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和复金——读《问教余秋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15:05
萧夏林:余秋雨“卧底”与“终于”报复巴金——读《问教余秋雨》手记之二
余秋雨一生说谎,为一生说谎。文坛奇书《问教余秋雨》,为文坛首骗余秋雨作了最佳注解。
《问教余秋雨》当然不是询问请教余秋雨,而是追问教育,是“问谎余秋雨”。这本书中有一篇《巴金为何只字不提余秋雨》文章写的精彩漂亮,让我们看到了余秋雨和巴金及其家族的某种耐人寻味微妙关系。
很多人觉得余秋雨与巴金关系非同寻常。巴金的最后几年,余秋雨“努力”扯起巴金的大旗,鼓吹巴金,在很多场合常常代表巴金家族发言。巴金百年华诞,余秋雨代表巴金家族搞什么《家春秋》电视剧,成为总策划。巴金101岁大庆,余秋雨又出来鼓吹巴金,什么巴金与一个世纪之类的哗众取宠的文章,千方百计地把自己往巴金身上靠,巴金去世余秋雨肯定不缺席。这一切给人的感觉,余秋雨好像是巴金的好学生忘年交,是巴金及其家族的发言人。
巴金百年诞辰的时候,大家没有看到余秋雨策划的新版电视剧《家春秋》开播,2007年开播的《家春秋》与余秋雨有什么关系吗。所谓新版电视剧总策划,不过是余秋雨竭尽全力用巴金炒作自己一次行为艺术,像他诈捐一样,不过是炒作而已。
其实,巴金对余秋雨一直视而不见,正像吴拯修先生考察的巴金对余秋雨只字不提一样。为什么不提,因为巴金根本不把余秋雨放在眼里,看起来是极端的鄙视。他们不是一路人。巴金是文革的受害者,坚决主张忏悔的作家,余秋雨是文革跳梁,拼命拒绝忏悔,死不认错,死不改悔的伪作家娱乐文化明星文化商人。巴金是说真话的人,余秋雨是说谎的人,巴金的文学是说真话抒真情的文学,为人类为中国的文学,余秋雨的文学是说谎造假自摸为自己的说谎文学,是文学泡沫和垃圾。巴金是好人,余秋雨是坏人,而且是中国第一坏人。巴金和余秋雨完全是两条路上的人,世界观南辕北辙的人。他们之间是永远的敌我矛盾。巴金怎么会对余秋雨片言只语呢,巴金比王元化更绝(王元化骂余秋雨“胡说八道”),就是连批判和愤怒都不表示一下,是无言,是沉默,是最高的轻蔑,就像这本书中余秋雨和巴金的合影一样,巴金对余秋雨视而不见,从内心里,即使余秋雨上门巴结照相。
我到网上搜索,只搜到这一张巴金和余秋雨的照片。这张照片来自于余秋雨的“秋雨在线”,题目叫《余秋雨与文学巨匠巴金在一起》。余秋雨站在巴金身边极尽巴结,内心恐慌,一副小人汉奸态,跃然纸上。一个大写的说谎造假骗子,站在一个大写的说真话的人的身边,站在对自己不屑一顾的文学老人身边,余秋雨心中害怕和尴尬表现在脸上。当年的余秋雨还不像现在这样不要脸,这样刀枪不入。如果是今天,余秋雨这个炉火纯青的文化骗子,绝对不会有什么局促和不安显现在脸上。余秋雨与巴金合影网上只有这一张,在其他图书中也没有找到。如果巴金与余秋雨稍微有一点交情,巴金与余秋雨的照片绝对不会只有这一张。如果还有,余秋雨绝对不会不拿出来大肆炒作。没有故事也会编造故事出来。当然他也想编,可惜他还不敢,因为李小林会还在,巴金的儿女们都在。
正像吴拯修先生所言,如果巴金与余秋雨有什么交往,余秋雨绝对不会放过大写特写的机会的。巴金在这一点上做得决绝,不管余秋雨多少次到家中,怎么巴结,巴金就是不给余秋雨机会,恐怕连话也不与余秋雨说。巴金没有留下评价余秋雨的片言只语。余秋雨拼命巴结巴金的女儿李小林,奉承李小林,一是巴结巴金,拉大旗做虎皮,二是看重李小林手中的《收获》,谋取个人名利。李小林被首骗攻下。李小林也有利用余秋雨为自己家族谋福利的嫌疑。
2004年余秋雨和南方周末勾结炒作《借我一生》,南方周末一个充当余秋雨的打手的记者,给我打电话,说他们搞余秋雨文革调查,余秋雨要自杀,他还说李小林准备出来揭发余秋雨了。这个无耻记者话似乎说的是事实。
巴金对余秋雨不屑一顾,不是一般的不顾。虽然他女儿与余秋雨关系不错。如果余秋雨没有对巴金又一种直接的伤害,巴金也不会那么对余秋雨视而不见。2000年上海的《新民周刊》发表新民周刊中国法制报上海法制报记者联合制作的《余秋雨文革问题调查》一文,里面采访了李小林,李小林说,巴金在受迫害时期,余秋雨多次到家中看望巴金,“余秋雨经常来,还一起发牢骚,可见他与造反派是不一样的,那时他就表示要离开那地方和那些人”。这篇文章是余秋雨由余秋雨带队采访调查组织编写的,最后的定稿很可能就是余秋雨定的。不过,这里也没有巴金对余秋雨的片言只语。如果当年或者后来,巴金对余秋雨有过片言只语,余秋雨一定不会沉默。如果当年余秋雨真的去巴金家里看望巴金,巴金敏感的心必然感动,即使当面不语,余秋雨走后也一定与女儿李小林讨论,再传给余秋雨,巴金80年代应该写篇真话文记之,或者在某个谈话中表达一下。但是,没有。如果余秋雨看望的动机单纯,不是卧底,不是披着羊皮的狼,巴金不会对余秋雨片言不语,只字不提,视而不见,他应该感谢余秋雨,为余秋雨说几句话,提携余秋雨。不是巴金惜墨如金,是不屑。余秋雨作为文革石一歌的红衣青年,前来探视巴金,巴金恐怕吓得颤抖。巴金岂敢与红得发紫的余秋雨一起发牢骚。除非巴金不想活了。所谓余秋雨探视巴金,如果不是编造,恐怕事不单纯。不是余秋雨带着石一歌领导的使命来监视巴金,就是余秋雨自己带着自己的神秘使命到巴金家中卧底,而且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巴金很可能吃过余秋雨的大亏,上过余秋雨的大当。如果不是这样,巴金不会这么决绝。凭余秋雨的三寸不烂之舌,再大的困难也把巴金攻下。巴金与余秋雨之间是尖锐对抗的世界观的两极,是阶级矛盾,是“敌我”矛盾。
余秋雨卧底的历史很可能开始于巴金家,因为与巴金的女儿是同学,有进出巴金家的便利条件。余秋雨卧底,至今乐此不疲。
余秋雨是文革石一歌组织的骄傲红人,劳动模范。1976年9月,余秋雨与最器重他最提拔他的石一歌领导朱永嘉去日本访问。余秋雨自己透露自己是卧底,是监视他的上司朱永嘉的。余秋雨说的很可能是真的。当时的余秋雨可能观察到了历史变幻的风云,由文革卧底,变成反文革的卧底,将功补过,身手敏捷。大家想一想,如果余秋雨不是卧底组织的人马,很难一下子进入组织,如鱼得水地进入状态进行工作的。
最近几年,被驳得走投无路的余秋雨不断在网上公开点名或者暗示性点名地进行政治告密,说某些人在海外联合反华势力进行反华活动,可以说非常的猖獗。从某些方面来说,余秋雨的政治告密是泄密。当然,余秋雨的政治告密的目的是政治恐吓。
余秋雨所谓辞去校长职务之后,基本上离开了戏剧学院,很少住在上海。余秋雨当时远远没有到达退休年龄,工资奖金照发,不上课,而且配备了“专职”秘书,云游天下,胡说八道,兴风作浪,尤其频频进出香港台湾,恐怕做了专职卧底。没有特殊的权力背景和神秘背景,恐怕是不行的。
余秋雨在香港的代理人是亚洲周刊的资深记者江迅,有海外上海拆迁户讲,江迅在香港也担负国安工作,收集上海市民在香港的情况。
巴金一生对余秋雨只字不提,片言不语,视而不见,余秋雨当然心中有数。当然,余秋雨不敢挑战巴金,他必须鼓吹巴金,利用巴金炒作自己,为自己谋取明星和商人的名利和话语权,才是最好的报复。不过报复力无限强的余秋雨不会放弃正面复仇的,他会找机会报复巴金,他不会容忍巴金对他的始终如一的不屑。
在《巴金只字不提余秋雨》中我们发现了余秋雨云淡风轻报复巴金的秘密。“且看余秋雨先生的著述‘一九七二年八月1十三日,巴金先生终于失去了自己的妻子。作家不想活了’”(《问教余秋雨》181页)。看到“巴金终于失去了自己的妻子”,我大吃一惊,是不是吴拯修先生看错了。我按照吴先生引注余秋雨《借我一生》226页的页码查看《借我一生》,果然是真,一点没错。
所谓“终于失去”,就是巴金盼望着自己的老婆萧珊快点死。按照余秋雨的意思,巴金好像与自己的妻子萧珊势不两立,萧珊是文革造反派,在家里革巴金的命,是巴金的死敌。如果不是,巴金干嘛要盼望着萧姗死呢。萧姗当然不是巴金的死敌,巴金和萧珊相濡以沫,感情非常好,巴金的《怀念萧珊》就是明证。
虽然余秋雨的文化的学术品质知识品质备受质疑,但是,余秋雨不会不知道“终于”二字的含义。很显然,余秋雨在这里是偶尔露复仇之峥嵘。余秋雨在无法言语的巴金面前露出隐秘的凶相。任何中学生都知道“终于”意思是什么。“终于”就是自己期待的东西终于实现的意思,就是经过种种期待和努力实现理想,达到目的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终于”——副词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者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试验终于成功了/她对此想说,但终于没有说出口。这是词典的解释和造句。我们造几个句子。第一,“余秋雨和李红离了婚,终于和马兰结婚了”;第二,“余秋雨终于死了”(前一段时间,余秋雨涉嫌“诈死”事件,网上言)。
大众常常用“终于”表达兴奋高兴的心情,那就是坏人“终于”死了,好人“终于”得救,困难终于被战胜,苦难终于过去。按照余秋雨的意思,萧姗在巴金眼里是可恶的坏人,所以盼望妻子萧姗死掉。
余秋雨长期对巴金的切齿仇恨,终于在“终于”中一下释放了一下,不仅在读者中间挑拨了巴金和妻子萧珊的“关系”,而且,报了巴金长期对他的视而不见,只字不提的大仇。
邪恶的小人不得不防。李小林不要为了利益,忘记了巴金的敌人,忘记了余秋雨对巴金的报复。
2010年8月1日星期四