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古城牌坊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25:18
潮之州,大海在其南。位于广东省东部的潮州市,与福建省接壤,濒临南海,辖潮安、饶平县和湘桥区,总面积3613.9平方公里,总人口257万多人。市区中心的古城区三山鼎立如屏,韩江一水中分似带,构成了一幅水色山光护古城的壮丽自然景观。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侨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瓷都”、“中国工艺美术之乡”等称誉。潮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自东晋设为郡治,潮州已走过1600多年的历程,她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的山川名胜,众多的文物古迹而名扬中外。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
据考古材料证实,潮州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潮州历史上相继为郡、州、路、府治所,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闽、粤、赣韩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及海外贸易的始发地。潮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历史上以其山明水秀,河岳炳灵的自然景色和精巧秀逸、古朴典雅的文化景观而闻名,隋唐以后,随着战乱、戍边、远谪和民族大迁移,大批中原汉人南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经宋、明数代,人文渐盛,名贤辈出。
潮州古城区,金山、葫芦山、笔架山三山鼎立如屏。这里不但景色迷人,而且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有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的广济桥;有绵延四华里,号称“百窑村”的笔架山宋窑遗址;有古城墙;有国内罕见的宋代许驸马府;有纪念唐代大文豪韩愈的韩文公祠;有国内首座泰国式佛殿“泰佛殿”,以及常年不干的凤凰山天池,至海边“白鹭天堂”的西澳岛自然保护区等等。共有文物古迹720多处,其中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是粤东文物荟萃之地。这里还是“十相留声”之所,唐代的常衮、杨嗣复、李德裕、李宗闵,宋代的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士杰,这十位身居百官之首的宰相都来到潮州,将中原文化带进潮州。
明朝的潮州府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经基本定型,海内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这个基础上。海外潮人迄今为止仍喜欢称自己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会馆也都称为“潮州会馆”,这大概是沿续习惯称呼。
在潮州,其最具名气的还是属古城牌坊街。潮州古城牌坊集中在市区太平路和东门街路段。根据史籍记载,太平路总长1950多米,共有明、清石牌坊39座,其中建于明代的有34座,建于清代的5座,最早的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是为御史许洪宥建的“柱史”坊,最迟的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为直隶总督郑大进建的“圣朝使相”坊。
清末明初,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引入广东,在此期间,太平路、东门街也渐次改造成骑楼式商业街,并与明、清石牌坊共存,形成了国内独特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1951年,当时尚存的19座石牌坊因阻碍交通、废坠伤人而被悉数拆除。所幸拆除前均留下照片并对坊刻文字作了实录。拆除后部分构件由有关单位予以收藏,余散失各处,后陆续有部分构件得到回收。
2006年,潮州市启动牌坊街修复工程。按原址原貌修复古牌坊23座(其中太平路21座,东门街2座,还将拟建位于南端入口的“三阳门”)。并整修沿街历史建筑。修复后的牌坊街,外接广济门城楼、广济桥、韩文公祠、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内连开元寺、己略黄公祠、许驸马府及以甲第巷为代表的古民居群落,形成一个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充分反映潮州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和经济生活的古城文化旅游中心区。
有历史资料记载:
据黄梅岑先生《潮州牌坊纪略》载:“牌坊,传说可上溯唐宋,初以木建,形似‘乌凹肚门’。古时统治者提倡伦理道德,把城乡间于节义、功德、科第突出成就者,将其‘嘉德懿行’,书贴坊上旌表,称为‘表闾’,故牌坊也具纪念作用。到明时改用石砌,加叠层楼,饰以花纹,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唯嘉靖时建多柱多门牌坊”。
潮州城历史上是粤东的政治中心,州、路、府治所在,达官明吏多集于此。入宋以后,人材辈出,人文荟萃,因此明清二代,在潮州城建立众多牌坊。潮州城中曾有牌坊91座,其中太平路39座,其他街巷44座,余在金山、韩山、湘子桥。此外,于乡镇间尚有57座,因此人们喻为“牌坊城”;而集中于太平路(大街)的牌坊,多为横跨路面的四柱三门,规模较大,鳞次栉比,风格独特,气势非凡,故被誉为“牌坊街”。
潮城的牌坊,除“宫保尚书坊”和“六贤坊”为木结构,“世旌节孝坊”和倒塌后重建的“秋台坊”为砖砌外,余均为石结构。这些牌坊,“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以石雕凿成歇山顶、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叠牌楼,匾额两旁,有的加配石刻镂雕之‘双龙戏珠’或‘龙凤卷草’之类装饰,柱边加设石狮或石鼓插柱础,潮人俗称为‘亭’”。
潮州俗称“石亭”的牌坊,1999年版《辞海》的解释是:“中国古代一种门洞式的建筑物。一般用木、砖、石等材料建成,上刻题字,多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道口。在建筑上起到入口标识、行进导向、组织空间、点缀景观的作用。”
别以为牌坊只是起着一个点缀装饰之作用,其实牌坊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真可以让每一个国人琢磨几辈子的。中国的古人立牌坊是一件极其隆重的事,每一座牌坊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而这些内涵和象征,主要通过牌坊上雕刻彩绘的各种图案花纹,用隐喻手法表现出来的。此外,“坊眼”亦是特色之一,它注明了牌坊是为谁建的、为什么事建的、由谁建的和什么时候建的内容,这些文字,可都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们的人生理念及封建礼教、传统道德观念的集中表现。
但是,在等级制度森严的过去,立牌坊可是一件极隆重、极不容易的事,并不是你想立,你有钱就可以立的。根据当时的规定,凡进入国子监读书和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人,方可经地方官府审核批准后,由官方出资建功名坊。至于立贞节牌坊、仁义慈善坊、功德坊者,要求更严格,须经地方官府查核实后逐级呈报,最后由皇帝审查恩准,或由皇帝直接封赠,方能建坊。即使允许建造,建造什么规格的牌坊,也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如只有帝王神庙、陵寝才可用“六柱五间十一楼”,一般臣民最多只能建“四柱三间七楼”。所以在当时来说,如某一个人能获得皇帝降旨建造牌坊,那对这个人、这个家族乃至这个地方来说,都是一种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殊荣。
潮州古牌坊类型多种,有府治县治、府学县庠、忠孝节义、功德、科举、赐封、记胜等等,或表明街道、集市名称的牌楼。据初步查考统计,潮州古牌坊共有152座。仅昔日长不不足二里的繁华太平路,47座牌坊依次毗鳞。几乎是每巷一亭,百步一坊,为全国绝无仅有的石坊林、牌坊街。
昔日潮人视“桥顶吃炒面,大街看亭字”为赏心乐事之一,从一个侧面说明在潮人心目中,石牌坊与湘子桥是铢两悉称。重新修复的23座古牌坊,以原址、原貌、原工艺为基本原则,恢复了古牌坊的真实历史面貌和艺术特色。
昔南宋潮州知州常祎尝说:“利众者易兴,谋众者易成”。值此昌明盛世,在社会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牌坊街与广济桥一起重焕光彩,再展芳华。
下面将自南向北逐一详介二十三座牌坊的历史由来:
1、十相留聲坊
位于太平路南端的第二座牌坊“十相留聲坊”(注第一座牌坊三阳门正在建设中),是記念唐朝時期任潮州刺史的(韓愈)韓文公,唐代的常衮、杨嗣复、李德裕、李宗闵,宋代的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士杰,这十位身居百官之首的宰相都来到潮州,并将中原文化带进潮州,潮人为此而立坊纪念。
2、大理司平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大理司平坊,在大街。为大理寺评事郑崇重建。” 郑崇(1389-1453),字秉义,号古城,明海阳(今潮州市区)人。
大理司平坊原在太平路头亭巷口。北镌“两浙都运”。
坊字俱为官名。大理寺为明代中央审判机关,“司、评”是司务、评事的简称。《明史•官职制》:大理寺“其属,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评事四人,正七品。”“都转盐运使掌盐监之事”,“使司凡六:曰两淮,曰两浙,曰长庐,曰河东,曰山东、曰福。
据《潮安县城关镇亭坊简略史迹》记录:“明嘉靖癸巳,潮州卫槽陆武等为大理寺评事郑崇重建。”嘉靖癸巳为嘉靖十二年(1533),可知此坊曾因天灾或年久失修等原因而重建过。
坊拆卸于1950年,且没有留下照片,此次重修,参考其它牌坊而复建于头亭巷口南侧。下枋镌有“大理寺评事、盐同郑崇”。
此坊因位于太平路诸牌坊中南端,故民间俗称为“头亭”。
3、玉署仙班坊
光绪《海阳县志•坊表》:“木天人瑞坊,在大街石牌巷口。为一百有三岁、钦赐翰林院侍读刘起振建。”
刘起振(1648-1751),字颖之,海阳田头(今属潮州枫溪)人。
“木天人瑞”下镌“乾隆丙辰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戊午引见,特赐翰林院检讨加一级,赐貂缎;予告戊辰百岁,加升翰林院侍讲加一级,赐金建坊”;“玉署仙班”下镌“赐进士第、奉直大夫、翰林院侍讲、前翰林院检讨、加一级刘起振。”
“木天”、“玉署”均为翰林院的别称。“仙班”借指朝班。“人瑞”,指有德行或年寿特高者。
坊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但十三年已开始筹建,《清高宗乾隆实录》:“(乾隆十三年戊辰)四月己巳(十六日)(1748.5.12),广东巡抚岳浚奏,在籍翰林院检讨刘起振年百岁,请照例给银建坊外,着加恩给与侍讲职衔,再赏给上用缎四疋,银四十两。”当年潮州古城牌坊除此坊镌有“赐金建坊”外,绝大多数是主建者出资或坊主后裔出资而主建者题名的。可见此坊的不寻常。坊为四柱三门结构,三叠牌楼,在楼下正中行楷“圣旨”牌一块,两侧为双面通雕的祥瑞动物石雕一块。界于中枋和花坊之间有精致石狮一对,二楼屋盖下为人物石雕。
坊拆卸于1950年,此次按原貌重建于石牌巷口。
4、秋台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秋台坊,为尚书王大宝建。”
王大宝(1091-1165),字元龟,宋海阳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廷试进士第二,是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历官至礼部尚书。
秋台坊原在太平路砖亭巷口。坊字南镌“榜眼”。“秋台”下镌“建炎戊辰进士、榜眼及第、兵部侍郎、礼部尚书、开国男王大宝”;左坊眼镌“诰赠正议大夫、兵部侍郎、父名昌国,晋朝议大夫、礼部尚书”;右坊眼镌“赐进士胞弟王大鼎,官承奉郎;赐进士胞弟王大圭,官承务郎;赐袭东莞令胞弟王大纲”;另镌“道光戊子重修。民国甲子冬,裔孙延康、敏斋合族重修。”
“秋台”,秋,主肃杀,古指与律令刑狱有关之事,如指司法、监察官员及官署为“秋宪”。台,古代中央政府的官署。
据《潮安县城关镇亭坊简略史迹》所载,此坊“当是明代追建者”。入清后,此坊可谓时乖运蹇。雍正《海阳县志》言“废于火”;乾隆《潮州古城地形图》则标示“废砖亭”,说明此坊原来就是砖石结构,且至乾隆年间仍然废弃。
直至道光八年(1828)方重修。1918年潮州发生7.25级大地震,此坊亦未幸免。1924年才由裔孙延康、敏斋合族重修。
坊为四柱三间的砖石结构,屋面为硬山顶,明间额坊上置精美石狮一对,坊额上方承托屋面,屋脊上置“双龙抢珠”。正楼下正中“恩荣”牌一面。
5、赐锦重光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赐锦重光坊,在大街。为国朝甲辰进士,巩县知县邱轩昂。
邱轩昂(1690-1763),字元澍,号名亭,清海阳县大和都麟坪乡(今潮安凤塘镇麟坪村)人。
赐锦重光坊原在太平路甲第巷口。坊字北镌“貤封叠被”。
据《潮安县城关镇亭坊简略史迹》记载:“赐锦重光”下镌“康熙庚子广东乡试第二十名举人、雍正癸卯恩科会试中式第一百七十三名进士、甲辰科钦补殿试赐进士身、原任河南巩县知县、前直隶州深泽县知县邱轩昂”;“貤封叠被”下镌“赐进士、原任直隶州深泽县知县邱轩昂,乾隆元年,覃恩敕赠父必藩、貤赠屡年俱文林郎,原任直隶州深泽县知县,配俱孺人。”
貤封:旧时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清会典》云:“八、九品官貤封父母;四、五、六、七品官貤封祖父母;一、二、三品官貤封曾祖父母。”邱轩昂官阶七品,因此父必藩、祖屡年得于貤赠文林郎。“赐锦重光”是对邱轩昂的褒奖。
坊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为四柱三间结构,匾额之上的枋,承托石屋盖,坊正中系一双面镌刻行楷“恩荣”二字竖额的花肚,两侧各为一双面镂空的石雕人物和一只石雕的凤;中枋为三幅双面镂空的人物故事,花坊下是一对石狮。
坊拆卸于1950年。此次按原貌重建于大石狮巷口北侧
6、吴楚重镇坊
光绪《海阳县志□坊表》:“吴楚重镇坊,在大街甲第巷口。为侍卫、湖北总兵林炳星建。”
林炳星,清海阳县城(今潮州市区)人。清乾隆三年(1738)武举人,七年二甲武进士,授御前三等侍卫,官至湖北宜昌镇总兵。
“吴楚重镇”坊原在太平路甲第巷口。
坊字是言林炳星所镇守的地方,均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地势险要,物产丰饶,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春秋时吴、楚二国辖境。林炳星曾祖林廷举、祖林振光、父林锦万皆因其先后被清廷貤赠武义大夫(正三品)、武功大夫(从二品)。
据《潮安县城关镇亭坊简略史迹》记录:“清乾隆癸卯秋,潮州知府方应元、海阳知县邱学敏等”建。乾隆癸卯为乾隆四十八年(1783),林炳星时尚在世。因其裔孙常于春节前将坊上红漆以保护,故此坊俗称“红亭”。
坊为四柱三门结构,三叠牌楼,上枋之上为一竖直花肚直接承托石屋盖。
坊拆卸于1950年。此次按原貌重建于太平路甲第巷口南侧。坊额左镌“潮州知府方应元,海阳知县邱学敏”,右镌“乾隆癸卯秋立”。“吴楚重镇”下镌“乾隆壬戍科二甲武进士,御前三等侍卫,诰授武功大夫,协江南安庆等处地方副将,前任江南总督中军,湖北施南协、湖南衡州协、湖广督中军、署理湖北宜昌镇总兵官林炳星”;“四世大夫”,下镌“貤赠武义大夫、湖北荆州参将,再赠武功大夫、湖北施南协副将曹曾祖林廷举;诰赠武义大夫、湖北荆州参将,再赠武功大夫、江南总督中军副将祖林振光;诰赠武义大夫、湖北荆州参将,赠武功大夫、江南总督中军副将父林锦万。”
7、大理少卿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大理少卿坊,在大街。为大理少卿吴一贯建。”
吴一贯,字道夫,海阳县上莆都(今属潮安彩塘镇水美村)人。
“大理少卿”坊原在太平路灶巷口。坊字南镌“经略边务”。“大理少卿”眉枋镌“绣衣”;“经略边务”眉枋镌“廉宪”,旁镌“莆田周宣书”。大理寺为明代中央司法复审机关,其司法地位,甚至高于刑部。少卿为副职。“绣衣”,官名“绣衣直指”的省称。汉武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特派官员衣绣衣,杖斧持节,发兵镇压,并有权诛杀镇压起义不力的地方官员,由侍御史担任,亦称绣衣御史。后为御史之尊称。“经略”,经营治理;筹划,谋划。“廉宪”,廉访、宪台的省称。廉访,按察使的尊称,因元代之肃政廉访使与按察使之职掌相似。宪台,御史台的别称。坊字不仅将吴氏重要官职标明,南北八个坊字更是点出他宦途的辉煌时期。
坊为四柱三门结构,明间二正柱之上置次间屋面,左右屋檐前置石狮一对,额坊之上为石刻月梁,上枋承托石盖屋面,屋脊正中间为二短柱和一竖直石肚,其上又是一小石作屋面,正楼下正中“恩荣”牌一块。
坊建于“嘉靖癸巳”,即嘉靖十二年(1533)。拆卸于1950年。此次按原貌重建于太平路义井巷口南侧。坊额左镌“潮州知府丘其仁、通判黄洪、推官秦僎,海阳知县朱海桢、县丞何鸣凤。嘉靖癸巳春立”。下枋镌“明大理少卿吴一贯”。
8、台省褒封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台省褒封坊,在大街。为户科郎中李思悦之父、举人封郎中李一庄,御史李春芳之父、赠御史李大受建。”
李大受、李春芳、李一庄、李思悦均是明海阳鹳巢(今属潮安龙湖)人,李春芳系李一庄的大伯父。
李春芳,字资元,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历官江西新建知县,南京四川道御史,浙江道监察御史,广东顺德知府。
三弟春魁,正德十四年(1519)举人,浦江知县,卒于官。
子一望,监生,诰敕房中书。
侄一庄,字见川,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汀州府通判,以子封郎中。
一庄长子思寅,字子衷,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刑部郎中。
仲子思悦(?-1607),号仰山,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寿昌、无锡知县升南京户部郎中。
季子思振(?-1594),字子育,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铜陵知县。
通过科举,使鹳巢李氏从一个乡村基层社会的普通家族,变成对当时潮州社会有很大影响的诗书望族。
“台省褒封”坊,在今潮州市区太平路猷巷口。坊字南镌“科甲济美”。“台省”:汉的尚书台,三国魏的中书省,都是代表皇帝发布政令的中枢机关。后因以指政府的中央机构。据《明史》记载,凡官员以本身受封之爵位名号,呈请移封亲族尊长,得旨,则本身及妻之封可移封他人。坊字是说明李大受、李一庄所封赠官职系由中央政府所褒奖封赏的。“科甲”指科举出身。“济美”谓在以前的基础上使美好的东西发扬光大。鹳巢李氏自春芳起数代均由科举出身,是在地方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科举家族。
查《潮安县城关镇亭坊简略史迹》无此坊记录,则此坊当拆卸于1950年之前。
因坊没留下照片,此次重修,参考其它牌坊而复建于猷巷口北侧,“台省褒封”下枋镌“为御史李春芳之父、赠御史李大受,户科郎中李思悦之父、举人封郎中李一庄建”;“科甲济美”下枋镌“明弘治十五年进士李春芳,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李思寅,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李思锐,万历十七年进士李思振;正德十四年举人李春魁,嘉靖十六年举人李一庄”。
在台省褒封坊北面匾額镌:“台省褒封”下枋镌“为御史李春芳之父、赠御史李大受,户科郎中李思悦之父、举人封郎中李一庄建。”
9、两京科道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两京科道坊,在大街。为监察御史迁陕西副使郑安、弟吏科给事中郑寯建。”
郑安,字康民,明海阳(今潮州市区)人。
“两京科道”坊原在太平路下水门街口北。北镌“金榜联芳”。“两京”,历代称呼不同。宋代为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明自永乐以后指京师顺天府与南京应天府。坊字“两京”指的是宋之西京河南府、明的京师顺天府。在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中,以河南道职掌最重,为御史之御史,地位高于同僚。(见《明史•选举三》)嘉靖《潮州府志》言郑安任御史时“弹劾不避权要”。郑寯则任职于京都。“科道”,《明史•选举三》:“给事中、御史谓之科道”,是明代两大监察机构。此坊字点明郑氏兄弟曾任的官职。“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榜。坊字说明他们是兄弟进士。
坊建于明代中期。查《潮安县城关镇亭坊简略史迹》无此坊记录,则此坊当拆卸于1950年之前。因坊没留下照片,此次重修,参考其它牌坊而复建于太平路水平路口南侧,下枋镌“明进士监察御史迁陕西副使郑安、吏科给事中郑寯。”
10、侍御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侍御坊,在大街。为进士、苑马寺卿成子学建。”
成子学,字怀远,号井居,一号惟道,明海阳(今潮安龙湖)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
“侍御”坊原在太平路三家巷口南畔。坊字两面同。侍御:唐代称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为侍御。后世因沿袭此称。成子学曾以河南道监察御史奉使清理两淮盐政。
坊建于明嘉靖年间。四柱三门四楼石坊。明间下枋下两侧有雀替石构件,上枋承托石屋顶,屋面正脊中间为二短柱承托一小石屋盖,下中央为一石直肚,上镌刻“圣旨”二字。次间下枋之上各为一双面镂空石雕构件。坊拆卸于1950年。此次按原貌重建于太平路水平路口北侧,下枋镌 “甲辰科进士成子学”。
11、诰敕重封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诰敕重封坊,在大街。为封知县赠知府陈以贲、子梧州知府后升贵州副使陈志颐建。”
陈志颐,字养洛,明海阳秋溪(今潮安官塘)人。
“诰敕重封”坊原在太平路东门街口南畔。坊字南镌“节镇三省”。“诰敕”,诰封、敕封的合称。明清时皇帝对官员及其亲属授予爵位名号的封典,五品以上用皇帝之诰命授予,称为诰封;五品以下用敕命授予,则称敕封。陈以贲以子志颐而初敕封宣化知县(正七品),继而诰赠梧州知府(正四品)。
陈志颐曾奉皇帝命令在贵州及湖广(今湖北、湖南)的五开、广西的南州等处整顿、安抚三省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和军队武装设备,使之条理化,政绩颇著。因此,坊字作“节镇三省”以彰其功。此处“节”指符节。古代用以证明身份的凭证。
坊为四柱三门四楼石坊。明间下枋两侧有雀替石构件,上枋承托石屋顶,屋面正脊中间为二短柱承托一石屋盖,下中央系一石直肚,镌刻“圣旨”二字。次间下枋之上各为一双面通雕麒麟构件。整座石坊显得雄伟壮观,古朴大方。
坊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拆卸于1950年。此次按原貌重建于太平路三家巷口南侧,坊额右镌“潮州知府胡乔岱、同知潘日新、通判胡拱辰。万历二十九年立。”“诰敕重封”下镌“敕封文林郎广西宣化知县、诰赠中宪大夫梧州知府陈以贲”;“节镇三省”下镌“贵州按察司副使,奉敕整饬都法兵备,兼制湖广五开、广西南州等处地方,前综理寿宫及平蛮功绩,蒙赐金币、内膳十五次,加升一级。”
12、少司马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少司马坊,在大街。为兵部侍郎总督宣大等处翁万达。
翁万达,明揭阳鮀江里举登村(今属汕头金平区鮀浦镇)人,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农历六月二十八日,字仁夫,号东涯。卒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少司马”坊原在太平路东门街口南畔。坊字北镌“大总制”。下镌“明赐进士、兵部尚书、三边总制、谥襄敏翁万达建”,旁镌“皇明嘉靖廿五年立。民国十三年六桂堂重修。”坊字均系官名。司马,《周礼》六官之一有夏官司马,掌军事、军需等事。后代以大司马称兵部尚书,以少司马称兵部侍郎。总制,即总督。明武宗尝自称“总督军务”,臣下避之,乃改总督为总制。
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1924年曾由翁氏子孙重修。坊为四柱三间三楼石坊,第三层正中系一双面镌刻行楷“圣旨”二字竖额的花肚,雄伟壮观。
坊拆卸于1950年。此次按原貌复建于东门街口南侧。下枋镌“明赐进士、兵部尚书、三边总制、谥襄敏翁万达建。皇明嘉靖廿五年立。”
13、盛世元凯坊
雍正《海阳县志?坊表》:“盛世元凯坊,在大街。为崇祯戊辰进士同榜八人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应龙、杨任斯、陈所献建。”崇祯戊辰为明崇祯元年(1628)。
辜朝荐(1598—1668),字端敬,号在公,海阳金石大寨人。
郭之奇(1607—1662),字仲常,别字菽子,号正夫,又号玉溪,揭阳县城东门人。
黄奇遇(1599—1666),字亨臣,号平斋,揭阳渔湖广美村人。
宋兆禴(1600—1642),字尔孚,号喜公,揭阳渔湖凤围村(今属榕城区)人。
李士淳(1585—1665),号二河,又号玉溪,程乡人(今梅县松口洋坑村)。
梁应龙(1597—1677),字霖海,原籍饶平,世居海阳东津。
杨任斯,字君赓,普宁人,落籍海阳(今潮安县庵埠文里村)。
陈所献,号乐庵,饶平人。
“盛世元凯”坊原在太平路光源街口。坊字南镌“戊辰八贤”。“盛世”:兴盛的时代。“元凯”,亦作“元恺”,“八元八恺”的省称。传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元;高阳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恺”。后泛指贤臣、才士。崇祯戊辰科(1628),是潮州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最引人津津乐道的一科,也是潮州明代科举上的巅峰。此坊也是潮州牌坊中最后一个科举坊。
坊建于明崇祯初年,拆卸于1950年之前,没留下照片。此次重修,参考其它牌坊而复建于汤平路口南侧。下坊镌有“明崇祯戊辰同榜进士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应龙、杨任斯、陈所献。”
14、宗伯学士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宗伯学士坊,在大街。为南京礼部尚书黄锦建。”
黄锦(1576-1658),字孚元,一作絅存,号絅庵,饶平县宣化都(今大埕镇上黄村)人。
“宗伯学士”坊原在太平路载阳巷口。坊北镌“三世宫端。”
“宗伯学士”左坊眼镌:“旃夏纶恩“,右坊眼镌:”玉铉冰鉴“;下坊枋镌:“天启壬戌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崇祯五年转侍讲,历升国子监司业,掌监事;春坊谕德左右庶子,掌坊事;詹事府少詹、正詹事,掌府事;吏部左右侍郎兼翰林郎坊侍读学士、经筵日讲官、知制诰贡举,纂修实录、起居,较讨经史,展书清贡,会试同考、县闱正主考,册封祭诰正使,累蒙钦赐三陪阁,推南京礼部尚书黄锦。崇祯癸未孟冬立。”、“三世宫端”左坊眼镌:“棣萼齐芳”,右坊眼镌:“桥梓济美”;下坊枋镌:“崇祯戊寅春,孙锦以讲幄叙劳,升詹事府正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府事,加俸一级;祖允德,以徽号覃恩,改赠通奉大夫福建布政使,为诰赠通议大夫詹事府正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父夙盛以徽号覃恩,加赠承德郎翰林院侍讲,为诰赠通议大夫詹事府正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配俱淑人。”
“宗伯”,周代六卿之一,掌宗庙祭祀等事,即后世礼部之职。因亦称礼部尚书为宗伯。“学士”,指翰林院学士。黄锦曾任侍读学士、南京礼部尚书,故谓“宫端”,官名太子詹事的别称。黄锦祖父允德、父亲夙盛因其而受明政府诰赠詹事府詹事(三品)、侍读学士之衔,故称“三世宫端”。“旃夏纶恩”意思是说黄锦曾屡次收到皇帝的下诏表彰,“玉铉冰鉴”则言他为人高洁廉政;“棣萼齐芳”、“桥梓济美”是说他兄弟、父子冠绝当世,超过同辈。棣萼:比喻兄弟;桥梓:指父子。
坊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四柱三间五楼石坊。第三层正中系一双面镌刻行楷 “恩荣”二字竖额的花肚,花肚直接承托石屋面;匾额下为双面镂空石雕人物故事的中枋,雄伟壮观。
坊于1951年拆除。此次按原貌重建于太平路载阳巷口南侧。
15、三世尚书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三世尚书坊,在大街。为赠太常卿林瓒、子林乔樌及孙户部侍郎赠尚书林熙春建。”
林熙春(1552-1631),字志和,号仰晋,海阳龙溪(今潮安庵埠)宝陇村人。
“三世尚书”坊原在太平路分司巷口,坊南镌“四朝大老”。“三世尚书”指因林熙春其祖林瓒、父林乔樌得赠户部尚书。“四朝”,指林熙春历官于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个皇帝。“大老”,对资深望重的大官之称呼;亦指德高望重的老人。
坊为四柱三间五楼石坊。明间雀替为石雕龙,其上承托下枋;下枋之上为双面镂空的人物故事之中枋,人物造型逼真;上花枋之上正中央系一双面镌刻行楷“恩荣”二字竖额的花肚,其上承托石屋面;次间下枋之上各为双面镂空石麒麟一对,整座牌坊规模宏大,结构谨严,人物、动物雕刻技术玲珑剔透,令人叹为观止。
“三世尚书”下坊枋镌“诰赠通议大夫太常寺卿林瓒,敕封文林郎福建将乐县知县、延平府知府、诰赠通议大夫太常寺卿林乔樌,万历癸未进士赠通议大夫户部左侍郎加赠资政大夫户部尚书林熙春”;下坊梁镌“敕赠户部左侍郎卒赠三世资政大夫户部尚书”。“四朝大老”下坊枋镌“万历癸未进士、户部左侍郎,予告,钦赐驰驿;前工科都给事中,诏起光禄、太仆寺少卿,通政司通政,太仆寺少卿,敕理京边马,太常、大理寺卿,侍经筵林熙春”;下坊梁镌“赐祭葬特祠,加赠资政大夫、户部尚书,谥忠宣,祀乡贤,楚闽名宦。以子益封太常寺典簿,晋正议大夫;又子佳户部贵州司事,进荣禄大夫。”坊额右镌“潮州知府马鸣霆,同知蒋允彦,通判马毓峨、林朝铭。崇祯元年立。”
坊于1951年拆除。此次按原貌重建于太平路分司巷口北侧。
16、柱史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柱史坊,在大街。为御史许洪宥建。”
许洪宥,字舜仁,海阳(今属潮安龙湖)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举人。著有《龙江集》、《南台日录》、《易经管见》等。
“柱史坊”原在太平路柳衙巷口。坊字两面同。坊镌“明正德丁丑夏为御史许洪宥建。”正德丁丑为正德十二年(1517)。则时许洪宥尚在世。“柱史”:柱下史的省称。周秦的官名,即汉以后的御史。因其常立殿柱之下,故名。后以为御史的代称。
坊为四柱三门结构,三叠牌楼,雄伟壮观。“柱史”坊额右镌“明监察御史许洪宥”,左镌“钦命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陈金”。下坊梁镌:“明正德丁丑夏。”
17、理学儒宗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理学儒宗坊,在大街。为吏部郎中唐伯元建。”
唐伯元(1541-1598),字仁卿,号曙台,澄海苏湾都人。唐伯元的一生是以清节知名的一生,也是在治政和治学上都很出色的一生。《明史儒林传》说他是“岭海士大夫仪表”。唐伯元的确学问很深,著述甚丰,有《易注》、《礼编》、《道德经注解》等十多部著作,诚不愧为一代“理学儒宗。”
“理学儒宗”坊原在太平路羊玉巷口。坊北镌“铨曹冰鉴”。“理学儒宗”左坊眼镌“赐环礼部主事”,右坊眼镌“钦差主试湖广”;“铨曹冰鉴”左坊眼镌“特起文选郎中”,右坊眼镌“简右尚宝司丞”。下横梁两面同镌有“万历甲戌科进士崇祀名宦乡贤唐伯元。”
儒宗:儒者的宗师。铨曹:主管选拔官员的部门。冰鉴:比喻明察。
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系四柱三间三楼石坊。明间雀替为石雕龙,其上承托下枋;下枋之上为花枋,其中间为双面镂空精雕细琢的二只小石狮,左侧为石雕鸟类,右侧为羊;花枋上方为阳刻惟妙惟肖的鹤、鸟等动物之中枋;中枋之上为上花枋,镌刻遒劲有力的楷书;其上为双面镂空石雕人物的定枋,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定枋承托匾额;次间下枋之上各为双面镂空石麒麟一对。
18、圣朝使相坊
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四》载:“圣朝使相坊,在铺巷口,状元坊次。为进士、太子太保、直隶总督郑大进建。”坊字北镌“覃恩三锡”。
“圣朝”:封建时代尊称本朝;“使相”:称呼兼大学士的总督。“覃恩”:旧时多用以帝王对臣民的封赏、赫免等。坊字是说郑大进是本朝的达官显宦,自曾祖始也因此得赠三代大夫。
郑大进(1709-1782),字誉捷,号谦基,又号退谷,揭阳梅岗都山尾村(今属揭东县玉滘镇)人。
坊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系四柱三间五楼牌坊。正楼下正中透雕“圣旨”牌一块,两侧为双面镂空石刻。整座牌坊结构规整,稳重大方,有厚重壮实之美。
坊于1951年拆除。此次按原貌重建于太平路英聚巷口北侧。
“圣朝使朝”下镌:“乾隆丙辰进士,荣禄大夫、太子少傅、兵部尚书,都院右都御史、直隶总督兼兵部侍郎,湖北巡检兼署湖广总督,河南巡抚提督军门,贵州布政使,湖南按察使,两淮盐运使,山东分守济东泰武兼管全省驿运道,直隶正定府知府,大名、河间贰府同知,北运河务关同知,南皮、肥乡贰县知县郑大进。”“覃恩三锡”下镌:“曾祖父郑德闻覃恩貤赠中议大夫、两淮盐运使,曾祖母陈氏、黄氏貤赠淑人;祖父郑连城累赠奉政大夫、中宪大夫、中议大夫、通奉大夫、资政大夫、湖北巡抚,祖母□氏累赠宜人、恭人、淑人、夫人;父郑养性累赠奉政大夫、中宪大夫、中议大夫、通奉大夫、资政大夫、湖北巡抚,母江氏累赠宜人、恭人、淑人、夫人;郑大进覃恩诰授资政大夫例授荣禄大夫,妻江氏诰封夫人。”
19、状元坊
坊字两面同。为四柱三间三楼石坊,柱前后置“雕日月日月卷象鼻格浆腿”的夹杆石,次间额枋上皆精雕细琢的麒麟、龙等祥瑞动物;定坊横贯明、次间,这与其它牌坊不同,此正表示状元为国家栋梁之意。上枋上以斗拱承托楼面,斗拱正中为一双面镌刻行楷“恩荣”二字竖额的花肚,次间定枋上以斗拱承托楼面,整座牌坊甚为雄伟壮观。
坊于1951年拆除。此次按原貌重建于太平路状元亭巷口北侧,下枋镌“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状元”二字由饶宗颐先生重书,朝北为篆书,朝南为榜书。
20、文宗方伯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文宗方伯坊,在大街。为福建左布政黄琮建。”
黄琮(1552-1640),号玉田,又号韩江侣石山人,明饶平宣化都大埕(今饶平大埕镇上黄村)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
“文宗方伯”坊原在太平路军厅巷口南侧。坊北面镌“皇命三锡”。“文宗”,明清时称提学、学政为文宗;“方伯”,在古时指诸侯中的领袖,即言一方之长,明清时作为布政使的尊称。“皇命”,顾名思义,皇帝的命令。“锡”通“赐”,赐予之意。黄琮曾任云南督学、福建布政使。其祖允德、父夙兴亦得赠布政使。南坊字是言黄琮的官职,北坊字系说明其家族的荣耀。
坊建于明崇祯初年,毁于民国时期。因坊没留下照片,此次重修,参考其它牌坊而复建于军厅巷北侧。下枋镌有“万历福建左布政黄琮”。
21、四进士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四进士坊,在大街。为明正德丁丑科进士萧与成、陈大器、薛侃、苏信建。”明正德丁丑为正德十二年(1517)。
萧与成(1494-1579),字宗乐,号铁峰,潮阳人。明正德八年(1513)解元,十二年登进士。
陈大器,字国成,号石塘,潮阳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举乡试第二,次年成进士
薛侃(1486--1545),字尚谦,号中离先生,揭阳龙溪(今属潮安庵埠)人,性至孝。明正德十二年(1517)登进士第。
苏信,字宗玉,号确轩,饶平人。少习经书,家贫勤学,早有文名。中进士后,官监察御史。
四进士坊,原在太平路四进士亭巷口。坊字两面同。据《潮安县城关镇亭坊简略史迹》(1951年抄本)记载:上枋镌“正德丁丑科”,又镌“潮州知府通判丘黄范、推官秦□为翰林院修撰萧与成、陕西道御史苏信、河南道御史陈大器、行人司正薛侃建。”
坊为四柱三间四楼石坊,四柱前各有一根戗柱斜撑,第三层正中系一双面镌刻行楷“恩荣”二字竖直花肚,雄伟壮观。坊于1951年拆除。
此次按原貌重建于太平路四进士亭巷口南侧,上枋镌“正德丁丑科”,匾额右镌“为翰林院修撰萧与成、陕西道御史苏信、河南道御史陈大器、行人司正薛侃立。”左镌“潮州知府丘其仁,通判黄洪、范惟恭,推官秦僎。”
22、七俊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七俊坊,在东门内。为嘉靖甲辰科进士林光祖、章熙、黄国卿、郭维藩、陈昌言、苏志仁、成子学建。”嘉靖甲辰为嘉靖二十三年(1544)。
林光祖,字益轩,揭阳龙溪(今属潮安庵埠)人。
黄国卿(1511-1563),字君任,号沧溪,揭阳桃山(今属揭东登岗)人。
郭维藩,字侨夫,号两川,揭阳龙溪(今属潮安庵埠溜龙村)人。
章熙(1506-1575),字世曜,号西峰,海阳人。
苏志仁(1510-1553),字道先,号似峰、粤峰,海阳县大和都鹤陇(今潮安凤塘鹤陇乡)人。
成子学,字怀远,号井居,一号惟道,明海阳人。
在科举制度时代,考试中举人数多少,被视为衡量一个地方教化的尺度之一。明成化之后,潮州地方官员在兴学育才方面的努力,到了16世纪,开始在科举方面表现出效果来。明嘉靖一朝(1522-1566),进士就多达34人(举人115)人,可说是潮州科举史上的高峰期,尤以甲辰科最为突出,广东进士十名潮州得其七。后世潮人对这件科举盛事亦念兹在兹,誉之“明代前七贤”。
“七俊坊”原在太平路东门街,坊字两面同。建于明嘉靖年间。乾隆《潮州古城地形图》无标明此坊,疑坊于清乾隆末年已不复存在。因坊没留下照片,此次参考其它牌坊而复建于东门街东门大井西侧。下枋镌有“明嘉靖甲辰科同榜进士林光祖、章熙、黄国卿、郭维藩、陈昌言、苏志仁、成子学。”
23、恩光洊锡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恩光洊锡坊,在大街。为封尚书翁玉建。”
翁玉(1474-1549),字文璜,号梅斋,明揭阳鮀江里举登村(今属汕头鮀浦镇)人,明兵部尚书翁万达之父。
翁万达于嘉靖五年(1526)登进士第,随着仕途的青云直上,翁玉因之而四次受到朝廷封赠。
恩光洊锡坊原在太平路东门街口北畔,坊字两面同。恩光:古代帝王或朝廷给予臣民的恩惠。洊锡:一次又一次赐给。翁玉前后四次受朝廷封赠,翁万达《明累封资善大夫兵部尚书先君梅斋暨累赠夫人先母许氏合葬圹志》说他“敕封承德郎、户部主事,加封中宪大夫、广西按察司副使,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资善大夫、兵部尚书(正二品)。”
坊建于明嘉靖年间。查《潮安县城关镇亭坊简略史迹》未有该坊记录,则此坊当拆于1950年之前。因坊没留下照片,此次参考其它牌坊而复建于东门街东平路西侧。下枋镌有“明资善大夫、赠兵部尚书翁玉”。
除了以上23座牌坊外,太平路北端的百花台还将开发潜埋着一千多年的宋代太平桥,走出牌坊街,就是古城墙和城楼,古城墙外韩江边就是潮州著名的“广济桥、韩文公祠、龙湫宝塔、凤凰时雨、北阁佛灯、金山古松、鳄渡秋风、西湖鱼筏等八景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