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21世纪的中国农村仍然是集体经济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20:48

1978年从小岗村开始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路径,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然而,在“一包就灵”的短暂神话破灭之后,包括“三农问题”在内的多种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集体经济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票证”、“懒惰”、“吃不饱”等词汇的狂轰乱炸下被彻底妖魔化。目前,尽管有华西村、南街村等农村集体经济的成功典型大放异彩,但在一边倒的私有化浪潮中,这些典型不仅难入“法眼”,而且一直饱受非议。只要一谈及集体经济的好处,总有“智障人士”反问:“你愿意回到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吗?”  

历史无法改变,时代总要前进。尽管谁都没有办法让时间倒流,但我们仍然有权力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去想象由“那个年代”展开的另一片风景。  

一、80年代:粮食大丰收的结果不会改变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的粮食产量获空前大丰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三十年来,主流舆论一直认为这一成就的取得,是分田到户而使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以有效释放的结果,上升到政治层面,通常被说成是“解放生产力”的结果。这一宣传在一个时期内固然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合法性依据,但长期来看,它也造成了某种难以挽回的损失,因为这种宣传并不符合事实。  

粮食产量问题首先是一个科学问题。已有不少的文章指出,上世纪80年代的粮食增产完全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集中释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继发挥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就是良种、化肥、高效农药的全面推广和水库水渠等农田水利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并发挥作用的结果。很难想象,如果继续使用70年代的种子,我国的粮食生产在分田到户后能有当时的成就。更有事实说明,今天仍然实行集体统一经营的南街村、刘庄村、兴十四村,并没有因为实行了与小岗村绝然相反的经营方式和因为农民的“懒惰”而造成粮食产量低下。因此,80年代的粮食增产与经营体制无关。由此可见,时间进入80年代以后,即使全国广大农村仍然实行人民公社制度,我国的粮食产量也会同样获得丰收。在农业科学技术和农田基本建设成果保证下,我国粮食生产该产多少还是会产多少,今天的农民能吃多少还是会吃多少。  

一个人只要有点良心都会承认,80年代推广的良种和保证农业生产旱涝保收的农田水利设施无一不是毛泽东时代的成就。正如没有全国大协作就没有“两弹一星”一样,没有毛泽东时代的全国农业科学研究的大协作,就没有杂交水稻;没有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大协作,就没全国星罗其布的大小水库等农田水利设施。从而也就没有80年代“一包就灵”的神话。  

分田单干刺激了人们的私欲,却并没有促进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相反,人们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对农药化肥的依赖和对有机肥料的忽视,很快造成土壤板结和地力退化,反映在粮食生产上,就是80年代以后的粮食产量长期徘徊不前或不升反降。湖南统计年鉴上发布的统计数字表明:2007年湖南省水稻总产量为2496.20万吨,略高于1986年的2464.3万吨,低于1990年的2517.26万吨。如果总产量的变化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那么下表显示的1997年以来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明显下降的趋势,则更能说明问题。
  湖南省1997~2007水稻生产情况简表
  项        目             97年  98年  99年  00年  01年  02年  03年  04年  05年  06年  07年
   面积(千公顷)      4076   3976   3984   3896   3691   3541   3409   4000   4158   4202   4180
   总产量(万吨)      2668   2516   2549   2528   2328   2119   2070   2442   2485   2507   2496
   单产(公斤/公顷) 6546   6328   6398   6489   6309   5984   6071   6103   5976   5967   5971  

   

如果80年代以后的我国农村仍然沿袭人民公社体制,我国的粮食产量的增长将有可能是可持续的。  

二、85-90年:粮食大丰收将带来第一轮农村和农业变革  

主流舆论一直认为分田单干导致了粮食丰收,而事实上却是粮食丰收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条件。在人民公社体制下,我国的粮食大丰收同样必然带来农村、农业的变革。  

1.粮食大丰收必然导致种植结构调整和粮食转化  

80年代初期的粮食大丰收客观上要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即减少水稻、小麦种植面积,增加棉花、油料、玉米、水果等经济作物面积。与此同时,还会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为此,有条件的生产队将出现百头养猪场、万只养鸡场和适度规模的果园、鱼虾养殖面积,80年代以后,过去那种生活物资供应紧张的局面将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2.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求大力开展平整土地工作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人民公社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既定方针。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后,特别是在粮食生产突破科技瓶颈后,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将进一步高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愿意将更加强烈,为适应农业机械化需要而开展平整土地工作,必然成为新时期继冬修水利之后的又一轮农村建设高潮。到90年代初期,平整土地工作可以基本完成,大部分田块经过改造而成为标准方块形。村村通简易公路,块块有机耕路是农村新的景象。  

3.农田规划必然导致住房建设集中化、居民化  

为适应土地、公路、机耕路规划需要,亦为了节约用地,确保土地最大产出效率,这一时期必然会对农村住宅统一规划。为此,实行以农户集中居住为特点的农民居民化将会是这一时期农村住房建设的主要特点。事实上,早在70年代,广东、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已经建立了农村“居民点”。因此,在农村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后,大规模推广“居民点”建设应该成为这一时期农村住房建设的基本方向。这一时期居民点建设多数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中建设,一些交通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可能会以大队为单位建立居民点。由于钢材等建筑材料暂时跟不上,居民点住房只能以砖混结构为主,一般居民点以平房为主,少数居民点建成二层或三层楼房。同时,水源方便的地区用上自来水。  

三、90-2000年:小城镇化建设全面展开,乡镇企业大发展  

随着我国工业生产水平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日益提高,广大农村将进入第二次腾飞。  

1.农田、道路规划建设升级,社员劳动机械化、交通化  

农业机械化时代的全面到来客观上要求对过去的规划进行升级。拆队并村和在更高水平上进行农田、道路规划建设是这一时期农村改革的主要任务。适应机械化作业的田块面积进一步扩大,村村通高等级水泥路,块块通硬化机耕路,居住地与工作地相分离,劳动机械化、“上班”交通化(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工具车)。  

2.农村环境园林化、生态化  

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和作物种植技术日趋简单化,必然使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为此,农村剩余劳动力除了向城镇化建设方面转移外,还有多余劳动力将从事环境美化建设工作。除开展植树造林外,道路两旁和非宜农空地将全面绿化、美化,小桥亭廊除用作美化环境之外,还兼农作之后的休息之处。经过绿化美化的农村必然呈现出山川秀美,水清物洁的新面貌。  

3.小城镇化建设全面展开  

在农业机械化推动下,随着我国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钢材水泥大规模发展,这一时期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应该具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小城镇建设一般以公社为单位集中统一规划。为适应长远发展和今后进一步并社需要,小城镇选址时,相邻公社会相互靠近,同时向县城集中。这一时期的规划应考虑乡镇企业、商业、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的合理布局,先期建设社员住房。为节约土地,当会建成5-10层高标准住宅楼,到2000年时,全国农民均住上宽敞明亮高标准住房,不仅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为现实,而且家家配备电视机、电冰箱等现代生活设施,后期以完善小城镇功能和改善社员福利为主。  

4.社队企业大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队企业必然在农业生产基地化基础上实行生产加工一体化。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社队企业规划建设更加合理,各公社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有计划地建立大型生猪畜禽养殖场,粮食和肉食、禽蛋奶加工企业,苎麻棉纺印染加工企业,以及化肥农药农机具加工企业等。  

四、2000-2010年:城乡一体化,三大差别基本消除,共产主义初步实现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已比较丰富,基本生活物资充足有余,实现城乡一体化,消除三大差别已有充足的物质基础。  

1.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和农业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农民不需要天天出工,农村实行农忙季节突击工作,农闲季节则从事非农工作——支援工业生产和公共基本建设,或从事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各种文化创新和竞赛活动;城市工人则实行全员就业和三天工作制。由于基本生活物资丰富,城乡物资分配和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方面待遇可完全一致,获取生活资料已不再是人们的基本追求。  

2.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实行适度经济发展政策,科学有序地开发利用资源。这一时期我国的工农业物质生产不再是重点追求目标,国家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思想文化建设和教育、科学、医疗卫生、军事等工作。在国际上推广共产主义价值理念,反对霸权主义,支援世界革命,谋求世界大同。  

3.手机电脑同样有,公共交通发达,小车发展受到限制。在当今社会,每当谈及集体经济的好处时,总有人拿手机、电脑说事。殊不知在公有制条件下,由于社会大协作,科学发展只会更快,不会更慢。相对于“两弹一星”而言,手机电脑实在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科学。70年代,我国的电脑技术跟美国只有5年的差距,如果不放弃自力更生的发展路线,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一定是国产的。如今朝鲜的平壤尚且家家有电脑,何况中国?另外,说到手机,就更不是什么难事,因为手机不过是经过改造发展了的对讲机而已。因此,那些嘲笑“没有手机时代”的智障人士,在经过我的一番分析推演之后,你还认为回到那个时代很可笑吗?  

六、几点补充  

在某些人看来,发展经济一需要资金,二需要技术,如果不实行对外开放,不招商引资,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成就。好象离开外国,中国就会原地不动,甚至倒退。我的观点是:  

1.发展经济不需要引进外资  

资金是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支付工资用的,是用来购买技术设备用的。工资又是作什么用的呢?是用来购买生活物资用的。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特别是经过80年代的粮食大丰收以后,吃饭穿衣已不是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工资问题自然不是问题。至于技术与设备,在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下,技术上不存在壁垒,更没有什么专利和知识产权隔阻,物资实行计划调拨,因此,发展什么项目跟钱还是没什么关系。   

不过,尽管不需要资金,但发展生产所需物质的积累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积累,各种建设所需物资已有很大改观,经济发展理当进入快速通道。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的只有劳动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青壮年劳动力主要集中于广东沿海,生产的鞋子、玩具多数出口而只换来美元数字,他们实际上很少为国民创造物质财富,可他们吃的还是中国的饭,喝的还是中国的水,如果将这些青壮年劳动力用于为国内生产物质财富,而不是为西方国家做无私的奉献性劳动,那么,哪怕他们只付出十分之一的劳动,也足以让中国国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改革开放三十年,广东沿海一片繁荣景象,但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的是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民的残酷掠夺。外国人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财富,中国人得到的是GDP。引进外资从本质上讲就是引进剥削。  

2.发展经济不必依赖外国技术  

不要忘记,中国是造出了两弹一星的科技大国。80年代,在民用技术方面,中国的计算机技术仅仅落后美国五年,中国的数控机床世界领先,中国的集成电路技术堪称世界一流,大飞机试飞成功,东风汽车、红旗轿车自主生产。如果80年代的中国继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科技水平会远远超过今天。以中国今天的主要成就来说,高速公路、桥梁、城市房地产、玩具、鞋帽根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电视机、电冰箱、个人电脑、手机的生产经过自主研发,十年即可解决,2000年后才开始起步的龙芯CPU的研发成功就是有力的证明。  

3.自力更生并不代表闭关锁国  

 一说到公有制、集体经济和自力更生,有人就神经质将它们与闭关锁国联系起来。殊不知道,中美关系的大门正是毛泽东亲手打开的。毛泽东去世后,无论由谁掌舵,无论国家政策如何改变,80年代的对外开放都是历史的必然。不过,开放的方式和内容还是会有区别的。一种可能的开放就是独立自主前提下的开放。这种开放首先是向国外派出留学生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同时以消化吸收、改造利用为目标,引进必要的先进技术设备,扩大进出口贸易,互通有无,而不是允许外资在中国大量开办高能耗高污染的玩具鞋帽加工厂,不是一味地向西方国家输出资源和财富。  

4.集体化道路的可能社会图景  

如果按照集体化道路走下来,在物质层面上,由于没有占据大量财富的亿万富翁,整体上,人民生活即使不能全部达到南街村、华西村的水平,但一定可以建成一个真正“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社会。这样的社会没有三农问题,没有新三座大山,没有黄赌毒,没有坑蒙拐骗,没有掺杂使假,没有金融危机,没有通货膨胀,没有下岗失业,没有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没有大量的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没有上访和群体事件,因而,这样的社会是真正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