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头到玉器再到文化(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10:08
红山文化——玉神人
古往今来,“玉”字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美好而高尚的字眼。人们用玉字组成不计其数的词,来表达自己所喜爱的事物,例如玉貌、玉体、玉女、玉容等等,并把为正义而死形容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现今日常生活中,玉器或佩戴,或陈设,不过是寻常装饰品而已。玉器在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性,并不是人人皆知的。
玉文化绵延7000年,至今魅力不减,生命力越来越旺盛,不能不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玉器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礼仪、商贸、图腾、宗教、信仰乃至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是其他任何古器物无法比拟的。它是远古先民顶礼膜拜的神物,是森严礼仪等级制度的象征,是古人审美观念的表现,更是中华民族美好品德的化身。一部玉器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明史,中华民族以“爱玉”和“尊玉”而著称于世。
玉器在古代社会中既是精神财富,也是物质财富。玉所特有的美丽光泽和温润内质使它成为一种超自然物品,被赋予人文之美,古人似乎对玉倾注了全部的才智和热情。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德”既是玉的特性,又被拟人化、道德化,成为古人心目中正人君子良好品德的象征。玉材的珍稀和雕工的艰难,以及用玉礼制化,使得玉器的身价为货宝之首,古人有“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
先民制玉
玉是以其绚丽的外观和温润的内质受到人们重视和推崇的。作为一种工艺品,它的产生是与古人的审美观念相联系的。那么,玉饰品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在人类迎来文明曙光之前,我们的祖先曾经走过了几百万年漫长的发展历程。到了距今4万年至1万年之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制石工艺的进步,生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在我国北方的黄河、辽河流域的一些原始人类中,逐渐萌发出审美意识,这种意识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产生了许多以兽牙、骨制成的人体装饰品。虽然在旧石器时代还没有出现玉饰品,但其他各种质料人体装饰品的出现,表明了审美观念的萌生和人们精神世界的日益丰富,而这一切为玉饰品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新石器时代,人们普遍使用磨制工具,生产技能有了重大飞跃,随之而产生了治玉技术。从目前考古发掘资料来看,最早的玉器出现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和辽宁阜新市查海文化遗址中,这两处遗址的时代距今均为7000年至8000年,共出土玉器数十件。这些玉器色泽纯正,磨制光滑。从玉器形制之奇巧、工艺之精美、选料之准确来分析,当时的玉器制作和使用已比较发达。玉器的出现与人类从打制石器转向磨制石器的生产技能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因为制作一件玉器最基本的步骤是切坯、琢磨和钻孔,需要有比较高的磨制技术,这样才能制作出具有一定美观造型的玉制品。
除中国外,世界上还有两个地方以玉器工艺闻名,即中美洲和新西兰。这两处所产玉器无论在造型、纹饰上,还是在延续时间和使用数量上,都远逊于中国古代玉器,所以中国制玉工艺在世界琢玉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玉石之辨
原始人类对玉器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当时人们常把质地比一般石材更细腻坚硬、色彩绚丽斑澜近似玉质的彩石视为宝物,因此古人对玉的笼统概念是“石之美者”,并赋予这些充满神秘感的“美石”以信仰和崇拜功能。
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加工这些玉石料不易,所以琢制成型的彩石更显珍贵,这是人类对玉的最初认识。当时的玉器质料较杂,并非像后世玉器以纯玉料制成,而是杂以各种石料,所以此时的玉器可称为“彩石玉器”。而现今人们常把质地坚硬细腻,色泽温润典雅,硬度较大,具有透明感,适于雕琢成工艺美术品的岩石和矿物称为玉。
玉的质料有广狭二义。广义上的玉料包括软玉、硬玉、碧玉、蛇纹石、水晶、玉髓、玛瑙、斜长石、黝帘石、汉白玉、石英岩、芙蓉石、松石、青金石等。狭义的玉料指的是软玉、硬玉、蛇纹石和黝帘石,这个定义比较严格,具有科学性,因此被广泛采用。
从矿物学角度来看,软玉是角闪石族钙角石组透闪石-阳起石-铁阳起石系列之具有呈毡状、簇状、捆状交织纤维显微结构者,具有油脂、蜡状光泽,摩氏硬度6-6.5度,比重为2.96-3.17。软玉的质量取决于它的显微结构特征,也就是透闪石-阳起石交织纤维的粗细程度,纤维越细,质量越好。优质的白色软玉由透闪石组成,分布不广而少见,正如古人所言:“玉以少贵,石以多贱。”软玉的颜色取决于矿物中所含的微量元素。不含铁的透闪石呈白色或浅灰色;含铁的透闪石呈淡绿色或褐色。
软玉是我国最重要的玉石品种,主要产于新疆和田地区。和田玉应用历史悠久,质量最佳,西方学者曾将和田玉称为中国玉,作为中国特有玉料的代表。和田玉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面阿尔金山脉和昆仑山脉,东起且末县,西至塔什库尔干县,东西绵延达1100多公里。和田玉的基本色调有白色、黄色、青色和墨色,白色中质地细腻,光泽滋润,温滑如羊脂者,称为羊脂玉,是和田玉中最名贵的品种。
其他著名古代软玉产地还有辽宁岫岩、陕西蓝田和河南独山。辽宁岫岩细玉沟所产透闪石,俗称“岫岩老玉”,质地细腻,颜色有白、绿、黄绿等,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许多玉器,就是利用这里的玉料制作的。岫岩和陕西蓝田还主要产蛇纹石玉。颜色常见是微带黄的浅绿色,也有豆绿色、黄绿色、白色、黄色、墨绿色。蓝田玉曾在汉唐时期被大量开采。独山是河南南阳市北郊的一座小孤山,著名的独山玉就产自这里。独山玉颜色比较复杂,有白、绿、黄、紫等色,质地细腻但不均匀,各色相互交错混杂。硬玉是辉石族钠辉石组中的一个矿物品种,半透明至微透明,颜色有绿、红、黄、白、紫等。硬玉又称翡翠,名称来源于翡翠鸟。这种鸟雄的羽毛红艳,称为翡鸟,雌的羽毛鲜翠,称为翠鸟,翡翠的主要颜色正合乎此鸟,因而名之。翡翠是现代人们喜爱的玉石品种,翠绿色玉是硬玉中最为宝贵者,它犹如雨洗冬青,凝翠欲滴,鲜亮清明,晶莹剔透,质地细腻。世界上90%的翡翠产于缅甸,清代乾隆时期才大量输入内地,制作的器型以龙形带钩、方牌、手镯、项链为主。
琢玉成器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早在史前时代,古人就已熟练地掌握了一套虽然原始简陋,却娴熟精湛的琢制玉器的技术。在考古发掘中,曾发现一些原始治玉工具,以及琢制玉器时废弃的边角料和留有加工痕迹的玉器成品,使我们可以循序复原出比较接近当时治玉的真实工艺过程。据推测,当时的治玉工序分为采玉、开眼、解玉、钻孔、打磨、镂刻、抛光等。
中国玉器的制作工艺,直到近代都是在手工业作坊中进行的。从明清时期玉业来看,其工艺流程大致分为5个步骤。
第一步是开玉,即将玉料外包裹的粗松的石面削掉,切削的主要工具是条锯。锯割时,要掺加水和颗粒细碎均匀的石砂(即解玉砂),以降低摩擦产生的热和增加摩擦系数。
第二步是在车床上将玉料琢制出器物的大致轮廓。加工玉料的车床叫“旋车”,上面安置“扎石呙”(圆形薄钢盘)、“冲石呙”(圆形钢圈)和“磨石呙”(圆形厚钢盘),先将玉料切成方块或方条,然后冲去棱角,最后再磨细器物表面。
第三步是将已经雕琢好外形的玉器,掏空它们的内膛,形成内空的空器,使用的工具是钢卷筒和一端套着弯钩的铁轴。对于一些小物件,如鼻烟壶、搬指、烟袋等,掏空时需要特别娴熟的技巧。
第四步是在玉器的外表雕琢各种花纹,使用的工具类似钉子形状,主要琢刻阴线条。雕琢镂空的花纹需要打钻,使用的工具是弯弓和金刚钻,金刚钻的硬度是10度,可以刻动所有的矿物。琢刻透雕图案时,用钢丝伸入已钻好的孔眼内,按照玉片上画好的线条来切割。
第五步是把已雕琢好的玉器外表,仔细地磨光。先用木制圆盘外包上牛皮(称“皮石呙”),配上似沙土的“宝料”,做最后的磨光。
每当我们欣赏远古精美的玉器时,在赞叹之余,都会想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几千年前古人是用什么工具来琢治玉器的?史前时期,生产技术水平十分低下,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是以石、木、骨、牙、角、蚌等天然质料和动物骨骼制成的,其坚硬程度远不及青铜和铁器,用它们来琢治硬度较大的玉器显然是相当费力的。
解读出土玉器
中国史前时代的玉器文化以北方的红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最为发达。红山文化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地区。红山文化玉器大多通体磨光,采用圆雕、浮雕、透雕、钻孔、线刻等技法制成,器形有玉猪龙、勾云形佩、玉箍形器等。
玉器风格质朴而豪放,突出特点是对各种动物形象特殊的艺术概括,讲求神似和准确的对称感。多数玉饰边缘磨成似刃的锐角,在玉面上细加研磨表现出的浅凹槽纹路,或隐或现,富于变化,具有特殊的装饰美感。良渚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器形有三叉形冠饰、玉戚、玉璧和玉琮。
良渚文化的许多玉器上,都雕刻有繁简不一的神人兽面像,它与玉器相结合成为中国古代宇宙观通天行为的理想的象征物,是图腾制度的产物,是纯巫术与宗教的神器,其设计与制作应是在巫术的冲动和宗教信仰的驱使下进行的。
商周时期,造型生动优美、数量最多的玉器莫过于各种动物形象的玉雕。这些玉雕既有平雕的,也有圆雕的,琢刻精致,题材新颖多样,写实性强,姿态活泼,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在一些玉雕上,往往钻有小孔,可供佩带,是随身的装饰品;另一些玉雕的下部有较大的孔眼和长方形凹槽,可供插嵌;还有一些玉雕既可佩带,又可镶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这些小巧玲珑的玉雕动物,为我们了解商周艺术打开了一扇窗口。由于动物形玉雕主要用于佩带和观赏,具有装饰功能,所以它在构思上脱离了当时礼制性玉器思想意识的束缚,成为玉工们摆脱神秘的艺术色彩,抒发对自然美好形象向往感情的一块小天地。
玉工们在日常细心观察自然界飞禽走兽的各种神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高超的琢制技术,雕刻出一件件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禽兽,向我们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写实的玉雕的主题有猛兽家畜类、飞禽类、水禽类和昆虫类等。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个学派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对玉器的功能价值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非常重视礼制,对于玉制礼器也极为推崇。他强调玉器的内在美,以及玉器的表现形式要与内容相统一。由于儒家思想被后世封建统治者奉为统治的主导思想,因此孔子论玉对后世玉器体系的理念化影响也最大。
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儒家思想的介入,玉器从主要为原始宗教活动的“法器”、祭祀鬼神的原始礼器,发展为贵族阶层用以表示身份、地位的佩饰,使佩玉制度化;因而玉从主要为“神”服务转变为主要为“人”服务。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古人爱玉、崇玉的传统,选择“玉”作为其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载体,提倡“君子比德于玉”,将玉道德化、人格化,大大提升了玉的文化含量,使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玉器的工艺品时代
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史前时代至汉代,其特点是玉器使用的制度化,纹饰充满神秘色彩以及造型上远离世俗。比如汉代完备的葬玉制度,玉衣使用的等级制度等等。第二阶段从隋唐至明清,玉器风格逐渐摆脱了神秘感,向世俗化发展,反映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隋唐和宋代的玉器特点是以写实为主,颇富情趣,表现在作品题材上,则是出现了大量人物花鸟形象的玉雕和玉带饰。契丹族和女真族是我国北方的两个古老的民族,它们先后建立的辽国和金国,都成为威震一时的大漠草原上的帝国。契丹和女真都以狩猎放牧为主要经济活动,它们的艺术风格有着明显的民族特点,表现在玉器上就是其所特有的以鹘捉鹅为主题的“春水玉”和以山林虎鹿为主题的“秋山玉”。
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发展最辉煌的时代,宫廷玉器是其代表,在数量、品种、加工技术、装饰纹样等方面都达到了高峰,其中清代乾隆朝是玉器制作的全盛时期。清代玉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山子玉雕,它是利用天然玉料,随形设计雕刻,将自然界的山水、人物、亭阁浓缩在一块玉石上,收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反映了自然美的本质。它是清乾隆年间扬州玉工开创的玉雕品种,代表了中国古代玉雕工艺的最高水平,其中最辉煌的作品是举世闻名的《大禹治水图》玉山。这座玉山重达7吨,耗时10年才完成,是中国玉雕史上最大的作品。
自宋代以来,在皇家贵族、达官显宦和文人墨客中盛行一股玩赏古玩的风气。他们广为罗致秦汉、三代甚至更古的器物,作为珍爱之物收藏起来。明清时期,这种风气达到极盛,从皇室到民间,无不热衷于古物的搜集和玩赏,古玉亦成为玩赏物中的重要一类。但真正的古玉毕竟是后世无法再创作的东西,数量很有限,而玩赏者却日益增多,古玉交易也逐渐活跃。
在这种背景下,仿古玉便应运而生了。仿古玉是模仿古代玉器和铜器式样加工碾琢的玉器。民间制作仿古玉的目的,多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清宫廷制玉作坊则是为满足皇族玩赏的需要而制作仿古玉。仿古玉出现于宋而盛行于明清,特别是清代仿古玉的制造、销售、收藏、玩赏等,规模均达到高潮,其数量相当可观,各地博物馆、文物部门收藏较多,成为明清玉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玉器成为古玩——仿古玉器
清代仿古玉器复杂多样,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出现过的玉器,都是刻意仿制的对象。仿制古玉首先要寻找与出土玉器相类似的玉料。因为古玉长期埋于地下,玉质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浸蚀,而且有变色和骨化现象。民间多用带有斑点、绺道、瑕理的杂质玉或石质化重的劣质玉,颜色以杂色、石色和暗黄为主,以求达到乱真的效果。而宫廷仿古多用较纯的青玉和碧玉,采用人工沁色等方法仿古。
汉唐以来的玉器,较精致者多以和田羊脂玉制作,因此清宫内仿古玉以脂玉为玉材的很多,而且制作也很精致。清代仿古玉做旧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染色,主要有琥珀色和血色两种。古玉长埋地下,受浸蚀后呈暗黄色,故以琥珀染玉以仿之。据古玩家称,墓葬中古玉受尸血浸蚀而变成暗红色,因此在仿古做旧时常染以赭红色。
二是烤色,即用火烧成的颜色。主要为掩饰瑕绺和仿制土沁所形成的黄色斑块。三是利用玉皮色深质糙的特点仿制旧玉。四是用腻子做出假沁色,有黑、赭、土黄等。仿古玉的产生和发展,是同当时经济、文化条件相联系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艺术风貌。玉工在创作中充分利用了智慧和技巧,制作出有着古色古香隽永格调的古玉。因此,仿古玉在中国玉器史上独树一帜,具有特殊的地位。
链接:君子佩玉
古人赏玉不仅在于把玩,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功用,佩玉能使人的行为举止有节度、高雅。原来,古人服饰有两套相同的佩玉,腰的左右各佩一套,每套佩玉都有丝绳系连着。上端是一枚孤形的玉叫珩,珩的两端各悬着一枚圆形的玉叫璜,中间缀有两片玉,叫做琚和,两璜之间悬着一枚玉叫做冲牙。走起路来,冲牙和两璜相撞,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如果佩玉之人的行为举止过于夸张激烈,那么冲牙与两璜之间的相撞之声将不再是悦耳动听,而是杂乱无章。因此,雕制精巧的玉器不仅外形美观,而且显示出佩戴者的品格。“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成为古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礼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