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版市场观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18:50
香港出版市场观察 王干任 #TRS_AUTOADD_1227491908965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27491908965 P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27491908965 TD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27491908965 DIV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27491908965 LI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JSON-- {"":{"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几次香港行,都花了不少时间,刻意去逛隐藏在喧哗闹市里的书店。不能因此说对香港出版市场有多了解,不过,还是有一些发现,颇以为值得分享。

 

书籍制作平均水平高

 

先来说说香港本土出版社所出版的书籍。我认为,近几年来,香港出版市场走出了自己的风格,虽然限于出版社的数量与香港图书市场,出版总数量远远不及中国大陆与台湾,但持平而论,香港制作的书籍,平均水平非常高。

 

举例来说,无论中国内地还是台湾的出版市场上,仍不时可见的粗糙作品,在香港的图书出版市场,却很难看到。香港出版社推出的书籍,在封面设计、编排、选纸、印刷上的水平,颇不俗,像是香港牛津、中文大学、天地图书、天窗、上书局、基督教出版社群(浸信会、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道声)等,书籍编制水平很高。

 

香港之所以没有滥竽充数的出版物,我认为,是因为市场太小,出版人不敢随便乱出书(免得血本无归),风格明确(所以,香港的出版是以书系为主,同一款封面选材排版套用在同一种类型的书籍上);要出书必得制作精良,选题出众,让书籍得以尽可能在书店架上存活;加上制作成本高(人工、土地厂房租金、外包费用),水平相对来得整齐,不会有为了降低成本而降格以求的现象。

 

定价高

 

香港自制出版的书籍,目前应该是两岸三地间平均单价最高的。黑白书平均单页售价约在0.5元港币上下,彩色书更贵。

 

香港书定价高的原因不难理解,出版社人工薪水高、办公室租金高、外包费用高、起印量小以至于用纸和印刷成本也压不下来。

 

我认为,香港出版社若要压低书价,一可以将印刷外包给中国内地或台湾(再由货运方式整批寄回香港),二可以外包编辑制流程(例如外包到广东),三可以积极打开台湾、海外华人与中国岭南地区的图书市场,扩大起印量,降低印刷成本,四可以在书籍出版前先洽谈香港与内地版权的销售,以版税所得压低出版成本。

 

擅长类型

 

香港每年自制出版的书籍虽然不多,但还是有其强项。我认为,生活风格、社会评论、基督信仰、香港研究(也及电影研究)等四大类型的出版品,是香港最强而有看头的,甚至超越中国内地与台湾的。

 

先说生活风格,又可分饮食、旅游(主要是日本与台湾的自由行)和时尚,每一类都有精彩好书。特别是饮食, 香港居民多数来自广东( 兼及一九四九年后从中国各省南来文人),长年作为自由贸易港,使得吃在香港,是一件马虎不得的大事,因而也出了不少贪嘴老饕,老饕们刚好也能舞文弄墨一番,便出了不少专写食评的美食名家,像是早年的特辑校对,如今仍然火红的蔡澜,还有梁文道、梁家权、欧阳应霁等,每一个都能说得一口好菜,也出了不少关于吃的书。到如今,香港书市上每年仍然出版无数关于食评、餐厅评鉴与介绍的专书,所谈不止中国内地与港澳台,还遍及日本、欧美与东南亚,堪称是华人出版世界里,最懂得谈吃与出版吃的地区。

 

其次是社会评论,香港的主要写作人,来自报纸方块专栏作家。这些作家天天得出稿,没那么多东西可写之下,自然不少人下海评议天下国家大事。每次我到香港,总要追买一些新出版的社会评论作品集,从中可以窥见香港发生的大小事件,香港政府与人民的观点,知识分子们的解读,还可以琢磨自己议论分析文章的写法(该如何在短短一千字以内,把事件介绍清楚,观点交代清楚,甚至还和其他人来点笔战),非常值得参考。

 

第三类是较不为人所熟知,但却出版力旺盛的基督教出版品。据说,香港约有百余家基督教出版社,经常性投入出版的也有二三十家。这些教会出版社,不乏成立百年以上的老字号,专出基督教教义、神学、圣经诠释等作品,由于有教会作为资金支援,可以放手出版一些专门性的作品。台湾的教会书房里陈列的书籍,不少来自香港的基督教出版社,甚至有一些台湾的基督教出版社当初就是由香港同教派的出版社辅导成立的。香港的基督教出版品对于台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养分。只不过由于基督教人口占华人人口的少数,因而较少被人了解。

 

第四类是必然的由香港独强的,那就是香港研究(香港学)。不过,虽然知道香港研究的大本营理应在香港,但实际解析香港学出版品的内容后,我发现,大致可分为历史掌故(像是上环、中环、尖沙嘴等各行政区自己的历史回顾,重要街区与历史事件介绍)、名人传记、历史社会学分析(香港学有不少社会学家的作品,和台湾研究多偏重历史,显得各有偏重,这种在地研究的学科偏重,应该是相当有趣的研究议题,只可惜本文没有时间深入探讨),以及香港通俗文化与电影。

 

香港的电影,堪称华人世界之光,台湾过去虽然有新浪潮(但却无以为继),中国虽然有第×代电影导演,但如今也走上空有声光却无深刻内涵的窘境。唯独香港电影,一如既往的坚持拍摄以当地人的实际社会生活为背景所架构起来的各色商业电影(像都市爱情小品、黑社会电影、三级片、警匪片、麻将片等等),逐渐琢磨出一批优秀的演员与电影班底。近几年更是积极进军好莱坞,香港电影见证着香港发展的历史,导演、演员特殊的说故事手法,反映了香港各时期的艺文思考切入点,相当完整的记录了香港各阶层社会生活的纪录文本,因而成为香港学中相当蓬勃的一支(不少专栏作家也都能写得一手好影评)。

 

简单说,香港出版的强项就是一般市井小民过的生活,实际需要的东西,而且是只有香港人才能提供给的,就会成为出版强项。像是人们追求美食,旅游与休闲(电影),穿着打扮(时尚),了解香港社会发生了什么事情(社会评论),香港的过去(香港学)。至于香港也需要但却有大量来自中国内地与台湾出版品补足的,香港出版人似乎相当务实的回避,减少出版,例如金融管理、投资理财、文学小说等,就多半来自中国内地与台湾。

 

我一向认为,市场小不该是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借口。有人说香港才七百万人,因此出版市场无法蓬勃。然而,同样是七百万人,香港的电影与流行音乐却是华人世界最发达的产业。可见问题的重点不是绝对人口数的多寡,而是消费人口密度的提升。

 

香港的出版先行者们懂得掌握各出版类型的目标市场,以最精准的选题,最优质的制作,一次次推出令人惊艳的好作品,甚至将这些好作家推往其他华人地区(从早年的金庸、倪匡、蔡澜,到张小娴、深雪、欧阳应霁等),引起其他华文市场的追读,实在是小而美的精采的出版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