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本教研在对话中活起来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49:44
让校本教研在对话中活起来
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富有个性、且有助于思维碰撞和启迪的人际言语互动活动。在积极兴起的校本教研改革实践中,对话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主要方式。我们认为:对话与交流是校本教研的生命。
一、对话与交流是校本教研革新和发展的标志和核心要素。校本教研是对原有自上而下教研制度的革新与发展,倡导的是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共同切磋、经验分享;营造的是自下而上、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改变的是教师教学研究中各自为战、孤立无助的状态;创新的是适应新课程实施的新的教研文化。其中,对话与交流是核心要素。没有教师同行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的平等对话、民主讨论、自由交流、智慧碰撞,就没有相互的沟通、理解、启迪和完善,校本教研就只能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二、对话与交流是学习化组织的一项重要标志。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的组织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目标之一。对话与交流是学习化组织的一项重要标志。“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尤其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今天,仅仅有教师个人的反思和冥思苦想是不够的。只有当对话与交流成为学校教师们的一种精神需求,一种普遍自然的习惯和自觉行为的时候,只有当对话与交流促进了学校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和专业发展的时候,才意味着学校学习化组织和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的初步形成。
然而,在各地积极兴起与实施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缺少真正的对话与交流,在活动中比较常见的:或是诵读搜集的文献资料,对话缺少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或是滔滔不绝地“各抒己见”,进行独白,对话缺少交流与对接;或是手捧笔记本记录别人的发言,对话缺少质疑和争辩;或是各自陈述预定的发言提纲,对话缺乏调整和跟进;或是在同一水平上的就事论事,对话缺乏深入和提升;使得教研活动常常陷入一种“你讲你的,我讲我的”,“各抒己见,互不搭界”,“看似热闹、缺乏实效”的沉闷的被动局面,使对话流于形式。
那么,怎样加强校本教研活动的对话与交流,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校本教研活动的主持者要善于发现、引发、提炼大多数教师共同关注的教育现象和其中的真实问题。要让广大教师有共同的话题,有想说、可说、能说的话题,做到言之有物。
其次,专家的专业引领要贴近教师的生活和教学的实际,既要高屋建瓴,凸显学术功底,更要深入浅出、做到通俗易懂。要发现和多用为一线教师所理解和欢迎的共同语言,引起教师的共鸣,引发教师的对话,与教师平等交流。
再次,教研活动既要有预设、计划和准备,更要强调即时、生成和生态。前者是指活动组织者、中心发言人和全体参与者对校本教研活动的主题、中心和问题在活动前要有必要的准备;后者是指全体参与者不要因为自己事前的准备,干扰、破坏了对活动进程的现实关注,丧失了对活动中产生的新现象、新问题的敏感性。过度的准备和过于完善的计划,往往会导致“照本宣科”、循规蹈矩,使活动失去活力和真实。
第四、强调观察(听课时)、倾听(专家、同行)和有针对性的质疑、讨论。对话、交流和互动的顺利进行,既需要认同、补充与分享,也需要质疑、批判与论证;既需要求同,也需要求异。
一石激起千层浪,星星之火可燎原。精神对话需要心声回应,创新思维需要思想碰撞。让我们与校本教研一道在对话与交流中发展、进步、成长。
原载:《中国教育报》(研训在线) 2004年10月12日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