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典型应用题多解详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3:53:44
(一) 平均算法
平均算法,就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移多补少使各部分完全相等的一种运算方法。这种每份完全相等的数,叫做平均数,所以又称为求平均数算法。
平均算法的基本结构类型有两种:一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称为求简单平均数;二是已知两个以上若干份数的平均数,求总平均数是多少,称为求复杂平均数。
平均算法的解题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数。这里所说的总数量,是指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的和;这里所说的总份数,是指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的具体个数。
平均算法的基本数量关系:
总数量÷总份数=简单平均数
各组的数量和÷各组的份数和=复杂平均数
1.我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如按我国人口11亿计算,平均每人多少亩?(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分析一 要求平均每人多少亩,应知全国面积共有多少亩和全国共有多少人。已知全国11亿人口。那么,根据每公顷等于15亩,每平方公里等于100公顷的进位制,求出全国面积共有多少亩,即可得解。
解 15×100×9600000÷1100000000
≈13.1(亩)
答:平均每人13.1亩。
分析二 要求平均每人多少亩,还可通过每平米等于0.0015亩,每平方公里等于1000000平方米的进位制,先求出全国面积共有多少亩,再按11亿人口均分。
解 0.0015×1000000×9600000÷1100000000
≈13.1(亩)
答(略)
2.原来一队有70人,二队有76人。现在上级给调来28人,若使两队的人数相等,各队应分给几人?
分析一 已知各队现有人数,要求各队应分几人,需知分配后各队增加到多少人。那么,由分配后两队的人数相等,可知各占总人数的一半;显然,各队比总人数的一半少几人,就应分给几人。
解 (70+76+28)÷2-70
=174÷2-70=87-70=17(人)
(70+76+28)÷2-76
=174÷2-76=87-76=11(人)
或 28-17=11(人)
答:一队应分给17人,二队应分给11人。
分析二 要使两队的人数相等,原来一队比二队少76-70=6(人),就应多分给6人。那么,假使调来的人数增加6人,就等于一队应分人数的2倍;假使调来的人数减少6人,就等于二队应分人数的2倍。因此,可用和差算法求解。
解 [28-(76-70)]÷2
=[28-6]÷2=22÷2=11(人)
[28+(76-70)]÷2
=[28+6]÷2=34÷2=17(人)
或28-11=17(人)
答(略)
3.某班加工一批机器零件,开始每天做24个,7天完成了任务的1/4;后来改进工作方法,12天就完成了剩余的任务。后来平均每天做零件多少个?
分析一 已知开始每天做24个,要知后来每天做几个,可通过后来效


答:后来平均每天做零件42个。
分析二 要知后来平均每天做几个,也可通过总工作量和后来平均每天


答(略)
分析三 要知后来平均每天做几个,还可通过总工作量和用后来效率完


答(略)
分析四 要求后来平均每天做几个,已知用了12天,还应知道后来共


4.某厂计划25天生产200台机床,由于改进工艺流程,提前5天完成任务,平均每天超产几台?
分析一 要知每天超产几台,可通过计划每天生产台数和实际每天生产台数求得。已知总任务为200台,由计划25天完成,可知计划每天生产 200÷25=8(台);由实际用25-5=20(天)完成任务,便知实际每天生产
200÷20=10(台)。
解 200÷(25-5)-200÷25
=200÷20-200÷25
=10-8=2(台)
答:平均每天超产两台。
分析二 因为在实际完成任务的25-5=20(天)中,除了完成原计划20天的工作量,还完成了原计划5天的工作量;所以求出原计划5天的工作量是多少,按20天均分即可。
解 200÷25×5÷(25- 5)
=200÷25×5÷20=2(台)
答(略)
分析三 要知每天超产几台,也可通过计划每天生产台数,和实际效率高出计划效率多少求得。由计划25天生产200台,可知计划每天生产200÷25=8(台);再根据任务一定时间和效率成反比,由实用天数和计划天数的比为(25-5)∶25=4∶5,得到实际效率和计划效率的比为5∶4,

答(略)
分析四 已知共生产200台,要知每天超产几台,还可通过计划生产和实际生产的日效率差求得。以总工作量为1,由题意可知,计划每天完成其

答(略)
5.某厂计划25天生产一批机床,由于改进工艺流程,平均每天超产2台,提前5天完成任务,这批机床共多少台?
分析一 已知计划25天完成,要求共生产多少台,可通过计划每天生产几台求得。由计划25天完成提前5天做完,可知实际在25-5=20(天)中,除完成计划20天的工作量外,还多做了原计划5天的工作量。那么,由实际20天完成任务,每天超产2台,求出原计划5天的工作量为2×20=40(台),便知原计划每天生产40÷5=8(台)
解 2×(25-5)÷5×25
=2×20÷5×25=200(台)
答:这批机床共200台。
分析二 由上解的分析已知,原计划5天生产40台,那么,再由原计划25天完成任务,可知25天包含几个5天,就应共生产多少个40台。
解 2×(25-5)×(25÷5)
=2×20×5=200(台)
答(略)
分析三 由上解的分析已知,原计划5天生产40台;那么,再根据效率一定,时间的比等于产量的比,由原计划25天完成任务,5天的产量仅为

答(略)



答(略)
6.甲乙丙三同学共买了练习册15本,当时甲付了12本的钱,乙付了3本的钱,丙没付钱。因为三人要的本数相等,回家后丙给了甲0.75元,乙给了甲应给的钱数,甲共收回多少钱?
分析一 要知甲共收回多少钱,通过练习册的单价和甲共多交钱的本数可以求得。根据共买本数和每人要的本数相等,求出每人各要15÷3=5(本),那么,由当时未付钱的丙过后交给甲0.75元,可知练习册的单价为0.75÷5=0.15(元);由甲当时付了12本的钱,可知甲共多交了12-5=7(本)的钱。
解 0.75÷(15÷3)×(12-15÷3)
=0.75÷5×(12-5)
=0.75÷5×7=1.05(元)
答:甲共收回1.05元。
分析二 要知甲共收回多少钱,通过甲共交的钱数和甲应交的钱数可以求得。由甲交了12本的钱和共买了15本练习册,可知甲交钱数占总金额的
2.25(元),又可知甲也应付0.75元。

答(略)
分析三 要知甲共收回多少钱,还可通过总金额和甲实交钱本数与应交钱本数的分率差求得。由三人要的本数相等和丙交给甲0.75元,可知总金额

答(略)
7.甲乙二人同时都在看一本《八十天环游地球》,全书共270页。当甲看了一半多15页时,乙比甲少看20页。在这段时间里,甲平均每小时看30页,乙平均每小时看多少页?
分析一 要知乙每小时看多少页,通过乙共看的页数和共用的时间可以求得。由甲每小时看30页,已经看了
270÷2+15=150(页),可知甲看了150÷30=5(小时);已知乙和甲看的时间相等,那么,再由乙比甲少看20页,便知乙共看了150-20=130(页)。
解 (270÷2+15-20)÷[(270÷2+15)÷30]
=(135+15-20)÷[(135+15)÷30]
=130÷[150÷30]
=130÷5=26(天)
答:乙平均每小时看26页。
分析二 已知甲每小时看30页,要知乙每小时看多少页,可通过乙每小时比甲少看几页求得。已知乙共比甲少看20页,由上解的分析和计算,又知甲乙都是看了5小时,可见每小时乙比甲少看20÷5=4(页)。
解 30-20÷[(270÷2+15)÷30]
=30-20÷[(135+15)÷30]
=30-20÷[150÷30]
=30-20÷5=30-4=26(页)
答(略)
分析三 已知甲每小时看30页,又知二人看的时间相等,那么,根据二人看书的速度不变,整体效率的比等于单位时间效率的比,所以只要求出在总时间内,乙看的页数是甲看页数的几分之几,也可得解。

答(略)
8.金瑟往返于甲乙两地,从甲地去乙地每小时走8里,由乙地回甲地每小时走6里。他打一个来回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分析一 要求往返平均速度,需知来回的总路程和共用时间。这里没有两地的距离,由于平均速度在各段路上相等,可以假设一段具体路程,为方便起见,可取往返速度的最小公倍数24里。于是可知往返共行24×2=48(里);往程用了24÷8=3(小时),返程用了24÷6=4(小时),来回共用了3+4=7(小时)。
分析二 因为平均速度在各段路上相等,可以取单程为一里计算。由


答(略)
每小时行8里,由乙地回甲地每小时走多少里?
分析一 要求返程的速度,需知返程的距离和所用时间。这两种量均未给出。因为平均速度在各段上相等,可取任意一段路程计算。假设两地相

答:由乙地回甲地每小时走6里。
分析二 由上解的分析得知,也可设单程为一里。那么,由往返平均


答(略)
10.为支持祖国的大西北搞绿化,六年五班分三组采集耐旱草籽。第一组16个平均每人采30克,第二组20人平均每人采36克,第三组12人平均每人采40克。全班平均每人采了多少克?
分析一 要求全班每人平均采了多少克,需知全班总人数和全班共采克数。由各组人数,可知全班共16+20+12=48(人);由各组人数和平均每人采集克数,可知一组共采30×16=480(克),二组共采36×20=720(克),三个组共采40×12=480(克),三组共采480+720+480=1680(克)。
解 (30×16+36×20+40×12)÷(16+20+12)
=(480+720+480)÷48
=1680÷48=35(克)
答:全班平均每人采草籽35克。
分析二 数学应用题,并不是每一题都有多种算术解法,本题就只有上解一种。但是,根据各组的数量和÷各组的份数和=复杂平均数,可以列方程解。
解 设全班平均每人采集x克,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16+20+12)×x=30×16+36×20+40×12
48x=480+720+480
48x=1680
x=35
答(略)
归一、倍比和归总算法
归一算法,是平均算法的扩展和延伸,它是已知总数量及其计算单位的个数,通过求单位数量解答应用题的一种解题方法。其特点是有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而且变化的规律相同,和正比例算法彼此相通。
归一算法的基本结构类型有两种:一是已知单位个数及其总数量,求若干单位的数量,叫正归一;二是已知单位个数及其总数量,求若干数量的单位个数,叫反归一。
归一算法的数量关系式为:
总数量÷单位个数×若干单位个数=若干单位的数量
若干单位数量÷(总数量÷单位个数) =若干单位的个数
倍比算法和归一算法,特点与结构均相同,只是解法不同;归一算法是通过求单位数量解答问题,倍比算法是通过求两个同类量的倍数解答问题。归一算法以“等分除法”为运算基础,是两个不同类量相除,首先求的是每个单位的平均数;倍比算法以“包含除法”为运算基础,是两个同类量相除,首先求的是两个同类量中,大数是小数的倍数。
倍比算法的数量关系式,在整数范围内,每一种类型又分为两个亚型;即同为求若干单位的数量,在单位个数大于若干单位的个数时:
总数量÷(单位个数÷若干单位个数) =若干单位的数量
在单位个数小于若干单位的个数时:
总数量×(若干单位个数÷单位个数) =若干单位的数量
同为求若干单位的个数,在总数量大于若干单位的数量时:
单位个数÷(总数量÷若干单位数量) =若干单位个数
在总数量小于若干单位的数量时:
单位个数×(若干单位数量÷总数量) =若干单位个数
归总算法与归一算法相反,它是已知单位数量和计算单位的个数,通过求总数量解答问题。其特点是有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不过变化的规律相反,和反比例算法彼此相通。
归总算法的基本结构类型也有两种:一是已知其一单位数量及其单位个数,还有另一单位的个数,求另一单位的数量;二是已知某一单位数量及其单位个数,还有另一单位数量,求另一单位的个数。
归总算法的数量关系式为:
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单位个数=另一单位数量
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单位数量=另一单位个数
1.山东豆腐王用25斤黄豆,可做出150斤豆腐。照这样算,75斤黄豆可做出多少斤豆腐?
分析一 先求出一斤黄豆可出150÷25=6(斤)豆腐,便知75斤黄豆可做出6×75=450(斤)豆腐。如此得归一解。
解 150÷25×75=450(斤)
答:75斤黄豆可以做出450斤豆腐。
分析二 先求出75斤黄豆是25斤黄豆的75÷25=3倍,可知75斤黄豆做出的豆腐,也应是25斤黄豆做出豆腐的3倍。如此得倍比解。
解 150×(75÷25)=150×3=450(斤)
答(略)


答(略)


答(略)
2.王营小学的全体学生做少年广播体操,开始每行50人,正好站满28行;后来改成每行40人,可站满多少行?
分析一 要知每行站40人可站满多少行,应先求出总人数。那么,由开始每行50人正好站满28行,求出总人数为50×28=1400(人),可得归总解。
解 50×28÷40=35(行)
答:每行40人可站满35行。
分析二 因为每行人数×行数=到操人数,已知到操人数一定,每行人数与可站行数成反比例,所以可用反比例解。
解 设每行40人可站满x行。
40x=50×28
40x=1400
x=35
答(略)
分析三 因为到操人数一定,每行人数和可站行数成反比例,所以开始每行人数与后来每行人数的比为50∶40,开始可站行数与后来可站行数的比就一定是40∶50。由此求出后来可站行数是原来可站行数的50÷40

答(略)
3.王营小学全体学生做广播体操,每行50人正好站满28行。若每行减少10人,可多站几行?
分析一 由题意可知,到操总人数为50×28=1400(人),后来每行站50-10=40(人)。那么,由此求出后来可站行数,即可得解。
解 50×28÷(50-10)-28
=50×28÷40-28
=35-28=7(行)
答:按要求多站7行。
分析二 因为每行人数×可站行数=到操人数,已知到操人数一定,所以每行人数与可站行数成反比例。
解 设可多站x行,后来就共站28+x行。
(50-10)×(28+x)=50×28
40×(28+x)=1400
28+x=35
x=7
答(略)
分析三 根据到操人数一定,每行人数与可站行数成反比例,可知后


答(略)


=35-28=7(行)
答(略)
4.某锅炉房每天烧煤2.4吨,比原计划每天节约0.2吨。原计划烧60天的煤,现在能烧多少天?
分析一 由题意可知,原计划每天烧2.4+0.2=2.6(吨),总煤量为2.6×60=156(吨);又知实际每天烧多少,其解立得。
解 (2.4+0.2)×60÷2.4
=2.6×60÷2.4=65(天)
答:现在可烧65天。
分析二 由计划烧60天,现在每天节约0.2吨,可知共节煤0.2×60=12(吨)。由此求出这些煤现在还可再烧12÷2.4=5(天),其解自明。
解 60+0.2×60÷2.4
=60+5=65(天)
答(略)
分析三 因为日耗量×天数=煤总量,已知煤总量一定,所以日耗量与可烧天数成比例。
解 设现在可烧x天。
2.4x=(2.4+0.2)×60
2.4x=2.6×60
2.4x=156
x=65
答(略)
分析四 因为煤总量一定,日耗量与可烧天数成反比例,所以,计划日耗量与实际日耗量的比为(2.4+0.2)∶2.4=13∶12,计划可烧天数与实际可烧天数的比就一定是12∶13。此求出计划天数仅


答(略)
5.某锅炉房原来每天烧煤2.6吨,原来烧60天的煤,现在要求烧65天,每天应节约多少吨?
分析一 由原来的日耗量和共烧天数,可知共有煤2.6×60=156(吨)。那么,由此求出现在每天应烧156÷65=2.4(吨),便可得解。
解 2.6-2.6 ×60÷65
=2.6-2.4=0.2(吨)
答:每天应节约0.2吨。
分析二 因为日耗量×天数=煤总量, 已知煤总量一定,所以日耗量与可烧天数成反比例。
解 设每天应节约x吨,现在每天就应烧2.6-x吨。

答(略)
分析三 因为煤总量一定,可烧天数与日耗量成反比例,所以,原来可烧天数与现在可烧天数的比为60∶65,原来日耗量与现在日耗量的比就
解 2.6-2.6÷(65÷60)

答(略)
分析四 因为煤总量一定,可烧天数与日耗量成反比例,所以可烧天


答(略)
6.一件工作计划25人12天完成,照此计算,若增加5人可提前几天完成?
分析一 由计划25人12天完成,可知总工作量为12×25=300(个)劳动日;由计划25人又增加5人,可知每天能完成25+5=30(个)劳动日。由此求出现在只需300÷30=10(天)完成,即可得解。
解 12-12×25÷(25+ 5)
=12-12×25÷30
=12-10=2(天)
答:可提前两天完成。
分析二 因为时间×人数=工作量,已知工作量一定,所以完成时间与参加人数成反比例。
解 设可提前x天完成,实际完成天数就是12-x天。
(12-x)×(25+5)=12×25
(12-x)×30=300
12-x=10
x=2
答(略)
分析三 因为工作量一定,参加人数与完成天数成反比例,所以实际


答(略)


答(略)
7.有一项工程原计划30人10天完成,因人员减少推迟两天完成,比计划减少了几人?
分析一 由题意可知,总工作量为10×30=300(个)劳动日;实际用10+2=12(天)完成了任务。那么,由此求出实际参加者只有300÷12=25(人),便可得解。
解 30-10×30÷(10+2)
=30-10×30÷12
=30-25=5(人)
答:比计划减少5人。
分析二 因为天数×人数=工作量,已知工作量一定,所以施工天数和参加人数成反比例。
解 设比计划减少x人,实际参加者就是30-x人。
(30-x)×(10+2)=10×30
(30-x)× 12=300
30-x=25
x=5
答(略)
8.机加三班计划由5人4天加工480个机器零件,照此计算,若提前一天半完成任务,需要增加几个人?
分析一 因为天数×人数=工作量,已知工作量一定,所以完成天数与参加人数成反比例。
解 设需要增x人,实际需要人数就是5+x人。

答(略)
分析二 因为工作量一定,参加人数与完成天数成反比例,所以计划

用人数仅为实用人数

答(略)
9.某班计划5名工人4天加工480个零件,因故减少一人仍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工作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几?
分析一 由计划5人4天加工480个零件,求出计划一人每天加工480÷5÷4=24(个);再由实际用5-1=4(人)4天加工480个零件、实际一人每天加工480÷4÷4=30(个)零件,求出实际效率是计划效率的30÷24=1.25倍,便知比计划效率提高了1.25-1=0.25倍,即25%。
解 480÷4÷(5-1)÷(480÷4÷5)-1
=480÷4÷4÷24-1
=1.25-1=0.25
=25%
答:工作效率提高了25%
分析二 因为时间未变,加工数量的比等于加工效率的比;所以要求效率提高了多少,只要通过计划每人加工个数和实际每人加工个数便可求得。
解 480÷(5-1)÷(480÷5)-1
=480÷4÷96-1
=1.25-1=0.25
=25 %
答(略)
分析三 因为工作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参加人数成反比例,所以计划人数与实用人数的比为5∶(5-1)=5∶4,计划效率与实际效率的比就一定是4∶5。由此求出实际效率是计划效率的5÷4=1.25倍,也可得解。
解 5÷(5-1)-1
=5÷4-1=1.25-1
=0.25
=25%
答(略)
分析四 因为任务一定,时间不变,那么,由实际5-1=4(人)完成了5人的任务,可知4人除完成计划4人应完成的工作量外,还同时共同完成了计划一人完成的工作量。可见这一人的任务,每人应分百分之几,就应提高了百分之几的效率。
解 1÷(5-1)=1÷4=0.25
=25%
答(略)
10.两台拖拉机7小时耕地56亩,4台这样的拖拉机,6小时可耕地多少亩?
分析一 要求4台拖拉机6小时耕地多少亩,只要先求出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少亩,其解自明。
解 56÷7÷2×4×6=96(亩)
答:4台拖拉机6小时可耕地96亩。
分析二 因为拖拉机的效率一定,所和台数和工作时间均与工作量成正比例;所以原来耕地亩数与后来耕地亩数的比,既等于原来台数与后来台数的比,也等于原用时间和后用时间的比。因此可得复比例解。
解 设所求耕地面积为x亩。

答(略)
分析三 因为拖拉机的效率一定,投入的台时与耕地面积成正比例,所以,由后来投入的6×4=24(台时),是原来投入的7×2=14(台时)的

答(略)
11.两台拖拉机耕地56亩需要7小时,要在6小时内耕地96亩需要同样的拖拉机多少台?
分析一 要知6小时耕地96亩需要几台拖拉机,只要求出一台拖拉机6小时耕地多少亩,即可得解。
解 96÷(56÷7÷2×6)
=96÷24=4(台)
答:要在6小时耕地96亩,需要同样的拖拉机4台。
分析二 已知每台拖拉机的效率一定,假设耕地面积也一定,所需台数与完成时间成反比例;假设工作时间一定,所需台数与耕地面积则成正比例。因此可得复比例解。
解 设需要拖拉机x台。

答(略)
分析三 因为拖拉机的单机效率一定,每小时的耕地面积与所需台数成正比例。那么,由原来每小时耕地56÷7=8(亩),后来准备每小时耕地96÷6=16(亩),分别求出后来每小时耕地面积是原来每小时耕地面积的16
①解 2×[96÷6÷(56÷7)]
=2×[96÷6÷8]
=2×2=4(台)

答(略)
12.某项工作,原计划20人每天工作8小时,15天可以完成;后来增加了5人,每天工作减少了两小时,多少天可以完成?
分析一 由20人每天工作8小时15天完成,求出总工作量为8×15×20=2400(个)工时;由实际人数增加到 20+5=25(人),每天工作减少到8-2=6(小时),再求出后来每天投入6×25=150(个)工时,便可得解。
解 8×15×20÷[(8-2)×(20+5))
=8×15×20÷[6×25]
=8×15×20÷150=16(天)
答:按要求16天完成。
分析二 因为工作量一定,每天投入工时与完成天数成反比例,从上解的分析和计算又知,实际每天投入150个工时,再求出计划每天投入8×20=160(个)工时,可知计划每天投入工时与实际每天投入工时的比为160∶150,计划完成天数与实际完成天数的比就一定是150∶160。那么,由此


答(略)
分析三 因为每天投入的工时×完成天数=工作量,已知工作量一定,所以每天投入的工时与完成天数成反比例。
解 设x天可以完成。
(8-2)×(20+5)×x=8×20×15
6×25×x=2400
150x=2400
x=16
答(略)
(三) 双差算法
双差算法,就是利用两个相关联的差,解答应用题的一种方法。它和归一算法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其基本结构是,已知两个数与两个未知数的差,求两个未知数各是多少。
双差算法的解题规律,由于已知数往往是计算单位的个数,两个未知数的差则往往是两个已知数相差的那几个计算单位的数量;所以先求出两个已知数的差,再用它去除两个未知数的差,得到一个通用的计算单位的数量,然后分别乘以两个已知数,便各得其解。
双差算法的解题关键,和归一算法一样,都是先求出单位数量;双差算法的数量关系式为:
两未知数之差÷两已知数之差×甲已知数=甲未知数
两未知数之差÷两已知数之差×乙已知数=乙未知数
1.妈妈先买了12斤鸡蛋,后来又买了单价相同的鸡蛋8斤。只知先买的比后买的多花了10元钱,两次各花了多少钱?
分析一 已知两次各买的斤数, 要求两次各花的钱数,需知每斤多少钱。那么,由第一次比第二次多花10元,再求出第一次比第二次多买了12-8=4(斤),便可知每斤鸡蛋10÷4=2.5(元)。
解 10÷(12-8)× 12
10÷4×12=30(元)
10÷(12-8)×8
=10÷4×8=20(元)
或30-10=20(元)
答:妈妈先买的鸡蛋花了30元,后买的鸡蛋花了20元。
分析二 因为12-8=4(斤)鸡蛋花了10元钱,所以,分别求出先后买的斤数中,各包含几个4斤,就各花了几个10元钱。得倍比解。
解 10×[12÷(12-8)]
=10×[12÷4]=10×3=30(元)
10×[8÷(12-8)]
=10×[8÷4]=10×2=20(元)
答:(略)
分析三 因为10元钱买12-8=4(斤)鸡蛋,所以,求出4斤分别占先后各买斤数的几分之几,可知10元也只占先后各花钱数的几分之几。得分数解。

答(略)

解 设第二次花了x元,第一次就花了x+10元。

12x=8x+80
12x-8x=80
4x=80
x=20
20+10=30(元)
答(略)
2.妈妈先买了30元的鸡蛋,后来又买了20元的鸡蛋。只知两次买的鸡蛋单价相同,先买的比后买的多4斤,两次各买了几斤?
分析一 已知两次各花的钱数,要求两次各买的斤数,需知每斤多少钱。那么,已知先买的比后买的多4斤,再求出先买的比后买的多花30-20=10(元)钱,便知每斤鸡蛋10÷4=2.5(元)。
解 30÷[(30-20)÷4]
=30÷[10÷4]=30÷2.5=12(斤)
20÷[(30-20)÷4]
=20÷[10÷4]=20÷2.5=8(斤)
或12-4=8(斤)
答:妈妈先买了12斤鸡蛋,后买了8斤鸡蛋。
分析二 因为4斤鸡蛋花了30-20=10(元)钱,所以,分别求出两次花的钱数中各包含几个10元,就各买了几个4斤。
解 4×[30÷(30-20)]
=4×[30÷10]=4×3=12(斤)
4×[20÷(30-20)]
=4×[20÷10]=4×2=8(斤)
答(略)
分析三 因为30-20=10(元)钱买4斤鸡蛋,所以,求53 出10元分别是两次所花钱数的几分之几,4斤即为两次各买斤数的几分之几。
解 4÷[(30-20)÷30]
=4÷[10÷30]=4÷1/3=12(斤)
4÷[(30-20)÷20]
=4÷[10÷20]=4÷1/2=8(斤)
答(略)

解 设先买的鸡蛋为x斤,后买的鸡蛋就是x-4斤。

(x-4)×30=20x
30x-120=20x
30x-20x=120
10x=120
x=12
12-4=8(斤)
答(略)
3. 有小豆10袋、绿豆6袋,每袋净重相等,小豆比绿豆多728斤。小豆每斤0.15元,绿豆每斤0.18元,两种豆各值多少钱?
分析一 要求两种豆各值多少钱,需知各有多少斤。由题意可知,无论哪种豆,10-6=4(袋)都是728(斤)。那么,由此求出两种豆每一袋都是728÷4=182(斤),便可知小豆共182×10=1820(斤);绿豆共182×6=1092(斤)。
解 0.15×[728÷(10-6)×10]
=0.15×[728÷4×10]
=0.15×1820=273(元)
0.18×[728÷(10-6)×6]
=0.18 ×[728÷4×6]
=0.18×1092=196.56(元)
答:小豆共值273元,绿豆共值196.56元
分析二 由题可知, 两种豆10-6=4(袋)都是728斤。那么先求出各4袋值多少钱,再求出各种豆的总袋数分别是4袋的几倍,以及4袋分别占各种豆总袋数的几分之几,可得二解。
①解 0.15×728×[10÷(10-6)]
=0.15×728×[10÷4]
=0.15×728×2.5=273(元)
0.18×728×[6÷(10-6)]
=0.18×728×[6÷4]
=0.18×728×1.5=196.56(元)

答(略)
4.有小豆10袋、绿豆6袋,每袋的净重相等,小豆比绿豆多728斤。如果两种豆每斤都能生出8斤豆芽菜,两种豆可共生豆芽多少斤?
分析一 已知两种豆每斤都可生6斤豆芽,要求可共生多少斤,需知两种豆共有多少斤。那么,由两种豆各10-6=455 (袋),均为728斤,求出两种豆每袋均为728÷4=182(斤),再求出两种豆 10+6=16(袋),便知两种豆共重
182×16=2912(斤)。
解 8×[728÷(10-6)×(10+6)]
=8×[728÷4×16]
=8×2912=23296(斤)
答:两种豆可共生豆芽23296斤。
分析二 由题意可知,两种豆10-6=4(袋)都是728斤。那么,先求出每4袋可生豆芽8×728=5824(斤),再求出两种豆的总袋数共为4袋的几倍,以及4袋仅占两种豆总袋的几分之几,可得二解。
①解 8×728×[(10 + 6)÷(10- 6)]
=8×728×[16÷4]
=8×728×4=23296(斤)

答(略)
分析三 已知两种豆每斤都可生8斤豆芽,由题意又知两种豆10-6=


答(略)
5.甲乙二人各搬完了同样数量的一堆砖。甲每次搬8块,乙每次搬5块,甲比乙少搬了6次。每一堆砖有多少块?
分析一 已知甲每次搬8块,要求一堆砖有多少块,通过他共搬的次数可以求得。假设二人搬运的速度相同,由题意可知,在甲搬完时,乙还有5×6=30(块)没有搬。那么,由每一次甲比乙多搬8-5=3(块),便知甲共搬了30÷3=10(次)。
解 8×[5×6÷(8-5)]
=8×[5×6÷3]
=8×10=80(块)
答:每一堆砖80块。
分析二 已知乙每次搬5块,要求一堆砖有多少块,通过他共搬了多少次也可求得。假设甲和乙搬的次数一样多,甲将比乙多搬8×6=48(块)。那么,由每次甲比乙多搬8-5=3(块), 便知乙共搬了48÷3=16(次)。
解 5×[8×6÷(8-5)]
=5×[8×6÷3]
=5×16=80(块)
答(略)
分析三 已知相当于积的每堆砖的数量一定,每次搬的块数和共搬次数成反比。由甲乙每次搬砖的块数比为8∶5,可知甲乙共搬次数的比就一
解 8×[6÷(8÷5-1)]
答(略)
分析四 由上解的分析和计算,已知甲乙搬砖次数的比为5∶8,那


答(略)
6.甲乙各搬完数量相同的一堆砖。甲共搬了10次,乙共搬了16次,每次甲比乙多搬3块,两堆砖各有多少块?
分析一 已知乙共搬了16次,要求一堆砖的块数,应知乙每次搬几块。由甲10次共比乙多搬3×10=30(块),求出这30块乙需要16-10=6(次)搬完,便知乙每次搬30÷6=5(块)。
解 3×10÷(16-10)×16
=3×10÷6×16=80(块)
答:两堆砖各有80块。
分析二 已知甲共搬10次,要求一堆砖的块数,应知甲每次搬几块。假设甲和乙搬的次数相同,将比乙多搬 3×16=48(块)。那么,由甲比乙少搬16-10=6(次)才少搬48块,便知甲每次搬48÷6=8(块)
解 3×16÷(16-10)× 10
=3×16÷6×10=80(块)
答(略)
分析三 因为相当于积的每堆砖的块数一定,所以每次搬的块数和共搬次数成反比。那么,甲乙各搬次数的比为10∶16,甲乙每次各搬块数的比就一定是16∶10。由此求出每次甲

答(略)
分析四 从上解的分析和计算已知,每次甲乙搬砖块数的比为16∶


答(略)
7. 某人骑自行车去旅游,头天行了240里,次日行了180里。次日比头天少骑两小时。两天共行了几小时?
分析一 由题意可知,他两小时可行
240-180=60(里)。由此求出每小时行60÷2=30(里),再求出两天行了240+180=420(里),便可得解。
解 (240+180)÷[(240- 180)÷ 2]
=420÷[60÷2]=420÷30=14(小时)
答:两天共行了14小时。
分析二 由题意可知,他两小时行240-180=60(里),两天共行240+180=420(里)。那么,先求出420里是60里的几倍,再求出60里是420里的几分之几,可得二解。
①解 2×[(240+180)÷(240-180)]
=2×[420÷60]
=2×7= 14(小时)

答 (略)
8.有密度相同、长势一样的两畦天麻苗,甲畦64棵,乙畦48棵。已知甲畦比乙畦多两平方米,每平方米的天麻苗卖20元,两畦共值多少钱?
分析一 已知天麻苗每平方米卖20元,要求两畦共卖多少钱,应知两畦共有多少平方米。那么,由两平方米共64-48=16(棵),可知每平方米16÷2=8(棵);由两畦共64+48=112(棵),可知两畦共112÷8=14(平方米)。
解 20×{(64+48)÷[(64-48)÷2]}
=20×{112÷[16÷2]}
=20×{112÷8}=20×14=280(元)
答:两畦天麻共卖280元。
分析二 要知两畦天麻共卖多少钱,也可通过每棵多少钱和两畦共有多少棵求得。由两平方米共有64-48=16(棵),求出每平方米16÷2=8(棵),便知每棵20÷8=2.5(元),由甲畦64棵、乙畦48棵,又知两畦共48+64=112(棵)。
解 20÷[(64-48)÷2]×(64+48)
=20÷[16÷2]×112
=20÷8×112=280(元)
答(略)
分析三 由每平方米天麻苗卖20元,可知两平方米卖20×2=40(元)。再由两平方米有天麻苗64-48=16(棵),两畦共有48+64=112(棵),分别求出两畦面积是两平方米的几倍,两平方米仅为两畦面积的几分之几,可得二解。
①解 20×2×[(64+48)÷(64-48)]
=20×2×[112÷16]
=20×2×7=280(元)

答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