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遭遇新媒体挑战 培养杂志性格是关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05:57
三联主编朱伟:周刊遭遇新媒体挑战 培养杂志性格是关键
2010年10月13日  新浪嘉宾访谈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作客聊创刊600期
三联生活周刊(微博)创刊600期纪念特刊将于2010年10月18日加厚篇幅隆重推出,《1995-2010我们与这个时代》15人的15年,亲历者坦诚回顾《三联生活周刊》编年史。600期是个非常值得纪念的节点,新浪网特邀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微博)做客访谈间,聊创刊600期纪念特刊,分享一本卓越的杂志的成长历史和管理经验。以下是节目实录:

稿件质量是唯一的价值取向
主持人尹俊:各位亲爱的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新浪新闻频道的直播间。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位资深的新闻人和大家分享他的新闻生活和他的工作。欢迎《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先生。
朱伟:新浪各位网友好,我们的读者们好。
主持人尹俊:朱先生以前也做客过新浪。之前聊过的话题是偏严肃的,今天我们在严肃之余也轻松一下,聊一些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沉重的话题。第一个话题从您身边的人对您的了解说起。
朱伟:好。
主持人尹俊:我们也听到过您的员工的一些评价,他们都说很怕朱先生,特别怕接到朱先生的电话,催交稿子,平时也觉得您很威严。
朱伟:那倒不是,他们最害怕是礼拜一,礼拜一是《三联生活周刊》的稿件截稿日,《三联生活周刊》因为每周都要出刊,作为记者来讲,压力会非常大,每个礼拜都要写稿,他们有一个习惯,都拖稿件。我们这个杂志是相对来说比较自由的,松散的,我们比较崇尚自由精神,但是自由到最后也得发稿,到写稿的时候人的心理都是我要拖到最后,拖到最后的时候发不出稿子来,我不催他的话,稿子没法出来,刊物没法出版。所以他们说礼拜一对大家是灾难,对我来讲礼拜一也是灾难。因为礼拜一一早上起来就担心稿件到不了,所以礼拜一编辑部的人说离老朱远一点,别招他。
主持人尹俊:我看您很平易近人,笑容也很多,他们是怕您身上威严之气不是您的性格。
朱伟:平时发完稿件,我喜欢跟大家混在一起,但是到发稿的时候就不太一样。《三联生活周刊》是“唯稿子是唯一的价值取向”好,谁的稿件写得好,谁就对别人产生了压力,谁的稿件写得不好或者写不出稿件来,那你就被别人压制了。所以在这样的单位里,除了发稿期间,其他时间应该都是大家比较愉悦的。
主持人尹俊:通过您的介绍,我发现从您的角度来看,您是看记者们的工作结果,而不是看这个人勤奋不勤奋,早上几点来打卡,不会看这么具体的东西。
朱伟:我们不打卡,你到编辑部去看,平时编辑部里上班的人很少。我们要求坐班、要求来开会只有星期二下午,开一下午的会,把一周的任务,我的说法叫做我们开始发货,把货发出去,把每个礼拜各个记者写什么稿子确定下来,你去干活,活收回来就行。这本刊物一百多页,每个人承担一定的页码,你交不出活,别人替你干活是肯定不行的。
主持人尹俊:听了您的介绍,我特别羡慕三联的编辑和记者,他们一周只工作半天,有6.5天不用去单位坐班。
朱伟:你这样理解的话就错了。对《三联生活周刊》许多记者来讲,压力非常之大。我们的运作非常严格,每周二定选题,把一周的工作全部确定下来了,就各自为政,记者从星期三开始飞到全国各地去采访,有三天的时间,星期六回来写稿子,星期天开始发稿,对他们来讲每周的压力都非常大。
我们有一个年轻的记者,去年入职的,北大新闻系的硕士,到了今年过春节的时候来找我,说他打算要走了,我说为什么年轻轻刚来就走,好不容易办进来解决了户口。他说他实在是受不了压力了,去年一年走遍了整个中国,宁肯去当公务员。这就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压力。
主持人尹俊:这样看的话,对员工的成长是很快的。他在三联工作一年的成长的速度应该是在别的地方好几年都达不到的。
朱伟:这就是我的工作,我经常说我是拿着鞭子抽人,我得逼迫他往前跑。普通的记者要成长为主笔,主笔要想办法成为副主编,如果主笔不去努力的成长,有可能就会有后面的记者再来替代你。如果没有这样一种飞快往前跑的劲头,这个刊物是没办法成长的。
主持人尹俊:您的纪律军法是很严明的,赏罚很分明。万一谁要真的拿不出稿子来,可能就“够呛”了。
朱伟:我这个人在发稿子期间是典型的坏脾气,不容讨论,因为如果一个周刊在发稿子的时候还要就一个稿子来进行讨论,那这个刊物就办不下去。曾经有过一次,记者跟我来讨论,我把稿子摔到了他的脸上,记者当初也很愤怒,但是作为刊物,这是一个刊物流程中没有办法的事情,不是说我要去扮演一个恶人,如果我不这么去做的话,周刊就不可能有一个质量的提高。
主持人尹俊:需要这个时候拿着鞭子抽一下。
朱伟:但是我又希望《三联生活周刊》有一个相对来说自由的工作环境,我希望我们的办公空间是宽敞的,甚至办公室里没人,一个人可以占有一个特别大的空间,我们办公室的楼层很高。办公室外面有草地,你到办公室来上班,也可以有免费的水果、咖啡,磨的咖啡。这样的生活都很舒适,但同时他的工作压力非常大。
主持人尹俊:照您说这样的工作条件,在以三联的招牌来看的话,可能会有很多人在您的门口递简历,都想来三联,这是我的推测。
朱伟:愿意进三联的人挺多,但是进来以后,觉得压力太大的人也很多。因为进来了以后,我们对于记者的要求,换一个说法也可以说是对记者的“压榨”也是非常严酷的。我自己来检讨自己,传媒行业是“压榨”别人的行业,让一个记者迅速地去成长、成熟,但同时他可能牺牲了很多东西,比如说如果记者一进来以后就结婚生孩子,这记者可能发展会很慢。有人认为我是很冷酷的,《三联生活周刊》有一些老记者说,在主编手下好像都不敢生孩子。
希望提供更深度的阅读内容
主持人尹俊:所以得对新闻有奉献精神或者真的爱新闻事业,去做这个事,才不会觉得太苦。今天我们要告诉各位收看直播的网友,还有各位观众朋友,您可以通过直播间的页面,把您的问题在聊天区域发过来,欢迎有挑战性的问题来为难我们的朱主编。
朱伟:欢迎。
主持人尹俊:同时也可以通过微博(http://t.sina.com.cn),只要您的微博中带“三联生活周刊”六个字,您的微博都会抓取到我前面的电脑里,我会看到,我会选出来我觉得比较难回答的问题,让朱主编回答一下。我看了一下,现在有一个问题,他可能有一定的代表性,能代表《三联生活周刊》的受众群,想跟您来看一下。
微博网友:朱老师好,《三联生活周刊》几乎每期都在看,我们单位的领导也是忠实的粉丝。
主持人尹俊:这位网友说他本人也是一个编辑,我估计就是您的竞争对手。那么《三联生活周刊》现在锁定的受众群或者希望呈现给大家的是什么特色?
朱伟:我希望我们相对来说能够有一个稍微高一点的受众群。也有读者说《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不好看,有些文章比较艰涩,或者本来是一个热点,经过生活周刊一解读,好像艰涩了很多,这真的是我们想追求的东西。我们觉得现在媒体时代,作为一本比较权威的综合性周刊,应该提供一个更加深入的,深度的阅读,深度的阅读可能不是很好读,用我的观念来讲,有些阅读是艰难的阅读,有些阅读是轻松的阅读。网络肯定是轻松的阅读,但是《三联生活周刊》刊物要提供的不应该是轻松的阅读。在别的媒体都做过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的新闻报道以后,《三联生活周刊》再来做第四道,第五道的解读,能不能让读者感觉到别有洞天,跟别的媒体观察都不同,这是我们想做的。
主持人尹俊:也就是有深度的,或者能够给受众更多的东西。
朱伟:这对我们来讲也是很重要的挑战。比如我们经常讨论的是一个新闻发生了以后,别的媒体都可能怎么来讨论,我们应该怎么来讨论。我们就要回避掉别的媒体可能来讨论的视角,寻找一个别的媒体不能讨论的视角,这就有可能叫别有洞天,或者叫柳暗花明。
记者需要有独特的思想和气度
主持人尹俊:北京的新闻媒体多,所以新闻从业人员太多了,刚才朱先生介绍了三联的工作状态,包括工作环境之后,很多网友在网上问,像您选择员工或者选择下属,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什么样的人是您比较喜欢的,他们很关心这个问题。
朱伟:第一,我选择的人要有独立和独特想法的人。原来我自己来招聘员工,因为早期的时候,三联生活周刊的人少,事情也少,现在我没有这个精力了。我自己原来招聘员工的时候,首先问的问题是他对最近发生的一些重大事情的看法,如果他的看法跟我已经看到的所有看法一样的话,这个人我不会选择。他能够有独特的想法,哪怕是想法很怪、有一点超出常理,越是这样的想法,我越是喜欢。
第二,我要观察一个人,要看这个人有没有发展的可能,一个人的气度,决定这个人有没有可能有更大的发展性,如果这个人气量很小,他眼睛看的只是眼前的事,怎么可能看到更广阔的事。
主持人尹俊:您第一眼就能看出他的气度来。
朱伟:从工作中看他对待问题的态度,对事情的处理方法,看他碰到事情以后怎么处理。思想和气度是我衡量一个人两个标准,如果一个人没有思想的话,这个人不可能成为独立特行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气度的话,这个人不可能变成大家。我要分析这个人,这个人有没有可能成为一流的作家,这个人有没有可能能够成为一流的记者。我觉得他能够成为一流的,我会去培养他,会给他空间,会逼迫他成为一流,如果他不能成为,可能就会被淘汰了。
主持人尹俊:我们一般要招聘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话,要求有学历背景,笔杆子怎么样,有多少年的从业经验,您对这些没有要求,提了两个形而上的词,思想、气度。
朱伟:现在文凭说实在话是进入一个单位的基础,如果没有文凭的话,一般来说很难进一个单位,但是在我这里不是绝对的。因为一个人在大学里学习到的东西,很多不能够教给你独特的思想,你独特的思想必须靠你自己来磨砺的。
主持人尹俊:当然其他的,朱先生没有提到也不代表不重要,那些是基本素质,必须得具备。在这样基础上,还得有思想,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朱伟:不能这么说,在我看,所有的大学毕业生,或者他拿了博士学位,拿了硕士学位,他学习的基础都必须重新进行再教育,在我看来。我们现在大学学的东西,都是特别单一的知识,单一知识不能够解决思想的问题和气度的问题。但是能够提供一个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再来进行培养。
主持人尹俊:需要自己个人去升华,升华好了,做出来的东西确实不一样。
朱伟:我在周刊做了15、16年,我看着《三联生活周刊》这些记者成长,有的成长得快,有的成长得慢。在我看来,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一个人阅读量很决定一个人的气度,也可能我自己是一个读书人,所以我觉得一个人的阅读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开拓程度,很决定这个人将来能够走多远。
生活周刊就发现这么一个情况,读书读得多的人往往最后成长性会好。这也是我对《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的期望,我都希望他们成长快,成长快最重要的东西是要开拓自己的眼界。对于我自己来讲,成长的过程就是这样。我经常说我是一个“杂家”,我现在年纪已经不小了,但是我到现在仍然有好奇心,不断对新的东西有好奇,对知识不断更新,进了这个窗口以后,不满足于这个窗口,再进另外一个窗口。对于知识来讲,能够不断地开拓,知识不断开拓打通,这个人的境界就可以开阔了。
周刊面临巨大挑战 培养杂志性格是关键
主持人尹俊:没错是这样的,读书的过程跟很多有思想的人交换思想的过程,可能会帮你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让你看到全新的世界,甚至影响你很多价值观,人生观。现在很多人在这方面特别是年轻一代,读的书越来越少了,上网越来越多了,所以大家的口味有所变化。这是目前的情况。
接下来请教您同类型周刊的竞争的环境。《三联生活周刊》这几年做得非常好,但是有其他的周刊也像雨后春笋一般,特别是近几年,也都出现了。
微博(http://t.sina.com.cn)网友:《新周刊》好,还是《三联生活周刊》好,亦或是《人物周刊》好?
主持人尹俊:一下子说了三家。您怎么看待这么多周刊同时出现在报亭的现象,三联怎么来应对?
朱伟:第一,当初所有人来做周刊,都认为周刊是摇钱树,比如《三联生活周刊》创办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觉得《三联生活周刊》最后能成为摇钱树,周刊的传播速度很快,如果做好的话,广告很多,会盈利很大。现在局面不是这样,我一直觉得现在是平面媒体的黄昏,因为互联网越来越发达,信息终端越来越变利,纸质媒体受到的冲击非常大,周刊的成长非常有挑战性,而且周刊普遍都遇到了互联网的挑战,或者更先进的信息平台的挑战。周刊再来发展,面对很多的问题,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杂志与杂志之间其实很难来绝对地比较。我始终认为,杂志是由办杂志的人的趣味来决定的,什么样的主编,什么样的团队,决定了一个刊物什么样的素质或者什么样的气度。不同的读者一定是喜欢不同的气质的东西。比如《三联生活周刊》的读者一定不喜欢《新周刊》(微博)的气度,《新周刊》的读者也不一定喜欢《三联生活周刊》,这恰恰是构成了期刊之间的差异化,另外也构成了竞争。杂志的气质是不是吸引更多的人,这跟主编的个人气质当然很有关系。比如我的气质和封新城(微博)不同,我的气质有我的很多粉丝,封先生有很多他的粉丝,就看谁的气质能吸引更多的人。杂志也一样,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你喜欢什么样的杂志,就当他的拥趸,没有什么可比较的,只是不同的审美趣味,不同的爱好而已。因为杂志,比如《南方人物周刊》(微博)是徐列办的,有徐列的气质。我们这些人互相之间都很熟悉,但是我们确实不同。
主持人尹俊:您的想法是把气质做出来,跟别的杂志不太一样,充分发扬自己,而不是太多考虑所谓的竞争。
朱伟:因为杂志的内容是办杂志的人决定的,不可能离开自己的喜好。总是办杂志的人喜好决定了办杂志的方向。朱伟当主编,就决定了《三联生活周刊》是这个趣味,除非换了李伟当主编了,是另外的趣味,你不喜欢它,可以订《新周刊》,这是一个道理。
主持人尹俊:时间倒退20年,那个时候所有的周刊都像是一个人办的。现在出现了很多气质、风格、口味甚至特色截然不的很多周刊、期刊和杂志。如您所说是受到它的创刊者个人的气质的影响,您的个人爱好和您的气质对《三联生活周刊》的影响有多大?
朱伟:这个杂志是我一手培养起来的,从第五期开始做,现在做了595期,到现在为止走过15年,这15年中间走过几个阶段,我们也是在不断否定自己,然后在成长,也有老读者对新的改变不能适应,有一些意见,不断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在我看来,这个杂志一直没变,我们一直在追求我们自己的东西,比如我刚才讲的,我对人的要求,第一有自己独特的,区别别人的想法、思想,第二有一定的气度,这个杂志是和我对人的要求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杂志这个东西,我们读者都是喜新厌旧的,如果顺着一个思路去办的,会厌倦,所以不断调整自己,不断地改变自己,往往都是这样的改变吸引新的读者,读者层面有改变,改变以后,可能有更多的读者,永远是这样,否则的话读者会越来越少。
在工作与生活、杂志内容与广告之间寻找平衡点
主持人尹俊:接下来我们想了解一下你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我们知道很多时候读者听到这样的一个故事,杂志社里晚上整栋楼都熄灯了,只有一盏灯亮着,那盏灯是主编的办公室。
朱伟:那不可能,我早下班了。我从来不在办公室加班的。
主持人尹俊:您的工作和生活怎么平衡,您是“工作狂”吗?
朱伟:当然是,如果不是工作狂,不可能成为主编,而且是周刊的主编。我应该在我家里人看来是不可爱的人,比如我经常在家里和他们谈话的时间,聊天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少,我比较多的时间除了工作,那就是读书了,因为日常应付一本周刊,即使晚上不加班,我时间都会用来阅读。另外我还要负责这本周刊的经营,经营的压力非常大,每年要有增长,而且每年增长要保持20%的增长,压力非常大。我下了班以后,还希望要读书,如果我不读书的话,作为灵魂性的人物,我的见地要超过别人,如果我的见地不如副主编了,有什么样的权威性呢?你要使你的见地超过你的副主编,你必须在认识方面比他们强,强的动力在于读书。所以晚上的很多时间,我是在读书。我现在还要维护微博,新浪现在开了微博(http://t.sina.com.cn),我也有20多万的粉丝,我不能辜负这些粉丝,我得维护它。相对来说自己的时间,给家里的时间比较少,这有时候很内疚,但是永远是这样的,一个事业型的人和一个家庭型的人是不一样的,我觉得我可能还是事业型的。
主持人尹俊:所以很多人光看到主编思想高人一等或者见地比人还深,这为什么?很多功课是回家关起门来做,是晚上睡觉、喝咖啡,陪老婆看电视的时候。
朱伟:我晚上家里书房的灯光会亮到凌晨的。
主持人尹俊:我们可不可以知道作为《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晚上静下心来大概会读哪些书?
朱伟:我永远是一个逆向思维,比如我在《三联生活周刊》开一个专栏,有许多读者很不喜欢,就会觉得你写一点别的文章都挺好,为什么老要写古文?我们现在作为文化建设,如果连古文都不懂,很难谈文化建设。有一次到中央电视台讲课,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一些制片人提出的问题说,朱先生你读的那些古书,跟《三联生活周刊》完全是逆向的,因为生活周刊讨论现实问题,您读古书很奇怪。我告诉他我有很多思想来自古书。晚上阅读的时候,对于我来讲,可能是特痛苦的过程。我自己经常说,我阅读的时候,痛苦的时候,会恨不得把自己的头发拔起来,你得钻研一个问题,带着问题去钻一个问题的时候,有时候阅读是不轻松的。
主持人尹俊:这个阅读不是享受,而是学习。
朱伟:阅读的话,如果是轻松阅读的话,这个人没有成长性,所谓阅读一定要挑选坚硬的阅读。
主持人尹俊:哪个觉得越难懂我越不了解,越要读哪个,这个是你缺的,你的短板,您就是这样的人物。
朱伟:有朋友说,我读书干嘛看那些难看的书,我读一个书要很愉快,这是我阅读的乐趣。
主持人尹俊:朱先生回忆一下最近读的两三本书,最近在读什么作品?
朱伟:最近因为钓鱼岛事件,我专门读有关钓鱼岛历史方面的书,郑海麟先生写的书,还有一些闲书。
主持人尹俊:刚才我们了解了您读书和学习,给很多年轻人有启发,这里有大学生有人生的问题在这里问您。
微博网友: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很多,不能教给你独特的思想,独特的思想需靠你自己去磨砺。
主持人尹俊:这是他总结您说的话,这位朋友肯定看我们直播。这是他总结收获。
朱伟:知识的磨砺是带着问题读书,这样书能读通。大学是泛泛的阅读,不可能深入的,深入去阅读,你带着问题进入一本书,然后再进入另一本书,那才能进入深度。否则的话没办法解决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主持人尹俊:说完这个方面之后,再说说其它的一些平衡。当主编要平衡方方面面的关系,一方面可能下属怎么让他们互相有一个竞争,同时又要合作,另外平衡的关系是杂志品质和内容和商业收益的关系,现在杂志办得特别有思想,有深度,但是没人做广告,可能也办不下去,但是光有人做广告,就成了一本广告书了,没有品质和价值了,真的需要平衡的,先说这点吧。
朱伟:这个是现在读者最有意见的问题,很多读者对我们最大的意见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广告或者随着广告而来的软文越来越多。这个问题我是这么来看的。第一这是媒体成长过程中间没有办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只要你变成越来越有影响力的杂志,你的广告一定越来越多,如果说你的广告很少,说明这个杂志的影响力很浅,因为广告商都是随着杂志的影响力来投入的。一个杂志的广告多,本身是我们应该值得荣耀的地方,说明这个杂志的影响力大,同时另外一个方面确实带来了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广告多了以后对杂志内容的侵蚀性,最近我注意到白岩松写了一本书谈到这个问题,商业对于一个媒体的侵蚀是很厉害。我有一个观点,你广告多,广告量比如达到60页的广告,我们内容一定要做得强于广告,如果内容坚实的话,有120页坚实的内容,有60页广告,并不可怕。如果达到60页的广告,你的内容完全不行了,或者你的内容越来越少了,杂志就毁掉了。
主持人尹俊:的确这样的。虽然有广告,但是得保证内容。
朱伟:广告越多,越要保证编辑部对深度报道的能力,我们整个内容的扩展程度越要强,如果内容不强,就被广告淹没了,很多媒体都是这样的。
主持人尹俊:从您的角度来看,这两者不矛盾的,只是平衡的工作。
朱伟:但是平衡得很困难。因为对于我来讲,我也不愿意广告全部把内容掐断了,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离不开广告,离开了广告,怎么生存,广告投入多了,才有可能把记者派到国外去,一个新闻事件才可以多派几个记者,广告应该成为刊物成长的动力,如果广告反过来抑制了刊物的成长那就完了。
主持人尹俊:这样的话,可能刊物就没有之前的影响力和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了。
朱伟:所以广告越多,对刊物的挑战就越大。你得保证你的质量,不被广告所侵蚀。
主持人尹俊:至少我相信广告对《三联生活周刊》的侵蚀是有限的,因为《三联生活周刊》有自己的思想,不是那么容易被侵蚀的。
朱伟:对,侵蚀的说法对广告商来讲不太愿意听,有些说法不太对,广告和内容彼此是良性的关系,因为好的广告也是品牌。比如我们600期,最大的广告商是奔驰公司,奔驰认为他是在汽车里是王者,他认可我们《三联生活周刊》600期,他一下投了十几页的广告,他就是认可《三联生活周刊》在业界的地位。广告和内容是没有办法分割的。
主持人尹俊:内容做得好,才有更高的广告过来,更好的广告主不会过来,否则我们看到就不是那么高端产品的广告了。平衡跟下属之间的关系,有时候管人更头疼。
朱伟:管人就是管内容。
主持人尹俊:在平衡人方面,怎么让他们又竞争,又相互有合作关系,而且抽鞭子还能保证他们不跑掉,这是不是也得动很多脑筋?
朱伟:这是最动脑筋的事,你刚才讲很对,我刚才说杂志的内容是由人来创造的,我在《三联生活周刊》的一个原则,是竞争的原则,就是我们以竞争来避免更多的人际冲突,有时候是一个单位里缺少竞争性,它的人际关系婆婆妈妈。《三联生活周刊》这种婆婆妈妈,蝇营狗苟相对来说很少,但是这种竞争,尤其在暗地里的较劲比较厉害。我是希望永远是后者来推前者,我希望新记者进来迅速地成长,能够来推老记者,这样的话,形成一个循环,永远是推着你往前跑,如果你停下来,你就会难受,也可能停下来就要离开了。这样的话,就构成了竞争的压力。
关于人和人之间的平衡关系,我还是比较多的强调刊物的利益决定一切,刊物的质量决定一切,如果因为刊物质量,我可以牺牲人际关系,如果我因为人际关系来牺牲刊物质量的话,我觉得我更对不起读者。
主持人尹俊:您刚才说的这点我特别赞同,就是后浪推前浪,不停有更新换代,让年轻人推动大家,一起成长,别人成长带动你的成长。不像有的报社或者杂志社的情况,你推门进去,屋子里都是40岁,没有年轻人。
朱伟:最重要的是人都有惰性,如果被惰性所控制了,你作为个人,作为单位,你不可能有什么成长性。
主持人尹俊:今天提问的网友比较少,很多人都是在概括您的言论。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已经不知不觉聊了快有40分钟了。可能比较很愉快的对话,让人觉得时间都很快,不知不觉,想更多去了解朱先生的网友可能得看《三联生活周刊》了。
朱伟:好,或者将来在新浪再找时间再聊。我还是借这个机会要谢谢关心《三联生活周刊》我们的许多的读者和我的许多个人的粉丝,谢谢新浪对《三联生活周刊》的支持。
主持人尹俊:谢谢《三联生活周刊》给我们带来很多让我们去思考的东西。谢谢朱先生,谢谢大家收看我们今天的直播,再见!
朱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