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2:46:23

当代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

什么样的素质?

 

                               河南省确山县第一高中     李立柱         邮编:463200

 

古人认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礼记·文王世子》)语文教师也不例外,就是要传授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道德情操。而知识、能力、道德涵盖了教学的基本方面,因而,教师素质是影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关键。

按照最一般的讲法,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德和才两大方面,南京师大《教育学》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又包括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对待学生的道德、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对待自己的道德,在教师的智能结构中又包括向学生传授的各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对各种影响进行教育加工的能力、对教育影响进行传导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自我调控的能力。孙喜亭在《教育原理》中认为教师最为重要的素质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师之间要团结协作、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具有宽广的文化素养、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具有基本的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除去共性要求,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精通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语文学科的专业素养。

首先,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汉语言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深厚的文学素养,同时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今天的语文教师大多都是正规院校毕业,经过比较系统的专业训练,具有比较完备的专业知识。值得强调的是,科学的问题是个老实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大学中文系的各门知识都要扎扎实实学好学牢。试看优秀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受欢迎,在众多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本功。能够吸引中学生的主要是什么?1998年10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和北京出版社在全国10所城市进行的大型调查显示,有21.3%的初中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听讲,而这个比例在高中生中更是高达25.7%,高居其它选项之首。中学认为听讲最有效,而这正需要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谢千秋的调查结果是,我国中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特征第一是教学方法好,第二是知识渊博。可以认为,只有语文教师具有扎实丰富的知识,才能有条件谈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法的选择、语文课堂的组织等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也看到有些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薄弱,基本的文学理论不了解,基本汉语知识没掌握,经典作品不读不看,不背诵名家名篇,教学中常常出错,可以想象,这怎样能胜任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的素质教育岂不是一句空话?同时,在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中,不仅要有完备的知识体系,还要有所专攻,有自己的特色。语文包含的范围太广,全面的学好学精,恐怕十分困难,很有必要在某个或某些领刻苦钻研,力求融会贯通,形成个人风格。

其次,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有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具有广博的现代文化素养,特别是现代科学素养。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聂鸿飞在《人教版三(四)年初中语文第二册修订说明》讲到:“如果从伽利略算起,科学的兴起不过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却给世界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学教育是从20世纪中后期才出现的,我们必须承认在21世纪,科学教育是民族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语文学科在科学教育方面能做些什么呢?我们希望通过对《大自然的语言》《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月亮上的足迹》等科学文艺、科学小品文的学习,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增进他们的思维品质,这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语文教师要有开阔的视野,自觉的意识,把语文教学与科技发展联系起来。语文教师需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要读中国文学名著,古典的,现代的,也要读外国的文学名著,古典的,现代的。但是,作为一名当代的语文教师,不看新闻,不了解科技发展动态,不具有科学的头脑和思维方法,肯定是很大的缺憾。当代科技正以无与伦比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思想,改变着这个世界的面貌。孔子云:“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语文教师一定要自觉地把语文课与当代科联系起来。比如讲庄子,可以讲到汤川秀树。汤川秀树,一个日本物理学家,1950年获得诺贝尔奖。据《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介绍,汤川秀树很喜欢的书是《庄子》。他从《庄子》中读出对基本粒子世界的许多天才般的暗示,从而正确的预言了介子的存在。还有,1964年,物理学家发现一种叫“夸克”的粒子。当时毛泽东主席对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关心,在谈到基本粒子时,就引用了《庄子》中的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来说明“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这个科学论断。而到了1979年,获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格拉肖在世界物理学会议上,提议把比“夸克”层次更深的粒子命名为“毛粒子”。只要语文教师去钻研,这样的联系点还是很多的。

第三、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程序性知识。“现代认知科学认为,个人后天习得的能力是由知识构成的。但个人学习的知识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陈述性的,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的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的,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的知识。前一类知识的习得速度较快,有了适当教材后,多数可让学生自学。后一类知识的习得速度较慢,必须经过适当的练习,知识才能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这段关于心理学教学方法的论述也完全适用于语文教师素质的培养上。我们常感慨学生掌握了很多知识却写不出来有才气的文章,即使写出了有才气的文章却并不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不会抒写时代心声,不会学以致用。一句话,知识没有转化为能力。追究起来,原因是程序性知识的缺失,学生没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再进一步追究,很多教师就不明确程序性知识,学生自然难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程序性知识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掌握程序性知识就是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则。加涅认为,掌握和运用规则可能是人类最主要的一种智慧技能。简单说来,语文学科中的程序性知识表现为运用语文术语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例如,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单就一首诗歌而言,我们可以指出其中的表现手法,并分析它的作用,那么,再遇到一首诗歌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一种解决问题的规则办法,也就是需要程序性知识。原来我们习惯于概括地说所谓解决问题就是要善于“举一反三”,程序性知识就是要解决举一反三的具体步骤,使举一反三的过程明晰起来。再比如语感的培养和形成,如果仅仅归结为平时积累等笼统的说法,就很难会有实际的效果。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应该是把这些解决问题的程序搞清楚,并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学生。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主要是依靠清晰的呈现、科学的变式练习。如果认为语文老师的任务仅仅是讲好一篇一篇的课文,而不去总结规律性的东西,那是极为近视和狭隘的。

第四、中学语文教师的对待自己的事业应有无限的执著与坚定,对知识应该有无限渴求与向往。成功没有捷径,只有不畏艰难险阻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今天,不乏爱岗敬业,勇于攀登的语文教师中的好典范。但是,我们也可看到,在升学率指挥棒的压力下,大家整天忙于研究考纲;忙于批作业,搞家教;忙于应付各种形象工程活动;忙于完成繁多的形式主义的教学指标;忙于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有用无用的会议。中小学教育、教学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生产流水线”,老师成了“流水线”上的机械式的操作工,只要到时候完成升学指标就算完事,人的素质、学习能力的培养统统没有了。我们的语文教师已经是不喜欢读书,不喜欢庄子李白,不喜欢鲁迅茅盾,不喜欢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终年与之相伴的就是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各种模拟题集、各种解题分析大全,他们虽然天天与语言打交道,但他们并不热爱语言,他们的语言感悟力实际上很差,他们运用语言缺乏个性,与时代生活没有关联,总是呈现出面目干瘪可憎的模样;他们不喜欢写作,一年到头他们只会写几篇计划与总结。他们虽然可能会把文章作法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却述而不作,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们不喜欢自己思考,缺乏独立判断的勇气和智慧,总是人云亦云,照搬照套,在各种层出不穷的教学模式、训练阶梯中穷于应付,在别人的要求和不科学地指挥下丧失教学个性。

无数事实说明,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只有勤于钻研刻苦学习,才能深入语文教学的堂奥,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新境界。据介绍,苏霍姆林斯基在校长的岗位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直接的教育教学工作。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一切机会与场合中直接接触孩子。他常年都做班主任工作,从预备班到一年级一直到十年级。他曾经具体而系统地对3700名儿童进行了跟踪观察,为每个人写观察笔记。他说,在笔记的3700页上记载了自己全部的教师生涯,每一页都奉献给每一个学生。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也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一个有33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观摩课。课上得很成功,听课的老师们都忘了记笔记,听得入了迷。课后,人们问那位历史老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历史教师回答:“对这堂课我准备了整个一生,可以说,对每堂课我都用一生来准备。但直接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十五分钟。”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堂课,这种准备指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这就是阅读,就是终生与书籍结成友谊。孙维刚,北京22种数学特级教师。人们赞誉他的课很“神”,他到底“神”在何处?一个初一学生问老师,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总称,“有理”是有道理的意思,整数和分数这两种数有什么道理呢?老师回答:“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为什么。”而孙维刚给学生的解释是,把整数和分数的总称叫作有理,这是翻译上的一个差错。“rational number”,日本人把它译为“有理数”,我们又从日文中把它移植过来。“rational number”是指可以被精确地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分数是整数之比,如4/7是4∶7,整数也一样,3是3∶1,所以整数和分数总称为“rational number”。他还要指出“ration”的字头“rate”的意思是“比率”、“配额”,这也反映出“比的概念”。日本人大量翻译英文科学著作是在明治维新期间,那时候他们或许只求速度,在准确性上就差了一点。孙维刚说:“科学上的任何规定都有‘为什么’,数学尤其如此,一个数学符号为什么这么写都有它的理由。世界上没有‘没有为什么’的事。”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中科院院士杨福家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教育的特点之一是“神圣的好奇”。他认为优秀的教育、一流的大学应把启发学生的好奇心作为重要任务,这是原始创新的直接动力。他曾在600个中学教师的面前问过,你们谁知道 的定理?回答都知道。谁知道费马定理?11个人举手。有谁在讲前面的定理时告诉学生还有一个费马定理?一个人没有。杨福家说,如果当初艾尼洛 · 瓦尔没有教师的开导,他能对数学着迷并最终解出费马定理吗?如果老师要他一定要考100分,考重点学校,学到晚上十一二点钟,他还能够有兴趣创造吗?以上列出四则生动的事例,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反省自我,汲取前进的力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精心组织教学,积极参加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