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重工业重新大发展机遇 力促山西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59:23
中部六省 注地处祖国内陆腹地,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纽带,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部六省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还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铁路、公路和河流分布于这一地区,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23.0%的GDP。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地区蓄势待发、东北老工业基地加速振兴的形势下,发挥中部优势,实现中部崛起,是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抢抓机遇,率先崛起,更是山西上上下下的共同愿望。
一、中部崛起的重大意义
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说明加速中部崛起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中部崛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对于有着3.61亿人口、经济相对落后的中部六省而言,任重而道远。更为重要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中部六省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2%,如果这部分人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将会影响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中部崛起符合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的要求。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新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改革开放20多年来,得先发效应的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力量。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省区的经济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由于东西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技术落差和空间距离,要形成中国区域经济总体布局的均衡态势和完整结构,唯有承东启西的中部成为坚实的支撑点。中部若凹陷,东西必失衡,中部若梗阻,东西必割裂。只有中部崛起,为东西互动、南北合作提供坚实的支撑点,全国现代化战略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三)中部地区是全国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东部地区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资金和技术均有很大的积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一般加工业,由于受到高工资、高水电、高地价及高运输成本等压力,必然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在能源、原材料供给、劳动力成本等很多方面有着较大的比较优势,是与东部地区互动和对接的最佳选择。而中部地区农业、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加强,也有助于沿海地区腾出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中部地区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一)中部地区面临政策塌陷的危机。从区域经济看,中部地区正面临多面夹击的被动局面。一方面,东部发达地区正在加速率先实现现代化,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三大城市经济圈充分利用新的发展机遇,迎接新一轮的经济腾飞。另一方面,西部大开发初显成效,尤其是陕西、甘肃、新疆等地与东部的经济合作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东北三省正利用国家振兴东北的重大战略,重振老工业基地昔日之雄风,经济快速增长势不可挡。而中部地区特别是中部六省却面临政策塌陷的危机,在全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格局中的位次正呈现出不断后移的尴尬局面,优势地位正在逐步丧失。
(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从综合实力看,总量不小,但人均水平偏低(见下表)。2002年,中部六省GDP合计23501亿元,占全国GDP的23.0%,比重高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按年末人口计算,中部六省每人创造的GDP为650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1.6%,仅为长三角的1/4和珠三角的1/6左右。
从经济结构看,一产比重过高,三产比重过低。2002年,中部六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为18.5:45.5:36.0。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更远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第二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也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但仍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
从财政实力看,总量和人均水平均偏弱。2002年,中部六省地方财政收入1263.2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14.8%,比重低于长三角高于珠三角。按年末人口计算,中部六省每人创造的地方财政收入为35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2.7%,仅为长三角的1/6和珠三角的1/9左右。
从开放程度看,海关出口额小,利用外资额少。2002年,中部六省海关出口总额141.1亿美元,仅占全国的4.3%,比重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中部六省仅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实际利用外资额63.3亿美元,仅占全国的11.5%,比重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利用外资占GDP的比重,中部六省仅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
从生活水平看,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o 2002年,中部六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78.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2.8%,长三角的61.6%,珠三角的44.7%;农民人均纯收入2282.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2.2%,长三角的44.9%,珠三角的38.0%。从城乡收入差距看,中部六省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8:1,比值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
(三)中部地区经济转型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具体表现为:一是中部六省都是重老工业基地和农业大省,由于农业产业本身的局限性等诸多因素,中部地区靠农业发展的出路已经越来越窄;二是工业结构调整面临两难境地,东部地区偏轻的产业结构因大量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短期内难以向中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受到东部地区的明显挤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因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及市场基础不够,短期内也很难有所突破;三是城市化缓慢,大量的劳动力、人才及资本的外流,进一步削弱了工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基础。
从长远发展看,全国区域经济落差会逐步缩小,经济总体上呈现平衡协调发展。但从现阶段看,中部经济崛起的条件尚不完全具备。我国目前的财力很有限,根据发展经济学中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和大推进理论,不可能象撒胡椒面一样,只能集中有限的财力,对少数比较落后并且已经具备条件的区域进行扶持,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培育出若干个经济增长极,在这几个增长极的带动下,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最终逐步缩小区域经济的差距。
三、中部崛起的现实基础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区位承东启西。中部六省地处中国的中部,形似一只大海螺。东部紧靠长江三角洲的区域中心上海,南部紧靠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和港澳地区,西部与贵州、重庆、陕西等省接壤,北部紧靠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距离辽宁、吉林等老工业基地也较近。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南部大开放、东北大改造的新形势下,中部六省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不可替代。交通四通八达。中部六省拥有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现代化运输方式组成的交通运输网。铁路纵横交错,京广、京九铁路纵穿南北,陇海铁路横贯东西;公路星罗棋布,几十条省际高速公路,10纵14横的24条国道,织成一张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水运以内河航道为主,民航方便快捷,各省会城市都可直达全国主要城市及港、澳、台地区。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一是矿产资源。中部六省属环太平洋成矿带内的重要成矿地区,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矿种最多的达140多种,最少的也有110多种。重要或稀有矿产资源的丰度远优于东部,密度高于西部,且资源配套程度较高,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如山西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的1/3,江西的铜储量占全国的1占。
二是农业资源。中部六省地处亚热带和温热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拥有宜农平原、宜林山地、宜牧草场和宜渔湖泊等多种农业自然生态系统。2002年,中部六省耕地面积2462.93万公顷,占全国的18.9%。除山西的森林资源较少外,中部地区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中部六省的水域面积广阔,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
三是水资源。除山西水资源较贫乏外,中部地区的水资源相对富余。在全国十大流域中,中部拥有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在全国五大淡水湖中,中部拥有鄱阳湖、洞庭湖、巢湖三大淡水湖。
四是旅游资源。中部六省自然地貌发育奇特,名山大川气势磅礴,革命遗迹寓意深远,风土人情绚丽多彩,名胜古迹多不胜数。在全国119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中部六省拥有27个;在全国751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中部六省拥有187处;在全国84处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中,中部六省拥有22处。
(三)扎实的经济基础。一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与输出基地。中部六省是全国著名的粮棉油生产基地、重要的畜牧饲养基地,特色农副产品更是畅销全国。
二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与输出地区。中部六省的能源资源丰富,尤其以水能资源和煤炭资源为著,如山西的大同、宁武、西山、霍西、沁水、河东6大煤田,安徽的淮北、淮南2大煤田,河南的中原、河南2大油田,河南的小浪底电站,湖北的三峡、葛州坝2大电站等。从能源输出看,仅山西2003年的煤炭外调量就达2.7亿吨标准煤,电力外调量也达233亿千瓦时。
三是拥有主业突出、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中部六省是全国重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拥有全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殊钢基地,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等,已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36个行业大类中,煤炭采选、有色金属矿采、黑色金属矿采、非金属矿采、有色金属冶炼、黑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烟草加工、食品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及供应、石油加工及炼焦等12个行业占全国比重较大。在重要工业产品中,原煤、钨、钢铁、卷烟、汽车、电力、炼焦、机制茶、棉纺织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
(四)难得的发展机遇。首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加快中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加强地区间经济交流与合作。这些扶持政策和指导方针,为中部崛起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其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加速推进和“振兴东北”战略的全面实施,中部六省必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如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治理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中上游,修建通江达海的公路、铁路干线,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以及建设横贯东西的大城市间宽带高速信息通道,都要落脚到中部或经过中部。第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这表明国家将继续扶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且加大中部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给中部崛起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第四,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中国转移,给中部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技术、产品、服务以及一些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实现较大规模的跨国界流动。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部省份可以通过引进高、精、尖生产设备和技术,在本区域营造一批发展后劲足、贡献率大、竞争力强的全新经济增长点,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化打好基础。
四、山西在中部地区的位置
(一)总体评价。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国内、国际经济大环境下,与其它地区的发展能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它既反映一个地区目前的经济实力,又能够比较准确地勾画出该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统计部门依据国际上权威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参考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结合中部地区实际,设计了“经济社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绩效、政府效率、开放程度、商业与金融效率、基础设施、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源六大要素,共53项指标),并运用统计上的分层加权模型,对中部六省六个主要年份(1978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1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分别进行了评价比较,结果如下:
从六年平均看,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最强,山西居第二位,其后依次是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分别从六个年份看,山西1978年是第一位,1985年是第二位,1990年是第一位,1995年是第五位,2000年是第四位,2001年是第三位。把六个年份对照起来看,山西位次变动幅度较大,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差,并且在剧烈变动中后移。综合2000、2001两个年份的情况,山西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中部六省中居中游水平,不及湖北和湖南,强于安徽和江西,与河南在伯仲之间。
(二)经济实力。在中部六省中,山西人口最少,GDP总量最小(如下表)o但从人均GDP看,2002年为6146元,低于湖北、湖南、河南,高于江西和安徽,居第四位。
(三)经济结构。2002年,山西第一产业比重9.8%,在中部六省中是最低的;第二产业比重。53.7%,在中部六省中是最高的;第三产业比重36.5%,低于湖南、江西和湖北,高于安徽和河南。
(四)财政实力。2002年地方财政总收入总量,山西高于江西,在中部六省中居第五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山西为459元,在中部六省中最高,比第二位的湖北高出52元,比最后一位的河南高出149元。
(五)开放程度。海关出口总额,2002年山西高于江西,居中部六省第五位;人均海关出口额51美元,在中部六省中是最高的。实际利用外资,山西是最少的;人均实际利用外资6.4美元,居第四位,仅高于安徽的6.1美元和河南的4.2美元,而湖北、江西、湖南分别达到了27.5美元、25.7美元和13.6美元。
(六)生活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2年山西为6234.4元,在中部六省中居第五位,仅高于安徽,但即使最高的湖南也未超过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山西方2150元,同样是仅高于安徽,居第五位。
五、山西在中部率先崛起的历史机遇
在近年来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已经摆脱了持续回落的状态,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这个新的快速增长期,也是以重工业重新大发展为主要特点的历史新阶段。主要表现是:其一,重工业重新大发展。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计算,2001到2003年,全国重工业比轻工业的增长速度分别快2.5、1.0、4.0个百分点,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59.9%上升到2003年的64.3%,而轻工业的比重则从40.1%下降到35.7%,一升一降,对比十分鲜明。其二,第二产业比重加快上升。全国第二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50.2%上升到2003年的52.9%,而自1978年至2000年的22年间第二产业比重一共才上升了2个百分点。其三,出现了一批以重工业为主体的高增长行业。与第一产业的单一性、第三产业和轻工业的复杂多样性有所不同的是,重工业是由汽车、机械、钢铁等几个有限的大行业构成的,与之形成密切前向和后向联系的还有煤炭、电力和房地产等几个大行业。因此,重工业重新大发展使得这几个行业呈现出高增长态势。2000年以来,汽车、煤炭、钢铁、电子、机械、电力、建材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开始逐步加强,并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
重工业重新大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这是我国工业化加速推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城镇化速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新技术革命兴起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重工业重新大发展,对中部六省来说都是比较有利的。下表是根据区位和产业贡献率计算的中部六省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行业,这些行业多数集中在重工业。在重工业重新大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市场机制越来越多地发挥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中部六省的比较优势有可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
重工业重新大发展,对山西这样一个结构明显偏重的省份来说,更是加快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计算,2003年山西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为92.1%,在中部六省中是最高的;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57.3%,也是中部六省中最高的。山西的煤炭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炼焦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等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行业,全部集中在重工业,而且都是近年来重工业中的高增长行业。这些行业在市场需求的强力拉动下,近年来都有良好的表现,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从2003年看,山西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2.2%,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涨12.1%,炼焦业上涨41.7%,黑色冶炼业上涨20.7%,有色冶炼业上涨11.4%,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上涨8.0%。在需求拉动下,煤焦、冶金、电力等主导优势行业生产高速增长,效益显著改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生产及供应业5大行业实现利税264.8亿元,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额的83.7%;实现利润125.7亿元,占全省工业利润总额的92.8%。
从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看,一旦工业化进入重工业大发展的时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将加快。日本这一时期持续了20年(1960--980年),韩国持续了25年(1965—1990年)。因此,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重工业都将担当经济增长的龙头。可以说,山西的产业定位,适应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宏观需要,赢得了加快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只要我们牢牢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重工业重新大发展,将带动山西在中部率先崛起。
六、山西率先崛起的基本思路
(一)梯度推移和反梯度推移战略。一般来说,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其现代工业总是先集中在一个或少数几个发达地区,而余下的空间在区位上便是不发育的边缘区。所以,发展中国家在空间组织上通常表现为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即“核心与边缘”的二元结构关系。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经济技术水平,由高到低形成了一定的水平梯度。当核心区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到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阶段后,基于拓展市场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便可能按梯次向边缘区转移某些产业和技术,客观上会带动边缘区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这就叫做梯度推移,或者叫做扩展效应。然而在核心地区进入现代工业化之前,却有一个要素聚集过程,利用其优势不断把边缘区的人、财、物吸附到核心区,一般会造成边缘区的“准殖民”经济形态,这叫做负向的回程流动,或者叫做极化效应。梯度推移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边缘区经济的发展,但这种辐射带动是有条件的,例如对边缘区市场和资源的占有,即所谓“以市场换技术”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看到,核心区对边缘区的转移和辐射是基于产业升级和技术换代的需要,是为了腾出空间开发新技术和新产业,而转移给边缘区的通常是标准技术和传统产业(产品)。在这种情况下,边缘区如果只立足于梯度推移,那么,它同核心区的技术和经济差距便几乎是无法缩小的,还会明显拉大。
总的来说,中部地压具有鲜明的过渡性,从经济地理上看,近似于“半边缘区”。要在中部崛起,只有采取追赶式的工业化反梯度推移战略才有可能实现。所谓反梯度推移,是指某种产业经济的流程改变从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扩展流动的常规方向,而反过来由低梯度区向高梯度区推移。这是因为地区间存在的经济技术水平的梯度,不一定就是先进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顺序,如果低梯度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比较好的外部经济效应,且又有市场的需要,并具备必要的基础条件,就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对某些有优势的产业进行大规模开发,实施超赶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向高一级梯度的地区进行反向推移。在这里,反梯度推移的实质是产业革命,即非连续性的产业转换。这主要表现在工业化成长阶段的秩序上,超越,某些传统阶段,大规模开发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业,甚至优先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向现代工业化阶段的跨越。此外,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上,把外部经济效应同自身的优势条件结合起来,加快经济结构高度化的进程,例如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工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梯次,以及优先发展第三次产业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工业化的反梯度推移,是产业倾斜战略。应该说,这是当前边缘区特别是半边缘区经济发展战略思路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和创新。
(二)山西实施反梯度推移战略的基本思路。山西要在中部率先崛起,实现赶超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实施反梯度推移战略。结合重工业重新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山西率先崛起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16个字,即“抢抓机遇,加快调整,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具体来讲:
1.抓住机遇,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施反梯度推移战略,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跨跃是关键。当前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增长环境给山西加快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外部条件。决不能因为市场环境不错,日子好过了,就不愿意调整了,那将会再一次坐失良机。因此,抓住机遇,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就是要坚决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确立的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总指导方针,就是要在做大做强潜力产品的基础上,下气力推进行业结构调整,确立山西新的竞争优势。首先要在市场较好的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改造上有所突破。积极运用先进制造技术、先进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等一批先进成熟适用的高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渗透和运用,以实现关键技术、工艺、设备的优化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带动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第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向知识经济高科技时代的跨跃。应该看到,在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个平台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虽有一些差距,但差别并不大,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果能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在较短的时期内将其培大、培壮、培强,形成具有强大辐射力和带动力的现代主导产业,就能够实现由传统技术向现代先进技术的跨越,变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第三,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格局,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第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架构现代服务业体系。
2.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为加快改革提供了有利时机。必须认识到,虽然进一步深化改革面临着不少阻力和挑战,但在当前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提高、活力增强的条件下,困难比经济发展滞缓时要小得多,政府的回旋余地要大得多。应当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协调推进宏观和微观领域的改革,城市和农村改革,经济和社会、政治领域的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使整个经济形成自我良性循环,逐步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格局。立足于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改革的重点,一是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按照“管住政府、放开市场、吸引民间投资、加强风险约束”的思路,根据市场化方向,严格界定政府的投资职能,让民间投资主体在投融资活动中发挥主要作用,加强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风险责任,为根治行政主导的重复建设、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创造体制条件;二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按照“政府支付改革成本,市场筹措发展资金”的思路,由政府出钱解除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支付改革成本,为企业改制创造条件。政府通过支付改革成本,打破劳动者和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的资产能够流动起来,或者是重组,或者是收购、兼并甚至破产。改制后企业下二步发展所需的资金,则应通过引入新的投资者或市场融资渠道解决,政府不能包办;三是加快农村经济改革。农村发展与改革应当有新的思路,通过着力推进城市化、市场化和工业化来解决“三农”问题,不仅要扩大当前农村需求,更要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打好中长期基础。在农村外部,加强财政和金融等方面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打破城乡分割,创造有利于农民外出就业的公开环境,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在农村内部,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把农村税费改革与县乡机构改革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
3.抓住机遇,扎扎实实推进创新。全面推进制度创新,是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跃式发展,赶超发达地区的必由之路。当前山西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已有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要使这种趋势保持下去,仅此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种能够把各种生产要素有机利用起来的市场环境,核心是要通过创新,形成能够调动、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的有效机制。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市场机制的创新和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尤为重要。市场化进程慢是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完善市场制度,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管理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市场行为的组织规范。核心是要建立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使市场机制对山西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减少经济运行成本。通过加速市场化,快速释放后发潜力,使之转化为竞争优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切实解决政企不分,政府对经济事务直接干预过多、过深,而公共服务又严重不足的状况,把政府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创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和法律环境上来,全面提高政府效率,形成市场机制更好发挥作用的条件,给投资者、创业者以稳定预期。
2004-06-10
省统计局局长 李宝卿
抢抓重工业重新大发展机遇 力促山西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 中部地区努力实现绿色崛起 勾画大蓝图 谋划快发展--贵阳市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城市建设 大项目推动大发展--清镇市抢抓机遇谋划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中部崛起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出台 六龙头公司受益 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出台 六大板块龙头公司受益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全文) 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出台 六龙头公司受益 中部地区崛起 六龙头公司优先受益 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做出八大部署 发改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点做好10方面工作 服务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中部科学崛起 2010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举行 合肥房价率先“中部崛起”三问各省会楼市排行榜 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全文) “中部崛起”的产业优势、问题及发展思路 抢抓机遇 奋力赶超 推进怀忠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常委会精神抢抓发展机遇实现宿迁更大突破 抢抓机遇 合力攻坚 推动新阶段我县教育事业协调快速发展 江西行政审批大“瘦身” 打造中部地区高效政府 江西行政审批大“瘦身” 打造中部地区高效政府 我国中部地区我国中部四个矿产大省频发地陷 灾情远超想象3 “中部崛起”新透视 国务院批复武汉城市规划 定位中部地区中心城市 --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