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预言的“油巅”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5:40:09
所谓“油巅”,简单地说就是指世界石油开采到达最大的极限,自此之后产量将持续下跌。因为世界石油的供给是有限的,当石油开采到达这一巅峰后,如果不削减需求,世界就将陷入石油危机。
1956年,美国地质学家金·哈伯特第一次运用这一理论准确预测了美国的石油产量在1665-1970年期间达到顶峰。1974年,他又预测世界将于1995年出现“油巅”。但是,因为西方工业国家在石油危机后采取了一系列节能措施,并用天然气、核能等代替了大量的石油来发电,加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低增长,使这一“油巅”并未“如期”出现。不过,当今的石油危机又使人们重新回到这一理论。乐观者认为,世界到2020年将到达“油巅”。悲观者则认为,世界已经到达了“油巅”,或者说很快就要到达。其中的一个证据是,当今世界石油的日产量是8500万桶,但日需求量则是8600万桶。石油已经供不应求。
哈伯特可谓是石油界的马尔萨斯。他的理论,即哈伯特模型,可以用一个钟型曲线来表示。这个曲线两头低中间高。最高处就是所谓“油巅”。在没有达到这个高点前,曲线显示着世界石油产量的逐年上升;在达到这个高点后,产量则逐年下降。而在产量不断下降的过程中,世界经济和人口都在继续增长,导致石油需求的提高。这一降一升,造成了石油价格的飞涨,涨到人们无法承受为止。
人类应对这种“油巅”,无非两条路径:一是人口持续下降,经济不断萎缩。毫无疑问,这是石油上残酷无情的“马尔萨斯剪刀”。要走这条路,人类等于又经历一个中世纪黑死病式的大灾难。而另一条路径,则是在维持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同时,用其他能源特别是再生能源逐渐代替石油。而这也正是人类正在探索的路径。
“油巅”理论帮助我们界定工业革命后的人类历程。自1973年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出版以来,人们习惯于把以制造业为主宰的社会称为“工业社会”,以信息技术和服务业为主宰的社会则是“后工业社会”。但是,这两种社会在对石油的需求上并没有本质区别。也许,“前油巅社会”和“后油巅社会”比“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更准确地描绘了工业革命的人类历程。在“前油巅社会”,经济增长和石油需求的增长是同步的。“后油巅社会”则打破这种同步性。也难怪一些华尔街的分析家已经开始把硅谷的信息技术称为“旧技术”,而把能够解决能源问题的技术,如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节能引擎等称为“新技术”。“油巅”理论也将大大帮助我们思考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战略。马尔萨斯的学说认为,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粮食的增长速度,必然抬高粮价、引起人类的生存危机。十八世纪的英国首先突破了这一马尔萨斯定律,通过农业革命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在人口激增的情况下竟出现了粮价的下降。最后英国领导世界进入了工业时代,也是理所当然。如今,经济增长和石油需求的关系,也很像当年人口和粮食供应那种马尔萨斯式的关系。最近几年,西方发达国家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石油需求已经有了下降之势,说明这些国家已经占据了“后油巅”时代的领跑位置。中国要崛起,也必须探索出在削减石油需求的前提下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