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应该进中学语文教材的杰作为何被茅盾文学奖冷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21:05
(2010-10-14 14:56:50)转载
标签:蒙古往事
冉平
茅盾文学奖
语文教育
成吉思汗
杂谈
一部应该进中学语文教材的杰作为何被茅盾文学奖冷落?
老愚
在最新一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呼声最高的长篇小说《蒙古往事》,最终不敌一位女作家的民族题材作品,黯然出局。把持评奖的南方某评论家给出的理由是,“太不市场了”。
评论家李敬泽不无怨愤地说,《蒙古往事》是一本“寂寞”的书,但这不是该书的宿命。没评上茅盾文学奖,不是冉平的错,而是那个奖不配拥有他。最近美国一家著名电影公司买下了小说的电影改编权,我们又要经受一次“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阵痛了。
茅盾文学奖经常被人误写成“矛盾文学奖”。这个笔误实则有深意存焉。直观的讽刺或许是,该奖自己和自己打架。就我的判断,路遥畅销不衰的《平凡的世界》只能算是个励志品,从文学价值上,该奖所临幸之文本,阿来的《尘埃落定》和王安忆的《长恨歌》大致在标准线之上;《白鹿原》前三分之一可读,我指的是对关中风情的方言描述,后面就演变为政治史的某种“图解”。除此之外,还有哪一本能代表当代文学已经达到的水准?
真正有价值的倒在这个榜单之外,从张承志的《心灵史》、张炜的《古船》、韩少功的《马桥日记》、李锐的《银城故事》、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到史铁生《我的丁一之旅》等等。好多优秀作品好不容易混进入围序列,最终还是被眼明心亮的审判官涮下来。现实主义文学观的政治正确,加上权势平衡,茅盾文学奖呈现的恰恰是这个时代的标准镜像:平庸、势利。
专家起初或许还能顾及自己的声誉,但在权力的胁迫下,也就半推半就,最后出炉一锅不伦不类的得奖名单。
这个长长的获奖名单,通过教育部制定的阅读“标准”,迅疾进入中学生必读书系,进而影响中国的文学教育。作家晋级封侯,垄断出版商大发利市,可怜的只是那些天真的读者。他们就读着这样的必读书,领悟味同嚼蜡的“文学魅力”。
不甘心充当意识形态工具的中学语文课本,骨子里依旧是政治教化的底色,在减少古文的同时,大量引进不入流的当代作家作品,将那些柔弱无力——乌托邦呓语、矫情的呻吟语、风花雪月语,通通灌入纯洁的心扉,同时强行植入大批低劣的翻译作品——肤浅、幼稚的励志文字,以示自己的世界视野。更可怕的是,他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增加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要求,把《尘埃落定》、《白鹿原》、《芙蓉镇》、《沉重的翅膀》、《钟鼓楼》等一批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硬塞给中学生。
在这样的教材和辅导读物面前,学生们无从感知纯真、优秀的汉语作品。体现汉语魅力的作品《蒙古往事》,何时才能被纳入审美教育的供应体系?或许要等到美国大片《蒙古往事》风靡中国的时候?
读《蒙古往事》,很快会让心安静下来。作者“不用汉语成语,少用形容词”,词语仿佛保持着原初的羞涩和神秘,就那么轻柔地飘进来,让心灵踏上美感体验的旅程。一个原初的生命世界,呈现在眼前,似乎真能感知到他们新鲜的气息。有时候,那些美妙的生命仿佛在对你耳语:看,这就是正活着的我。
也许是为了把读者拉入历史的怀抱,初版本封面涂抹了凝重斑驳的色彩,这一定会造成错觉,让观者以为这是一部沉重的英雄史诗。新星出版社推出的新版本则令人耳目一新,设计师老俚在白底上,投放了一只张开翅膀的海青(雄鹰),一下子便揪动心扉,令人浮想联翩……力量,智慧,胸襟,打开了对蒙古英雄铁木真的奇异想象。
这不是一部趋时之作,所以,当它被列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中国六十年长篇小说典藏”系列之后,就显得非常滑稽,因为它无法同那些速朽的应时之作共存于同一个价值体系中。《蒙古往事》肯定是“可以流传的上乘之作”,但其他的则非常可疑。“经过了时间淘洗”,只是一个虚词,编辑者选书的立场是“非时间”的,如果按照文学审美的标准,六十本能剩下的恐怕屈指可数?
作者冉平,以编剧《水浒传》闻名,其编剧的电影《剃头匠》,被称为直击生命本质的朴素之作,“没有故事的故事”。每当他说还要写小说时,朋友们便调侃道,“有《蒙古往事》就够了!”这个时候,冉平似乎意识到他已经给自己树立了一道可怕的门槛。但大家都相信,他迟早还会让世界大吃一惊的。
中国经济时报书人书事专栏 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