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地区。具体目标是倾力打造10个左右的全国性制造中心:绍兴、杭州、嘉兴、宁波、湖州的纺织化纤;温州、嘉兴的精品皮革制品;金华、台州、温州的高档金属制品;宁波、温州、杭州、绍兴、嘉兴的品牌服装及饰品;台州、绍兴、金华的化学原料药;温州、杭州的高低压电器;金华、嘉兴、衢州、宁波的电子材料;衢州、金华、杭州的氟硅化学品;杭州、宁波、台州、温州的汽车摩托车配件;宁波、台州、绍兴的家用电器。到2007年,规模以上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以及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国的比重均达到10%以上。

  2、思路: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打造长三角的“金南翼”

  去年春天,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以杭州湾地区为先导,主动接轨上海,从基础设施到信息化建设、产业分工、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进行合作,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这表明浙江把实施环杭州湾区域发展战略作为新一轮经济腾飞的切入点、发展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桥头堡”。环杭州湾区域包括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等5个地级市、面积占浙江的44.7%,人口占浙江的50.65%,GDP占全省的724%,人均GDP为全省的1.42倍、全国的3倍,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最迅速、最有活力的区域之一。2002年全国社会经济综合百强县中,环杭州湾区域就有11个县名列其中。

  环杭州湾区域发展战略的目标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自去年年初以来,区内各市县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兴起了新一轮的大开发热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沿岸各市县在建的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已达600多平方公里。特别是宁波,以国际深水枢纽港为依托,实施“双千亿工程”,全力推进建设临港工业带。即今后5年全市将对临港工业累计投入1000亿元,到2007年产出达到1000亿元。目前已有7个投资额在百亿元上下的大工业项目陆续启动,一条绵延20余公里,以石化、钢铁、汽车、修造船、能源、造纸等为重点的临港工业带正在形成。

  3、策略之一:主动接轨上海,借势发展

  去年年初,浙江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作出决定,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并出台了《关于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合作与交流的若干意见》。目前浙江各地都掀起了“接轨上海热”。杭州提出了“让上海多一个西湖,让杭州多一个外滩”的口号,以规划共绘、交通共建、市场共享、产业共兴、环境共保来实现共赢。宁波提出从交通、产业、信息、人才、旅游和能源六个方面主动与上海接轨,加快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加快宁波港开发。嘉兴以“接轨大上海,推进大开放,努力建设全省开放型经济前沿阵地”为目标,规划建设一个150平方公里的临港型滨海工业带和沿沪杭高速公路的特色经济带。湖州在努力打造上海“加工园”、“菜园子”和“后花园”的基础上,着力构筑新的交通基础设施平台和新的产业平台。绍兴提出“全面当‘配角’、局部当‘主角’”的思路,把上海作为绍兴科技人才依托中心、招商引资依托中心、建筑业发展依托中心,把自己作为上海大都市日用消费品和农副产品配送基地、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4、策略之二:加大开放力度,大力推进招商引资

  2001年浙江实际利用外资增加到22.12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4.72%。2002年浙江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364家,协议外资金额67.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31.6亿美元,是1999年的2.56倍;近三年来,浙江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幅度逐年上升,截至2002年底,浙江全省登记在册外商投资企业达12528户,注册资本达253.94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54家在浙江投资,共设立企业115家。

  去年初以来,浙江各地招商引资已成热潮。为了更多吸引外商投资,各地纷纷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萧山把2003年定为“招商引资年”和“园区建设年”,23个各类园区建设你追我赶,力争今年实现工业园区开发面积、工业性投入、工业产值“三个翻番”。湖州提出要把引进外资这条“短腿”,拉长,确保利用外资同比增长50%,力争翻一番,在3—5年内,使湖州的年利用外资额达到10亿美元。另据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最新发表的《2003年中国大陆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报告中,对大陆各地投资环境的评估排名,杭州萧山取代了江苏昆山,从前年的第七位一跃成为第一位。

  三、对江苏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建议

  上海和浙江的经济新发展,必然会对江苏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一方面,上海和浙江的经济增长将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有利于进一步吸引国际制造业向这一地区的转移,使这一地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为江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区域环境。但另一方面,对江苏的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

  首先,上海和浙江的经济新发展都是以制造业为中心,以大规模招商引资为手段,特别是上海推出的“173工程”,浙江实施的环杭州湾开发战略,都是把加大利用外资力度作为工作重点,这必然会对我省苏南地区的利用外资形成分流。

  其次,上海和浙江在发展现代制造业的产业方向选择上,都是以石化、钢铁、汽车、微电子等为重点,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重化工及先进制造业,与我省的产业发展方向、特别是沿江开发战略的产业选择重合度较高,必然会影响我省沿江开发战略的推进。

  第三,上海和浙江通过实施新战略以加快经济发展,但由于发展资源的有限,在现有行政体制下,必然会加剧区域之间的竞争,上海以整体综合优势见长,浙江的民营经济实力雄厚、市场化程度较高,相比之下我省竞争能力不强,政府主导经济的模式将受到挑战。

  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我省特别是苏南地区必须认真对待。可供考虑采取的应对策略建议如下

  1.进一步发挥与上海紧邻的区位优势,实行借势和错位发展的策略,并积极推进从产业错位到功能错位、从垂直错位到水平错位的提升。关于借势,一是要借上海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城市辐射能量加大之势,充分利用上海的市场、信息、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争取吸纳更多的外部资源、扩大资源增量;二是要借上海在国际经济中影响日益扩大之势,充分利用上海的“龙头”和窗口作用,进一步加快与国际经济的全面接轨,全面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借势的关键在于引势。要突破观念束缚,清除体制障碍,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加强政府间协调,努力扩大与上海的交流通道,在市场、产业、政策、环境、服务等方面与上海形成全面对接。关于错位,目前苏南作为生产加工基地,与上海形成了垂直分工格局。苏南地区在未来发展中,在坚持实施错位战略时,应积极推进从产业错位向功能错位、从垂直错位向水平错位的提升。要加强制造业的研发能力,并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等相关配套服务产业。

  2.应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成本、提高产出,夯实产业基础。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生产效率的竞争。我省特别是苏南地区必须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优化资源配置。首先,要加强产业整合,大力推动制造业的集群发展和质态升级。上世纪90年代以来,苏南地区通过大规模利用外资,建立起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制造加工业。但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现代制造业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一是以生产加工环节为主,尚未形成全面的完整的产业集群;二是处于产业增值链的末端,总体技术层次还不高;三是以外来植入方式形成,缺乏自我创新能力,就不可能有持久的竞争力。因此,要积极顺应国际产业分工趋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经济国际化和产业信息化带动工业高度化,尽快建立起产业竞争优势。

  其次,要推动空间整合,形成区域内部的合理布局和良性循环。整合资源既要促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领域集中,也要使生产要素在空间分布上实现合理配置,提高区域空间的产出效率。从未来发展看,土地资源的有限将成为苏南地区发展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加强空间整合,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和产业布局,提高区域内部的产业分工协调同时积极拓展外部空间,通过合理的产业分工,构筑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平台。

  第三,要促进环境整合,加快市场化进程和政府职能转变。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经济的全面接轨,制度环境在未来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甚至有可能成为未来区域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加强环境整合、推进制度环境建设,进一步改革一切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规则。构建最佳区域环境和高效的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