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更高明:刘伯承元帅对粟裕林彪战绩的评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50:34
一、比较必须在同一质的基础上。拿一个勇敢善战的少尉和一个足智多谋的将军来比较谁更高明,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不在同一层次上。比如毛泽东,红军时期的不少战役战斗是他亲自指挥的,"三次反围剿"六战五胜,一战打成消耗战,或胜或败,都和他有直接关系。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虽然重大的战役战斗他仍然要关心,但作为统帅,主要关心的是战略决策问题。要进行比较,也应该是关于战略决策方面的东西。有些战区指挥官决定范围内的事,比如原来的决定是坚守某地,战区指挥官根据当面情况认为应该撤退,而又来不及请示,当机立断地撤了,这样的事,就不适合拿来作比较。又比如,红军时期粟裕的任职低于林彪,长征后林跟随主力,而粟打游击,拿打游击的粟裕和随主力行动的林彪来比高明,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再比如,平型关战斗和广阳战斗都是奉了八路军总部命令的,说林彪高明也可以,说朱彭高明也行,如果拿林和朱彭作比较,就不合适了,因为他们不在一个级别上。如果是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和彭德怀在某些战役方面就可以比较了,因为彭虽然是解放军副总司令,但他的主要精力在指挥西北野战军,这时彭和林一样,是战区范围的指挥官。
二、比较是有条件的,无条件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仗打的多,败仗也多。拿一个一战一胜,胜率百分之百的将军和一个百战九十胜,胜率只有白分之九十的将军来比,谁高明?不那么好说。同样,我军的实力、敌人的实力、打仗的方式和规模都和伤亡的大小有关,笼统地讲伤亡小的一定高明,也未必。所以,如果单以黄崖底战斗和广阳战斗来比,说刘伯承就比林彪高明,也没有那么简单。以整个解放战争来说,东北的情况和其它解放区比较,要优越得多。到45年底,共有冀热辽、山东、华中的部队约 11万人到达东北,另外还有100个团架子的干部共两万人,其中中共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20人,占总数的四分之一,政治局委员4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它解放区均无此条件。蒋军45年11月攻打山海关时,有13、52、94三个军共约8万人,而共产党在锦州至山海关和承德一带兵力达 10万人(《中共党史研究》90年增刊,杨奎松文)。虽然林彪的部队有长途跋涉、缺乏训练、"七无"等问题,但装备有改善、兵力超过对手、且只一面受敌,这在国共内战史上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条件,也是其它解放区所无法比拟的。
至46年4月,国军在东北的兵力达到7个军25万人(包括" 五大主力"之新1、新6军),东北民主联军兵力则达40万(《中共党史研究》90年增刊,杨奎松文),4月苏军撤退后又获得包括轻重机枪2万余和火炮几千门在内的各种武器,装备有了大的改善。至8月,国军在东北仍然是7个军 25万人,加地方武装共约40万,东北民主联军经四平之战以及整编,总兵力下降为36万。经"三下江南,四保临江 ",到47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达46万,与国军48 万的总兵力趋于平衡,在机动兵力上超过了蒋军。47年7月 10日,毛泽东在一年作战总结及今后计划中指出:"我军山东有27个头等旅;太行(不包括陈赓)有13个头等旅, 14个二等旅;...东北(包括察北、冀东)有头等、二等 32个旅。"(这时东北的军力上升为各解放区之首。47年秋季攻势后,东北民主联军全军73万人,野战部队42万。 48年春,林彪的部队就达到了空前的103万,其中野战军 70多万。东北的蒋军则总数为50余万。(国防大学出版社,《第四野战军》、广西出版社《毛泽东与林彪》)再看其它野战军:西北,46年4月整编后兵力共2.8万,当面之敌胡宗南集团25万人(同年3月);47年7月底达4.5 万人,同年3月至8月,胡宗南部增至34万;47年10月,兵力达7.5万余人,年底达11万,其中野战军7.55万,敌总兵力下降为31万;48年7月,西北野战军共6.8万,加地方武装总计10万余,胡宗南部共40万,直接参与作战的人数为 28万。(国防大学出版社,《第一野战军》)晋冀鲁豫和中原,45年8月改编时,约29万人;46年10月增加到31万;47年5月,42万人;刘邓6月30日以南征野战军 12万渡黄河,转入战略进攻后,至49年2月整编后,二野共 28万。(国防大学出版社,《第二野战军》)华东和山东:随罗荣桓赴东北的有山东5个主力师9万余人,新四军三师黄克诚部3.7万余人,45年11月,华中野战军约 11万人,山东野战军7万余人,进攻华东的国民党军40万; 46年6月,进攻华东的国民党军总兵力近50万(包括山东);47年2月莱芜战役后,国民党军为实施重点进攻,集中了约45万兵力,包括"五大主力"之五军、整七十四师、整十一师,华东野战军主力27万人。(国防大学出版社,《第三野战军》)
国民党军总的分布情况:46年1月内战爆发前,国民党军在中原21万;苏皖27万;山东19万;晋冀鲁豫25万;晋绥9.7 万;陕甘宁15.5万;广东和海南7.5万;东北16万(6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河南人民出版社《南京政府的覆亡》)。47年3、4月间重点进攻开始时,分别在陕北、华东集中了23万和45万兵力。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后,据48年1月周恩来在西北高干扩大会议上的报告,至47年12月底,国民党军在东北32万;晋察冀15.5万;晋绥7.8万;西北17万;山东苏北30.5万;豫东5.7万;后方19.6万;对付陈谢、刘邓、陈粟分别为10.6 万、30.3万、12万。48年9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关于解放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的发言中指出,国民党军在南线的中原集中了75万兵力,华东 36万,西北30万,北线的东北43万,华北51万。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从战争开始到48年,大部分解放区敌我的实力对比都是敌强我弱,兵力对比大部分在一点几到三、四比一,最困难的是西北(兵力对比在10:1左右,宜川战役前后才降到5:1,仍然是最困难的地区),条件最好的是东北,大部分时间内,敌我军力对比差不多,甚至我军稍好一些。
有了对敌我情况的大致了解,我们就可以来看一看战绩了:我先列出林彪在东北的一些较大的战役和歼敌人数,再和刘邓及陈粟比较一下。
东北:秀水河子(1600)、四平保卫战(10000)、鞍海( 6016)、新开岭(9100)、三下江南四保临江(43000)、 47年夏季攻势(83200)、秋季攻势(69800)、冬季攻势( 156470)、辽沈战役(472000)。
入关后参加平津战役。刘邓:上党(35000)、 邯郸(30000)、出击陇海路(16000 )、南同蒲路(12000)、定陶(17200)、临浮(5500)、巨野(5300)、堙城(8500)、滑县(11800)、吕梁(16000 )、巨金鱼(28000)、汾孝(11390)、出击豫皖边(9000)、豫北攻势(40950)、晋南攻势(14800)、鲁西南战役( 60110)、进军大别山(8500)、进军豫西(31000)、张家店(5600)、高山铺(12660)、伏牛山东(9300)、大别山反清剿(11720)、平汉陇海破击战(45100)、临汾(25000)、宛西(21700)、宛东(12000)、襄樊(20500)、郑州( 11270)、
淮海战役(131000)。陈粟:津浦路徐济段(8800)、胶济路东西段保卫战(12600)、苏中战役(53000)、朝阳集(5000)、两淮(14000)、平安(15000)、盐城保卫战(6000)、宿北(21000)、鲁南( 53000)、莱芜(60000)、泰蒙(24000)、孟良崮(32000)、南临(16000)、沙土集(10000)、进军豫皖苏(10000)、陇海路破击战(14000)、平汉线战役(45000)、洛阳(19900 )、豫东(90000)、济南(104000)、淮海战役(有的战役,如粟部退出苏皖后苏皖解放区部队打的仗,以及华野外线出击后内线兵团打的一些仗,就不列出来了)。一野的情况就不详述了。
整个解放战争(包括渡江战役之后)总的歼敌人数:最多的是三野,二百四十余万;其次二野,二百三十余万(不包括剿匪);第三才是林彪的四野,一百八十万;接下来是华北野战军,七十余万;最艰苦的西北野战军歼敌数也达五十一万余。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出以上数据,并不是就可以证明了林彪不会打仗或林彪打仗不如刘伯承和粟裕(战绩和指挥能力既有关系,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就象我前面讲的,和敌我实力对比、作战方式和规模等都有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比较的是指挥水平和能力,它的约束条件应该有敌我实力对比、战绩、己方的伤亡等,不仅仅是战绩一项。而这些约束条件也不是同样权重的,敌我实力对比应该是最主要的)。同样,也不是随手举几个例子就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的。从以上,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就所谓"功劳"而论,别人并不比林彪差。我们也可以看出,三大战役之前,西北、刘邓、陈粟承担了很大的压力,这使林彪在东北有了发展的可能,尤其是在四平失利退过松花江后。如周恩来在西北高干会上说:" 六月以后(指四平保卫战后),敌人总想从南线调到北线,这个企图完全被我华东野战军打破了。如企图调25师过海,但因为刘邓陈粟在南线的进攻,25师反不得不从胶东调到陇海路南。如暂三军调到东北不久,因华北清风店胜利,又不得不调回。"韩先楚在回忆辽沈战役的发言中也说:"辽沈战役开始后,蒋介石意识到问题严重,但费了很大力气,只能调四个师到葫芦岛。"这都是其它战区配合的结果。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emas/msgview-821955-4424504.html[复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