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唐诗》看唐代的水稻品种及分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03:55:27
2007-07-18    胡安徽    卢华语惠寄    点击: 2873
一1
从《全唐诗》看唐代的水稻品种及分布
《全唐诗》中有许多述及稻作的诗句,仅“稻”一字 就出现337次。[1]时贤对唐代稻作的研究成果已相当多。[2]而本节即以《全唐诗》所述为据,简析唐代的水稻品种及地域分布概况。

《全唐诗》中,仅仅涉及水稻品种的诗句就有若干,而其所描绘的品种至少有十二种。现分别叙列如下:
1、蝉鸣稻
孟浩然诗《荆门上张丞相》中有“始慰蝉鸣柳(一作稻),俄看雪间梅”[3]以及唐彦谦诗《西明寺公盆池新稻》中的“为笑江南种稻时,露蝉鸣后雨霁霁”[4]均描绘了江南多有栽种的稻作品种——蝉鸣稻。这种稻,用蝉的鸣叫代表收获期,表明是早熟品种。据清代屈大钧的《广东新语》记载:谷,最早者六十日,种之六十日而熟,又曰蝉鸣稻。[5]可见,蝉鸣稻确有早熟之特点。
2、霜稻
霜稻品种在唐诗中也有记述。“时时风折芦花乱,处处霜摧稻穗低”,[6]“风篁冒水远,霜稻侵山平”,[7]诗人们描绘了在有霜季节,霜稻仍在田间生长的景况。与蝉鸣稻比,“霜稻故名思义,更是晚稻无疑”。[8]
3、珠稻
元稹《赛神》诗有“年年十 月暮,珠稻欲垂新”[9]句,似乎让人看到十月底,珠稻仍然长势旺盛,足见其亦为晚熟品种。对此品种,游修龄先生有详细论述。[10]
4、玉粒
杜甫对玉粒这一品种印象特别深刻,因而在《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中两次进行描写:“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红鲜终有日,玉粒未吾悭”。[11]据考证,玉粒,是指“齐白头”米,此米圆净如珠。[12]难怪杜甫对玉粒情有独钟。
5、江米
李贺《始为奉礼仪忆昌谷山居》诗“长江米熟,小树枣花香”11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稻熟花香的田园生活图。诗中的江米是一种优质品种。据记载,“江米,江南所贡玉粒”,12就证明了这一点。
6、罢亚
罢亚(或写作)稻在唐代也是一个常见的品种,种植面积较大。“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肥”、11“罢亚百顷稻,西风吹半黄”13就是佐证。罢亚这一品种在唐代,只取其音,作“罢亚”。宋以后,为了避免误解,加“禾”旁,以示专指禾稻的品种名。14罢亚在清代仍有栽种,据清代同治年间的《苏州府志》记述,稻,皮茎俱白,色斑,粒长,性硬,或称为胜红莲,晚种晚熟。15
7、牙稻
白居易在江州做官时,曾经历了以牙稻为禄米的情况。他在《官舍闲题》中写到:禄米牙稻,园蔬鸭脚葵。[13]这种牙稻在唐以前和以后的诗句,农书中均不见记栽,但据游修龄先生考证,它是一个类似于鼠牙稻的品种。[14]
8、红稻
“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15]郑遨的《伤农》诗,既刻画了劳动者劳作的艰辛,又描绘了红稻的突出特点:颜色红。看到红稻饭,使人想起耕种时耕牛的下巴颏磨破而流出的血。[16]关于红稻的诗句还有不少,如“正是如今江上好,白鳞红稻紫羹”,[17]“沃野收红稻,长江钓白鱼”、[18]“秋雨几家红稻熟,野塘何处锦鳞肥”等。[19]有资料认为,红稻和下文所述黄稻一样,既是晚稻,又是具有香味的优质稻。[20]
[1] 北京大学中文系网站《全唐诗》检索系统提供的检索信息
[2] 参见张泽咸《试论汉唐间的水稻生产》(《文史》第18辑) 林立平《唐代主粮生产的轮作复种制》(《暨南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1期) 鲁西奇《唐宋间汉水流域粮食作物种植及其地理分布》(《中国农史》2001年第20卷第3期)等
[3] 《全唐诗》卷160 中华书局1960年4月点校本
[4] 《全唐诗》卷672
[5] 转引自:游修龄著《中国稻作史》第82页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6] 《全唐诗》卷631张贲《奉和袭美题褚家林亭》
[7] 《全唐诗》卷352柳宗元《游石角过小岭至长鸟村》
[8] 梁家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第345页  农业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9] 《全唐诗》卷398
[10] 游修龄著《中国稻作史》第84页
[11] 《全唐诗》卷221
[12] 宁业高、桑传贤选编:《中国历代农业诗歌选》第93页 农业出版社1988年版
11《全唐诗》卷390
12《康熙字典》(戌集上)金部 中华书局1958年版
13《全唐诗》卷520 杜牧《郡齐独酌》
14 游修龄著《中国稻作史》第85页
15(清)《苏州府志》卷20《物产》同治重修江苏书局开雕
[13] 《全唐诗》卷439
[14] 游修龄著《中国稻作史》第84页
[15] 《全唐诗》卷855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下) 第387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7] 《全唐诗》卷697 韦庄《雨霁池上作呈侯学士》
[18] 《全唐诗》卷189 韦应物《送张侍御秘书江左观省》
[19] 《全唐诗》卷698 韦庄《杜旧居二首》
[20]梁家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第345页
责任编辑: echo
9、黄稻
“万木已清霜,江边村事忙。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1]钱起的《江行无题一百首》写出了故溪黄稻成熟时的重要特征:味香。同时,从“万木已清霜”一句还可以看出:黄稻也属于晚熟品种。
10、白稻
白稻也是唐代的一个重要的水稻品种,韦庄的《题阳县马跑泉李学士别业》诗,有“西园夜雨红樱熟,南亩清风白稻肥”[2]句,为我们描绘了樱桃成熟的季节,白稻长势正旺的美景。明代黄省曾在他的《理生玉镜稻品》中对白稻做了详细记载,“其粒赤而桴芒白,五月初而种,八月而熟,谓之早白稻,松江谓之小白,四月谓之细白,九月而熟谓之晚白,又谓芦花白,松江谓之大白。”[3]
11、红莲稻
唐诗中还有记述“红莲”品种的诗句:“今朝有客卖鲈鲂,手提见我长于尺。呼儿舂取红莲米,轻重相当加十倍”[4]、“遥为晚花吟白菊,近炊香稻识红莲”。[5]这表明唐代确有红莲这一品种。《理生玉镜稻品》中也描述了红莲稻,称其粒大而芒红,皮赤,五月而种,九月而熟。[6]足见红莲稻有芒红、皮红的显著特征。
12、香稻
香稻是唐代极其重要的一个品种,亦是诸多诗人关注的焦点。不过,在唐诗中,香稻还以“香秔”、“香稉”“香粳”等字眼出现。如岑参诗《太白东溪张老舍即事寄舍弟侄等》“石泉饭香稉,酒翁开新槽”句,[7]杜甫诗《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偏劝腹腴愧年少,软炊香稉缘老翁”句,[8]许浑诗《夜归驿楼》“早炊香稻待鲈鲙,南渚未明寻钓翁”句,[9]为我们写明了用香稻做饭的事实。“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10]这是杜甫描写的夔州东屯香稻的栽培。在夔州的瀼水西边,也有香稻的种植:“柴扉临野碓,半湿捣香粳”[11]便是明证。白居易诗《盐商妇》则直接描述了今安徽、江西一带有香稻栽种的情况:“何况江头鱼米贱,红鲙黄橙香稻饭”。[12]“香稻熟来秋菜嫩,伴僧餐了听云和”[13]则刻画了秋菜伴香稻下饭后听云和的美妙场景。李颀诗《赠张旭》“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秔”[14]则告诉我们太湖地区用白瓯贮存香稻的生活常识。《新唐书·地理志》载,常州、苏州、婺州均有土贡香秔。这说明常、苏、婺三州亦有香稻种植。从杜甫诗述及的夔州一带香稻的种植,到白居易笔下安徽、江西地区香稻的栽培,以及常、苏、婺三州香稻的栽种,表明了香稻的分布区域之广。这种香稻,不仅可以充贡,而且市场上也有交流,杜甫《病后遇王倚饮赠歌》“遣人向市赊香粳”句[15]便是佐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香稻种植具有悠久的历史,如张衡的《南都赋》就记述了东汉种植香稻的情况:“若其厨膳,则有华芗重,滍皋香秔,归雁鸣,黄稻鲜鱼,以为芍药。”[16]另东晋也有香稻。谢灵运:“蔚尉丰秫,苾苾香粳”,[17]便是明证。入唐以后,香稻的种植非常普遍。到明清时期,关于香稻的记载也不绝于书。如明代《理生玉镜稻品》中记录,香稻“粒小而性柔,有红芒、白芒两等,七月而熟,曰香秔。”[18]又清代《苏州府志》记载:香子稻,色斑,粒长,以一勺入他炊之,饭皆香。[19]。
概言之,以唐诗传递的信息看,唐代的水稻品种主要有:蝉鸣稻、霜稻、珠稻、玉粒、江米、罢亚、牙稻、红稻、黄稻、白稻、红莲稻、香稻等。而香稻,则是极为重要的水稻品种。
[1] 《全唐诗》卷239
[2] 《全唐诗》卷698
[3]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 商务印书馆发行
[4] 《全唐诗》卷621 陆龟蒙《五歌·食鱼》
[5] 《全唐诗》卷624 陆龟蒙《别墅怀归》
[6] 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 商务印书馆发行
[7] 《全唐诗》卷198
[8] 《全唐诗》卷217
[9] 《全唐诗》卷534
[10] 《全唐诗》卷229
[11] 《全唐诗》卷230
[12] 《全唐诗》卷427
[13] 《全唐诗》卷629 陆龟蒙《蔬食》
[14] 《全唐诗》卷132
[15] 《全唐诗》卷217
[16] 章沧授,黄宁生编:《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汉赋》第194页 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
[17] (梁)沈约撰《宋史》卷67《谢灵运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18] 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
[19] 《苏州府志》卷20《物产》

唐代诗歌不仅为我们了解唐代的水稻品种提供了大量佐证,而且还为我们分析当时水稻的分布状况提供了重要参照。据张泽咸等先生的研究,唐代水稻分布的主要区域是江浙、荆襄、巴蜀、关中、中原等地区。[1] 对这些区域内水稻的分布概况,从唐代诗歌中,我们同样可窥见其面貌。
1、江浙地区
该区主要包括江南道和准南道,描写该区稻作的诗句很多,据统计有近百首。[2]如殷文圭的《九华贺雨吟》:“万畦香稻蓬葱绿,九杂奇峰扑亚青”,[3]刻画了唐代池州(今安徽贵池)九华山一带万畦香稻的长势。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写下了“水苗泥易耨,畬粟灰难锄”[4]句,反映了杭州水稻的栽培。“九江地卑溼,四月天炎燠。苦雨初入梅,瘴云稍含毒。泥秧水畦稻,灰种畬田粟”[5]描述了唐代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梅雨时节插秧的场景。刘禹锡诗《送李中丞赴楚州》句:“万顷水田连郭秀,四时烟月映淮清”[6]及李嘉祐诗《自田西忆楚州使君弟》:“鱼网平铺荷叶,鹭鸶闲步稻苗”[7]句则是对楚州(今江苏淮安)一望无际的稻田及田中鹭鸶闲步的特写。
唐诗中描写苏杭一带水稻种植的句子尤其多,如白居易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在杭州任职时就有“麦风低冉冉,稻水平漠漠”;[8]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五月,他至苏州,则写下了“去年到郡时,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9];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因病免官后,忆起游浙右数郡时,又记下了“鳞差渔户舍,绮错稻田沟”[10]。白氏的诗,既描绘了苏杭周围平展如镜的稻田,又勾勒了该区洁白如银的稻花图,还刻画了这一带稻田田塍纵横交错的场景。而李中诗《秋日澄润州城楼》句“水接海门铺远色,稻连京口发秋香”[11]则描绘了润州(今江苏镇江)城外大片水稻的栽种。罗隐诗《姑苏城南湖陪曹使君游》句“水蓼花红稻穗黄,使君兰棹泛回塘”[12]则点画了苏州(今江苏苏州)城外四周水乡丰收在望的美景。
从前引诗句可知,江浙地区的水稻种植跨州连县,其景象可谓蔚为大观,而其中又以苏杭一带的种植为甚。其所以如此,首先当与该地水利工程众多有直接关系。唐代前后期,淮南道和江南道共修水利工程94项。[13]这些修建的水利工程,加之当地的地理环境优势:平原广阔、沿江、沿湖河流众多,故使该区域为唐代南方最重要的水稻产区。杜甫诗“云帆转辽海,稉稻来东吴”[14]和诏以大米折纳两税便是明证。《册府元龟》卷498载:贞元年间,德宗诏令浙江东西道两税折纳米一百万石,运至渭桥输纳。[15]其次,与北方相比,江浙地区的战乱较少,有一个相对稳定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社会环境。再次,唐政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重视农业生产,采取一系列恢复、发展农业的措施,如继续推行均田制、设义仓救济灾民、对流亡回来的农民减免租役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另外,农业生产工具和灌溉工具的发明、改进、推广、普及,如曲辕犁、筒车、立井水车等,从技术层面上为水稻栽培提供了帮助。最后,隋唐时期中国气候变得和暖,[16]雨量充沛,也有利于水稻的栽培、生长。上述唐政府的政策、生产技术、气候等因素,同样也是巴蜀、荆襄、关中、中原等地区水稻栽种的有利因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江浙地区的水稻品种品质相当高。《新唐书·地理志》所列有水稻贡品的八个州,即京兆府、绛州、常州、苏州、婺州、湖州、扬州和郢州,江浙地区就有五个,即常州、苏州、婺州、湖州、扬州。另作为贡品的水稻共九个品种,即水土稻、梁米、黄陆米、乌节米、大、小香秔、蠕米、赤松涧米、节米。而江浙地区则占有:黄陆米、乌节米、大、小香秔、蠕米、赤松涧米等6个品种。很明显,无论从贡米州数还是贡米数量,江浙地区都占绝对优势。
2、巴蜀地区
该区主要含剑南道及山南道之夔、忠、涪、万、利、扶、集、壁、巴、蓬、通、开、阆、果、梁等州。这也是诗人们聚焦水稻的又一重区,如杜甫在此地夔州寓居,就留下了不少描绘夔州水稻的诗句。其诗《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句:“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17]描绘了夔州东屯青稻广布的景象。“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18]虽说只有百顷,但也足以说明夔州有水稻的栽种。另从梓州到利州也有水稻种植,岑参诗《与鲜于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道中作》有“水种新插秧”[19]和温庭筠诗《利州南渡》“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20]便是明证。再阆州也有稻田,何扶诗《送阆州妓女归老》句“十亩稻香新绿野”[21]就写出了阆州水稻郁郁葱葱的长势。而羊土谔诗《郡中即事》“稻畦残水入秋池”[22]则是资州一带的水稻栽培的反映。
巴蜀地区水稻分布面积之广同样与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有直接关系。据《新唐书·地理志》载,成都北十八里有万岁池,积水溉田;彭州所辖九陇,武后时,刘易从决唐昌沲江、凿川派流,合堋口埌歧水溉九陇、唐昌田;蜀州治新津,西南二里有远济堰,分四筒穿渠,溉眉州、通义、彭山之田;汉州所属雒,贞元未,刺史卢士立堤堰,溉田四百余顷;眉州下辖彭山,有通济大堰一,小堰十,溉田千六百顷;绵州的罗江县,北五里有茫江堰,引射水溉田入城,北十四里有杨村堰,引折脚堰水溉田;陵州所治籍县,东五里有汉阳堰,武德初年引汉水溉田二百顷。[23]有学者统计,剑南道在唐前、后期有水利工程34项,山南道有16项。[24]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使该地区的大面积水稻栽种成为可能。据记载,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太府少卿李袭誉运剑南之米以实京师。[25]咸亨元年十一月乙卯,运剑南义仓米百万石救饥人。[26]这就充分说明巴蜀地区确实是唐代重要的水稻产区。同时,该区地处长江上游,地理位置和地形相对独特,使该区基本上未受战乱影响,从而有利于生产发展。
[1] 参见张泽咸《试论汉唐间的水稻生产》《文史》第18辑  游修龄《中国稻作史》  林立平《唐代主粮生产的轮作复种制》《暨南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1期
[2] 张泽咸:《试论汉唐间水稻生产》第44页 《文史》第18辑
[3] 《全唐诗》卷707
[4] 《全唐诗》卷445 白居易《三月三十日四十韵》
[5] 《全唐诗》卷443 白居易《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
[6] 《全唐诗》卷359
[7] 《全唐诗》卷207
[8] 《全唐诗》卷444 白居易《和微之四月一日作》
[9] 《全唐诗》卷444 白居易《答刘禹锡白太守行》
[10] 《全唐诗》卷450 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
[11] 《全唐诗》卷748
[12] 《全唐诗》卷655
[13]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经济卷)第40页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14] 《全唐诗》卷218杜甫《后出塞五首》
[15] 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498《邦计部·漕运》中华书局影印1960年版
[16]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17] 《全唐诗》卷221
[18] 《全唐诗》卷229 杜甫《茅堂检校收稻二首》
[19] 《全唐诗》卷198
[20] 《全唐诗》卷578
[21] 《全唐诗》卷516
[22] 《全唐诗》卷332
[23] 《新唐书》卷42《地理志》
[24]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经济卷)第40页
[25] 《册府元龟》卷498《邦计部·漕运》
[26] 宋·王应麟编《玉海》卷184,大化书局 中华民国六十六年版
3、荆襄地区
该地区范围大致为山南东道之荆州,郢州、复州、隋州、襄州、均州、邓州等地。描写该区水稻诗句也较多。“阴阴桑陌连,漠漠水田广”[1]写出了荆州稻田面积之大。皮日休诗《送从弟皮崇归复州》“处处路旁千顷稻,家家门外一渠莲”[2]描绘了复州(今湖北沔阳)广布的稻田。“高下绿苗千顷尽”[3]则勾画了郢州(今湖北钟祥)的水稻种植图。此外,郢州还贡节米,[4]说明该地有优质水稻栽培。白居易诗《内乡村路作》“渭村秋物应如此,枣赤梨红稻穗黄”[5]则刻画了当时隶属邓州的内乡水稻即将丰收的场景。“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6]则展示了隶属于均州的郧乡(今湖北郧县)稻苗一派葱绿景象。和江浙地区相似,荆襄地区河流众多,水网交错,是该区水稻种植的特有因素。
4、关中地区
该区四至界定为关内道以南至秦岭,陇州以东至河东道。韦庄诗《题阳县马跑泉李学士别业》句“南亩清风白稻肥”[7]描绘了阳县(今陕西千县)的白稻长势正旺。其“秋雨几家红稻熟”[8]却写出了杜(今陕西户县,杜阳县)有红稻栽种的事实。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9]则刻画了辋川(今峡西蓝田县终南山下)水田广布的态势。
关中地区为唐都长安所在地,粮食供给十分重要。因此,唐代统治者相当重视该区的粮食生产。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治中云得臣自龙门引河溉田六千余顷。[10]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刺史姜师度引洛堰河以溉田百余顷。[11]此后,玄宗命王为京兆尹稻田判官,[12]管理长安郊区的水稻生产。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玄宗又“以京兆稻田给贫民,禁王公献珍物”。[13]广德年间,又拆毁了王公寺观的碾70余所,“以广水田之利,计岁收粳稻三百万石”。[14]“有咸应、永清二渠,贞元中,刺史李景略开,溉田数百顷。”[15]这些史料和唐诗相互参证,无疑表明该地区是唐代水稻生产的又一要区。关中成为水稻产区的原因,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即该区在历史上开发较早,既重视精耕细作,又多是久经耕垦的熟田。下文所述中原地区,也有这种特点。
5、中原地区
该区主要指都畿道和河南道中部,大致相当于今三门 峡以东至山东省西部、黄河以南至淮河以北地区。此区开发较早,农业历史悠久。在唐诗中,也有不少描绘水稻种植的句子,如李贺《昌谷诗》:“昌谷五月稻,细青满平水”[16]便描绘了洛阳附近昌谷(今河南宜阳)水稻种植的的盛况。“红粒陆浑稻,白鳞伊水舫”[17]则反映了洛阳伊水两岸有红粒稻的栽培。“晨登歇马岭,遥望伏牛山。……秔稻远弥秀,栗芋秋新熟”[18]描写了陆浑山(今河南嵩县东北伊水西岸)附近秔稻的种植概况。韦庄的《虢州涧东村居作》“满畦秋水稻草平”[19]则为我们绘出了虢州(今河南灵宝)一带稻的生长态势。卢殷诗《雨霁登北原寄友人》“稻黄扑扑黍油油”句[20]以及王建《汴州水驿》诗句“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21]则为我们勾勒了汴州(今河南开封)水稻将熟和鱼戏田间的美景。另据史书记载,开元中,身为检校汴刺史的字文融被派充河南北沟渠堤堰决九河使,字文氏“又建请垦九河故地为稻田”。[22]而时任宰相的张九龄主张开河南水屯,被玄宗派“兼河南开稻田使”。[23]足见中原地区水稻种植之繁盛。
《新唐书·地理志》对中原地区的水利设施也多有记载:颖州所辖汝阴;南三十五里有椒陂塘,引润水溉田二百顷;又下蔡县,西北百二十里有大崇陂,八十里有陂,六十里有黄陂,东北八十里有湄陂,皆隋末废,唐复之,溉田数百顷。许州所属长社,绕州郭有堤塘百八十里,节度使高瑀立以溉田。陈州之西华,有邓门废陂,神龙中,令张馀庆复开,引颖水溉田。蔡州之新息,西北五十里有隋故玉梁渠,开元中,令薛务增濬,溉田三千余顷。汴州所治陈留,有观省陂,贞观十年,令刘雅决水溉田百顷。[24]这众多的利工程之修建和修复,为该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条件。
以上我们主要利用唐诗并结合史料,探讨了唐代的主要水稻种植区域分布概况。但并不等于说,唐代水稻在其他地区没有种植。事实上,在今西北地区、山东、山西、河北等地也有水稻栽培。[25]只是这些地区的水稻栽培在唐诗中少有反映而已。可以这样说,唐诗有关水稻的诗句涉及较多的地区,基本都是唐代重要的水稻种植区。
[1] 《全唐诗》卷236钱起《奉和张荆州巡农晚望》
[2] 《全唐诗》卷613
[3] 《全唐诗》卷535许浑《汉水伤稼》
[4] 《新唐书》卷40《地理志》
[5] 《全唐诗》卷443
[6] 《全唐诗》卷126,王维《送友人南归》
[7] 《全唐诗》卷698
[8] 《全唐诗》卷698
[9] 《全唐诗》卷128
[10] 《新唐书》卷37《地理志》
[11] 《新唐书》卷37《地理志》
[12] 后晋·刘眴等撰《旧唐书》卷105《王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13] 《新唐书》卷5《本纪第五(玄宗)》
[14]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89《碾》中华书局1955年版
[15] 《新唐书》卷37《地理志》
[16] 《全唐诗》卷392
[17] 《全唐诗》卷453白居易《饱食闲坐》
[18] 《全唐诗》卷51宋之问《游陆浑南山自歇马岭到枫香林以诗代书答李舍人适》
[19] 《全唐诗》卷695
[20]《全唐诗》卷470
[21]《全唐诗》卷299
[22]《新唐书》卷134《宇文融》列传第59
[23]《新唐书》卷126《张九龄》列传第51
[24]《新唐书》卷38《地理志》
[25] 参见张泽咸《试论汉唐间的水稻生产》《文史》第18辑
责任编辑: e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