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人才进入社会:不具商业价值就得做孙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33:12
------一个人力资源公司老板的大白话
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了,“没钱就得做孙子”,我觉得一点没错。
今天,看到网易主页报道的一则消息,说今天的博士读得很艰难,没吃没喝的,哪像个博士啊,要是家乡就出了你这么一个博士,那压力就更大了,没脸对家乡人以你为荣的吹嘘有个交代啊!怨这儿怨哪的,丢人不说,真恨不得跳楼了之!这还只是为面子,更要命的是去年这个时候有北大博士生为生活窘迫跳了楼,这才是悲剧。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是国家错了?还是我们选择错了?
实际上,谁也没有错。我做猎头的,从人才走向社会如何体现商业化价值,说几个不成熟的观点:
一.今天是市场经济,一切都按照商业价值说了算,博士也不例外,你如果有发明,有专利,有技术诀窍,有学术水平,有经济头脑,到哪里都是值钱的,如果没有,那只能按照读书人的方式拿国家的俸禄,这怨不了谁,因为你至多还是一个潜力股,暂时还看不到价值;
二.不要妒忌有钱的老板们。今天的企业赚点钱是不容易的。事无巨细,什么都得管,从早到晚,中小企业的压力谁都知道,一切都得靠自己,老板如果没有过人的本事,以及超常的社会混迹能耐,担惊受怕,牺牲更多家庭和常人的生活,那是很难赚到钱的,虽然社会多有报道发达的人物,但更多的是失败的案例;
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红白两道可走。你既然选定白道的途径,就要坚定自己的路子可以走通,就要发奋读书,头悬梁、椎刺股,一心做学问,凭着政府给你的博士的薪水,把学问做完,把项目想透,有运气的话,攀上世界级导师的高枝,还有机会登上科学的殿堂。这里,热爱和执着是第一性的,财富和荣誉是第二位的,一如光纤之父的高锟,得了诺贝尔奖金,现在的感受,恐怕是大多数常人所不能体会的,你要是有他的高度,感受是一样的;
四.老一辈的科学家如钱学森、杨振宁等他们怎么出来的,当年他们读博士可能没有今天生活的压力(包括在美国的费用)和物质的诱惑,但并不等于有压力就出不了成果啊!这只能说明中国的高校体制需要彻底改革,我们的学术到底怎么啦?是否需要按照基础研究和应用科学两种方式去设置不同博士的薪水,知道基础研究永远是为国家服务的(做到顶尖级的学术成果国家待遇也不会差),需要高智商的付出和以荣誉为重的;而应用科学出来的人才,国家本来就是让你到企业拿高薪水的,你要是不出研发成果,没有货色、没有料道,拿不到高薪,那只能是你自己没本事和能耐了;一些50-60年代遗留下来的国家级(或部级)研究所,还在违背市场规律生存,已经搞不下去了,财政还再给补贴,真是笑话和讽刺啊!欣慰的是,我们的政府对此已经清醒,正在逐步回归本原,重新分配改革是完全正确的;不然那什么多国内著名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开设面向市场和人才价值的课程,为得是那般啊。
五.今天读博士也不是过去象牙塔的光环时候了。高校扩招带动教育产业化进一步升温,本科生、研究生成倍的增加,博士生比例也不少,有多少能做学问呢?每个读书人自己心里清楚的。有点视野的醒目的读书人都是集读研与社会互动为一体的,把自己搞得游刃有余,读博士是假(少数人真做学问),拿学历是真(大部分不做学问),把社会看得很明白,最终是为了捞个一官半职或是作为企业晋升的起点罢了,因为大部分读博人都清楚自己的人生之道。
但学而知不足。也有更多的今天的读书人,凭着自己的悟性与胆识,杀出了一条知识分子走向商场的血路。象比亚迪的王传福、腾讯的马化腾、阿里巴巴的马云、恒大的许家印、SOHO的潘石屹、联想的杨元庆、太阳光电的彭勃等,那一个不是从纯洁的学院里出来,最终走向社会,学会了生意、搞懂了人性,成就了事业啊!所以说,多读一点书本身没有错,关键是你是否建立商业的悟性、混世的情商、以及做人的诀窍,能否成就大的事业,要看你是否具备胆识和读懂人性没有!
遗憾的是,我们更多的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没有成为政治家、企业家、社会家、文艺家的科班人士,从走出校门的那一天,就不愿意和更多的人士打交道,不在乎人性的游戏规则,不关注政治和时事的处事态度,总按自己的方式行事,学问做得马马虎虎,技艺搞得不伦不类,到头来什么都不精,什么都不是,一生碌碌无为,到死都找不知自己有何致命弱点,还总在埋怨,为何自己不能成为驾驭复杂局面、统领千军万马的复合型的政治与经济人才,或是成为名噪一时科学家、学者、社会家和文艺明星,问题就在于此。
如果要分析一下个中原因,我想核心问题不是智商的高低,而是取决于本人是否具有野心,驱使自己走向成功的原动力问题。
为何这样说呢。我们先撇开人的天生的禀赋不谈,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国近现代以来那些有原动力驱使的野心的顶级大人才的特质。
近代革命时期,有多少野心勃勃的读书出身、不甘沉沦的人士,凭借着一股子不满现状、誓死打破旧世界、建立新秩序的原动力,敢于斗争,敢于出头,带领人民杀出一条血路,最终成就了政治家的梦想,象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刘伯承、陈赓等,他们的价值被历史永远认可,生活是充实的,他们的能耐在于善于“斗争”,这是大智慧的顶级人才;
当年一些怀着远大理想、献身社会和科学的高智商人士,把自己的学识和智商全部用在了探求真理上面,他们做学问废寝忘食,超越物质的诱惑,并取得卓越的成就和光环,如王国维、梁启超、严复、赵元任、竺可桢、钱学森、李四光、杨振宁、高锟、袁隆平、费孝通等,他们的价值被国家认可,生活是丰富的,他们的能耐在于学术“精湛”,这是高智商的顶级人才;
今天,还有一些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读书人,他们在大学时就不安分,对社会和商业充满了好奇和探求的欲望,走出校门就如鱼得水,深深扎进于商业的土壤,充分运用自己的智商运和情商运筹于人性与商业之间,对从事的事业精准掌控以及生意的悟性,从零开始,积淀经验,捕捉到机会,终于成就企业家的财富价值,如联想的柳传志、比亚迪的王传福、搜狐的张朝阳、网易的丁磊、腾讯的马化腾、阿里巴巴的马云、吉利汽车的李书福、太阳光能的彭勃等这些人物,他们的价值被市场认可,生活是多元的,能耐在于具备“胆识”,这是懂规则的顶级人才;
当然,还有一些科班出身的读书人士,他们天生的就喜爱艺术和摆弄棋琴书画,钻研程度可以用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来形容,一旦进入学习状态便不能自已,辛勤努力数十年,终于修得正果,如徐悲鸿、傅抱石、红线女、傅聪、刘炽、赵丹、梅兰芳、朗朗、张艺谋等,他们的价值被人民认可,生活是快乐的,能耐在于内心“痴爱”,这也是懂生活的顶级人才。
看来,凡是称得上顶级人物的大人才,不乏有着鲜明的首当其冲的一些特质,即:“斗争的智慧、精湛的智商、胆识的规则、痴爱的生活”,而不管他们所处的年代和环境如何,都不影响这些特质的形成。
如果说,这四种人才特质可以作为今天读书人进入商业社会的基本标示的话,那么,我们很容易对现在还在抱怨和徘徊在成功边缘的高学历人士提出一些忠告: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性格特征、对事业的热情以及内在野心的驱动力强度,找出自己最具能耐的地方与标示对照最贴近的一条,可能就是对自己从业和选择人生道路比较精准的指引,这是很实事求是的简单测试方法。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方法,大大超越了一个人对自己还不够了解,东碰西碰,遭遇更多挫败时,就去接受什么心理暗示训练、领导力培训或是胜任力模型等技术手段来得更有价值。
可能有人会说,当今很多大师级的人物的成功之路,回过头来看,也是歪打正着的结果,但事实并非如此。前一段时间,看到万科老总王石对评论家吴晓波聊过的一段话,说自己的爸爸是个普通官员,妈妈是个典型的劳动妇女,怎么会生出一个具有企业家底蕴和商业能力的儿子出来呢?我们想,这除了王总自身的天生的禀赋和基因外,他在后天形成的“胆识与规则”特质,结合广东改革开放“敢为天下先”的的深圳特殊政策,两者互为作用,最终造就了他的大企业家的成功之道,“外化而内不化”,从上述顶级人物的标杆中也是可以找到注脚的。
所以说,读书人和做学问的人在面对“知识就是力量”的价值看法上,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金钱的力量,因为就商业而言,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不再是传统的理论知识,而是更多的对人类发展有实际推动力的知识,是已经充分消化了的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知识,今天政府和企业之所以采取新的判断人才的标准,提倡无论你是科班的还是自学成才,只要你拥有知识的转化能力和实际商业能力就是卓越的人才。
过往的十年,我在消费电子企业TCL集团任职HR和品牌高管,今天改做企业私人教练和高级猎头服务业务,应该说,无论实践还是理论上,都比较清楚知道企业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真正人才了,不是你学历有多高,名气有多大,而是你的知识转化能力和业绩拓展能力有多强,能为企业创造多少实际的效益,今天的企业,需要的是华为式的狼性团队,比亚迪式的灵活机动人才,能够适时“造人、造机器、造产品”。在这里,我诚恳地提醒我们的各类科班人才,不要后悔自己多读了书,也不要埋怨国家给少了钱,你需要的不是别人对你的尊重,你需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人生路径,用心学习,培养定力,积累人脉,然后淡定从容,找机会接受高薪水的工作,而其他的都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