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古来修行屠龙刀6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4:30:54

禅茶:古来修行屠龙刀

来源:成都在线

    史幼波
    按古时的规矩,禅门请吃茶时都会有一番佛法上的问答,并在禅语机锋上显示修行人的见地功夫。自从"赵州茶"成为千古禅门公案之后,后世因参究"赵州吃茶去"而大彻大悟者大有人在。有禅诗道:"山僧活计茶三亩,渔夫生涯竹一竿。"可见禅与茶的关系,已经达到水乳交融的份上了。
  壹
  这一年,赵州从谂禅师已是一百多岁高龄了。他在全国各地游方行脚,几十年来木衣草食,居无定所,直到80岁那年,才住进河北赵州石桥旁的一座小庙--古观音院,准备安度晚年。
这老和尚道行高深莫测,被当时禅门大德们尊称为"赵州古佛"。当初燕王和赵王准备在此开仗,夜观天象时发现"赵之金地"有圣人之气--就因为这个地界里住着这么一位人称"古佛"的老和尚,才免去一场杀戮。二位大王虽心有不甘,耿耿于怀,却也不敢在古佛面前撒野,于是相约一同到赵州观音院找老和尚评理。结果,二王在老和尚面前,被几句话就点中要害处。佩服之余,相互化解了前怨,罢兵而去,且执以弟子之礼。
  就是这个老和尚,一生淡泊高迈,无欲无求,却是个嗜茶如命的老茶客。大凡有人前来礼敬供养,金银财宝一点也不稀罕,好茶却是必不可少的礼物。老和尚也不会辜负送茶人的好意,他发明了一种将佛法修持融汇进喝茶里的办法,常常在茶桌上"借茶发挥",启迪学人禅悟,效果极为明显。
这一天,来了两个问法的禅客。老和尚问其中一个人:"来过这里吗?"答曰:"来过。"本来这僧还想着可能这老和尚接下来就要跟他谈佛法了,谁知老和尚把袖子一挥,说道"那好,吃茶去!"接着又问第二个人。那人心想,刚才这位老兄可能是话说错了,所以听不到佛法,于是恭恭敬敬地回答:"没来过。"老和尚同样把袖子一挥,说道:"那好,吃茶去!"这时,正好观音院的老院主看见了这一幕。待两个人走后,他便问赵州和尚:"为什么来过的叫他吃茶去,没来过的也叫他吃茶去?"老和尚冷不丁叫道:"院主!"那院主随口答应了一声。赵州把袖子一挥,瞪眼对他喝道:"吃茶去!"
 
 贰
  在唐代以前,人们服用茶糜茶汁,大多以药用为主,并没有形成一种文化,直到唐建中年间,寺庙出生的茶士陆羽所著之《茶经》问世以后,中国茶文化才正式被确立。在赵州和尚所生活的唐末之时,中国的禅茶文化已经大兴于世了,只不过从赵州和尚开始,吃茶的内涵完全逸出其实际功用,变成了纯之又纯的精神体验。
  当时的禅门修行,最重视的方法是"坐禅观心"。它要求禅修者在修行过程中排除所有的杂念,长时间专注于一境,以期达到身心轻安明净,最终导入禅悟之目的。禅修打坐最大的障碍是嗜睡昏沉和杂念掉举,而饮茶则具有去杂生精,清心凝神之功效。所以,吃茶素来为禅林所提倡,禅与茶变成了一对不折不扣的"双胞胎"。后来禅门形成定制,便以"请茶"、"普茶"等作为日常礼仪。吃茶这种原本休闲娱乐的方式,便从它的原始功能中衍化开来,上升为一种修心养性的精神活动。
到了宋代,饮茶技艺如同当时的其它传统艺术一样,均已达到一个高峰。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鲜见的,没有哪个时代的文化如此热衷于茶的感官趣味。当时的茶艺被人们称之为"汤戏",禅门僧人对此的贡献则尤为突出,茶艺方面的顶尖高手基本上都是出自禅门。其中与苏东坡有缘、被时人称为"点茶三昧手"的僧人谦师,就是最著名的一个。
  据史载,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在杭州二次上任间,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时,南屏净慈寺的谦师特地前来亲自为苏东坡点茶。苏东坡品此茶中极品,兴之所致,为谦师作诗一首答谢,题名《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作精彩描述: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由此可见,当时的禅门茶艺已是非常讲究了。后来,各大禅寺干脆开设了"茶堂",在茶堂的西北角,一般悬有一面"茶鼓",与其东北角的"法鼓"互呈对称之势。另外,在寺内人员配置上,有专管烧水煮茶的和尚,称为"茶头和尚";专门在寺院门口掺茶倒水的和尚,称之为"施茶僧"。禅门寺院的饮茶规矩严谨,自成一系,世人称之为"寺院茶",名目品种很多:有上供佛菩萨及历代祖师的"奠茶";有僧人按受戒时间先后依次序而喝的"戒纳茶";有寺内僧众共同煮饮品喝"普茶",等等。其不仅名目繁多各不相同,茶的质量也按不同品级分派不同的用场--上品供养十方诸佛,中品款待四海来客,下品寺内自己饮用。
  禅宗寺院吃茶并非如世间人闲来无事,消磨时光。一般只要法堂前的茶鼓敲响时,僧人们便都要到指定处去吃茶;凡要招待尊客长老时,也要敲茶鼓召集僧众陪茶。可以这样说,"寺院茶"已是一种在一般念经修行之外的特殊修行方式。
  按古时的规矩,禅门请吃茶时都会有一番佛法上的问答,并在禅语机锋上显示修行人的见地功夫。自从"赵州茶"成为千古禅门公案之后,后世因参究"赵州吃茶去"而大彻大悟者,实是大有人在。有禅诗道:"山僧活计茶三亩,渔夫生涯竹一竿。"可见禅与茶的关系,已经达到了水乳交融的份上了。

  东方国家之所以普遍饮茶,与禅文化的传布有极大关系。自唐宋以来,中国发达的禅文化对日本、朝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时公派或私往中国习禅的日本人、朝鲜人非常之多。他们不仅把禅文化的精髓带回了母国,同时与禅法密切相关的茶道,也随之在这些东方邻国中生根。
  日本人森本司郎所著《茶史漫话》一书认为,茶文化传入日本,有两个僧人非常关键。其一是中国唐朝的鉴真大师,公元753年,大师东渡日本,在带去了佛法的同时,也带去茶叶和种植方法;其二是日僧最澄法师,他在公元804年,即贞观20年来到浙江天台山,专心学法,对寺院茶区的种植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并带回茶树树苗到日本,种植于近江地区的台麓山,这在日本被看作植茶第一人。另外,日僧空海也带回茶籽,对日本的茶道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茶道东传的第二次高潮是在宋代。公元1168和1187年,有日本禅宗始祖之称的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学习禅茶文化达24年之久。1192年禅师回国时,携带了大量茶树种籽,并亲自种植,晚年写成了一部融中国茶道与自己在日本种茶经验的《吃茶养生记》一书,书中详述了茶源、茶树、种茶、采茶、制茶、茶礼、茶仪,以及茶的精神功用,等等。至此,日本全国推广饮茶,并逐渐养成以"和、敬、清、寂"为特点的日本茶道精神。
  与荣西禅师同时,成都昭觉寺一代禅门领袖圆悟克勤大师的法脉,经佛海慧远传至日本睿山觉阿上人。此后,日僧来华求学和中国禅僧东渡传法者络绎不绝。圆悟禅师一系经过数代传承,至荣西禅师圆寂50余年之后,终于使日本禅宗大兴于世。据冯学成先生等编著的《巴蜀禅灯录》记载,镰仓时代全日本有24家禅宗,其中20家都是出自昭觉寺圆悟克勤禅师一系。
  
  一天傍晚,在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休禅师的道场里,一位嗜茶如命的年轻禅僧结束了一天的苦参,端起自己心爱的茶具,准备用那清香沁人的茶汤,滋润一下已经精疲力尽的身心。就在茶碗刚刚送到嘴边的一刹那,悄悄来到他身边的一休禅师突然在耳旁大喝一声,紧接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起铁如意,将他手中的茶具打落在地!
  这是在日本禅宗史上意义非凡的一刻!--应声粉碎的,不仅仅是那套名贵的日本茶具,也包括这位年轻禅僧内心的是非得失、名利荣辱、苦乐生死!在一休禅师的钳锤棒喝之下,这位名叫村田珠光的年轻禅僧,终于大彻大悟了。从此,他生活在了无挂碍的"禅茶三昧"之中,直到81岁圆寂。到了今天,他已经被全日本尊奉为"禅茶之祖"了。
  在珠光时代,日本茶道普遍只注重外表的奢华、茶具的名贵、仪礼的繁冗、名相的纷呈,对于茶道庄敬和雅、清简淡泊的精神内涵,却少有人问津。珠光的茶道一反常流,崇尚简素,把茶道从贵族富豪、武士文人的特权之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能启迪所有人内在热情的心灵之路。他对门人说:"茶道之德,在于守俭,故不知而足。勿好华丽,无信非茶友。只管内求,勿饰外表。戏言必生乱,语不表实莫言。业随身心,乃至本分深入行住坐卧之中。"
  村田珠光悟得禅茶之道后,他的老师一休禅师便将自己平生所得的禅法心髓传给了他,并且还将自己秘藏多年宝贝--来自中国祖师圆悟克勤禅师手书之"禅茶一味"遗墨传付与他。珠光对这幅墨宝珍爱之至,一直将它作为自己的茶室挂轴悬在正中,以时时提醒自己,要以一个禅者的堂堂威仪进行点茶、品茗、洗心。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后世日本的茶道仪礼中,其第一要具,便是茶室之中必须有格高脱俗的字画挂轴,尤其以高僧大德所书之佛言祖语和历代禅门祖师画像为极则。圆悟祖师的这幅"禅茶一味",如今仍保存在日本奈良的大德寺中,成为日本禅茶至宝。想来也只有在这样恒时散发着德行光辉的墨迹面前,人们才能虔心恭敬,才能从袅袅出壶的茶香中,品尝出禅茶中的妙谛来。

  还是回到本文之初吧。且说那3位被赵州老和尚用"吃茶去"打包了的禅人,到底从这道茶中吃出了多少禅味儿呢?禅门诸书上没有交待下文,我们也不便瞎猜。总之从这件事开始,"赵州茶"便与"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一样名扬天下,成为千古禅门中最有名的公案之一。后世凡是想参禅悟道者,若是搞不懂"赵州茶"的真义,则肯定是盲修瞎炼,连门都入不了的。
  笔者曾在一本禅学杂志上读到,有一位当代禅学者向著名禅师净慧老和尚请教,问"赵州茶"到底是什么滋味?净慧禅师当时正主持着赵州柏林寺,亦即当年赵州老和尚住锡的观音院。净慧禅师对这位前来问道的人回答说:"赵州茶是什么滋味?我个人虽然喝了这么多年,也说不出来。所以只好请你自己喝,自己品味。"一席话说得问道者连连点头,但谁知道他究竟会没会"赵州茶"的真义呢?!
  净慧禅师当然是深谙赵州茶的滋味的。想来禅的滋味跟茶的滋味是一样的吧,如果你不去亲口尝它,从别人的嘴里又怎么可能领会那"曹溪水煮赵州茶"的妙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