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诗看唐代麻织业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52:16
从唐诗看唐代麻织业
2007-08-11    吴孔明    卢华语惠寄    点击: 2586

从唐诗看唐代麻织业
唐代是封建社会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诗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着社会存在,其内容与当时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唐诗中有数十首反映唐代麻织业状况的作品,是研究唐代麻织业的重要资料。本文就唐诗所反映的有关唐代麻织业的分布、麻织品加工以及麻织品在生活中的运用等方面对唐代麻织业作一粗浅探讨。

交纳麻织品是唐代赋税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按唐制“调随乡土所产”,庸“绢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①。天宝时,全国赋税收入每岁“计粟则二千五百余万石,布、绢、绵则二千五百余万端、屯、匹(其中绢740余万匹,绵185万余屯,布1605万余端),钱则二百余万贯”,②如此多的麻织品与唐代麻织业的广泛分布紧密相连。
唐代麻织业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是江南。当时江南地区不仅庸调纳布,而且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后实行“以布代租”,③足见麻织业在唐代江南地位十分突出。唐诗描绘了江南麻织业分布广泛的情景。戴叔伦《郊园即事寄萧侍郎》论及抚州(治今江西抚州)情况称“邻里桑麻接,儿童笑语喧”,④抚州家家植麻,连成一片,因而麻织业分布广泛是无庸置疑的。白居易《红线毯》一诗使宣州的丝织业广为人知,而唐时宣州及吴中地区麻织业与丝织业相比并不显得逊色,李白在流放夜郎归来后,从吴中至当涂途中曾做诗云:“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也曾到秦人家。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⑤可见其沿途麻织业均较兴盛。而唐代江南麻织业的密集分布并不限于上述地方。严维《游荆溪》诗曰:“看卷云帆歌白苎”⑥,表明常州义兴地区苎麻纺织较发达。皎然《寻陆鸿渐不遇》提到:“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说明湖州桑麻繁盛,而且在张文规为湖州刺使时对辖区内“苎布直胜罗绮轻”颇感自豪,以至于“劝子强为吴会行”⑦,可见,湖州麻织业并不亚于江南其它地方。唐代诗人许浑“绕屋遍桑麻”的江南农村风光描写并非夸口⑧,如陆龟蒙在描绘松江甫里时就称:“四邻多是老农家,百树鸡桑半顷麻。”⑨唐代百姓授田数按杜佑推算,天宝中每户合一顷六十亩,⑩而江南每户麻田种植就占田亩数的近1/3,足以表明植麻纺织是江南农村中的主要副业。
而唐河南道、山南道、剑南道及河北道广大地区麻织业也较普及。祖永《田家即事》对汝州(治今河南临汝)境内“稼穑岂云倦,桑麻今正繁”的叙述,说明汝州植麻繁盛,麻织业发达。①卢纶《送邓州崔长史》诗“绕郭桑麻通淅口,满川风景接襄州”②,以及李频《送姚郜先辈赴汝州辟》“雷雨依嵩岭,桑麻接楚田”的描绘③,说明从襄州(治今湖北襄阳)到邓州(治今河南邓县)之间的广大地区广泛存在麻织业,亦即表明唐代河南道、山南道麻织业分布跨州连道。另外,山南道的夔州麻织业历史悠久,如杜甫《夔州歌十绝句》说“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从”就是证明。④唐代剑南道植麻广泛,薛曜在绵州(今四川绵阳)时看到“云雾含丹景,桑麻覆细田。”⑤表明今川西地区在唐代麻织业是其重要产业。唐代河北道麻织业是其经济繁荣的表现之一。王维《渡河到清河作》诗云:“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⑥一方面说明人口多、集市经济兴盛,另一方面桑麻繁盛构成了平原以东地带城乡风景的一大特色。
中西部地区面积广大,麻织业分布虽然总体上不及江南等地,但仍相当广泛。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间,“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⑦说明从长安到安息州(今中亚乌兹别克共和国布哈拉)之间均有麻织业。大中四年(850)沙洲首领张义潮奉瓜、沙、伊、肃、甘等11州地图归唐时,有人做诗曰“水流依旧种桑麻”,⑧表明只要适合麻的生长,这些地方就会发展麻织业,可见唐代河西各州麻织业亦是农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 李林甫等:《唐六典》卷3《户部尚书》,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
② 杜佑:《通 典》卷6《食货六》,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③ 《新唐书》卷51《食货志》
④ 彭定求等:《全唐诗》卷273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⑤ 《全唐诗》卷181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
⑥ 陈尚君:《全唐诗续拾》卷16,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⑦ 《全唐诗》卷366《吴兴三绝》
⑧ 《全唐诗》卷529《春日题韦曲野老村舍二首》
⑨ 《全唐诗》卷625《奉和夏初袭美见访题小斋次韵》
⑩ 《通典》卷2《食货二》
① 《全唐诗》卷131
② 《全唐诗》卷276
③ 《全唐诗》卷588 李频《送姚郜先辈赴汝州辟》。
④ 《全唐诗》卷229
⑤ 《全唐诗》卷882 薛曜《登绵州富乐山别李道士策》
⑥ 《全唐诗》卷125
⑦ 《资治通鉴》卷216“天宝十三载”
⑧ 佚名《敦煌》《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4期《补全唐诗拾遗》。

提到麻织业必然离不开麻纺织品的加工。治麻必须经过脱胶处理,唐代一直沿用夏代以来提取麻纤维的方法——浸沤脱胶法。⑨如唐诗中 “沤纻为缊袍”、“沤苎成鱼网”的诗句以及白居易《闲坐》诗“沤麻池水里,晒枣日阳中”的生活描写均道出了唐人提取麻纤维的这种方法。⑩而且,当时人们沤麻一般选择就近水源的地方,有祖永《归汝坟山庄留别卢象》诗“沤麻入南涧,刈麦向东菑”可以为证。⑾麻杆经过水沤充分,纤维柔弱如丝,接下来便是广大农村妇女夜以继日的纺绩。白居易《朱陈村》描绘了距离徐州(今江苏徐州)古丰县百余里的一个小村庄,朱、陈两姓家族聚居“世世为婚姻”的情况,可以说是封建家族社会生活的写照。诗中讲到“桑麻青氛氲”,说明这里人们非常注重麻的种植且种植麻面积很大,同时“机梭声札札”则成为这个村庄的一大特色,⑿而这种场景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生活场景的显现。
唐代江南麻织业发达,天宝年间江南地区每年仅赋税麻布所入就达1000万端以上,⒀占年全国庸调麻织品的2/3,如果没有广泛的麻织业存在、没有广大妇女的辛勤劳作,生产出这么多的麻织品是难以想象的。唐诗中关于江南妇女绩麻纺织场景的描写更能增进我们对当时麻织业的了解。如长孙佐辅《上行经村径》诗 “一径有人迹,到来唯数家。依稀听机杼,寂历看桑麻”①,描写了江南农村的纺织状况。诗中既然提到桑麻,显然日常纺织中麻织占据相当比重。另外,适应江南水乡的特征,纺织妇女舟中织布的情景也写进唐人的诗句,如刘驾《江村》:“江水灌稻田,饥年稻亦熟。舟中爱桑麻,日午因成宿”②;张籍《江南行》:“江南人家多橘树,吴姬舟上织白苎”,③江南纺织妇女即便是在江中行船仍然不忘织麻、苎,因此,对于唐代农村妇女来讲,织布成为她们生活的主要内容。
⑨ 陈维稷《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第12页。
⑩ 《全唐诗》卷144 常建《渔浦》、卷260 秦系《题镜湖野老所居(一作马戴诗)》、卷460。
⑾ 《全唐诗》卷131
⑿ 《全唐诗》卷433
⒀ 《通典》卷6《食货六》
① 《全唐诗》卷469
② 《全唐诗》卷585
③ 《全唐诗》卷382

唐代麻织业发展另一表现是在对麻织品的利用上。唐代麻织品广泛利用于服装及交纳赋税,同时也是赏赐物品及表达友谊的媒介,而麻织品在商业上的大量运销,则为唐代商品经济发展增添了不少风采。
麻布是唐代百姓的主要衣料,“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④从白居易这首《重赋》诗可看出,植麻纺织是唐代百姓生存的关键。杜旬鹤《蚕妇》诗云:“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⑤ ,着苎麻指穿着苎麻纤维织成的衣服。养蚕织丝的妇女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而其服装却并非丝绸,只能穿上一般的麻织品。麻衣在防寒方面有其先天不足,但对于贫苦百姓,即使“寒刮肌肤北风利”,仍然只能以麻布裹身,有杜诗“秦城老翁荆扬客,惯习炎蒸岁絺绤。去年白帝雪在山,今年白帝雪在地。冻埋蛟龙南浦缩,寒刮肌肤北风利。楚人四时皆麻衣,楚天万里无晶辉”可以为证。⑥麻织品不仅是士人、百姓的通用服装,隐士、僧侣、道士也尽着麻衣。“朝饥有蔬食,夜寒有布裘”、“楮为冠子布为裳,吞得丹霞寿最长”两诗分别为壮年白居易所表露的隐逸之心和龙兴观主人装束,⑦从中可以发现,当时隐士、道士等人的衣着均为麻织品。
在麻布衣物中,唐人更加推崇的是苎麻衣服。太宗朝时“士人以棠苎襕衫为上服”⑧,中唐时“沤纻为缊袍”、“客衣筒布润”乃是一种时尚,⑨以至于唐人到了“裁衫催白纻”的痴狂程度⑩。到了晚唐时期,苎布仍是士人普遍看中的服饰材料。例如贾岛《再投李益常侍》“新衣裁白苎”就是对当时曲江一带士人生活习惯的描写。⑾另外,雍陶《公子行》刻画了当时富家子弟不爱锦绣爱苎衣的场面:“公子风流嫌锦绣,新裁白纻作春衣。金鞭留当谁家酒,拂柳穿花信马归。”⑿ 这都说明苎布在当时很受欢迎。唐代麻织业加工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白纻眼细匀于研”⒀,表明唐人在制作苎布衣服时投入很大精力,这也是苎衣广受欢迎的重要因素。唐诗中描绘的麻布衣服有的质量已经相当高,如戴叔伦《白苎词》云:“新裁白苎胜红绡,玉佩珠缨金步摇”⒁,白苎衣服可以和红绡相媲美。另外,张文规《吴兴三绝》也赞扬“苎布直胜罗纨轻”⒂,说明这些地方的苎布衣服在质量上已超过一般丝织品。当然,除质量外,与其它服装材料相比,苎麻织品有其独特的优势,也是唐人对之情有独衷的原因之一,同时亦不失为唐代麻织业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我国中低纬度地区来说,夏季湿热,着丝绸则沾贴体肤,而苎布无此弊病,手工纺织的苎麻布,制作精美、透而不露、清汗离体、透气散热。乐府诗中就有“质如轻云色如银”的描述,①唐代李白、崔国辅、杨衡、王建、张籍、柳宗元、元稹等众多诗人关于白苎歌舞的诗句均展现了苎衣这种优越的特性。
唐代麻织品在赋税方面的作用突出。唐前期,庸调均可纳布,且开元天宝时一般丁男的力役多输庸代替,即每丁每年输布1.5端代庸,特别是江南地区实行“以布代租”,使麻织业在赋税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据《通典》卷六记载天宝年间每年麻织品就占全部税收的33.6%。②唐中叶以后,国家财政匮乏,为安定社会、稳定税收,遂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实行 “两税法”,对赋税力役制度以及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即如白居易《重赋》诗云:“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但两税法的实施并没有实现制定者的初衷,即如此诗接下来所说“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③贪吏对百姓的剥削并没有减轻。按两税法,除田亩税以谷物形式交纳外,其他税一律折合成钱币。由于负担沉重,百姓一年所收织麻布几乎无所剩余。唐中期以后,由于剥削的加重,反映劳动者的艰辛、赋税沉重的诗歌很多,而涉及到对麻织品的掠夺性征收也不少见。一般情况下,劳动者不分白天黑夜的干活,要是遇到情况好些还能有些剩余。如王维《赠刘蓝田》诗:“岁晏输井税,山村人夜归。晚田始家食,馀布成我衣”。④杜旬鹤也有诗:“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⑤但多半情况下,除谷物、丝绸外,百姓赖以蔽体挡寒的麻织品亦几乎被各级贪吏剥削待尽。如《山中寡妇》一诗所述:“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⑥桑柘废后还要纳税,显然麻织品亦不可避免成为征收的对象,而当麻织品也被征尽,无所交纳后才不得已逃亡深山。张籍《促促词》尽现了唐代劳动者这种劳而无获的悲惨生活:“促促复促促,家贫夫妇欢不足。今年为人送租船,去年捕鱼在江边。家中姑老子复小,自执吴绡输税钱。家家桑麻满地黑,念君一身空努力。”⑦
麻织品是唐代赏赐的内容之一。在唐代赏赐中,仅用麻织品作为赐物的就有23次之多,唐高祖、太宗、高宗、肃宗、宪宗等朝都曾以布作为赏赐。⑧这些麻织品的赏赐对象多为有功者、政绩突出者以及德高望重之人等。如窦琮,因“有武干”,战功显赫“赐物五百段”⑨。郑王李元懿为绛州刺使,数断大狱,有平允之誉,高宗赐物三百段⑩。唐代皇帝多提倡养老尊老,因而较注重对年老者的赏赐。如贞观三年(629),太宗幸陇州,赐岐山二州八十以上及鳏寡笃疾物各有差。⑾唐制规定“凡赐物十段,则约率而给之,绢三匹,布三端,绵四屯”,⑿亦即唐代赐物中,布占3/10。所以上列各例中麻织品均为赏赐物的组成部分。唐诗中亦不乏关于麻织品作为赏赐物的记述,特别是对于年长者的赏赐多有描写。如李绛《省试恩赐耆老布帛》诗就是以布帛赏赐表达对年老者的安慰。①而崔枢《赐耆老布帛》诗则表达了对皇帝赏赐布帛的感激:“殊私及耆老,圣德赈黎元。布帛忻天赐,生涯作主恩”。②
此外,麻织品还是联系人们感情的纽带。元合十年(815),元稹贬通州,白居易贬江州。同命相怜,为表达对蒙冤挚友的问候,元稹赠送白居易绿丝布③、白轻容。白居易得到衣料后,将其制作成衣,并作《元九以绿丝布白轻容见寄制成衣服以诗报知》,元稹得诗后,即唱酬往来,作《酬乐天得稹所寄纻丝布白轻庸制成衣服以诗报之》诗,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湓城万里隔巴庸,纻薄绨轻共一封。腰带定知今瘦小,衣衫难作远裁缝。唯愁书到炎凉变,忽见诗来意绪浓。春草绿茸云色白,想君骑马好仪容。”④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是唐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当时市场交易物品丰富,麻织品是交换的重要商品之一。由于唐代实行钱帛(包括布)兼行,市场上既有做为货币而出现的麻布,又有做为普通商品的麻织品。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勾勒出当时宣州城市经济的繁荣,诗称当时宣州“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⑤。布帛多如云烟,因此,麻织品在交换中的重要地位则不言而喻。在唐代商品经济发展中,麻织品的外销已为考古及文献所证实,如天宝年间,西北交河郡市场有维州布出售。⑥而唐诗记载的唐代西南地区麻织品的异地销售情况,使我们对唐代商品经济繁荣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从”,⑦“万斛之舟”即万石之舟,意指历史上吴蜀两地商品交换数量之大。作者以麻、盐代表了所有交易物品,一方面表明蜀地麻织业发达,另一方面形象地描绘出西南地区麻织品销量之大、巨舟待发的壮观景象。中唐以后,西南地区麻织品交换继续保持了发展的势头,“风烟渺吴蜀,舟楫通盐麻”⑧,说明盐麻是商人们贩运最广的物品,在长江水运畅通无阻的时侯,往来商品络绎不绝。当然,唐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还很明显,遇到水流不畅或水势险恶时,货运往往受阻。杜甫《客居》诗“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⑨既是对商品流通受阻的埋怨,又表达了对久久不见蜀麻的怀恋,而这种怀恋正说明了蜀麻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已经根深蒂固。
从唐诗可以清楚看到,唐代麻织业分布相当广泛,麻织品加工是广大农村妇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麻织品的多方面用途,使其成为唐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物质。唐诗有关麻织业的诗句,几乎都是描写公元8、9世纪的情形,且又以安史之乱后更多。众所周知,经过战乱,唐代社会物质匮乏,此时有关麻织业的诗歌大量出现,无不表明麻织业在唐代手工业生产中的举足轻重地位,而麻织品也成为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 《全唐诗》卷425
⑤ 《全唐诗》卷693
⑥ 《全唐诗》卷222 杜甫《前苦寒行二首》之二
⑦ 《全唐诗》卷428 白居易《永崇里观居》、卷281 周渭《赠龙兴观主吴崇岳》
⑧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24《车服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⑨ 《全唐诗》卷144 常建《鱼浦》、卷244韩翃《送故人归蜀》
⑩ 《全唐诗》卷305刘复《春游曲》
⑾ 《全唐诗》卷573
⑿ 《全唐诗》卷581
⒀ 《全唐诗》卷644李咸用《谢僧寄茶》
⒁ 《全唐诗》卷273
⒂ 《全唐诗》卷366
① 沈约:《宋书》卷22《乐志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按唐代常年绢布比价折合,布2端又15尺,相当绢2匹,即2.3端布当绢2匹,1605万余端布约当绢1395万余匹绢。天宝中一岁所入粟、布、绵、绢、钱共值4146万余匹绢。
③ 《全唐诗》卷425
④ 《全唐诗》卷125
⑤ 《全唐诗》卷693 杜旬鹤《蚕妇》
⑥ 《全唐诗》卷692 杜旬鹤《山中寡妇》
⑦ 《全唐诗》卷382 张籍《促促词》
⑧ 参见彭康华:《唐代物质赏赐研究》,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打印稿(2004),第34页、12页。
⑨ 《新唐书》卷95《窦威传附琮传》
⑩ 《旧唐书》卷64《郑王李元懿传》
⑾ 董浩:《全唐文》卷5《太宗·赦岐陇二州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
⑿ 《唐六典》卷3“金部郎中员外郎”条
① 《全唐诗》卷319
② 《全唐诗》卷319
③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85载松江府土产“兼丝布”,书中注:“以白苎或黄草兼丝为之”;卷427《兴化府》土产有“丝布”,并引《通志》注:“细缉苎麻杂丝织之”。由此说明丝布是用丝、纻纤维混合织成,即可视为丝织品也可作为质量较高的麻织品,本文把它归为麻织品行列。
④ 《全唐诗》卷416
⑤ 《全唐诗》卷171
⑥ 池田温:《中国古代物价初探——关于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断片》,《唐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页。
⑦ 《全唐诗》卷229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
⑧ 《全唐诗》卷221 杜甫《柴门》。
⑨ 《全唐诗》卷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