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张从申书《改修吴延陵季子庙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2:08:25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976b1f0100j65n.html) - 唐代张从申书《改修吴延陵季子庙记》_中国书法_新浪博客





 











张从申书《改修吴延陵季子庙记》
延陵镇九里有季子庙,始于汉,盛于唐、宋,延于明、清至今,世称“江南第一大庙廷”。公元前477年(按中国历史纪年表计),吴国君主夫差失国,越灭吴后,季札后人仅有四子子玉一支血脉,隐姓埋名,世代一直坚守家园,岁岁祭祀吴氏始祖季札墓茔,并在墓左侧建立季子祠。古时,祠四周水泽万倾,沸井百余。今尚存沸井六口,三清三浊。汉时,儒学渐兴,誉为“儒家先驱”的季札,其君子之德被司马迁誉为:“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史记·吴太伯世家》)。笔者推定:子玉后人据家中祖藏的孔子手迹,放大刊石立“十字碑”于墓前。晋代,季子庙“世经五代,年积千祀,而坟垅勿剪,庙宇长存”。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公元741年),延陵九里季子墓前“十字碑”因年代久远,风化开裂,铭文残破,唐玄宗令“殷仲容摹拓其本”。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时任润州(今镇江市)刺史萧定将“十字碑”按殷仲容拓片重刊于石,并亲撰碑文《改修吴延陵季子庙记》,请唐代知名书法家张从申书于碑阴。其唐碑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从申书学二王,凡其书碑,李阳冰多为题额,书名益高。唐窦《述书赋·下》窦蒙注云:“从申志业精绝,工正行书,握管用笔,其于结字紧密,近古所无。恨历览不多,闻见遂寡。”唐吕总《续书评》谓从申真、行书“远近称美,独步江外”。宋朱长文《续书断》卷下列其书入能品,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云:“从申书虽学右军(王羲之),其源出于大令(王献之),笔意与李北海(李邕)同科,名重一时,宜不虚得,但所短者,抑扬低昂太过,又真不及行耳。然唐人而有晋韵,殊可嘉尚。”明项穆《书法雅言·正奇》谓从申“笔气绝似北海”。明冯班《钝吟书要》云:“张书古甚,拙处人不知其妙。”清梁巘《评书帖》谓张从申“开张本大令,遒紧本率更(欧阳询),然书多生硬,不及北海劲健中饶柔和”。清朱履贞《书学捷要》卷下评其书为“笔画沈峭,风格萧疏”。传世书迹有《李玄靖碑》、《王师乾神道碑》、《慎律师碑》、《改修吴延陵季子庙碑》、《铜牙镇福兴寺碑》。弟从师、从义、从约并工书,时人称“张氏四龙”(见梁披云著《中国书法大辞典》张从申条目)。张氏书法承袭右军书风,观此碑书法,用笔爽利、遵劲,结构得《集王书圣教序》,所谓“右军风规,下笔斯在”,正合此碑。
在唐代书法史上,多有兄弟皆擅书者,如吴通微与吴通玄,柳公绰与柳公权,唐玄度与唐玄序……然兄弟多人皆擅书者,却要数“张氏四龙”了。“四龙”分别是张从师、张从义、张从申、张从约,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其父张法(浤)曾为会稽令。“四龙”书法名噪一时,而张从申之书尤为世人称道,至宋代还颇有影响。朱长文《续书断》评从申书法“老硬奇谲”,将其列入能品。宋代书家李建中、米芾都受张氏书法的影响,李建中的弟子秦玠以为建中之书不及从申;清代书家翁振翼认为,米芾书“其飞扬处,全学张从申”。北宋画家王诜“腕力遒劲,出入于徐季海、张从申两家”。但遗憾的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其身后却颇为寂寥,存世书迹仅有《改修吴延陵季子庙碑》一通,《福兴寺碑》、《李玄靖碑》二石拓本而已。
清人朱履贞为张从申鸣不平,其《书学捷要》云:“今有《改修延陵季子庙碑》,乍观形体,颇似赵书,然笔画沈峭,风格萧疏,较之赵书相去实殊。何后之人,但知有赵文敏,而不知有张司直?是以孙虔礼之作《书谱》,深致叹于无知音也。”                              (佚名)
张从申,唐代书法家。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活动于大历(766-779)间。官至大理寺司直,人称“张司直”。善真、行书,师法王羲之。窦蒙《述书赋·注》称其“工正、行书。……结字紧密,近古所无;恨历览不多,闻见遂寡,右军之外,一步不窥”。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日:“从申书虽学右军,其源出于大令,笔意与李北海同科,故名重一时,宣不虚得。但所短者,抑扬低昂太过,又真不及行耳。然唐人有晋韵,殊可嘉尚。”南宋陈思《书小史》谓:“其兄从斯、从义、从约,灼然有才,并工书,皆得右军风规,时人谓之张氏四龙。”执笔方法特别,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其“擎拳握管,书名独步江表”。传世墨迹有《玄静先生碑》刻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