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路街命名更名特点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9:52:57
广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约一万条路、街(包括巷、里、坊等,以下同),各有来由,各具含义。它们是“活化石”,是广州形成时期的自然地理特征或人文地理特征的记载和见证。透过路名街名,可以了解古代广州的自然面貌、行政职能、经济特征、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和百姓心态。利用路名街名,还可以找出地名的命名和演变规律,指导今后的命名、更名工作,从而更好地为人们的工作、生活、交往服务。基于这一宗旨,本文就广州的越秀、东山、荔湾、海珠、天河、黄埔和芳村七区的路街命名更名特点作初步探索。
广州市区大部分为冲积平原,地势低平。间有残丘,即惹人注目。故不少路街以其附近山丘的名称命名。如越秀(北、中、东)路、烟墩路、龟岗大马路、竹丝岗大马路、陈岗路、昌岗路、燕子岗、石岗路、宝岗路、坡山巷、西山(1—3)巷、蟹岗道、宝岗直街和宝山里。
有的街巷甚至不用通名,而把原山岗的专名和通名全部“移植”,如象岗山、青菜岗、乌龙岗、西元岗、蟾蜍岗、稔岗、得胜岗、鸡春岗和狮带岗。
古代的珠江江面宽阔,靠近岸边的江心洲陆续并连陆地并渐成闹市,所在的路街仍用沙洲名称命名。例如:大沙头路、东沙角路、长洲路、新隆沙三马路、太平沙、太平通津、沙洲巷、增沙街、永胜(上、中、下)沙、筑南沙、鹤洲直街、鳌洲(大、内)街等。至于沙面大街和沙面(1—5)街所在的沙面现在还依稀可见江心洲的形势。
海珠(北、中、南)路、迎珠街和连珠街等则因附近有海珠石而得名。海珠石浑园如珠,风景如画,又流传着优美的民间故事,人们自然喜用它来命名街道。
广州市区地处珠江三角洲,河涌密布,不少路街即以其前身或邻近的河涌命名。如新河浦、荔湾路、沙河横马路、丽水坊、荷溪通津、柳波涌直街、大濠新街、马涌直街、沙河大街。有的街巷至直呼原濠涌之名,如塘罗涌、清水濠、堑口。此外,水母湾、海岸街、涌口街,以及众多的河傍街、海傍街,均与河涌有关。
古今广州的滨江地带,多天然湖或人工湖。珠江支流淤塞后,则多被加工为鱼塘。故市内曾有不少湖泊、鱼塘。西湖路、湛塘路、仙湖路、大塘街、长塘街、金鱼塘、大蚬塘、泉塘、兰湖里等路街,均用同名湖泊、鱼塘命名。用莲塘命名的则有红莲塘巷、白莲塘巷、莲藕巷和莲花大街。有一鱼塘在清代属八旗兵的产业,俗称鞑子鱼塘,其附近形成街道后便称挞子大街。(鞑,挞同音)
街巷中的树木是居民点中辨识位置的显眼标志,于是出现了大茶一、二巷,小茶巷、茶树巷。它们都因茶树得名。龙眼巷、柳树巷、鹰爪树街和普提巷的得名都因有同名树的缘故。旦花巷得名于鸡蛋花树,原名亦叫蛋花巷,只不过后来讹写为旦花巷罢了。
古木巨树更是令人注目,一些古榕树甚至被视为吉祥物或宝物,于是出现了福榕坊、榕树巷、榕茂巷、七株榕、宝树巷等街名。
引文来源  广州地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