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的“通货膨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10:18
     
         2008年,中国在校硕士生及已经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生双双突破100万人。这些经过刻苦复习通过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的莘莘学子,在经历了两年或者三年的继续深造之后,仍然要面对曾经暂时逃避的就业苦恼,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新问题。         2007年浙江大学本科毕业生不过5879人,研究生则有7531人,其中硕士毕业生5000人,博士毕业生2513人。而且据工作人员说,本科生毕业还不一定都就业,出国走掉一些,考研又走一些,剩下的大概只有研究生人数的一半。结果当然就是招聘现场出现的——“本本”无处寻、“硕硕”满地跑。这真是今日中国高等教育最诡异的风景之一,学历是越高越好,本科已经让人不屑一顾,硕士、博士也早已不稀罕。一所大学招收的研究生比本科生还多,美其名曰,要打造“研究型大学”,作为该大学追求的目标,本来也是无可厚非。可是就业市场未必买账,明明是本科生就能干的岗位,为什么非要招一个研究生?有人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学历的通货膨胀”,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对于不少高校不顾实际情况扩招,降低研究生培养标准,造成学历过剩做了一点批评;对于年轻人不是以求知而是以追求高学历为导向的学风,以及由此造成的后果表示担忧。实际上,中考、高考,加上研究生入学考试形成的考试产业链,以及由此繁衍出来的考试文化,正是教育与教育本来目的逐渐背离的原因所在,一次次统一模式和标准答案塑造的学子,未必能拥有健全的人格,从而适应现代社会转型的需要,更好地应对这个处于急速变化之中、纷繁复杂的时代。现在这样的高学历教育也是注水的,学位的含金量越来越低,水分越来越大。这首先不能责怪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无辜的,这是社会风气、尤其是高校风气造成的。几乎个个学校都在拼命往大里做,往高处攀,中专、专科要变身为学院,学院要转成大学,大学要造航母、要创世界一流。它们追求的,一方面是名称是越大越好,圈地、建楼也是如此,人数更是越多越好,好象大学玩的就是人海战术,另一方面,层次越高越好,不具备培养硕士能力的,一定要争取到硕士点,已经有硕士点的一定要升格成博士点,招收的研究生当然也是多多益善。在这样的办学导向之下,高学历不通货膨胀才怪呢。然而,不求“实”,只重“名”,这样的高学历到底又有多大的意义?当招聘会上出现研究生太多、本科生太少而发出寻“本”启事时,高学历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带来的贬值,难道不该引起学生、高校和全社会的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