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13:02

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从党的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出发,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系列新思路、新要求、新举措。《决定》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工作部署中贯穿了一个重要思想,那就是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活跃基层、打牢基础。活力是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表征。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作用,始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力量,有效应对社会转型和国内外形势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与挑战,必须不断地激发和增强自身的生机活力。

  一、创新组织设置、扩大组织和工作覆盖。规模宏大、组织严密、覆盖广泛的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最重要的组织资源和执政资源。随着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社会组织结构的深刻变化,党的基层组织要实现对社会的全面覆盖,既要规范设置,保证党的组织体系严密性;又要灵活设置,把党的组织和工作拓展到经济社会最活跃的细胞上。《决定》总结各地创造的新鲜经验,提出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探索完善党的组织设置形式,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的基层组织格局,真正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决定》强调要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近些年来基层涌现出商务楼宇党组织、工业科技园区党组织、生产流水线和产业链党组织、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党组织、项目团队和文化科研创新团队党组织等,在“内生性”、“拓展型”优化组织设置上作了有益尝试。这些新思路新要求必将进一步激发组织设置上的创新活力,不断扩大党在社会新兴领域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

  二、推动基层党组织功能深化和工作创新。分布在不同领域的基层党组织,承担的任务不同,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不同,职能和发挥作用的方式也存在差异。基层组织增强生机活力,需要科学把握不同领域党建工作的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深化党组织功能定位及其实现途径。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的基础上,《决定》立足于新形势新任务,针对农村、国有企业、街道社区、机关、高校和科研、文化等事业单位党组织的地位、发挥作用的领域和工作对象的特点等,提出了“六个贯穿始终”、“六个发挥作用"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了各个领域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实现功能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六个贯穿始终”、“六个发挥作用”鲜明地体现了基层党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有机统一,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发挥功能、深化改革创新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具体路径。

  三、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要求基层党组织打破城乡之间、“条”“块”之间、单位和单位之间自成体系、封闭运行的工作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管理型向指导服务型、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决定》强调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提出了“以城带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求。按照《决定》的精神,积极探索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的共建、联建,形成单位、行业和区域党组织互联互动互补的活动方式,进一步盘活党建资源,推动其合理流动、集约使用,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这无疑为基层党建开辟了新的空间。当前网络正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党的建设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深化党建工作内涵,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拓展党建工作空间。《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给基层党建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提升基层党组织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的能力。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基层社会中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蓬勃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多样化的基层组织格局。《决定》提出要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活跃基层、打牢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基层党组织必须拓展领域、增强功能,适应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代表、维护、协调、实现好各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处理与基层社会各种组织的关系时就要把握好“服务”与“引领”、“发展”与“管理”、 “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做到在服务中引领、在发展中管理,既激发基层社会的活力,又实现和谐有序。要着力加强居民区和村党组织建设,以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和民主和谐的新形象,带动基层自治组织、群团组织、业委会、公益性社会组织、群众文化团队等各类基层组织建设。以行业性、区域性党组织为依托,继续探索完善“枢纽式”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中党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规范服务的功能。探索党内基层民主带动基层人民民主的机制,建立规范的城乡基层党员和群众民主议事、咨询、沟通、协商制度,推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基层民主自治机制的不断完善。

  五、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队伍的活力是党组织活力的重要源泉。《决定》提出,要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这是激发广大党员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的源泉和基础。同时,《决定》还强调要以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为目标,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增强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要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建立党员轮训制度,拓宽教育管理渠道,探索生动有效的学习方法。要创新党员管理方法,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为主、流出地配合的流动党员工作制度,严格“三会一课”制度,使每个党员都纳入有效管理、参加组织活动、得到组织关怀、发挥主体作用。要强化党员服务,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党员队伍建设中。要改进发展党员工作,加大在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重视在高知识群体、大学生等各领域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积极做好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的工作。要适应时代和形势任务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深入开展“走进基层、服务群众”、“双结对”等活动,使广大党员在践行中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固化党的核心价值;既立足岗位、创造一流业绩,又积极参加居住地等社会领域活动,不断拓展党员参与社会活动的空间。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从党的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出发,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系列新思路、新要求、新举措。《决定》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工作部署中贯穿了一个重要思想,那就是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活跃基层、打牢基础。活力是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表征。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作用,始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力量,有效应对社会转型和国内外形势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与挑战,必须不断地激发和增强自身的生机活力。

  一、创新组织设置、扩大组织和工作覆盖。规模宏大、组织严密、覆盖广泛的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最重要的组织资源和执政资源。随着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社会组织结构的深刻变化,党的基层组织要实现对社会的全面覆盖,既要规范设置,保证党的组织体系严密性;又要灵活设置,把党的组织和工作拓展到经济社会最活跃的细胞上。《决定》总结各地创造的新鲜经验,提出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探索完善党的组织设置形式,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的基层组织格局,真正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决定》强调要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近些年来基层涌现出商务楼宇党组织、工业科技园区党组织、生产流水线和产业链党组织、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党组织、项目团队和文化科研创新团队党组织等,在“内生性”、“拓展型”优化组织设置上作了有益尝试。这些新思路新要求必将进一步激发组织设置上的创新活力,不断扩大党在社会新兴领域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

  二、推动基层党组织功能深化和工作创新。分布在不同领域的基层党组织,承担的任务不同,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不同,职能和发挥作用的方式也存在差异。基层组织增强生机活力,需要科学把握不同领域党建工作的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深化党组织功能定位及其实现途径。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的基础上,《决定》立足于新形势新任务,针对农村、国有企业、街道社区、机关、高校和科研、文化等事业单位党组织的地位、发挥作用的领域和工作对象的特点等,提出了“六个贯穿始终”、“六个发挥作用"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了各个领域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实现功能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六个贯穿始终”、“六个发挥作用”鲜明地体现了基层党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有机统一,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发挥功能、深化改革创新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具体路径。

  三、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要求基层党组织打破城乡之间、“条”“块”之间、单位和单位之间自成体系、封闭运行的工作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管理型向指导服务型、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决定》强调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提出了“以城带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求。按照《决定》的精神,积极探索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的共建、联建,形成单位、行业和区域党组织互联互动互补的活动方式,进一步盘活党建资源,推动其合理流动、集约使用,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这无疑为基层党建开辟了新的空间。当前网络正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党的建设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深化党建工作内涵,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拓展党建工作空间。《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给基层党建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提升基层党组织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的能力。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基层社会中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蓬勃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多样化的基层组织格局。《决定》提出要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活跃基层、打牢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基层党组织必须拓展领域、增强功能,适应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代表、维护、协调、实现好各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处理与基层社会各种组织的关系时就要把握好“服务”与“引领”、“发展”与“管理”、 “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做到在服务中引领、在发展中管理,既激发基层社会的活力,又实现和谐有序。要着力加强居民区和村党组织建设,以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和民主和谐的新形象,带动基层自治组织、群团组织、业委会、公益性社会组织、群众文化团队等各类基层组织建设。以行业性、区域性党组织为依托,继续探索完善“枢纽式”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中党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规范服务的功能。探索党内基层民主带动基层人民民主的机制,建立规范的城乡基层党员和群众民主议事、咨询、沟通、协商制度,推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基层民主自治机制的不断完善。

  五、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队伍的活力是党组织活力的重要源泉。《决定》提出,要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这是激发广大党员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的源泉和基础。同时,《决定》还强调要以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为目标,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增强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要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建立党员轮训制度,拓宽教育管理渠道,探索生动有效的学习方法。要创新党员管理方法,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为主、流出地配合的流动党员工作制度,严格“三会一课”制度,使每个党员都纳入有效管理、参加组织活动、得到组织关怀、发挥主体作用。要强化党员服务,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党员队伍建设中。要改进发展党员工作,加大在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重视在高知识群体、大学生等各领域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积极做好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的工作。要适应时代和形势任务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深入开展“走进基层、服务群众”、“双结对”等活动,使广大党员在践行中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固化党的核心价值;既立足岗位、创造一流业绩,又积极参加居住地等社会领域活动,不断拓展党员参与社会活动的空间。责任所在,时势使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全党每一个成员都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恪尽兴党之责,这就要求每一个党员勇于变革和创新,永葆党员的先进性,做各行各业的引领者和楷模;恪尽兴党之责,就要求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密切联系群众,真抓实干,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恪尽兴党之责,就要求每一个基层党组织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始终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始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