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人的个体生存方式的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26: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与此同时中国人的个体生存方式也在发生着急骤的变化。如何正确的看待中国人的个体生存方式的变化,是摆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中国人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因为只有对它有比较客观理性的认识,才能更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改革中,正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走向,从而达到少犯或不犯错误的目的,减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必要的损失。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人的个体生存方式的变化具有两重性,既这种变化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其积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人最值得引以为自豪的就是大多数人已经解决了维持个体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即温饱问题;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人们的生活开始逐步向小康生活迈进,进入新世纪后,全面实现小康已经成为中国人新的奋斗目标。从一些最简单的数字就可以看到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话拥有量、手机拥有量占世界第一;上网的网民有将近八千多万占世界第二;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的拥有量,在世界都能排上名次。所以我们说中国人的生活和以前相比,更有钱和更富足。
二、个体行为更加自由。中国人现在所享受的个体行为的自由程度可以说是今非昔比,是人们从前连想也不敢想的。言论自由随着现代互联网的发展而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个人的国想、观点和情感只要不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都可以得到相对自由的表达。婚姻自由已经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言论,而是不仅在法律上有保障,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落实。选择职业的自由,选择个人发展前途的自由,也伴随着用人机制的改革而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个人有了更多的选择自己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机会。
三、个体行为表现出更多的个性化色彩。酷、帅、呆等词语是广泛的流行的网络语言,它表明我们的社会是个极具个性化的社会。个性化反映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各个层次面上,不同的人,按照自己的喜好有不同的衣着打扮,有的人打扮的与众不同,有的人打扮的稳重大方,有的人则打扮的高雅脱俗;家庭陈设也是如此,不同的家庭其陈设也和不相同;而休闲娱乐则更是千差万别,无不反映出不同人的不同兴趣和爱好,无不反映不同人的意愿,无不反映出不同人的不同个性。
凡事有利必然有弊,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整个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的个人生存境遇从另一方面看,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中国人的个人生存直接威胁。这种不利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个体承担的社会责任比以前更重。主要表现个体在工作中较以前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如岗位责任制,末尾淘汰制等,对每个人的工作都构成了无形的压力,只有压力才有动力,只有压力才有效率,这话在一定条件讲是对的,但如果工作中的压力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即不仅无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而且会有损效率的提高,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个人的身心负担,有损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所以现在中国人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人为数不少。
二、个人自身的社会责任较以前大增。个人生存的压力,首先要为养家糊口而操心,所以他必须找到工作,必须保住自己的工作;要为自己的生老病死而担忧,所以他不得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不得不为自己以后的退休和养老储蓄;他必须关心自己的子女教育,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和普及化,作为父母为了子女的前途,他不得不买这个单,既使是再苦的苦果,他明知也必须吞下,如果再加上上有老人需要养老,那个的的日子就会过的更紧张,个人肩上的责任就会更重。
三、个人所感受到的生存压力更大。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来源于竞争,竞争的关键是人的竞争,由于竞争的存在,无形中加大了人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中国现有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一方面国有企业为了提高竞争能力而不断的采取减员增效的手段,民营和外资企业能够吸纳的劳动力极其有限;另一方面农村存在着数以亿计的闲置劳动力,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员要进入城镇谋生,加上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就使得中国人的就业竞争异常的激烈,人们感受到的生存压力也就更大。
四、心理压力增大。这从自杀率的上升可以得到有力的说明。1982年,国内12地区精神流行病学调查中,我国自杀率为8.5/10万,1987年至1989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我国自杀率都在17/10万左右,1993年国内7地区精神流行病学调查自杀率为22/10万。2003年11月27日,《北京晚报》报道了我国首次大规模自杀调查的结果。根据调查,自杀为我国第五大死因,全国平均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近29万。在中国每二分钟有一人因自杀而死亡。另外我国的精神病患者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目前中国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约一千六百万人,以及六百万癫痫患者。这些数据表明,中国人的个人生存境遇正在发生变化,中国人所面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这非常值得我们的重视。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个人生存境遇在一些方面得到了明鲜的改善,在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恶化的趋势,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何在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二点:
一、根源于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个人生存方式的转变。在传统的中国农耕经济时期,中国人的个体生存方式基本上是依附在家这个小集体里,其生老病死都不是个人独自唯一承担的责任。小时在家靠父母,老时靠子孙养老送终;所以讲从出生到死亡个人都是家里的一员,都很少承担独立的个人责任。在中国古代很少能够见到真正自由和独立的个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个体生存方式也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仅仅是从形式上有所变化而已,个人的生存方式依然不是独立的,甚至较之以前的那种依附关系有过而无不及。农民依附着家庭和生产队,工人依附着工厂,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依附着国家,人人都不具备独立的、自主的人格,人人也都不承担独立的不可转让的责任。对上面这种个体的生存方式,我把它叫作依附型群体生存方式。但随着家的单元变得越来越小,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就迫使个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根本化的转变,即由原来的那种依附型群体生存方式,转变为独立的个体生存方式,即要生存、要发展只有靠自己,自己有择业的自由,有决定自己发展方向的自由,也有发挥自己个性的自由。这时,家庭虽然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但个人如果去工作,家庭也难免会发生危机;没有那个政府部门、没有那个企业能成为个人终生的依靠。个人在获得更大程度上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的同时,个人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也就明显的增加了,这就是自由的代价。
二、根源于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所具有一定的偏面性。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原来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把发展经济作为硬道理来抓,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矫以前所犯之妄,这可以说是完全正确的,但由于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对改革开放还不能从理性的高度加以把握,所以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只注重抓经济这个中心,一切都围绕着经济的轴心运转,从某种意义上说,GDP就是一切,而忽视了社会发展的主体,而不是以人为本。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人,但如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把人放在中心位置,就根本谈不上以人为本。如在国企改革中偏面的强调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而置职工的切身利益于不顾,开出的就只能是减员增效的灵丹妙药。而有的地方政府为改制而改制,为招商而招商,把国有中小型企业卖掉了之,而置职工日后的生计于不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可以说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认识的一个巨大的深化,明确指出了今后的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发展必须围绕着人这个轴心转,必须以人为本,也只有这样中国的改革开放才会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