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府古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57:35
古井觅踪
http://tzblog.com/user1/34417/archives/2010/2010221280.html
lha.song 发表于 2010-2-2 12:08:00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
在生产力落后、物质贫乏的年代,没有自来水,除了河水溪水,井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水源,由此古井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十分重要。
井的重要性在文化中也可找到佐证和印记:古诗中有许多直接歌咏古井或借古井之景用以抒情,如宋代郑獬《古井》:“百尺青梧桐,下有寒泉井。分明古镜中,照见梧桐影。朝汲水花清,暮汲水花冷。愿持沆瀣杯,远寄蓬山顶。”唐戴叔伦《赋得古井送王明府》:“古井庇幽亭,涓涓一窦明。仙源通海水,灵液孕山精。久旱宁同涸,长年只自清。欲彰贞白操,酌献使君行。”还有陆龟蒙的《庆封宅古井行》、唐郑世翼《过严君平古井》等。
古时候许多带“井”的用语指的就是村落或农舍,如:宋张耒 《冬日杂兴》诗之五:“南壁苍崖壮,穷冬井落闲。”《明史·倪岳传》:“道路愁怨,井落空虚。”井落指村落;唐杜甫《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井屋有烟起,疮痍无血流。” 唐韦应物 《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诗:“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井屋指农舍,村落。
我国语言文化中关于井的词语、成语、俗语更是比比皆是:井然有序、井井有条、井田制、井底之蛙、井水不犯河水、市井、背井离乡……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是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对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评价,说明柳永的作品通俗易懂,易于风行, 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盛行于市井巷陌,只要有井水喝的地方都能唱柳永作的词,是作为柳词流传广度的一个比喻。“有井水处”即指有人聚居处,就好象如今我们所说的大街小巷。——井水、古井在以前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



据资料记载:古城临海的地质结构系断陷性堆质盆地,属海湾相沉积,含水丰富,因此古井特多。相传唐初扩建州城时,同时挖掘了二十八个井,称“二十八宿”井,系唐太史令李淳风奉诏前来“相度郡城”时所择。另外在古城墙丰泰门旁,有棋盘井群,蔚为大观。因南宋时台州文风昌盛,全台州科举应试士子一年有近万人,贡院便设在今三井巷旁边,建屋三百一十间,可容士子八千。为方便考生住宿,必须建造会馆,并掘井36(有资料为33)口,正合象棋之数(那应该是32口),巷子也命名为棋盘巷,棋盘巷至今犹在。
据1953年的官方调查,临海有始挖于晋、唐、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水井共八七五眼(指可饮用的井),其中在台州府城内的就有七八六眼。此后有无进行过此类的调查不得而知。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变迁,古井作用的退化,历经半个多世纪,想必现存的古井应该大大少于当年调查的数据,一些独具风情的古井不幸被填埋,但可以肯定的是,因着古街古巷古宅的保护,加上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临海市区老城一带的古井应该还有相当数量被保存下来。
经过多次特意或无意的探访,笔者陆续在老城区的紫阳街、东大街、税务街、劳动路、府前街、县前街、樱珠巷、北山路、回浦路、巾山西路、丹桂巷、段巷、永安路、棋盘巷、育婴巷、更铺巷、大龙须、三抚基、四顾巷、天宁路、碗盏巷、羊巷、赵巷、三井巷、福华巷、福初巷、三台坊、义元巷、德清巷、诸天巷、井头街、五所巷、右营巷、竹园井、广文路、米筛巷、文化路、虎龙街、璎珞街、后山路、西大街、十伞巷、小弓巷、富殷里、东门后街、继光街、文庆街、蛇丘巷、香添巷、卖糖巷、靖越路、东城下、寺横街等街巷以及台州文庙、龙兴寺、城隍庙内共发现145处古井,其中访得最多的广文路12眼,西门街9眼,紫阳街、税务街、靖越路各8眼,三大夫7眼,璎珞街、回浦路5眼,永安路、三抚基、后山路各4眼,还有四顾巷、井头巷、赵巷、文化路、府前街、天宁路各3眼,竹园井、丹桂巷、樱珠巷、福初巷、大龙须、东门后街、继光街、卖糖巷及台州文庙内各2眼。
这些老井有“堂而皇之”现身于通衢大道上的,也有立足于小街小巷,有委身于墙角街边若隐若现,更多的隐身于门庭院落,真可谓是星罗棋布,走在古街小巷,可以说是俯拾即是。——虽经岁月变迁,风雨侵蚀,历经苍桑,但这些老井仍静静伫立在繁华闹市,或小巷深处,或百姓人家。从她们身上,我仿佛也感受到了古城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这些古井井圈大多为圆形,除少数古井井口经重新凿刻加固,大多还是古色古香,“原汁原味”,井圈基本上为块石凿刻而成,经过岁月的打磨,井口变得光滑圆润,油光发亮,有的还留下深深的绳痕。古井井口大小不一,大的可容几人同时打水,小的仅有一口铁皮水桶大小。井沿或高或低,或直或孤,或完整或残缺,形态各异,千姿百态。
临海老城区众多的古井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各眼古井富有江南水乡特色。水井深浅不一,一般在3米左右,也有很深的,寺横街的“镬锣井”据称有三层楼一样深,那得有七八米深了。许多井圈边还凿有小孔,是以前人们为保持井水的清洁卫生,同时也是为了保证行人特别是稚儿的安全,用以加盖上锁之用,古井在这条街上,起到人们生活用水和防火双重功能的作用。水井布局合理,历代人们对水井非常爱惜,十分注意井水卫生,做到井上有圈,圈上有盖,盖边有锁。现在许多古井井圈边上大小不一的小孔就是当年人们为给水井加盖上锁用的,由此也显现了百姓的安全意识和公德意识,随着古井作用在生活的退化,许多古井只留下小孔,但也仍有不少古井至今还加有井盖。从前,“在民间,凿井除应日常所需,同时着眼于防火,“以井厌火”,与临海历史街区九堵防火墙相似,数百眼水井也不可或缺,起着不可替代的功效。”(《临海古井粹览》)——这些水井虽然大同小异,但也各具特色,千姿百态,别有神韵。
《临海古井粹览》一文中对临海古井有着生动而深情的描述:“两横平行,两竖平行,两组平行的交叉,造就一个朴实无华汉字:井,寥寥四笔,滋养生命,灌溉五谷;书纵入地上天,书横天涯海角;古井,在历史文化名城临海,随时随地可见,井宅相映,井井相对。”“井文化与华夏文化阡陌交织,在临海古城,一墙之隔,一院之中,随手即可拿起吊桶,吊水煮粥烧饭做菜;井泉深深,永汲不竭;井冽寒泉,冬暖夏凉;古井大多与古宅同建,也有着多眼公益井,积善井,平地凿凹,汪着水情也汪着人情;一眼旺水井,成了聚落中心,缘井而聚居,成了联结邻里的纽带。”
笔者撷取众多古井中的几眼有代表性的古井,以斑窥豹,让大家领略一下古城古井的风采:
▲千佛井:名气最大的古井。千佛井又称双眼井。清同治《临海县志》载:“千佛井,在炭行街,上二石栏,下砖有阴文佛像,与天宁寺东佛塔相对”。炭行街,即后来的解放街,现在的紫阳街。紫阳街千佛井,位置显著,井在紫阳街南端、西侧,紫阳街111号与113号间,四顾巷口,是行人、游客必经之地。
千佛井井口有两只井圈,故又名双眼井,井口成双,水井连为一体。水井四周有石栏,栏间有东西两出口,栏上间10根望柱,其中东出口两侧望柱立两蹲石刻狮子,西侧则为石刻小猴,均有残损;其余6根望柱上则为莲花,多为重修时新刻。
经修复的千佛井,即双眼井,在紫阳街的群井中,“名声最大,传说尽多,世上罕见。”
相传在巾山建了一座千佛塔后,为了阴阳相对,才建千佛井,巾山上建双塔后,尚有“火神”不断出现,为镇住“火神”,在千佛井上加圈,成为“双眼井”,达到“以水克火”,保一方平安。井壁有千尊佛,井壁全部用阴纹佛像砖砌成,造井者有劝世“饮水思源”别忘佛祖的意思。千佛塔即在其东南百余米,与井遥遥相对,塔外砌的是一千多块阳纹佛像砖。千佛塔佛像砖的佛像阳刻,而千佛井佛像砖的佛像阴刻,一阳一阴,遥相对应。阴阳相对相合,遂成完美。井旁墙上尚嵌着“乾隆丙午旦月吉旦千佛井合保重开”石碑。
千佛井旁立有一块台州府城保护和开发管理委员会刻于2005年元月的《千佛井(又名:双眼井)》石碑一块,详细介绍了千佛井的“前世今身”,兹录于此:“台州府城内堪称奇绝之名胜古迹,当推双“千佛”千佛井与千佛塔,井壁与塔砖上各刻有佛像千余蹲,故以为名。塔在龙兴寺内,其前身龙兴寺塔始建于唐景龙元年(707年),元代重建,佛像模印,栩栩如生,阳而外凸,能供诸众观瞻;千佛井与千佛塔时代相仿,据《临海县志》卷四第十五页记载,上二石栏,井隐地下,与巾子山上有阴阳之分的大小文峰塔相对,井壁砖有佛像,其凹而为阴,与泓碧同清,可谓法相深藏,法施不露。传说古街“祝融”常顾,民居屡毁,皆因一井难镇巾子“双塔”所致,百姓乃自发于井上添一石圆栏,而成“双眼井”。千佛井千秋万代,存其道以肇人思。”
井边还立有一刻有《临海古井粹览》的木栏,详细介绍了古城临海璀璨独特的古井文化。
千佛井的对面、紫阳街东侧还有一口井,上面盖了凉亭,是居民日常洗衣,或夏日纳凉的好去处。

▲回浦路古井:最“霸道”的古井。临海市中医院前、回浦路机动车道一侧有一口古井。可能是为了保存历史和方便生活,上世纪80年代建造回浦路时,没有把它填掉。
由于井圈与路面的颜色差不多,不熟悉或不注意时,路人与车辆往往会对眼前平坦路上出现的古井感到突兀,以前经常会有车辆行人不注意会撞上井口,随着回浦路改成单行线,以及古井穿上“彩衣”加以警示,古井四周设置了交通隔离设施,由古井引发的事故少了。这口位于通衢大道的古井,和同样位于巾山西路繁华道路上的古银杏树,成了古城临海街道上一道独特的景观。
类似“霸道”、仍堂而皇之立于大街巷路中、城市发展改造扩建过程中未加填埋予以保留的古井还有:赵巷19号前、西大街14号旁的广文井、井头街的大小井头、等处的水井都位于主要街巷上;在路边的古井也不少,如巾山西路近劳动路处、赵巷19号、税务街20号、西门街14前的广文井等古井都在大街小巷边。其中税务街20号路边的古井十分古朴,井圈外还刻有文字,惜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已斑驳难辩,唯余一“馀”字尚可辨认。

▲ “三眼井”: 最奇特的古井。 “三眼井”在三井巷东头,与天宁路交汇处,在天宁路北侧下方,稍加注意,就可一观,只不过,平时路人来去匆匆,一般很容易忽视这口独特而奇特的古井的存在。
三眼井井口加盖有一圆石板,石板上开三圆眼,可三人同时打水,故名三眼井。笔者去探访时,正当艳阳高照,蓝天白云倒映“三眼井”中,居民打水后在石板上残留的水珠不时滴入井中,井水荡起阵阵涟漪,颇有趣味。加盖在水井上的石板显得古旧苍桑,石板上除用于打水的三只大圆眼外,还凿有两个小圆孔,应该是用于加盖上锁之用。而设置在水井上的井圈则为近年三井巷整修时所加。

奇特的古井应该还有“四眼井”,据载“四眼井”位于巾山北麓,笔者经过探访,始终未能得见其芳踪;向附近居民打听,也莫衷一是,最后打听到确切信息:“四眼井”在位于天宁路31号的某机械公司内,不过早就被架上水泥板浇铸上水泥了,并且,这口井是“独眼”井,并没有如名称所谓的“四眼”。这眼古井应该是消亡了,其真容,也只能想象,而其名“四眼”之由来,也无从得知。
还有一眼奇特的古井是“龙眼井”,据资料记载:东湖北岸有“龙眼井”,相距六米,泉水翻涌,形同“龙眼”。但笔者遍寻不得,最后问询到一位一直居住在东湖路的老伯,他说井有,就在东湖边的那棵杨柳树下,早些年东湖整修扩建时填埋了。笔者来到老伯所指现湖畔小区对面东湖岸边的杨柳树下,而今,只有杨柳依依,湖水荡漾,却再也见不到“龙眼井”泉水翻涌动人而独特的景致了。
顺便说一下,也许正因为古井之多,临海古街老巷中,有一些街巷因井而名:三井巷(因三眼井而名,东起天宁路,穿过继光街,西至赤城路。系从旧三眼井、芝麻园二巷合并而成);井头街(东起府前街,西至西城下右营巷,中段为台州酒厂所在地。此街东西两头各有一个水井,东叫大井头,西叫小井头,今合称井头街);竹园井(正名龙井,亦称葛仙井,南起天宁路,转向西,至赤城路。据称,此巷有井,天旱不涸,井东有大片金竹,故称竹园井);二井巷(东起巾山脚,西至寺直街。据传,宁海方孝孺因得罪明朝皇帝,被诛十族,其师居临海此巷,闻之,义愤填膺,跳井自杀,后人将此巷称为义井巷,后演化为二井巷,后因拆建消失)。
▲瓮中之井:江南长城古城墙中唯一的古井。江南长城有一种独特的结构,就是马蹄形的瓮城,临海古城上有“四个”别具一格的瓮城建筑。瓮城似城外城,形成大瓮,防御敌人可以“翁中捉鳖”;因城墙有三分之一的长度是沿着灵江修筑,弧形瓮城,特别是迎水一方半圆弧形 “马面”在防治洪水可起缓冲之急。据称,临海古城墙这种独特的设计在全国古城墙中,十分罕见,目前所知尚属孤例。在其中靖越门瓮城中的平地上,竟有一口六角形的古井,这也是江南长城瓮城中唯一的一眼古井。——古城,古长城,古城墙,古城门,再加上古井,可谓相映成趣。

▲紫阳井:最“落寞”的的古井。根据资料得知,樱株巷有紫阳井,是为纪念紫阳真人而建。紫阳街边紫阳井,当然得一访。笔者在紫阳街北端的樱珠巷一带寻寻觅觅,却没有发现目标,便向附近居民打听,巧合的是,一位热心的阿姨向我介绍了就住在这里的“临海通”,被称为临海掌故家、撰写过不少临海人文历史的文章,编写过很多有关临海历史文化的书籍的临海市名城研究会副会长何达兴老师,热心的何老师就着我请教的问题仔细地问答,并带着我去了樱珠巷旁一隐蔽处,让笔者终于得见紫阳井的真容。紫阳井所在为一堵墙所阻隔,是个死胡同,且古井所在刚好在拐角处,从小巷往里看根据看不到,要不是有人带领,这处地方真是不容易找到的。紫阳井可谓是藏在深闺人不识,若紫阳真人般透着神秘,真好似不露相之真人、得道之高人。

▲泉井洋井:最容易被人视而不见的古井。远洲路往西过鹿城路,在回浦实验小学对面的路旁,泉井洋路南侧,有一名为“泉井洋”的古井。泉井洋井就在车水马龙的路边,平时经常经过这条道路,却一直没能注意到有这口古井,长在路边却少人识。只是有心想发现她时,特意前往,才发现了这口古井,其实平时经过时只要扭头一瞥就能看到。水井四周被加了护栏,护栏朝路一侧,写有大大的“泉井洋古井”五个行书黑字。
据说是五代吴越钱氏留下的遗迹,旧称蒙泉,水极甘洌,郡人在昔多汲此水酿酒,即称蒙泉酒。确系宋代原台州刺史钱镠之孙钱淑在临海时留下的遗迹,原名“忠孝泉”。因钱氏“纳士归宋”以保境安民,传为忠孝。据传,泉井洋的“泉井”,“水质更为独特,清甜直追杭州虎跑泉。”
到此探访时,笔者俯瞰井中,发现井水上漂浮着一些杂物。正在汲水冲洗拖地布的一位大妈说,这口井的井水以前可干净了,现在水井就在路边,加上对面是学校,人多了,一些垃圾或飘进水井,或被人顺手扔进井里,让水井变得不再干净。言谈之中,大妈也颇为不满。

▲“半边井”:最与人方便的古井。紫阳街的千佛井是“双眼井”,三井巷的古井为“三眼井,而在后山路25号和27号间,有一口古井,井口为一堵残墙所隔,被一分为二,分成墙内墙外各半眼,人们都称之为“半边井”。“半边井”墙内半边修整迹象明显,而墙外半边则显得比较原始。墙内墙外的人们共用一井水,却不用里外“远道”绕行,用水各取所需,十分方便。古井的这种独特景致在笔者探访到的古井中也是唯一。

▲多边形井:最变化多端的古井。古井井口多为圆形,除少数古井井口因年久损坏是重新修缮、用的水泥砖块材料砌就,或是用石新凿刻外,多数古井井口还是原汁原味。笔者探访到的古井井口绝大多数为圆形。从凿刻工艺看,有的粗糙,有的精致,有的平整,有的或斜或有凹槽。但也发现了不少是多边形的水井。
四边方形:棋盘巷据说在古代有不少水井,笔者在棋盘巷与育婴巷交汇处一居民住宅前见到一口古井,这口古井井口呈方形,且两壁各凿有一粗大圆孔,井沿上薄下厚。从井口磨损程度看,这口水井年代想必比较久远。十伞巷一墙角外、靖越路中段路上以及靖越路138号路廊下的古井也为四边形古井,但这几口古井井口比较规则,虽然看上去比较古旧,但却似砖块水泥砌就。
六角井:大龙须22号旁古井为六角井,井口呈六边形,井沿有固定井盖。靖越城门瓮城内的古井也为六角井。
八角井:继光街1号内的古井小巧玲珑,井圈内圈为圆形,外沿呈八边形,井圈外壁经过细致雕刻,古朴而精美。泉井洋古井、文庙内、西门街172号对面富春旅馆内以及靖越路15号前的老井也为八角井,不过这几眼八角古井井圈都为后人所重砌或重刻,不知其原有风貌。其中文庙两口古井井圈八边分别间刻礼仁信智和龙凤麒麟、忠孝节义和虎象狮豹。
古井井体大多为圆柱体,但有少数古井,如寺横街的镬锣井、文化路3号的一口古井,井圈为圆形,下面的井体为方形,比较少见。




这些古井在当初应该对居民的生活起着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城区人们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古井的作用也许慢慢退化了,特别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井水不再作为饮用水,但这些古井并不"寂寞",并没有退历史舞台,在笔者寻访到的古井中,被封或被填埋废弃不用的古井不上十处,大多古井现今居民还在使用,在每一处古井边,都会看到不少妇人在打水洗菜濯衣拖地,她们仍在默默地发挥着“余热”,许多的古井由于常年使用,缀满青苔,井沿也被打磨得光滑发亮。一些居民为方便用水,不再使用吊桶,而是直接在井中安装水管,用小水泵将水抽往高处。
一眼古井,一块青石板,一口石盆,人们在井边汲水濯衣洗菜,边劳作边闲聊,这在今天的古街老巷,依然是很普通常见的情景,这种情景也给古城凭添了一份古朴和宁静,让人倍感古意和亲切。
笔者只是偶尔行走在古街老巷,就不时有一口口的古井呈现在眼前,并且每一次探访都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如果特意去细细寻访,深入民居、庭院,真不知道还有多少隐身在小巷深处、庭院人家,别具风采的古井没能看到呢。另外,除了城区,临海乡村也有很多古井:2009年7月,杜桥镇西洋中学在校内道路拓宽时就发现了一口宋代古井;白水洋镇下黄村下黄路当中的一口古井为明永乐癸未年间所建;一次驴行经过高山上的茶寮村,也见到一眼方口的古井;在海拔一千余米的大雷山的半山腰的大雷山林场前也有一口古井;一次到小芝,在不少村内发现有古井。据《临海古井粹览》载:“位于‘涌泉寺’内的涌泉井,传晋时名僧怀玉飞锡于此,有泉涌出,又名‘锡泉’;位于桃渚古城内的‘黄衙井’,泉水清甘,虽旁有沟水混浊,但井水仍清,真可谓‘河水不犯井水’。”——如果能通过调查访问、查阅历史资料,考证每口古井的历史来历、相关故事,予以修缮保护,是件很有意义的事,说不定会为古城临海凭添又一份很有意思的人文历史资料,也会让千年古城又凭添一份古意。
参考资料:
1、《古城新韵》(西泠印社出版社)
2、《临海古井粹览》
注:才疏学浅,本文浅陋、谬误、疏漏之处肯定不少,若能得各位博友指正补充,定当感谢不尽,快哉主人在此有礼并谢过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